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绘画读后感锦集

中国绘画读后感锦集

《中国绘画》是一本由[美]巫鸿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3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绘画》读后感(一):中国绘画

五代至南宋这近四百年时间,是《韩熙载夜宴图》《溪山行旅图》《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传世名作涌现的时期,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特殊而关键的阶段:

越来越多的画家脱离了寺庙和宫室壁画的集体创作,壁画与卷轴画形成新的互动关系;挂轴的产生以及对手卷形式的探索,催生出影响深远的构图样式和观看方式;日臻细化的绘画分科隐含着绘画实践的进一步专业化;中央及各地方政权的深度参与导致绘画创作的行政化和机构化,进而形成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综合性宫廷绘画系统;孕育中的文人绘画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其美学观念影响了宫廷趣味和宗教绘画的风格,为其最终成为中国绘画主流开启了先河。

本书是著名美术史家巫鸿的全新力作,延续《中国绘画:远古至唐》的写作思路,吸纳考古美术的新近研究成果,聚焦五代至南宋时期各种类型的绘画作品及其媒材特征,关注多元背景下的绘画实践与跨地域交流,力图勾勒更加全面、立体的中国绘画发展脉络,多维度讲述中国绘画的新故事。

《中国绘画》读后感(二):巫鸿的中国绘画史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

在《中国绘画:远古至唐》里,巫鸿做过时间区隔,划分了“早期中国绘画”与“晚期中国绘画”。早期绘画侧重对绘画媒材本身的发现和发明,晚期绘画更多聚焦于对图像风格的自觉探索。《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承上启下,在媒材与画像风格上都有所探索,这就是该书的主旨。

-

这两部作品阐明了墓葬、壁画等建筑和装饰绘画到可携性单幅绘画的发展阶段,见证了绘画逐渐脱离礼仪和实用功能、获得独.立艺术地位的过程。

-

在形式上,它表现为“手卷”和“挂轴”的流行。

挂轴的发明对花鸟画造成了类似对山水画的影响:原来由屏风、画幛和室壁展示的画面被移植到可移动的独幅卷轴上,进而促使了花鸟画的独.立发展。

手卷创造了山水艺术中空间和时间结合的新方式。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很好地发挥了手卷这一媒材在山水画领域的性能。一幅超长画卷描绘华夏大地锦绣河山,跌宕起伏、富有强烈韵律感的画面,激发观者游历其中、移步换景的想象维度。

-

巫鸿谈述了“界画”与“大山堂堂”的艺术特征。界画(建筑绘画)在这一时期的长足发展与表现现实活动的愿望息息相关。“大山堂堂”以雄伟山峰牢牢控制着整体画面构图,显示了竖长单幅山水从联屏和多幅画幛中的单幅逐渐脱离的媒材转换。

-

两宋王室对艺术创作持续参与。宋徽宗对建构和完善画院机制投入了巨大努力,宋高宗更倾心于以赞助人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与院画家共同创作作品。北宋晚期和南宋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表现城镇乡里人物和风情的风俗画,反映了宋代绘画从宫廷转向民间的“公众转向”,此外,苏轼等人倡导的“文人画”蔚成风尚,绘画媒材的小型化终于在南宋时期成为绘画的主流媒介。

-

中国古代画家对媒介特质的挖掘,造就了世界美术史中的独特视觉传统。这个传统就是在本书所强调的10世纪出现然后继续发展的。

巫鸿的关注所向,让我联想到柯律格和高居翰的研究,这也说明了近年来国际艺术史界的一种学术倾向。

-

我们的绘画研究传统专注于绘画技艺或者风格的赏析,长期忽略了艺术的物质载体和外在形式的作用力,艺术媒材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发生变化,不同时代的艺术有着自己的对象、性格和条件,这是巫鸿这类研究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绘画》读后感(三):品画沐春风,点睛即飞去

中国绘画史作为世界绘画领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是极为深刻和长远的,较之于世界其他地方绘画不同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和传承的精神文化本质,很好地被融入进了中国绘画的方方面面,从内容到技巧,从思想与主题,成为了能够左右其前后发展历程的关键性力量,文化与艺术的结合赋予了中国绘画独特的灵魂与思想,也铸就了其独特非凡的发展脉络与精髓。放置在过去到现在的漫长历程中,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解读始终处于一个变革交流的整体轮廓内,每一时期、每一阶段的绘画成就往往建立在了当时所处历史时代的成就与基础之上,成为了能够承上启下且不断创新发展的组成结构。尝试撰写关于中国绘画的核心故事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业,然而对于在国内外美术领域享有声誉的学家巫鸿而言,选择从五代至南宋近四百年的绘画史作为论述主线,进而揭示出此阶段中国绘画所表现出的突出特征与丰硕成果,使得更多读者能够领悟与感受到中国绘画所带来的传奇魅力,这样的努力与成绩无疑是相当具有贡献意义的。而《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一书将有理由为我们带来一场关于视觉、美学、文化等方面的至臻洗礼。

在翻开本书之前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书后的创作者巫鸿先生,作为著名美术史学家、批评家,巫鸿先生从上世纪踏入美术领域内便始终致力于这样充满挑战的事业,多年的刻苦攻读以及受教经历赋予了他在美术这门学科上的大量积累,从国内到国外的出访任教深化了中西美术领域内的交流合作,也大大增强了他的国际性视野以及对于本国美术的创新认识,在不断推进这项可以称之为毕生事业的过程中,巫鸿将所关注的视角放置在了跨学科领域内的美术解读上,通过借助不同学科发展的成就进一步解析美术绘画方面的传统架构,在带来大量丰富支持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可供伸展加深的研究模式。藉此我们可以期待《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一书将能够给为带来特殊理解意义上的精彩解读。

从五代到南宋这近四百年的历史在中国两千年封建进程中处于一个特别的位置,随着国家与民族大一统模式的逐渐形成,专制政权的稳定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碰撞融合缔造出了不一样的花火,也在一系列诸如艺术、文学、科学等领域之内造就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特殊形态与发展阶段。中国绘画进入到了这一时期所迸发出的能量将该项成就推向了更高的层级与水平,绘画所表现的外在形式更加多样,这主要取决于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变革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政权与不同民族对绘画领域所施加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无论是由上而下还是自下往上,都诠释出了政治经济左右艺术的主导性方向,绘画不再是单纯的艺术表现形式,相反具备了更多层面参与之下且不断发生激烈变革的鲜明特征,这其中较为明显的便是多民族风格特点的融入使得绘画从内容到思想达到了一个全新范畴,在介入华夏正统绘画体系的过程中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方式及内容。绘画本身作为绘画史最为关键的要素和组成,无论是技艺手法还是工具辅助,不断实现自我创新与蜕变,绘画进入到了一个日趋成熟的发展阶段,随之便迸发出了新的品类与专业,有着不同绘画理念的创作者们凭借着自身精湛的技艺与高超的领悟,将绘画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顶峰。

我们不难看到,这一时期的绘画也与宫廷以及个人两方面结合密不可分。随着当朝政治介入到绘画程度的不断加深,宫廷创作涵盖了一批具有丰富创作能力的画家群体,在以皇帝或者官员为主导的推动下,绘画成为了可为皇家皇室服务的工具之一,宫廷画的出现是这一时期的鲜明特征之一,虽然从目的上是为统治阶层取悦服务的,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绘画所面临的现实环境,以及因此所带来的自身变革。另外在与当时文人的结合过程中所出现的文人画,也成为了一种社会能够接受的美学风尚,个人创作上的自由与宽泛区别于宫廷那种较为正统标准的模式体系,也为当时的绘画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我们并非是要比较和评判二者在历史意义上孰高孰低,它们能够作为两种形式出现在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本质上就说明了绘画于时代发展所能表现出的艺术价值。而且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那些传世的较为经典的画作仍能带给我们不同的艺术精彩,不啻为那个时期集大成者的能工巧匠呕心沥血所铸就的辉煌。

回归到本书的内容不难发现,巫鸿先生带领我们跟随着时间的脉络深入到了这一阶段的绘画历程中,不同于那种泛泛而谈、平铺直叙式的写作方式,作者在开启每一时期的绘画成就时,总会先提出涉及本时期的绘画特征,透过结合佐证资料细致的介绍,使得读者掌握一个可供参考的基本印象,理论的提出意味着作品的表现,随之列出的经典画作诸如《韩熙载夜宴图》、《溪山行旅图》、《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等传世之宝,进一步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作用加以强化,从纸面到画面的转换也更加明显,对于这些画作的总结与解析有着作者从深层次上独特的个人思考,整体感觉更加贴近画作以及背后的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本意,在不轻易漏掉大量细节的同时原原本本向读者揭示出这幅画作的真正涵义以及特殊之处,避免了过去因为专业性所导致的对读者只保持有一种简单含糊的印象。令人称赞的是,作者能够于相近时期诸多画作之中寻找出同类型作品加以比对分析,大大增加了作品之间的联动性和可看性,也能更加完整的勾勒出当时的绘画特征,在寻找共同点、甄别不同点的过程中,使得读者对于作品本身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认知层面。为了能够全面准确客观的还原历史画作原貌,作者借助了现存的相当多的历史古籍资料以及发掘出土的考古发现,在支撑其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够为我们理解文本意思增加不少的真实感和信服度。

在论述文本的同时,我们最容易感受到的是巫鸿先生对于中国绘画所持有的致敬与欣赏,虽然时光无法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时代,但借助存世作品所产生的隔空相望将彼此相连。跟随着巫鸿先生的细致解读,可以看到他所进行的潜移默化的理解与思索,当面对画作本身时能致以自己的感情与寄托,也由此诠释了作者想要通过一系列丛书揭示中国绘画的初心与精神。在前作远古至唐所奠定的基础之后,本书更多地对画作本身投以自己的关注,是借助画作来反推画家的发展脉络,随着不同画作形式样式用途等等方面的变化,在彼此相互借鉴、参考、吸取、渗透等等方式的碰撞之后,逐渐构成了为今天所熟知的绘画史。此刻,它已不再是专属于某个历史朝代下的特殊产物,而是拥有更加宏观的视野与空间,绘画的力量借助国家、民族的统一显示出了更加富有朝气活力的生命力,单纯的区分或者甄别已不能完整地反映出它本来的历史全貌,当然,在这条路上仍有许多未知的发现等待我们加以探索与整理。

本书对于当代读者的意义和价值是独特的,无论从内容到设计都堪称是一本论述中国绘画史的佳作,无论是对中国绘画艺术了解或者不了解的读者都是一份满满的诚意之作。干净透彻、言简意赅的精炼文字,配以大量现存的视觉化图片,图文结合的方式能够带给读者淋漓尽致的观赏和享受,也让我们对后面即将推出的系列持有更大的期待。在深度了解祖先所留下的精神财富的过程中,正是有着像巫鸿先生这样的探路者为我们指引着未来的道路,假以时日,希望这份对于中华文明传承与继承能够永远的传递下去,成为了中国人内心永驻的精神寄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