绿林网

野兽出没的地方经典读后感有感

野兽出没的地方经典读后感有感

《野兽出没的地方》是一本由莫里斯·桑达克著作,明天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48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兽出没的地方》读后感(一):很奇怪的一本书

买这本书的时候也很犹豫,主要是书的名字比较怪。不过以前在杂志上看过书评,而且阿甲在国内儿童文学界也是很有名气的,冲着这两点买了书回来。没想到巴顿非常喜欢看,书中的插图并不是很怪异,看起来那些野兽也挺可爱的,而且告诉了孩子知错就该的道理,孩子总是会犯这样那样的小错误,故事里的麦克斯也许就是他们自己在生活中的样子,到了最后孩子也会像听话的麦克斯一样回到温暖的家中吃着妈妈热好的晚餐。大人看一看也不错,简单的图画与文字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野兽出没的地方》读后感(二):晚饭,还热着呢

这是一部令人着迷的绘本。

它的绘画,有细腻的笔触,布纹般的质感;

它的文字,简洁又意味深长。

布局上的细节,从家里到野兽出没的地方,文字、空白的比例是渐进的,最闹腾的时候,图画和图画框占满了三个跨页,至回家再收缩。这种变化,正巧妙地对应着麦克斯情绪的积累和释放。

再怎么撒野、闹腾,累了、饿了,感到孤独,还是想要回到相爱的人在的地方。

窗外的从弯月变成圆月。

我家两岁半的小朋友特别关注桌子上的晚饭内容,每次读到“房间里为他准备的晚饭......”一定要由他接,“还热着呢。”

PS:《野兽出没的地方》还被拍成了电影,有兴趣可以看看它是契合了你的想象?还是过度解读?

《野兽出没的地方》读后感(三):每个人都是在世间行走的小怪物

不知道你的心里有没有一个野兽出没的地方,那里满是深深的树木和吓人的野兽,那里在丛林的最深处,除了你没有人可以到达,你是那里的王。

每个人都是在世间行走的小怪物,我们偶尔会亮出自己的爪子和尖牙,可是到头来却发现它们什么作用也没有,只是在那个野兽出没的地方我们才会有魔法,才会被人害怕。

那不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让人那么孤独,你想要到有人爱你的地方,你扬帆起航走了一天,走了一天,走了一年,回到出发的地方,可是那个地方有温暖么?会不会有人在等着你?

而你的那个怪物离开的时候你会等他么?等他从那个野兽出没的地方回来,你知不知道你的爱便牵引是他回来的力量。

请不要让他孤独,因为他是你的小怪物。

《野兽出没的地方》读后感(四):用爱和广大的世界,安慰偶尔想与野兽狂欢的心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绘本。

故事讲述了一个捣蛋的小男孩被妈妈呵斥后,回到自己房间,漂洋过海来到野兽国并当了国王,经历了无尽狂欢之后,他想家了,即使野兽臣民各种威胁,他还是返回了自己家,这时房间里妈妈为他准备的晚饭还热乎着。

小时候我也会跟妈妈生气,自己重重关上房门闷闷地哭着、气着,也曾在日记中写过恨妈妈,想必当时的心境就是到达野兽国了吧。

故事中的小男孩因为太生气了,走到原欲释放的野兽国之后,狂野的气焰居然把那里的原住民都压倒了,得以做了国王。宣泄过情绪后,他就后悔了,想要回到有人爱自己的地方。可见,只要眼睛不被一时的怒气腾腾遮蔽,总能看到自己是被爱包裹的,而不管什么时候回头,爱都在那里。

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故事张力的绘本,既鼓励内心不满的表达,又用爱柔化了生气的创伤。作者很精准地反应了人生气后的心理变化:气愤----出走-----发泄-----回归。将一腔怒气的释放想象成与野兽的狂欢,在惊叹这种神奇魔法和高妙想象的同时,自己估计早已破涕为笑了吧。

在对付“生气”的绘本中,还有一本是我最最喜欢的,《菲菲生气了》。这个故事发泄得要更直接些,菲菲生气的时候周身喷火,整个画面都变成了火红色,仿佛在菲菲的眼中,这个世界只剩下了怒气。这样的表达没有野兽国一般的精妙,却胜在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在生气的当下读,这种共情作用很容易将情绪不露痕迹地引导出来,当菲菲被“广大的世界安慰了”的时候,正在看这个绘本的你必然也会心胸轰然洞开,眼前清亮起来。这时再看,跟随着菲菲回到家,那里依然是满满的爱自己的人。

《野兽出没的地方》读后感(五):用想象力与现实和解

这本书是莫里斯·桑达克经典三部曲之首(其他两部为《厨房之夜狂想曲》《在那遥远的地方》),1963年出版,1964年获美国凯迪克金奖,至今已被多个国家翻译出版。1973年改编成电影《野兽冒险乐园》。

野兽们在这里并不可怕,甚至还有点呆萌、可爱。麦克斯穿上狼外套撒野,发出可怕的吼声伸出可怕的爪子,没完没了。他追逐小狗时,可以看到靠着楼梯的墙壁上还挂着麦克斯画的一张怪兽像。后来,麦克斯来到野兽国,野兽们长得和画像很像,即使它们“发出可怕的吼声露出可怕的牙齿,亮出可怕的眼睛伸出可怕的爪子”,我们也没觉得多可怕。一方面,我们跟随主人公麦克斯进入野兽之国,看着他降服野兽,当上野兽国国王;另一方面,野兽们头身比例接近1:1,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像小婴儿一样,弱化了牙齿、爪子带来的尖锐感。

本书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前后文、图的呼应。其一,文字的呼应。“他扬帆起航,过了一夜又一天。过了好多个星期,过了几乎一整年,去到野兽出没的地方。当他来到野兽出没的地方,它们发出可怕的吼声露出可怕的牙齿,亮出可怕的眼睛伸出可怕的爪子。”麦克斯之后离开了野兽之国 。“野兽们发出可怕的吼声露出可怕的牙齿,亮出可怕的眼睛伸出可怕的爪子,麦克斯却踏上‘麦克斯’号小船,向它们挥手告别。过了整整一年,过了好多个星期,过了一天。”其二,图片的对称。麦克斯穿上狼外套在家里撒野,没完没了。图片由小变大,到铺满整个页面,到“扬帆起航”时达到1.5个页面,遇见野兽变成了两个跨页长页面,逐渐变大,直到尽情撒野时三个满满的跨页后开始变小。图片跨页铺满之时也是麦克斯想象巅峰之时,后面借由图片的逐步缩小逐渐回到现实之中。

《野兽出没的地方》甫一出版便在当时保守的成人之间掀起了一场“儿童文学革命”。在1964年的凯迪克奖颁奖典礼上,他说:“儿童为了对抗严苛的现实,有必要借由想象力,去展开嬉戏。而所谓的现实,指的是他们总是受到各种情感的威胁,例如恐惧、愤怒、憎恨、欲望、不满……这些情感普遍存在于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只能面对这股庞大的危险力量,此外便别无他法。但为了战胜这股力量,孩子们进入了想象。在想象的世界里,他们所苦恼的那些情感会慢慢得到纾解,并使他们得到满足。”桑达克毫不避讳地挑战大人,让大家重新思考儿童文学的内涵,也提醒大人认真检视自己看待儿童的角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