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读后感精选

《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读后感精选

《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是一本由【日】松浦章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读后感(一):有稀见的日本材料。

本书是一本资料堆砌。在150页后的一些清人图画比较有意思,过去见的比较少。画的都是当时的船主啊。

12页森克己提供的唐宋商人的年表,为什么船主或者货主叫做纲首呢?那时候的纲就是货的意思,你想想看所谓的生辰纲。他们都跟船或花货有关系。

他们有的从事海货贸易,就像中华书局2009年那套书里面日记写的那样。但大量的是瓷器,香料,生丝,茶叶以及书籍。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完全把日本资料对接过来。但也不能像这一本书一样作为一本论著,10页纸10页纸的引资料。第1篇所谓的卫所武职选薄,近年来中国已经全部影印,原件收藏在一档管。

作者涉及的面比较全面,从宋元一直到民国都有所涉猎。除了汲取琉球资料以外,还大量的到中国来汲取汉文资料。精神可嘉。

《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读后感(二):会议论文集的局限性

看完之后其实并不推荐这本书,论文集无所谓,关键本书是会议论文集,且之后转变为书面书籍时我认为是比较失败的。在本书中松浦章依然有着日本学者那种对史料极强的搜集能力,但由于会议的时间限制,很多材料没有展开。比如《遐迩贯珍》、《武职选簿》、《琉客谈记》、琉球朝鲜使者的日记、日本和中国沿海的漂海录等材料,呈现出了一种简单的史料推介的倾向。而且可以看到作者本身由于已经有相关论著问世,也没有对这些会议论文进行重补,文中的材料一段引用、一段翻译而非解释的方法实在差强人意。而每篇文章的结论部分也没有那种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本书最令人感到兴趣的是作者选取的材料和看待问题的角度。总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小视角”的倾向,比如对漂海录中所记商人、郑和的随船人员、嘉靖十三年在北京碰面的朝鲜和琉球使者等,本来都是一些非常好的切口。但是可惜作者没有展开,但这本身不怪作者,我们都知道松浦章是中国东亚海洋史研究的领军人物,但是这种会议集的体例严重制约了作者的发挥,推荐直接去看作者的其他著作。

本书可以作为一本很好的史料推介书,或者是一本对思考这些问题的引入级别书籍。

《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读后感(三):关于东亚海域文化交流不错的史料研究论文集参考

本书是围绕着明清时期东亚海域文化这一课题展开的,撇开了朝贡体系中心,从史料出发,重点研究与明清时代朝贡问题并不直接相关的东亚海域交流,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视角的发现。 第一编是以明代的海外交流为中心展开的,涉及了郑和下西洋的随员问题、明代的海外各国通事、朝鲜与琉球交流、暹罗遣明使与朝贡形态四个问题。前两个问题主要是明朝对外交流人员的组成情况,而值得注意的是后两个问题。在琉球国使者与朝鲜使者的寒暄交流中,琉球使者提到了琉球朝贡的物产是沉香、胡椒、玳瑁等,而事实上这些物产都是琉球在朝贡前去东南亚用瓷器等工艺品换来的专用于朝贡明朝的朝贡物,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当时琉球朝贡贸易活动的一个特点。以及朝鲜王朝对于琉球漂流人的处理态度,一开始想通过日本对马岛交还琉球,但是引起琉球漂流人的反对,最终通过明朝交还琉球,漂流人的交还也是琉球与朝鲜除了官方来往外会产生的交集。最后通过暹罗遣明使在广州市舶司的一次被误判,为读者展示了勘合贸易中的必要程序:首先核验明朝颁发国印盖迄的国书,再核对上回朝贡时给予的敕书、勘合、布政使司回文等。由此可见,仅有勘合不足以判明贡使真伪。 第二编明末清初的海外交流探讨了明末袁崇焕与朝鲜使者的若干问题、占据海岛的毛文龙势力问题、明末清初中日商船的情势交流,以及利用满文档案分析的清初中日贸易。第一个问题,袁崇焕为了对毛文龙进行海上封锁,改变了朝鲜使者的登州朝贡路线,也导致了朝鲜使者航行的愈加困难。辽东由于受后金威胁,朝鲜使者难以抵达明朝,使得明朝威信大大受损。为了重新恢复威信,袁崇焕不仅要在关宁一带建立坚固的防御体系抵御后金,促使朝鲜使者安全朝贡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使这条新的航路使得朝鲜使者抵达困难。第二个问题就是占据海岛的毛文龙,这部分主要从朝鲜史料来展开毛文龙占据海岛的地理、人口以及兵力状况。尽管拥有耕地和山东半岛的补给,但是面临大量逃到此处的辽东农民,这并不是一个良好的栖身之所,这也能说明为什么毛文龙会不分敌我地劫掠后金和朝鲜。第三个问题是明末清初商船带到日本的情报,早在文禄之役前,丰臣秀吉征朝的消息就通过潜回的商船带到了明朝。文禄之役开始后,福建巡抚甚至派遣心腹扮做商人前去萨摩策反岛津家,同时关于日本的情报源源不断传入明朝。明亡后,许多到达长崎港的明朝商人带来了消息,长崎的唐通事便将其翻译送往江户,最终由幕府的儒官林春胜父子将其编纂成册,取名《华夷变态》。三藩之乱的消息,也是通过商船流传于东亚海域,并为江户幕府所知。同样关心国外动向的还有康熙派往日本混入商人队伍中的探子,他也对清日长崎贸易表现出了宽容。即便是“锁国”期,德川幕府、李朝以及清朝都在通过贸易机会,了解彼此的动向。明末清初的长崎荷兰商馆日记记载,弘光政权下的江南地区只需要向官府进贡100-600两便可自由启航抵达日本进行贸易,因而江户日本从那时起就称来自江南地区的贸易船和商人为“南京船”和“南京人”。在清军入关后,对清朝不熟悉的日本只允许来自清区的商人进行一次贸易,而欢迎来自南明控制区的商人。随着南明和郑氏的渐渐消亡,以及对清朝的戒心放下,南京船的数量开始激增,并成为长崎的第一大外来贸易组成。 第三编是关于清初东亚各国的相互认识问题。首先以“江户时代的清人画像资料”为题,发掘了许多江户文献里屡见身影的清代庶民形象。这些日人画家笔下的异邦人姿态,也是关于清代庶民形象研究的珍贵资料。接着通过流传至日本的两个琉球使者访问京师的日记,可以看出这部文献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具体情况的日本人具有很大吸引力。漂泊到日本海域的清朝渔民,同样也记录下了一些江户时代日本的社会风情,并将信息带回了故乡。最后是三藩之乱时朝贡清朝的朝鲜使者通过同时期朝贡的琉球使者手下福建通事搜集了许多沿海情况,这种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朝鲜和琉球的使者互相不能通信,因此沟通是双方的翻译私下进行的,最终互相获得了信息,这也是明末清初时期朝鲜与琉球交换信息的一种方式。 第四编讨论清代中国情报之传播海外问题,就清代中国情报如何传到海外各国的这一课题作了探讨。第一章“康照年间武昌兵变在日本的传闻”,讲述了“三藩之乱”结束之后,在湖北武昌所爆发的叛乱消息几乎在同一时期传达到日本。这些情报之中,在清朝被当作“野史”的消息也同样地被传到了日本。作者指出,“野史”并非完全不可信用,它作为正规史料被纳入研究具备一定的可能性。第二章“乾隆年间山东王伦起义在日本的传闻”,叙述了乾隆年间爆发于山东的王伦起义传入日本的经纬。第三章“道光十一年湖南赵金龙叛乱在日本的传闻”,利用“唐船风说书”资料,对道光十一年湖南赵金龙叛乱消息传入日本的情况作了考述。第四章“《遐迩贯珍》中所见的近代东亚世界”,利用1853- -1856年三年间在香港发行的汉语月刊杂志《遐迩贯珍》中所刊登的同时代东亚世界里的报纸,究明了《遐迩贯珍》关于东亚世界的描述,以及东亚对于西欧的认知。通过考察《遐迩贯珍》的内容,也探讨了太平天国以及来自欧洲的克里米亚战争相关情报传到日本的问题。 第五编探讨清代海外华人与华商问题,研究了清代向海外发展的华人和华商的问题。第一章“清代前期的海外移民”,对清代前期移民海外的闽粤华人如何搭乘帆船漂洋过海的情况作了考察。第二章“来日清商与日中文化交流”,着重考察了在清代赴长崎贸易的中国商人在日中文化交流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当时中日文化交流中存在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偏差特色。第三章“清末民初福建的海外移民”紧跟上两章,通过整理明治末至大正初日本驻福州和厦门领事报告继续关注清末移民海外的华商的情况,展现了具有浓厚性乡土色彩的私人机构如何凭借同乡关系,带领人们走向海外的。第四章“辛亥革命与神户华商”以在神户发行的日本报纸为基本史料,考察了辛亥革命之际神户华商的期待反应。 就像年鉴学派的前辈们对地中海的整体史观研究一直以来都影响着无数历史研究者一样,对于东亚海域的整体研究也是我很兴趣的方面。读完松浦先生这本从海洋史角度研究东亚文化交流史的作品,了解到了更多关于东亚海域各国的史料,是最大的收获,当然会议论文集的散乱还是有很多不足,权当做一本史料参考来看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