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读后感精选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读后感精选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是一本由董启章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4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读后感(一):悚的慌

很久没有看小说了,特别是这样的小说。

晚上、旅途中,断断续续的看着。

整体的感觉就是行文诡异、悚的慌。

作者笔下的前人、前人的故事、现在人、现在人的故事总是透着一股谈谈的幽怨,就像散落尘封在某个角落里的老古董,满满的坎坷。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读后感(二):沉醉于彼时V城

虽说不可单凭语言或风格来评定一个作家的高下,但他的文字的确未起到将思想推向极致的功用。。。其中穿插着的不少白话也是内地读者的阅读障碍之一吧。或是说,作者是否太沉醉于他那个世界,而这种近乎絮叨的方式,更多不过讲给自己听,抑或讲给V城那些与他同时代共命运成长起来的人们。那么与读者的世界又如何对接?一定要把他那个世界讲给不明真相的读者么?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读后感(三):困惑及无奈

快50岁来读这书是自己最大的麻烦,当你对董富那颠沛流离的生活及丧妻之疼而满腹感伤的时候,不断交换的栩栩和如真的故事转换使你难以及时切换,然后是很迷糊的昏昏欲睡,艰难的读不下去。勉强打起精神,却只在字里行间空洞的机械的阅读,反复回头再去寻找已建立起来的故事延续感,却始终难以理解。三个月来捧起又放下,终究还是无法了解。

中年生活的琐碎及机械无聊的生存感始终是我们很难以逃避的现实,你只是跟时代逐渐脱节了,只能停留在过往熟悉的人生情节中,每一个人物给你的感受你会逐渐模糊,然后陷入昏昏欲睡书逐渐掉落,醒来时才发现背脊上一片寒凉,那是被时代抛弃的生存危机。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读后感(四):栩栩如真

很少有写小说的告诉你他正在写小说。大家都希望呈现出一种我写的是真的感觉,就是让你忘记你在读小说,有身临其境之感尤佳。董启章不,他告诉你栩栩是他创造的角色,他甚至与自己创造的角色对话。这种明白着的假却让人觉得那么真。

当然我不仅仅是想说真与假的问题。如果时间够长,那么所有的一切不是可能发生,而是一定会发生。小说更触动我的地方是小说里的人物有了自己的性格,当然这种有了自己的性格也是作者赋予的,但是很怪,我却觉得是人物在带着作者走。也许是太自然了,这种对文字的掌控能力,或者董启章已经把自己融入了这本小说里。

上一次有这种感觉是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也是突然害怕,嘿,万一我是个小说里的人物多么带劲啊。

另外我也蛮喜欢人物世界这个想法的。把人物的特点外显化,多么天真的想法,这里的天真不是贬义词,而是对纯洁的一种赞叹。现在的人那么复杂,怎么可能像人物世界一样单纯,老师就有一双尺子手呢。

我还没有搞清楚董启章写这个小说想表达一些什么,可惜得很,我写东西的能力非常有限,再让我想一想吧。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读后感(五):爱上一种叫恋物癖的病

即便不怎么看书的人,也能对那些作家堆里的大众情人如数家珍,国内的鲁迅、莫言、韩寒;美国的海明威和斯蒂芬·金、菲茨杰拉德,日本的川端康成,村上春树,东野圭吾……但是说到香港文学圈,则顶多止步于金庸和梁文道。也许是因为香港这个城市,少有与人文这个词眼的交集,更与文学甚少发生反应。大家仍将呓语留在“娱乐之都”和“繁华之都”的旧梦中。而今天,之所以在第一篇推荐董先生的【栩栩如真·天工开物】,只因近几年还未读到超越其作的作品。

碰上【栩栩如真·天工开物】,实属有幸,不分享,实在可惜。

总是觉得,真正的天才,是被魔鬼与天使同时附体的。董启章先生的面孔和气质都能让人联想到文弱书生,而阅读他的文字,则是被其卓绝到近乎变态的才华吸引,觉得合上书本,就该看到一个面色苍白的人诡谲的笑容。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是作为如今不多见的二声部小说登场的,二声部的运用,通常基于作者想要表达过多的情感,繁复的时代感,丰富的人物性格。我们见过二声部的短篇、中篇,却很少见到长篇。总而言之,就是一部是A的故事,另一部是关于B。而在本书中,两个人的时空、时代以及人物没有重叠之处。A部是一个自我封闭靠着幻想为生的人,她甚至创造出一个名为“栩栩”的女孩,虽然“栩栩”最终未能“如真”。而另一部,则通过对“物”(电话、收音机、电报等)的拆解,以近乎哲理及宿命的解读一个董氏三代的生活。他们的故事附着于物体之上,间接糅杂香港变迁以及百年历史。比如,文中出现的缝纫机,牵连出母亲日日劳作赶工干活的身影,背后则是香港经济腾飞时期,劳动者忙碌而幸福的百感,与如今港人大叹时运不济经济不振已是反差。由家见国,可见董启章试图以本书书写香港变迁的野心及用心。

董启章先生手捧此书参加红楼梦文学奖(华文世界奖金最高奖项)时,败给了当时的劲敌——莫言,原因是【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只完成了三分之一,属于未完结的作品。董启章先生生活朴素,最穷时身上仅剩一百元,却能坚持笔耕不辍,非常令人佩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