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吕思勉谈读书治学》读后感100字

《吕思勉谈读书治学》读后感100字

《吕思勉谈读书治学》是一本由吕思勉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吕思勉谈读书治学》读后感(一):读书有方,治学有道

吕思勉先生著作等身。其中有一部《三国史话》。吕先生谈及撰写缘由,一是廓清《三国演义》予人的史实谬误印象;二是推广史学的通俗化。我读《三国史话》时,便深为吕先生的见地折服,如今经由《吕思勉谈读书治学》一书,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吕先生强调:“读书第一要留心书上所说的话,就是社会的何种事实。这是第一要义。”说明了读书的目的和宗旨,读书须得回到现实,在此基础上,方才可以来谈读书的方法。《曾文正公家书》里说:“读书如略地,但求其速,务求其精。”吕先生谨受其教,读书不求甚解,亦不强求记得,因而于勤读中遍览群书。我性子跳脱,口味庞杂,但见吕先生读书之法,只觉灵犀相通、暗暗欢喜。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诸葛亮读书但观大略,他们都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书海茫茫,人生有涯,以有限对无限,我们必须节省自己宝贵的时间。草草翻阅,一目十行,无可厚非。但“略读”并非“懒读”,它恰是“精读”的基础,必须于芜杂中拎出要紧的以便将来常常咀嚼。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习惯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将读书过程中遇到的要点、疑问、感想随手写下,无须长篇大论,三言两语、潦草凌乱亦无妨,只要自己看得懂,便可以了。吕先生也说:“看第一遍的时候,最好将自己所要研究的用笔圈识;读第二遍的时再行校补。”圈要点、写笔记这些环节的确不能省略,否则的话,翻完一本,隔了几天,只觉脑中一片空白,书中内容渐被遗忘。笔记积累多了,内容会形成交叉,发现关注的某个问题在好几本书中都有所提及,这时候,把这几本书找出来,再次翻开,从前看书时标注的圈点、划痕,就会很容易地为你指明路径,带领你找到想要的东西,此时方才细细琢磨、慢慢考据。

治学建立在读书基础之上,更要讲究方式方法。吕先生引《书经•洪范篇》说明:“沉潜刚克,高明柔克。”前者深入一事,范围较窄,用力较深;后者范围较广,用功却较浅。前者造就专家,后者养成通才。二者不可偏废。吕先生说:“学问之家,或主精研,或主博涉,不过就其所注重者而言,绝不是精研之家,可以蔽聪塞明,于一个窄小的范围以外,一无所知,亦不是博涉之家,一味的贪多务得,而一切不能深入。”吕先生身体力行,刚克、柔克兼备。

按照吕先生的方法,我再读《三国史话》,首先由“宦官”开讲。这是东汉末年盘根纠结的重要政治集团。吕先生上溯至《礼记》:“宦学事师,非礼不亲。”详细解释“宦”字,为“学”,为“仕”,又可做“养”(门客)。至汉光武帝之后,“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接着剖析皇帝为什么相信宦官。吕先生以《晋书》、《三国志》等史籍为本,还三国史实以真相,又不拘泥其中,多有创见、且博且精,尽显史学大家风范。

吕先生还强调,社会科学是史学的根基。“历史的可贵,并不在于其记得许多事实,而在其能据此事实,以说明社会进化的真相。”对比韩信背水一战和戚继光练兵,说明看待史实要把它放回到当时当地的历史场景。环境史观目前在西方乃至全球史学界都相当流行,吕先生可说是相当有远见,他早就在本书中强调了地理学和历史关系最密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各时代地面上的情形和现在不同的,因以推知其时的地理及于其时人类的影响和现在的不同。”中国传统历史学惯以时间线性为轴,吕先生的这一观点无疑推动了中国史学新视角,呈现出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务实、内外结合的历史观。

当然,诚如吕先生所说:“读前人之书,固可以观其事实,而勿泥其议论。”前贤点拨可以启发,但最重要的,应当是我们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治学之道。

主要方向:历史、人文、社科、财经、科普、教育类书籍。喜爱具有知识深度、逻辑严谨、思维周密的书籍。出版社新书推介、报刊编辑约稿,请联系我。

《吕思勉谈读书治学》读后感(二):书评|《吕思勉谈读书治学》的第三天:青年人该如何读书和读史?

我们,不仅生活焦虑,连读书这一闲活,都变得焦虑!

焦虑于看的没别人多!

焦虑于看的没别人快!

焦虑于看的没别人深!

读书,反而成为一种任务,一种负担。

读书也讲究方法,《吕思勉谈读书治学》能带你找到读书的方法,缓解你的读书焦虑。

特别是今天要分享的第五、第六章。

哈喽,我是堇世。

共读《吕思勉谈读书治学》的第三天,今天阅读的是五、六、七章:作者的学史之路及如何读中国历史。

本篇读书笔记,我归纳成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享:

1、我们该怎么读书才有效果?怎么缓解读书焦虑?

2、普通人该怎么进行历史书籍阅读?有哪些捷径?

一、我们该如何读书?

在第五章中通过先辈之口讲述了《曾文正公家书》(曾国藩家书)中一句话:读书如略地,但求其速,勿求其精。点明了我们读书,应不求甚解,不求记得,知其大略即可。不能“要句句看得懂的书,方才能看,肯看,不然就搁起。如此,天下岂复有可读之书?若其所涉博,则看此书不能懂的,看到别一部书,自然会懂。”。

我们读书以博学,以养性,不是跟别人比多、比快、比深,徐徐图之即可。

现今多数人读书,有个不好的习惯——只摘抄,甚至只看别人的摘抄,就觉得书已经读完了。

并非摘抄不好,我也摘抄。但不能只摘抄,需要有自己的感悟和想法。作者对摘抄的评价是:不该不备,既无特见,亦无体例。聚集抄撮,不过做一次高等的抄胥工作。

没有自己的感悟想法的摘抄,也无法记住,因为那只是外来知识。

作者延伸来讲,学在空间,不在纸上。读书是要知宇宙间的现象,就是书上所说的事情;而书上所说的事情,也要把它转化成为眼前所见的事情。书本的记载,和阅历所得,合同而化,才是真的学问。

二、普通人该如何读史。

普通人读史,作者认为可以这样按以下的顺序读:

1、通过读编年体了解历代的治乱兴衰、变迁趋势,把握历史的大概脉络后,就不会怕零碎而觉得茫无头绪了。

2、编年体:《资治通鉴》《续通鉴》《明纪》《明通鉴》《清朝通史》。除此,还有更适合现代人的,看记录片,如《中国通史》。

3、后就可以读正史了。但正史太多太杂,非研究人员,除了四史外,其他的可以不读。因为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差不多是后世历史的渊源,成了治史的常识和普通的学问;

4、要求我们要将史书上所记载的,和生活的阅历见闻相结合,才能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知识。史学是说明社会之所以然的,即说明现在的社会,为什么成为这个样子。

《吕思勉谈读书治学》读后感(三):书评|《吕思勉谈读书治学》的第二天:谈经、子之学的读法

第三四章主要讲如何读中国文化瑰宝的经、子之学。内容较为深涩,又因行文偏古,读起来可能觉得晦涩难懂。

而我本人对于经学、子学毫无涉猎,就书中所言,既无法辨义,也无法释义,就不做心得之说了,免得贻笑大方。

就我个人而言,以后若要试读经、子之书籍,必可按照本书的建议,按顺序、方法进行阅读,免去一番迷茫探索之苦。就此一点,这两章已给我足够多的启示和帮助了。

现在仅是简单将这两章的内容,整理汇总如下,以供各位参考:

一、 关于经史子集的定义:

书籍以记载现象为主者,是为史。【以记载为主】

就现象加以研究,发明公理者,则为经、子。固无所谓集。【以发表意见为主】

在经史子三部中,无类可归;乃不得不别立一名,而称之曰“集”。

二、关于“经”学:

经、子本相同之物,自汉以后,特尊儒学,乃自诸子中,提出儒家之书,而称之曰经

读经应从汉书入手,避免主观,。研究经、子之学的,可以作为参考学习

经学的书单:皮锡瑞《经学历史》、廖平《今古文考》、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礼记·王制注疏》、《周礼注疏》、《白虎通疏证》、《五经异议疏证》

三、关于“子”学:

1、诸子十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纵横、杂家、农家、小说家

2、诸子十家要读哪些:

阴阳家,专门之学,不易晓。

小说家无关宏旨,可读《宋子》十八篇;

农家,专门之学,可暂缓;

纵横家鬼谷子系伪书,其真者《战国策》,归入史部。

所以,要学的是:儒、墨、名、法、道及杂家。

儒家,《孟子》《礼记》《荀子》

墨家,《墨子》

名家,《经》《经说》

法家,《商君书》《管》《韩》

道家,《老子》《列子》《庄子》

杂家,《吕览》《淮南》

可以按顺序,读这八部经典:老→庄→管→韩→墨→荀→吕览→淮南

四、关于古籍的阅读:

作者认为,因古往今来各部经典都有注疏及各类伪书,需要先辨别真伪,先读原文,再读注疏。

读书,要留意其大意,而不是局限于名物训诂,典章制度。如今读书依然,不要只是摘抄,还要明白文章所说的真正大义到底是什么。

以上,为《吕思勉谈读书治学》的第三、四章。

后面的内容都会偏晦涩一些,感觉不会太多人愿意看下去了。

对于读书,我的看法,看不下去就不看了,换一本。

我们都有不读的权利,不要让读书成为一种任务,一种负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