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读书与写作(读典季羡林·轻收藏书系02)》读后感摘抄

《读书与写作(读典季羡林·轻收藏书系02)》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书与写作(读典季羡林·轻收藏书系02)》读后感(一):季羡林《读书与写作》:如何读好书,写好一篇文章

他活了98年,不仅精通德语、梵语、南斯拉夫语、吐火罗语等12门语言,同时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史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著作更是赢得了世人的赞许,在与世沉浮的生活中他坚守初心,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里不惧不悔。

他就是“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这两天陆续看完了季羡林先生的《读书与写作》,才明白读书写作绝非一朝一夕。

书中季羡林先生说自己教了一辈子的书,从中学教到大学,从中国教到国外,以书为命,嗜书成癖,自己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聆听季羡林先生读书的智慧,汲取写作的力量。

01 该读什么样的书

林语堂曾说:“爱读书的人,灵魂会优雅起来。”

读书,对人的影响缓慢而长远。它能再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气质,开阔灵魂的深度。

那我们该读些什么样的书呢?

季羡林先生认为,爱读书的人应该成为一个通人,他应该拥有开阔的眼界、敏锐的心思,博古通今,知识广阔。而不是墨守成规的啃着专业书籍,除了专业书以外的书我们都应该“随便翻翻”,不论是中外古今的历史,还是中外文学都可以读一读。

季羡林先生还推荐了10种书,而这这些书对他影响极大,分别是:《红楼梦》、《史记》、《世说新语》、《儒林外史》、《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印度语文学》、《吐火罗语法》、李义山诗以及李后主词。

02 如何写好一篇文章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总有人妄图寻找写作的捷径。

殊不知,写作没有捷径,读书没有侥幸。

季羡林先生更是在书中直言,古今中外没有一位大作家是靠秘诀成名成家。

那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文章呢?

季羡林先生给出了4点明确的建议:

1、 要真情流露,淳朴自然

季羡林先生认为想写好一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淳朴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往往只有最简单真实的语言才能打动人心,只有真实才能让人心旷神怡。

2、 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季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得不到创新的灵感,抱残守缺,鼠目寸光。”那些没有新意的文章就如同白色垃圾,除了浪费纸张一无是处。

只有不断的输入,在夹缝里找新意,举一反三才能发现新问题。

3、 写文章,结构要严谨

文章的结构就像建房子的框架,框架搭不好,也就不能成功的构造一篇文章。

季羡林先生认为那些看似很“散”的文章,都是煞费苦心,文章环环相扣,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严丝合缝,无懈可击。每个部分的内容既符合主题又能够层层深入,读起来浑然天成。

4、 好的开头和结尾是重中之重

季羡林先生说,文章的起头、中间部分和结尾我们都要认真对待,而且要有一个中心的旋律贯穿全篇,不能写到后面忘了前面,一定要使一篇文章有变化而又完整,谨严而又生动,千门万户而又天衣无缝,奇峰突起而又顺理成章,必须使它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如果文章开头写的不好,很难吸引读者,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开头就要有吸睛的作用,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结尾部分更是不可或缺的,文章的结尾能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让读者升华到更深的境界。

就像是季羡林先生举得例子:“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让人深深地印在了脑子里。

03 结尾

听过这样一句话:“当才华撑不起野心,能力拗不过现实时,先好好读书。”

读书的厚度,决定了一个人深度。

目光长远的人,往往能做出更睿智的选择。

曾有人问杨澜,女人为什么要读书?

她回答:

“哪怕是一个家庭主妇,在家带娃煮饭。面对同样的处境,读书可以让她有不一样的心胸;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格局;同样的培养儿女,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而读书写作,是成本最低的升值方式。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于眼界。

而读书,是头脑最好的武装,是拓宽视野的捷径,它能让人思想独立、性格开朗、眼光独到。

一个善于读书、见世面、守良知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受欢迎。

《读书与写作(读典季羡林·轻收藏书系02)》读后感(二):一个长者的读书故事和写作建议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是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礼写给季羡林颁奖词。

而在这3年后,季羡林老先生与世长逝,永远离开了我们。

如果没有读过他的文字,我对他的印象大概停留在: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再加一个就是长寿,于是自然而然地会把他放在很仰望的一个位置。

但读了他的《读书与写作》,发现看他的书,就像在听一个隔壁老爷爷唠嗑,毫无架子、更不显摆,他讲他想讲,我听他所说,总体的感受就是:舒服、真实、且受益匪浅。

01 为什么要读书

关于为什么要读书,季老先生除了提到老生常谈的“开卷有益”外,还从非常宏观的角度,告诫我们:

“自从人类创造了语言,发明了文字,抄成或印成了书,书就成了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类要生存下去,文化就必须传承下去,因而书也就必须读下去。

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我们必须及时得到信息。只有这样,人才能潇洒地活下去,否则将适得其反。信息怎样得到呢?看能得到信息,听也能得到信息,而读书仍然是重要的信息源,所以非读书不可。”

不得不说,这段话狠狠打开了我的思路和视野,果然,作为中国近现代史近一百年发展史的见证者,他站得更高,看问题更长远、更深刻。

在他看来,文化需要传承,而书恰好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所以,读书其实就是在传承文化。

也许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多读书,可以从书中学到东西,变得更智慧、更厉害等等,但很少有人会赋予读书这么高的“光环”,但我想,也许正是赋予了读书的这种“光环”,是不是作为读书者的我们,不会再把读书仅仅看作是一个选择,而是多了些一种责任感其中。

细想也是如此,前人不断读书、书写,因此创造了诸多璀璨文化,而这些文化沉淀下来刚好滋养了我们。那对于我们而言,我们如今多读书、多书写,是不是也将滋养百年后的人们,所以,多么荣誉的一件事!

书中,季老先生还讲了他读书、藏书的一些趣事。

季老有一个书斋,大大小小藏书上万册,因此还成为北大教授中的“藏书状元”。季老也坦言,他只读过藏书中的一小部分,但只要身处书海中,他就会忘记尘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当然,因为书太多,有时候,找书就成了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很多时候是“只在此屋中,书深不知处”,但有的时候,又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总之,看得出来,季老为自己拥有一个如此体量的书斋而感到开心和骄傲。当然,除了自己藏书,季老最喜欢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北大图书馆。

1946年,季老从欧洲学成归来到北大任教,在那时在,他找到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就是北大图书馆,他是这么说的:

“我能在奔波数万里扰攘十几年,有时梦想得到一张一尺见方的书桌而渺不可得的情况下,居然有了一间窗明几净的研究室,简直如坐天堂,如享天福了。我当时真想咬一下自己的手,看一看自己是否是做梦。”

字里行间,很感受到季老内心的欣喜,甚至说狂喜也不为过。是啊,这是多少爱书人的梦想,在国内最高学府拥有一间自己的“书房”,多少幸运和幸福的事情。

书中,季老也做了一些书单推荐,大概是和他的专业有关,所以他推荐的书大都偏古典类的,但有一说一,多读古典类的书,确实能沉淀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看来,我有空也要读起来“

《红楼梦》、《世说新语》、《儒林外史》、李义山诗、李后主词、《史记》、陈寅恪的《寒柳堂集》和《金明馆丛稿》、吕德斯的《印度语文学》、西克灵和舒尔茨的《吐火罗语法》

02 如何进行写作?

读书和写作向来不分家,这在季老身上也体现得更加明显。

季老有一个观点,我很认同: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季老说的对,写文章大约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动写文章,一类是主动写文章。其中被动写的文章,有好多是在可以不必写的,写出来的书也是大可不必印的,写了印了反而还是对纸张的一种浪费。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主动去写的文章就是值得推崇的,主要就是看有没有“新意”,没有新意,老生常谈、或者嚼剩饭,没多大的价值。

当然,众所周知,季老对于散文甚为偏爱,所以,对于写散文也更有心得。季老认为,写散文不是随便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在他看来,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要真实不要生编硬造,要有情,而且文章结构上要特别注重开头和结尾。

当然,在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季老讲他创作《春归燕园》这篇文章背后的故事。

这篇文章往小了说是,记录了季老的一种喜悦的心情,但往大了说,可以说是见证了诸多历史变迁以及历史变迁下小人物的命运起伏。

季老在写《春归燕园》时,其实是当时已经是深秋,姹紫嫣红的景象早已绝迹,连”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夏天都已过去,眼前看到的是黄叶满山,身上感到的是西风劲吹,耳朵里听到的是长空雁唳,但季老心中却溢满了春意,他绕着未名湖走了一周,看到孩子们在湖水边读书、,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于是写下了《春归燕园》。

是的,写《春归燕园》时,季老已经饱经忧患、九死余生,当看到光明时、看到阳关大道时,怎么能不激情昂扬?

当然,季老在书中还强调千万不要勉强写东西,不要无病呻吟。相反地,要细致地观察、深刻地体会,学会把常见的、习以为常的、平凡的现象涵润在心中,融会贯通。

03写在最后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没什么压力。

翻开书,就是听一个爱读书、爱写作的长者的一些絮叨,听听他的人生经历、听听他的读书经验、听听他的写作建议,虽然季老是大家名人,但字里行间,他丝毫不会给人造成一种压迫感和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是特别难得的。

更加难得的是,季老不会空谈,而是结合自己的经历去分享实用的心得,最有力量的建议莫过于讲述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又恰好能给人以启迪,带去收获。

所以,爱好读书和写作的朋友们,如若有空,去读读季老的这本书吧,当然这本书是一套丛书,叫做《读典季羡林•轻收藏书系》,除了《读书与写作》,还有另外三本《养猫记》、《论人生》、《远行记》。

《读书与写作(读典季羡林·轻收藏书系02)》读后感(三):名家名作|季羡林《读书与写作》(内附TOP10书单)

初识季羡林,源于当时网络上爆火的一本日记节选:“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 的,这些混 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 娘 的什么东西?”

读到这里,我忍不住“扑哧”一下笑出声来。

这也太可爱了吧!当时还以为是网上恶搞,后来据考证的确是“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日记。

原来大师私底下也是一位可爱少年呢,跟我们的感受如出一辙啊!

瞬间被季老圈粉了。

这次读季羡林大师的《阅读与写作》,更是真切感受到大师的严谨治学和精神温度。

虽然大师于2009年离我们而去,在这14年里,世界改变了很多,唯一恒定、亘古不变的是阅读带给我们的力量和温度,能穿越时空、抚慰心灵,尤其是读大师的经典作品,更是存齿留香、受益匪浅。

经典图书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过时的书籍,季老身体力行,以书为命、嗜书成癖,藏书数量之大已经成了燕园的藏书状元。

他推崇“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鼓励莘莘学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开卷有益。

时至今日,经典书籍已经成为公认的开卷有益佳品。许知远在接受访谈时说的一段话让我记忆深,他说:

无独有偶,大作家余华也是深受经典书籍的影响,成长为知名作家,创作出一部又一部经典作品。

余华在《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中写道:

所以,谨遵大师教诲,多读经典吧,它会让你的眼界开阔,生活更加精彩。

左手输入、右手输出,这才是读书的正确打开方式。关于如何写作,季老认为,写文章,应当像谱曲一样。

有一个主旋律,辅之一些小的旋律,前后照应,左右辅助,要在纷纭变化中有统一,在统一中有错综复杂,关键在于节奏,切忌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1、立意出新,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2、文章要真情流露,淳朴自然。

3、要注意布局谋篇,最重要的就是开头和结尾

三者缺一,就不是一篇好文章。

季老以一颗虔诚心写文,恭敬心待读者,因此,写出的作品经久不衰、深入人心。

1、司马迁的《史记》

“史家之绝唱”,天才司马迁的真实遭遇让《史记》成为一部伟大的史籍,同时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2、《世说新语》

每一篇虽短小淳朴,但内容深奥异常,令人回味无穷。

3、陶渊明的诗

陶渊明的创作经得起时间的考量,时间越后,评价越高,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

4、李白的诗

李白的诗一气流转,季老读李白的诗,只要一开始,就停不下来的节奏,且一千多年以来,世人对李白的诗几乎只有赞誉,没有批评。

5、杜甫的诗

如果说李白是没有枷锁在跳舞,那杜甫就是带着枷锁在跳舞,二人的舞技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千余年来,李杜并称,不分伯仲。

6、李煜的词

后主的词流传下来的虽然只有30多篇,但篇篇都是经典,在词史上巍然成一大家,受到了文艺批评家的赞赏。

7、苏轼的诗、文、词

中国古代赞誉文人有三绝,而苏轼至少达到了“五绝”,他在诗、书、画、文、词方面造诣很深,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

8、纳兰性德的词

纳兰性德生长于荣华富贵中,然而却胸怀愁思,流溢于楮墨之间。在这群灿若明星的词家中,季老独独喜爱纳兰性德。从艺术性方面来看,纳兰性德的词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9、吴敬梓的《儒林外传》

吴敬梓惜墨如金,从不作冗长的描述。书中人物众多,各有特性,胡适对《儒林外传》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不仅诗人冯至酷爱此书,季老也是极为喜爱。

10、曹雪芹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古今中外众多长篇小说中最璀璨的明珠,是状元。读《红楼梦》,主要是欣赏它高超的艺术手法。那些把它政治化的无稽之谈,不可取。

读书与写作是现今大多数人都要做的两件事,很多时候,我们痛苦就来源于对这个世界认知太少。

所以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一书一世界,一页一乾坤,书看得多了,对世界的认知也改变了,就不会轻易陷入情绪内耗中了。

读书与写作,密不可分、相互促进。饱读诗书才能妙笔生花。

愿你热爱读书,亦热爱写作。

--end--

斜阳叶:一书一世界,一叶一乾坤。愿与你一起,在文字中潋滟岁月波光,在阅读中浸润心灵成长,感谢爱阅读的你在此路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