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建议与箴言读后感1000字

建议与箴言读后感1000字

《建议与箴言》是一本由[德]叔本华著作,未读·思想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议与箴言》读后感(一):图书馆热的让人烦躁

叔本华一生的作品不多,附录与补遗是我最喜欢的。市面上大部分叔本华的作品都是从附录与补遗 中截取的。

1813年大学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1816年,《论视觉与颜色》 1819年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836年,《论自然中的意志》

1839年,《论意志的自由》

1840年,《论道德的基础》

1841年,《伦理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

1851年,《附录与补遗》

去年还是很喜欢叔本华的,今年重读,很多观点已经不再认同了。不过这个小老头在我心中依旧可爱。可爱极了!

《建议与箴言》读后感(二):摘抄?

翻译的很好 叔本华很多话很有意思啊! 1 所谓的社交-社交圈,聚会沙龙,抑或是我们所谓的上流社会-就像一出悲惨的戏,一台拙劣的歌剧,它的内在了无生趣,只是借着钢架,服装和布景暂且维系着。 任何社交圈存在的前提是要求其成员相互适应,相互制约。 社交圈永远都对一个人加以限制,这无法避免。一个人的个性越强,他就越无法牺牲自己的个性去迎合社交需求。 在社交圈中,个人功绩不能显露出来,要是表现出来一丁点自我,那就得要求大家原谅,智力上的优越一旦存在,就会冒犯到那些平庸的人,虽然智者本无此意。 为了表面的和谐,美好社会强迫我们不显露自我,让我们萎缩,甚至彻底改变形状。有思想的对话,不管是严肃的还是诙谐的,只适合智者的社交圈子;普通人是十分憎恶有思想的对话的,要想取悦于他们,这些对话得平庸无聊才行。这需要很大程度的自我否定,为了迎合别人,我们得放弃四分之三的自我,这样才能变得像其他人。

2 节制饮食,身体健康;节制社交,心静神宁

3对他人的观点保持冷漠态度

4 多一点眼前的自我约束,将来就会少一些别人对我们的控制。

5 对付很多你无法改变的人最聪明的办法是转而去利用他们。

6 我们很难对一个人非常尊敬同时又喜爱他。我们违背了别人的意愿强行从别人那里得到尊敬,因此别人多数情况下会隐藏这种对我们的尊敬。受到喜爱和我们的个人价值无关,喜爱本质上是主观的,而尊敬是客观的,当然你要明白,受到喜爱比受到尊敬更实用。

7 人们会越界的主因,就是你让他们误以为你依赖他们。

这样看来,最好让你认识的人常常觉得你自己待着也能挺好,不需要他们的陪伴。

8 大自然就像莎士比亚或歌德这类作家,在塑造每个形象时-甚至包括魔鬼-都会让他们在某些时候合情合理;这些人物被如此仔细地刻画,不禁激起了我们的兴趣,还博取了我们的同情;大自然的作品也是如此,每个人物都是根据某种隐形的法度规则演变而来,他们说话做事是那么自然,仿佛有一种必然性。

9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小心,莫要对刚认识的人抱有太多好感,否则你很可能会大失所望。

10一个人只有在应对琐事时才能暴露真实的品格--因为那时他多半会放下戒心,小事常常给我们一个好机会,能观察到一个人的自私,他可能会将他人弃之不顾;一旦小事和举止中暴露了他们人格上的缺陷,你会发现在大事上也同样指望不上他们,虽然他们可能会拼命掩饰这一点。

你不应该期待别人在一种情况下这样做,另一种情况下就会变好。事实上,人们确实会改变看法和举止,那是出于利益的考量。

11 平时的礼貌只不过是笑里藏刀的面具。假如别人对你有些出言不逊或照顾不周,流露出一丁点不尊重,你也没必要大声叫嚷。如果一个人特别无礼,就等于是在当众脱光,赤条条站在你面前。

12 如果你希望别人认同你的观点,那么表达时就该持重,冷静,而不是慷慨激昂地去说服别人。

13 判断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该以他人为标准;因为两人所处的地位和情况都没有可比性,不同的个性使得每个人做事风格也不尽相同。

开头叔本华说有些是常识,希望大家可以不嫌烦地再看一遍这些常识,其实真的,活着活着就忘了这些常识了。

《建议与箴言》读后感(三):去掉不幸,留下的便是幸福

《未读哲学小经典:建议与箴言》

◆ 第一章 总则

>> 聪明人活着的目的并不是享乐,而是免于痛苦的自由。

>> 它鞭策我们追求自己的目标,尽可能避开生活中无数的不愉快,而非守着那一丁点儿舒适和快乐。

>> “快乐地活着”,本意是“不那么不快地活着”——凑合着过。毫无疑问,生活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让我们去克服困难——去挨过它。这一点,从各种语言的表达中都能看得出来,例如:拉丁语中的degere vitam,vita defungi(得过且过,克服生活);意大利语中的si scampa cosi(熬过这些日子);德语中的man muß suchen duechzukom-men(尽可能过生活)和er wird schon durch die welt kommen(混混日子),等等。

>> 我们不该以痛苦为代价去换取快乐,甚至只是冒着招致痛苦的风险去寻欢作乐;否则,我们就会为了那些消极的、虚幻的东西而丢失积极的、实在的东西;但如果我们牺牲欢娱以避免痛苦,那么我们肯定会收获净利。

2023/07/20发表想法

和芒格一样也是一种逆向思维,在股市中首先应该避免亏钱。不去自己会死亡的地方。

>> 我们不该以痛苦为代价去换取快乐,甚至只是冒着招致痛苦的风险去寻欢作乐;否则,我们就会为了那些消极的、虚幻的东西而丢失积极的、实在的东西;但如果我们牺牲欢娱以避免痛苦,那么我们肯定会收获净利。

>> 制订生活计划来避免痛苦——换言之,采取措施提防所有形式的欲望、疾病和痛苦,集中精力完成一个真实的目标,避免被追求肯定的幸福的幻象,那么你就会获得相称的收益。

>> 至善者,善之敌——好就足够了,不必追求更好。

>> 避免痛苦比守住快乐容易得多。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快乐的本质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是肯定的,因此始终全力避免痛苦。他们认为,为了这个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有意识地彻底摒弃快乐,快乐像一个使人痛苦的陷阱,专门把它的牺牲者死死困住。

>> 无论是对享乐还是财产,地位或是荣誉,适度地限制我们的期待,这才是明智的;因为,正是由于人们奋不顾身地想要得到快乐,想要荣耀的光芒万丈,想要过一种充满快乐的生活,这才带来了巨大的不幸。

>> 如果你失去一个世界,不要为此悲伤,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得到一个世界,不要为此高兴,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苦乐得失都会过去,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这都是微不足道的。[6]

>> 所谓的社交——社交圈、聚会沙龙,抑或是我们所谓的上流社会——就像一出悲惨的戏,一台拙劣的歌剧,它的内在了无生趣,只是借着钢架、服装和布景暂且维系着。

◆ 2

>> 衡量一个人的幸福感,不是看令他高兴的事,而是要看令他烦恼的事;如果烦恼的事越琐碎、越微不足道,那么他就越幸福。一个人若是被琐事惹恼,说明他过得不错;因为处境不幸时,人是感觉不到琐事烦忧的。

◆ 第二章 我们同自己的关系

>> 肯定在认识自己这点上有了些成果。他必须了解他人生的首要目标,他最真实的愿望——为了让自己幸福,他最需要什么;其次才是他想要什么;总之,他必须弄清楚他的使命是什么,他必须扮演什么角色,他和这个世界的大致关系如何。如果他已为自己规划好重要使命的蓝图,不需其他激励,只要瞥一眼蓝图,他就会动力满满,也不会走弯路。

>> 只有当我们完整地走过了人生的某个阶段,或接近了某个阶段的末端,我们才会意识到自己所有行为之间的联系——不走到最后,我们不会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教训,达到了什么成就。只有那时,我们才能看清因果关系,才能知道我们努力的真实价值。这是因为,只要我们还在疲于奔命,我们的行为总会符合我们性格的本质,受动机和能力的制约——总之,生命从头到尾都存在着某种必然性;每时每刻,我们都只是在做自以为正确、恰当的事。只有当回顾整个生命历程以及最终结果时,我们才能明白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 5

>> “尽量把今天打造成愉快的时光,因为这是我们拥有的唯一真实的时间。”

>> 内心的平静才是享受当下的必要条件,除非人生的每个时刻都在高兴,否则称不上是一生幸福。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今天只有一次,它永不再来。我们总以为还有明天,但是明天是另一天,它也只来一次。我们总是忘记每天都是一个完整的周期,生命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我们总觉得生命是一个集合,像一个想法或一个名字,少了一天两天也无所谓,不影响整体。

>> 当下正在变成过去,潮水退去后,记忆会将这些过往理想化,它们的不朽光芒正在闪耀着——之后的某个时刻,当坏日子来临,记忆拉开帷幕,往事历历在目,我们会懊悔自己没有珍惜。

◆ 8

>> 毕达哥拉斯所推崇的原则——每天睡觉前,我们应该审视这一天的所作所为。胡乱地生活,沉溺于俗事和享乐的喧嚣,对过去不加反省——没有约束、随心所欲地生活——只会不清楚自己的使命所在;只会生活在情感混乱、思想困惑的状态;只会在他唐突的态度和零散的话语中表现出来,就像一块表面完整、实则破碎的馅饼。外界的花草越是迷人眼,人们的内心世界越浅薄,于是他们的生活如坐针毡似的,最后这种情况就更容易出现了。

>> 某些事件、某些情境起初对我们产生了影响,但是终将会淹没在时间长河里,我们也无法重拾回忆。这些事件、情境在我们心中激荡起的特殊心情无法再现,但我们能回忆起由先前的事件、情境引发的所作所为;这些所作所为可以说是这些事件、情境的结果和表述,是它们的尺度。因此,对于我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我们应该小心地保存下来当时的想法;所以记日记就有很多好处了。

◆ 9

>>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他自己;如果他不喜欢独处,那么他就不爱自由;因为只有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社交圈永远都对一个人加以限制,这无法避免。一个人的个性越强,他就越无法牺牲自己的个性去迎合社交需求。

>> 所谓的美好社会最糟之处在于——这里只有一些我们既不欣赏也不喜欢的人与我们做伴,而且我们也不能做自己;为了表面的和谐,美好社会强迫我们不显露自我,让我们萎缩,甚至彻底改变形状。有思想的对话,不管是严肃的还是诙谐的,只适合智者的社交圈子;普通人是十分憎恶有思想的对话的,要想取悦于他们,这些对话得平庸无聊才行。这需要很大程度的自我否定,为了迎合别人,我们得放弃四分之三的自我,这样才能变得像其他人。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我们赢得了别人的陪伴;但是当一个人越富有,他就会越发现他得到的无法弥补他失去的,这样实在是赔本买卖,得不偿失;那些陪伴他的庸人净是破产的。破产的意思就是:和庸人为伴什么也得不到,得到的只是无聊、烦扰、不悦,要么就是因和庸人不同而导致的自我否定。绝大部分社交都是如此,所以智者当离群索居,以免造成精神上的损失。

>> 无论友谊多么深厚,爱情婚姻关系多么亲密——最终,一个人还是只能指望他自己,自己照顾自己,除了自己,顶多能指望自己的子女。如果你不刻意去和别人联系,无论是生意事务上的往来还是与个人的亲密关系,这样最好。孤独和独处自有其弊端,这没错;这些弊端即使你不能同一时间体会到,也能看得到它们存在;但是反观社交,后者在这方面才真是暗中为害。表面上,这些社交活动令人愉快,但是一旦过去,就会让我们陷入巨大的、不可弥补的伤害和麻烦中。年轻人应该早早锻炼自己去忍受孤独,因为孤独才是内心幸福和宁静的根源。

>> 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多,别人对他的意义就越少。

>> 如果一个人本身有些价值,他要做的就是降低自己对生活的要求以维系或扩大他的自由。再者,既然他必须和其族类有些关系,那么就尽量减少接触,避免走得过近。

>> 愿你能有耐心去应付这些鄙俗的人!

>> 节制饮食,身体健康;节制社交,心静神宁。

>> 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求孤独的生活,(河岸、田野和小树林可以做证)为的是躲避那些渺小晦暗的灵魂,

>> 在这世上你若不忍受孤独,就只能与粗鄙为伍,鲜有例外。

◆ 12

>> 他的儿子倒在病榻上之后,他不断地祈求、恳请上帝让他儿子康复;但是当他儿子去世了,他变得满不在乎,再也不去想这件事了。

◆ 13

>> 要让梦想脱离实际,建造空中楼阁。

>> 好心情寥若晨星,所以要格外珍惜。

>> 一个物体很小,但是若你将它置于眼前,你的视野将会受阻,看不到大千世界的精彩。同样,不管是人或事,即便它影响很小,若你把它看得很大,就容易过高评价,把精力都用在这些琐碎的人和事上,没有为严肃思考和大事留下空间。因此我们必须竭力反对这一避重就轻的倾向。

2023/07/20发表想法

将军赶路,不斩小兔

>> 一个物体很小,但是若你将它置于眼前,你的视野将会受阻,看不到大千世界的精彩。同样,不管是人或事,即便它影响很小,若你把它看得很大,就容易过高评价,把精力都用在这些琐碎的人和事上,没有为严肃思考和大事留下空间。因此我们必须竭力反对这一避重就轻的倾向。

◆ 16

>> “毁灭人类意志的是担忧和期望,那都是子虚乌有的幻象。”

◆ 17

>> 要是没什么事做,我们很快便会厌烦,那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无聊。我们应该对这种想活动的冲动加以规范,引进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才能增加一些幸福感。动起来!——做点什么,最好凭空创造点什么,学点什么也行——人不做事就活不下去,这种设定真是一件幸事!人们都想凭一己之力来做点什么,要是能创造些什么,这种欲望的满足是无可匹敌的——比方说写本书或编一个箩筐。看着我们做的成绩一点点累积,直到大功告成,在此过程中获得的快乐是直接的,创造艺术或创作书稿都会伴随着这种快乐,甚至,纯粹的体力劳动也会获得快乐;但是越是高级的工作,带给人的快乐就越多,这也是理所应当。

>> 普通人的生命却因缺少努力创造而变得索然无味。对天赋异禀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和世界有一种特殊的志趣,不像其他庸人被日常琐事搅扰。志趣是一种比个人兴趣更高的层次。

>> 无所事事的人,很难保持宁静。

◆ 20

>> 睡眠是一小段死亡,我们借以维系生命,焕发新生,因为日间劳作消耗了一部分生命——为了维系生命,睡眠在向死亡借贷。或者说,睡眠是死后应该上缴的利息,缴得越多、越及时,下次需要偿还的期限就会相应地推迟了。

◆ 第三章 我们同他人的关系

>> 如果你生活在人群中,你必须允许每个人有权按照他的品性存在,不管他的品性如何:你要做的就是尽力利用这种品性,让这种品性发挥它的特长,而不是妄图改变它,或当即批判它。这是建议与箴言的真实要义——活着,并保持宽容。这个任务虽然极难完成,但也非常正确;谁要是能一劳永逸地躲开人群,那真是幸运极了。

>> 培养起来的耐心用于对待人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反对观点,都看作是他们本性的必然产物,他们和我们合不来,就如同无生命的物体和我们相抵触一样,这都是死的定律。为他们的做法而感到愤愤不平和跟绊脚石置气没什么分别。要对付很多你无法改变的人,最聪明的办法,就是转而去利用他们。

◆ 22

>> 记忆就像暗室里的聚光镜:它把所有事情都收进一个小框中,把它们渲染得极其精美,而实际的图景则远非如此。而放到人身上,想要美化一个人的形象,最好就是不去看他;因为记忆的美化需要些时间来完成。有一种明智的做法是,隔好长一段时间再去看看你的朋友和熟人,你会醒悟到记忆对他们施了美化魔法。

◆ 23

>> 你在一个人身上只能看到你自己本就有的东西;你的智力水平决定你能看懂他多少。如果你自身素质差,另一个人有再伟大的思想都影响不了你;你在他们身上根本看不到什么高深的思想,只能看得到自己那点鄙俗的影子——换言之,就是他身上性情羸弱、有缺陷的那部分。你对这个伟大的人的全部认知只限于他那点缺陷,你就像瞎子或色盲一样,他的伟大的思想对你而言毫无作用。

>> ,对付那些蠢货,唯一彰显你智慧的办法就是——别和他们有任何瓜葛。当然,这意味着当你进入社会时,偶尔会觉得自己仿佛一名舞蹈家受邀走进了一场满是瘸子的舞会——我们能与谁共舞呢?

◆ 25

>> 我们很难对一个人非常尊敬同时又喜爱他。所以,我们只能在得到别人的尊敬或喜爱中择其一。爱往往是自私的,不管以何种方式;要想赢得别人的喜爱,我们只能采取不耻的方式。被人喜爱往往是因为降低对别人的要求,不要求对方有思想或是好的性情:当然他这么做时必须保持真诚的态度,不掩饰、不虚伪——这其实不仅是宽容,本质是一种藐视。

>> 那些取悦我们的思想和智慧,其深度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深度。

>> 和受到喜爱相比,受到尊敬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满足感,因为它和个人价值有关;而受到喜爱和我们的个人价值无关,喜爱本质上是主观的,而尊敬是客观的。当然你要明白,受到喜爱比受到尊敬更实用。

◆ 27

>> 大众都是迷茫的,而唯有一个人清醒,就像一个人的手表时间正确,而全城的钟表都拨错了,正确的时间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对他来说又有什么用呢?其他人都在按照错误时间生活,包括那些明知是错的人。

◆ 29

>> 别对庸人抱有任何期待——庸人指的是绝大多数人,他们道德败坏、智力低下,你无论如何也无法融入其中,所以最好敬而远之,不要有任何瓜葛——即便如此,伟大的人也无法对庸人那些可怜卑鄙的本性有充足的认识(他会穷尽一生来认识到这点),只有他想不到的,没有那些人做不到的;在此期间,他只会犯更多错误,让自己更受伤。

>>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小心,莫要对刚认识的人抱有太多好感,否则你很可能会大失所望;你最终会觉得自己很蠢,感到羞耻,甚至很受伤。说到这里,还有一件事值得注意:一个人只有在应对琐事时才能暴露真实的品格——因为那时他多半会放下戒心,小事常常给我们一个好机会,能观察到一个人的自私,他可能会将他人弃之不顾;一旦小事和举止中暴露了他们人格上的缺陷,你会发现在大事上也同样指望不上他们,虽然他们可能会拼命掩饰这一点。因此,我们不该忽略小事。如果在日常事务中——生活琐事,即“法律没有顾及的事情”——某人的言行不顾及他人,见缝就钻,损人利己,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只方便他自己;如果他常常侵吞公共财产,你可以确定他的内心毫无公正可言。总之他就是个无赖,只不过还受法律的约束罢了,不要给他任何的信任。一个人若是肆无忌惮地破坏自己圈子里的规则,一定也会钻国家法律的空子。

>> 和断交的朋友复合是一种懦弱,你会因此付出代价,因为他一旦有机会就会重蹈覆辙;甚至还能做得更差,因为他隐隐觉得你没了他就活不了。这条定律同样适用于解雇的仆人,假如你又招他回来的话。

◆ 30

>> 一个人吹嘘自己有什么,不管是勇气、勤奋、智慧、才能,还是异性缘、财富、社会地位,你都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他吹嘘什么,就缺乏什么。因为如果一个人很有能力,他就不会想到要去炫耀、去显摆;他知足常乐。

◆ 33

>> “千金易得,至交难求”,有时恰恰相反:还没等你交定一个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我是指跟你借钱什么的。

◆ 35

>> 有时我们对别人的信任往往出于自身的懒惰、自私和虚荣。懒惰,是因为我们宁可相信别人也懒得发问,自己去考察真相;自私,是因为我们因为自己的事备受压力,所以随意泄露秘密;虚荣,是因为我们在透露某件事时总觉得很自豪。然而,尽管我们懒惰、自私还虚荣,我们依然期待别人不辜负我们对他们的信赖。

◆ 37

>> 判断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该以他人为标准;因为两人所处的地位和情况都没有可比性,不同的个性使得每个人做事风格也不尽相同。因此,两人做同一件事情,结果一定不同。当一个人经过深思熟虑,想好要做什么的时候,一定不要违背自己的个性。结果就是,他在实际操作中总是有原创性,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离不开他本身。

◆ 42

>> 如果要向敌人隐瞒,也别透露给朋友。如果我缄默不言,秘密就是我的囚徒;如果我走漏风声,我就成了秘密的囚徒。沉默之树会结满和平之实。

◆ 43

>> 我们被骗走的钱花得最值,因为一次就买到了教训,学会了精明。

◆ 44

>> 我们要尽可能避免对任何人抱有恨意。但要仔细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谨记这些可以助你衡量他的价值——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你个人的价值——相应地调整你们的关系;永远不要无视一个事实:人的品质是无法改变的,忘记一个人品质的卑劣就相当于把辛苦挣到的钱拱手让人。因为记住人的劣根性,你才能保护自己,避免轻率地与人亲近或轻率地称兄道弟而受伤害。既不爱,也不恨,这话涵盖了一半的处世哲学;而沉默不语、不信任任何人,则涵盖了另一半。

◆ 48

>> 世上有三种强大的力量——睿智、坚强和运气,第三种最为重要。

◆ 49

>> 不管你处于何种阶段,最好能反向思考:富裕时要想到落魄,友谊中要想到反目;风和日丽里要想到乌云密布,爱有时可以生恨,暂时的信任会转眼背叛,让你悔不当初。反过来也是一样,困窘时要多想欢乐的时光——这是真正的处世哲学延续不断的源泉!我们应该经常反思,不要轻易被眼前之事蒙蔽了双眼;因为总的来说,我们应该预见到:时间可以改变一切。

>> 世界上的任何事都是不稳定的、瞬息万变的。没有什么看起来是无用的,它们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存在了一段时间,所以我们觉得它们的存在合情合理;正是这一点,让我们觉得无论在什么时候、任何情况下,它们都有权利继续存在,直到永远。但是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这世上的一切都有如昙花一现,唯有变化本身才是永恒。一个明智之人不会被表面的稳定所蒙蔽,甚至还能预见事情变化的趋向。

◆ 51

>> 如果一个人默默承受着不幸,多半是因为他饱尝过生命中曾经遭遇过的苦楚,所以他把当下的麻烦看作可以预料的小事。

>> 真的没理由去想它们,更不该花时间去反复思考。

◆ 第五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 莫以物喜,莫以己悲。人只有到这时,才会对事物的虚无本质有一个直接、坚定的确信,他们那时才顿悟,浮华世界如梦如幻:只有老年才会迎来真正的幻灭。他不再会为了某个幻想而困扰,觉得哪里能得到特殊的快乐,无论是身居庙堂还是委身茅屋,本质都是一样——真正的幸福无非是摆脱了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世人对于伟大和渺小的定义,高低贵贱的区分,对于老者没有任何意义;在这种笑看浮华的心境下,老者对于世人铢锱必较的错误只会一笑而过。他不会被表面的浮华蒙蔽双眼,他深知不管用怎样浮夸的灯具装点人生,在光鲜耀眼的背后总会透出琐碎与微渺的本质;无论你在人生画布上涂了怎样的色彩,镶了多么闪耀的钻石,其本质都不会改变——它就是这样一种存在,除了免于痛苦的自由别无其他价值的存在,它不能被享乐的多少所衡量,更别说炫耀这样的虚荣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