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当生活遇见经济学》的读后感大全

《当生活遇见经济学》的读后感大全

《当生活遇见经济学》是一本由马克·史库森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生活遇见经济学》读后感(一):通俗的经济读物

对于像我这样完全没有任何经济学基础的人来说,这本书是通俗易懂的。作者力图用简练、通俗的文字向读者展示经济学在个人、国家、世界所能发挥的种种领域与力量。这包括个人理财、公司、解决社会的医疗、交通堵塞、教育、枪支、拍卖、体育、人口、贫穷、税收甚至宗教。有些结论数据与自己所持的常识相悖,于我来说是新鲜的。

作者推崇奥地利经济学派,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书中介绍不少经济学家及其著作,提供了深入阅读的方向。

《当生活遇见经济学》读后感(二):自由主义者的作品

整本书表达的都是自由主义者的论点。不仅如此,史库森先生还认为经济学是全能的。当然,他的经济学只是自由主义经济学。

整本书共分为五部分。从经济学家在经济上的表现(尤其是股票市场上的表现)开始,到对于未来的预见结束。全书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环境保护等方面,描述了经济学在这几个方面的应用。同时提及到多位经济学家,有我们常常听到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同时也有一些我们不熟悉的,在此不一一列举。

总的来说,全书翻译的很不错,所举例子也比较新颖,而且贴切。对于没有任何经济学基础的朋友来说是一本很不错的入门读物,有助于了解自由主义经济学。读完此书,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关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作者表达了一种比较新颖的观点。

小小吐槽一下:整本书并不是像书名说的那样紧密联系了生活和经济学。其实对于《EconoPower》这个书名,鄙人觉得翻译成《经济学的力量》比较贴切。

第一次写评论,若有不足,多多包涵。

《当生活遇见经济学》读后感(三):做个接地气的经济学人~

偶然间看到大刘在星球里留言说可以考虑下自由市场经济学类书籍的共读活动,可惜我不是专业出身,经济学知识也只局限于自学的一点儿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再加上地域限制,找来找去就下着这么一本电子书,书名是《当生活遇见经济学》,豆瓣评分7.3,花了几天翻看了一下,发现还挺有意思的,今天就来分享一下吧~

为什么中东地区那么乱?

为什么资助了那么多钱,贫穷地区的人们还是不能变富?

为什么美国的医疗效率这么低,一个小小的手术能安排到几个月甚至几年后?

当很多这样的现实问题摆到你面前时,你知道怎么解决吗?答案其实不难,你只需利用一点经济学的思维,你就可以搞定它们啦。那经济学究竟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呢?《当生活遇见经济学》这本书,就给出了最好的例证。

书的作者马克史库森,是一名美国的经济学家,投资分析师和作家,曾经以经济分析师的身份任职于中央情报局CIA,在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和金融学,出版的作品有《生产的结构》,《现代经济学的历程》,《经济逻辑》等,都是非常经典的经济学书籍。

《当生活遇见经济学》就是他的著作之一,这本书内容不多,只有300页不到,除了开头提到的几个经济学派之争有点专业,其他的部分读起来也没有那么深奥,都是和日常相关的例子,我们可以跟随作者,通过分析每个案例背后的经济学逻辑,一步步发掘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一篇文章是很难涉及到书里所有内容的,作者最起码举了十几个案例,有兴趣的可以去知识星球看下共读稿,最近正好开始共读这本书。今天我就简单讲讲其中的两个案例。

第一个是关于政府税收的。在美国呆的这几年,我是真切地感受到了美国的高税负,至少明面上的税就有收入税,房产税,消费税,资本利得税等等等等,那个税率高的可真是让人肉疼,我想,应该不止我一个人对高税率有意见吧,这应该算是个民生问题,所以,税务的增减问题一直是政府讨论的焦点。

作者在书中就讨论了政府加税可能导致的负面后果以及如何避免这种后果的方法。

政府为什么要加税呢?我们先来看看政府的税收大部分用在了哪里,据统计,有超过60%以上的钱用在了社会退休基金,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如果这几方面的需求加大,那税收就会相应的增加。

就拿社会福利来说,西方的穷人们有着便宜甚至免费的房子,可以ding qi 从当地的救助组织领到免费食物,还有各种各样的补贴,看起来的确是个很不错的事儿,但这只是对穷人来说是好事,对认认真真,勤劳工作的普通人来说却是一个累赘。他们辛苦赚来的钱就这么被政府拿走了,很多人就有了一些这样的想法——反正我的钱要被平均分配给别人,我再努力工作有什么意义,我为什么要为了赚钱而去做那些要冒风险的事呢?

再来看看退休基金,这笔钱到了时间就得定期付给退休的人们。但是退休基金的经营情况是非常差的,多年下来资金几乎没什么增值,甚至贬值。随着承诺退休时间的逼近和因为医疗或者其他条件改善而导致的退休人数的增加,社保面临着巨大的给付压力,政府选择了增加税收,以此希望能填补这个大窟窿。民众们就不乐意了——收走的税费放我这儿本来可以获取年化十几到二十几的收益,给政府保管简直就是浪费,而且钱在我这儿,用不了还可以传给后代,放政府那我要是早死就一分钱也拿不到,全归政府了,我为什么要交这笔钱呢?

于是社会上就多了民众的抱怨,滋生了好多避税甚至逃税的方法,更是催生了地下经济的繁荣。政府税收反而减少,福利资金没有了保障,穷人没有得到满足,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以上的案例都涉及到一个激励的原则,如果能拥有更多的真正属于自己的钱,大家肯定都愿意努力工作,开拓新产品,新技术,如果税率不高,大家也不会想着法子去少交税,这样政府的税收也不会减少,社会经济也在发展。但政府的过高税率恰恰违背了这个原则。

所以作者说,只要适当地减少税率,服从激励原则,政府的税收问题就能解决了。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医疗系统的。我的一位美国朋友曾经告诉我过这样一件事儿,她的外孙女在家不慎被烫伤,朋友带她去了公立医院,在医院走廊上坐了大半个晚上都没得到处理,后来她去药店买药自己搞定了。我平时去看病也是差不多,一个感冒发炎,都能给我预约到一周以后,然后我就死扛了一周,一周以后差不多都好了,我也不用去了。。。不得不说,西方的医疗系统是真的低效。

那为什么低效呢?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就是供给远远小于需求。

需求为什么过大,这里就涉及到责任原则,因为在美国看病,基本上是病人去找医生看病,但大部分钱病人不用付,是由保险公司,病人的公司或者国家来承担的,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情况——病人觉得不用白不用,可劲儿用,不用自己掏钱,病人的责任和权利不对等,自然就扩大了医疗需求,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滥用。

在供给方面,美国也做出了严格的控制。美国医学协会限制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学生数量,规定不同类医学从业者的服务范围,并且在医疗行业是保险公司定价,同一种服务,不同医生得到不一样的钱。为了表示抗议,有些医生就选择了拒绝和保险公司合作,或者限制每天接待的病人数量。而人们一般倾向于选择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医生,因为不用自己付钱,这样就导致供给量减少,需求远远大于供给,那医疗效率自然就很低了。

所以作者建议国家要采取措施让市场决定价格,而不是保险公司;要让消费者切身体会到他的医疗服务享受是有代价的;并且允许医学院招收更多的学生,增加医生供给量,允许医学从业人员开设基本医疗服务门诊,扩大服务范围。只有这样,美国的医疗系统低效问题才能被真正解决。

这两个案例到这就讲完了,书中还有不少其他的案例,比如拍卖国债,解决交通拥堵,个人致富,借贷扶贫等等,都非常有意思,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