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绘画史纲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绘画史纲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绘画史纲》是一本由傅抱石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绘画史纲》读后感(一):美术史家有的放矢谈国画

“大家小书”这个系列的书都很好!都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大家”著作,这本《中国绘画史纲》是著名国画大师傅抱石对中国绘画研究而成的著论集。

此书好在几处:

1.傅抱石对中国绘画颇深,而且他本人在国画上造诣深厚,理论结合了实际,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的放矢。

该书中他就中国绘画的变迁史纲、他个人对中国古代绘画的研究、以及中国的人物画山水画作一番细讲。

《中国绘画史纲》读后感(二):一本书帮你看懂中国绘画

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置于人民大会堂中,气势磅礴,非常震撼人心,也非常出名。作为近代著名的国画大师,傅抱石擅长山水画,创“抱石皴”,笔意豪放,视觉感强烈。他的著作《中国绘画史纲》我曾在图书馆里借阅过,如今重读,更觉倍感收获。这本不厚的著作中收录了傅抱石三篇绘画史上的重奠基之作:《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

在《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傅抱石认为中国绘画基本有三大要素:人品、学问、天才——天才个人理解是天赋。关于这三个要素,傅抱石讲得非常口语化,很有意思,他说,“没有天才的画人越画越坏只有开倒车,只要不是特别的笨伯。”在序中又补充,近人陈卫恪的文人画之要素:人品、学问、才情、思想。董其昌的三要素:读者,广见闻,脱俗。沈宗骞:清心,读书,却誉,正体。“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同笔墨性情,用词不同,意思相似。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时而俏皮地“补充”“反讽”一下,各个名词重点点到即止,深入则可以加深理解,从字里行间看得出天才作者的性情,很幽默。

因为是上个世纪作者早期的作品(民国二十一年,即1933年),所以,文字里有些字眼与当下的行文习惯略有不同的,这点不影响阅读,稍加注意即可。作者主要是作绘画史的梳理,侧重于罗列出个时代的一些画家、派别、观点等,而并没有过于深入,所以这一篇是史纲,可大概了解绘画史上一些著名的现象等。《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要仔细许多,可细读,许多观点都已成定论。《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具体谈了几幅著名的古画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阎立本《列帝图卷》等,也说到一些中西方绘画观点,但傅抱石强调中国画即是中国的。这里还有对唐时绘画色彩,宋时民族本色,文化与美术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的探讨。很喜欢看傅抱石对经典古画的点评,地道准确生动。

傅抱石也画人物画,多取材于历史典故,其本人受魏晋特别是顾恺之、明未陈洪绶等人的影响很深。傅抱石用笔洗练、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笔下人物俊逸绝伦,格调高古。整体创作有古意,有创新,又有个性,风格鲜明,不愧是绘画大师。

《中国绘画史纲》读后感(三):绘画的意义

中国画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是水墨丹青,有一种说法叫做“以水为韵,以墨为骨”,就算是不懂得画的人,也能从这句话里品出一些韵味;它重神似而非形似,这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最大的不同,意境、层次这样的东西在国画里要远比形状重要得多;它的历史已经超过了2000年,在漫长的岁月中,它的存在就已经写就了一篇恢弘而灿烂的历史。《中国绘画史纲》就是傅抱石先生对于这篇历史一个忠实的注脚。

《中国绘画史纲》是一本小书,篇幅不大,页数不多,就像是导言中提到的一样,它是一本体积虽小却承载着历史的积淀的沉甸甸的小书。傅抱石先生从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国古代绘画纸研究及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讲述的过程中,傅抱石先生没有可以的追求时间顺序的叙述,更多的是把握住了在中国绘画历史上一些关键的、里程碑式的事件与存在。比如说佛教,宗教的力量往往在社会各界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发展其实没有经历过完全被宗教影响的时期,但中国的绘画却有着很浓重的宗教成分,它传播了宗教的同时,也是在以自身的优势反馈给宗教,滋补着宗教的发展。再比如说,政权的影响,它对绘画的束缚和限制都能够清晰的在作品中流露出来。

其中,最后一部分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是傅抱石先生对于国画作品、或者是某一个时代作品的赏析。从标题上看,往往只体现出一幅作品、或者是一个朝代的名字,但实际的文章中,往往都是以小见大,通过这一幅作品,引出的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也有可能是一段时期的绘画风格,而风格与历史之间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着的。这也是在历史进程中很容易体现出来的一个作品——有的时候通过画作的风格,我们往往可以将画家的身份与当时社会环境相关联,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由此看来,画作所表现的也恰恰就是历史的发展与衰败,绘画史纲,里边隐藏着的还有关于时代的一些印记。

《中国绘画史纲》可能与我们以往看过的历史书不同,通篇读下来,你可能梳理不出中国画在整个历史中的变迁,但却可以清晰把握住几个重要的转折和关键;你大概也没能记住几篇画作的名字,可你会知道画作内容的风格对比和与它们相关的社会历史。其实我不懂画,只是在阅读之后,我觉得自己开始可以读懂中国绘画背后的一些意义。

《中国绘画史纲》读后感(四):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017年6月5日晚,北京保利,傅抱石的《茅山雄姿》以1.45亿元起拍,最终以1.625亿元落槌,加佣金1.87亿元成交,创造了一个纪录。

傅抱石何许人也?学习美术的当然知道傅抱石的大名。傅抱石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早年留学日本,擅画山水,人物画多作仕女、高士;晚年多作大幅。比如人民大会堂那幅《江山如何多娇》,就是傅抱石和关山月于1959年合作,以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意为题材创作的一幅巨幅设色山水画,表现出了新中国的勃勃生机,具有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即便是不太熟悉傅抱石的人,大概多少也听说过这幅画。

傅抱石的山水画源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能够把水、墨、彩融合一体,取得了一种堪称气势磅礴的效果。中年时,创出了一种独特的画法---“抱石皴”。傅抱石画人物,人物形象大多以古代文学名著为创作题材,力求以形求神,表现出了人物的内在气质,此外,傅抱石还能够把山水画的技法融合到自己的人物画之中,一改清代以来的人物画画风,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可谓一代艺术大师。

当然,傅抱石不仅美术功底深厚,他的理论功底也很让人信服。自日本学成回国后,傅抱石在高校任职。他的这本《中国绘画史纲》,收录了《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和《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三篇专著作品。为什么要写作本书?根据傅抱石在“自序”中所言,是因为他认为当时流行的几大国画理论专著虽然更丰富更完善,但还是不太适合,所以需要自己来“编些讲义”,区别画体、画法、画学、画评、画传,为中国绘画断代,又使得中国绘画成为一体,使得后学者“有所循依”。可见,傅抱石不仅是一名技艺高超的绘画大师,也是一位很用心的老师。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绘画,在《中国绘画史纲》这本书里,还可以读到傅抱石的女儿,同样也是知名画家的傅益瑶所写的一篇文章《我的父亲傅抱石》,可以对这位绘画大师和他的家庭有一个更近距离的观察和了解。大画家首先也是普通人,也是很有个性的。傅抱石之所以成为傅抱石,除了自己的努力,家庭也是很有帮助的。这可以给我们很多普通人特别是女同胞们以很大的启发。傅益瑶在文章的最后说:“女人一旦是灵、秀、慧的,就会派生出许多东西,如决断,识大体顾大局之类。所以,父亲从来不对人家的漂亮不漂亮评头论足,而是从灵、秀、慧的层面来谈论这个问题。”讲得很有道理。

由是,即便是一个不懂画的人,也真的有必要好好看看这本《中国绘画史纲》。只要真的留心、细心和用心,是不难从中找到一些足以让自己受益的好东西的!更不用说,面对的还是如傅抱石这样的一位真正的“大家”以及好老师了!

《中国绘画史纲》读后感(五):山鬼与正途

我第一次知道傅抱石,是今年7月底,在内蒙古美术馆。当时遇到了一个徐悲鸿的大展,展览中就有两张傅抱石的画。画的尺幅不大,只40cm上下,纸质像是水粉、素描的画质,白而坚硬,有很明显的斜状草质的纹理。画的内容是山林,具体的名字已经记不清了,只有大致的印象:山石林木,笔墨细而狷狂,焦墨的浓黑,在没骨的绿色中凸显出来,画作有铺面而来的逸气,浸透在一种清新之中,但又不乏老练、苍劲和果决。

今日在书库寻找方闻先生的书籍时,无意中发现这本《中国绘画史纲》,看到了“傅抱石”的名字,极为亲切,便借了来细读,起初是随意翻看,越看便越慎重。搁下书时,觉得非得再细细地阅读一遍,做一篇笔记不可。

这本书包括三篇论文和两篇小文章。论文有《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与《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分别写于1929年、1940年和1953年。小文包括袁行霈先生撰写的书系序言和傅抱石的女儿傅益瑶撰写的《我的父亲傅抱石》,二者皆真挚动人,颇有可取之处。

第一篇文章《中国绘画变迁史纲》,文笔带有古气,同时有中青年人的意气和幽默感,态度鲜明,反对画院,力捧在野的水墨。这篇文章多引用古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以画院为枢纽,将中国绘画史分为宋前和宋后两个部分。在宋朝之前,画院兴隆,画作较为工整,注重形似和颜色的绮丽美观。宋朝时,画院之外,兴起了在野的文人画派。他们注重通过绘画抒发个性和情致,并不在意形象的具体细节。宋朝之后,画院衰落,水墨画一时极盛。在这篇文章的引言部分,傅抱石提出了自己对绘画的看法,认为对于绘画来说,有三个极为重要的因素,首先是人品,其次是学问,而后还有天才。一个优秀的画家,必有三者,缺一不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出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董其昌《画旨》)

第二篇文章《中国古代绘画》由后人根据傅抱石的手稿整理而成,理论价值不高,观点多数已经成为旧闻,但讲述了傅抱石先生对中国绘画起源(从殷商道秦汉)的一些基本看法,与第三篇《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从魏晋到明清)相连,可代表傅抱石先生比较整体的观点,因此也需要费些笔墨。这一部分文章主要批判了当时学界的一些流行观点。这些流行观点多因西废中,并不适合中国绘画的实际情况。比如许多西方甚至日本的学者,在处理中国绘画分期问题时,认为张骞通西域是一个节点,在此之前,中国绘画独立发展,此后收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傅抱石结合史料指出,从秦朝开始,中西就有往来,这种交流早已存在。再比如关于中国绘画的起源问题,有人认为书画同源,绘画起源于书法文字。傅抱石指出,中国早期器物上早有一些非文字的基本纹饰,具有非常普遍而深远的历史。对于中国绘画的起源问题,不应妄下定论。

“周及以前的绘画,我们可以约略指出的(虽然有些证据尚须研究)是从巫术的进而为政教的,从单纯的物象进而为指事的构成。”“这时期的艺术,气魄是雄浑的,意象是神秘的,技术是经过相当磨炼的。”

第三篇文章《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是最有学术价值的文章,为文极为严谨,且以一名极为优秀可载入史册的画家的身份对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画家做了点评和描述,非常值得精读细读,应当结合当时画家的画作,进行品味理解。

首先,在引言部分,傅抱石先生发展了他在《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对中国绘画变迁的看法,认为中国绘画可以通过主题和绘画的表现形式及技法来进行区分。“五代以前,以人物为主,元代以后,以山水为主,宋代时人物、山水并盛的时期。”“五代以前,以色彩为主,元代以后,以水墨为主。宋代时色彩、水墨交辉的时期。”

接着,傅抱石开始讲述中国的人物画,在这一部分中,解释了中国绘画史上线条与色彩的争执以及水墨的胜利。

1.魏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傅抱石认为,这幅画贯彻了顾恺之自己“形神兼备”的绘画理论,人物具有生气,反映了当时人们真实的生活;此外,顾恺之还集成了汉代以来的绘画成果,即对“线”的运用,并且比汉朝时的画像砖更为灵活、生动。

2.六朝 张僧繇 【无可信作品传世,仅以《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为例】

六朝时期,佛教造像技艺的传入,印度艺术对中国发生了影响,主要在于在表现技法上提出了“色彩”和“光线晕染”的问题。在这种问题和印度艺术的影响下,张僧繇创“没骨法”,一改前人用线作画的传统,而注重色彩和光线晕染的技法,使画面具有立体感,“这种画法——把’线’的表现引向’面’的表现,曾大大地影响并丰富了后来山水画特别是花鸟画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和发展,因此绘画渐渐与生活贴合,《续画品》评嵇宝钧、聂松,“右二人无的示范,而意兼真俗,赋彩艳丽,观者悦情。”

(达芬奇有“渐隐法”,来应对透视法导致的失真问题。)

3.唐 阎立本 《列帝图卷》(《历代帝王图》)

“一主二从、主像大、从者小”很可能是受了佛教雕刻“三尊像”的影响;采取了一定程度的晕染方法,比较富于光的感觉;刻画了每一个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并从而体现了不同的生活历史,极为生动真实,如陀思妥耶夫斯基。

4.唐 吴道子 “线”“白描”【穿《送子天王图》】“吴带当风”

“他特别重视线的变化和力量,天才地把线发展成为一种富有生命、独立而自由的表现。他认为绘画的创作,线的速度、压力和节奏的有机进行时传达内容、情感的关键。”

5.唐 周昉,李青,都市生活“绮罗人物”和肖像画 《簪花仕女图》

6.宋朝设画院,画作极为丰富,是中国绘画发展的成熟期。在这一时代,一方面,院画的肖像愈加完善,同时在肖像之外,花鸟、山水画也逐渐兴起了。此外,在形式上,卷轴画和扇面画出现,取代了此前的壁画,开创了一种更为动态的鉴赏模式,也独为中国所有。这一切与理学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

(1)《货郎图》与《清明上河图》,新的题材进入绘画领域,更为生动、真实地展现生活面貌。

(2)李公麟《五马图》,“在人物的精神刻画上,表现了又流丽又谨严而又具有强力的线条之美。”

(3)梁凯,号称“梁疯子”,减笔人物,白描人物的发展。《李太白像》,《六祖截竹图》。

然后,傅抱石开始讲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他引用了宗炳和王微的语句,认为在六朝时,他们就已经提出了对山水画的要求,即“畅写山水之神情。”

1.展子虔《游春图》

证明了中国山绘画青绿重色系统发展于重视色彩的六朝时代,和人物画的关系时特别密切的。

2.王维

加强了绘画和文学的联系,扩大和丰富了山水画的景森内容。

3.荆浩《笔法记》

区分“真”和“似”,后者只得形而失其气,“真”应该是“气质俱盛”的。提出“画有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

4.郭熙对“三远”的解释 高远、深远、平远,画“真山水”,《林泉高致》。

接下来,傅抱石着重解释了他对水墨山水画在中国发展的看法。首先是禅宗思想的影响,增加了造型艺术创作、鉴赏上的主观倾向。其次是中国绘画内部存在着一种矛盾,即线与色彩的矛盾,线和色彩均可以独立地进行绘画表现,二者各自开辟出不同的领域,但在同一幅画中,色彩过盛,线条就会受到侵犯。吴道子以“焦墨薄彩”让线取得了胜利,唐末五代时,“墨”的发展又进一步丰富了线的表现力,几乎取代了色彩。水墨性能高度发挥,开辟了比色彩更为独特的领域。然后傅抱石以几句之笔点评介绍了宋元明清以来诸多画家。

1.赵孟頫 鼓吹复古,绘画以唐宋为师 《鹊华秋色图》,“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纤,有北宋之雄而去其犷”

2.董源 “淡墨轻岚” 弟子巨然,精于表现光,尤其是江南水乡的气氛

3.米芾与其子米友仁 米家山水

峰峦树木多半由“点”而成。采用水墨渲染的方法,轮廓、脉络却非常真实。

4.赵令穰、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卷》、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等的青绿重色山水。

5.马远、夏圭

水墨苍劲,画面中近景非常突出,远景则较清淡但及其雄浑地使用速度较高、压力较大的线、面来公众,因此画面感觉特别尖锐、明快而又富于含蓄。

6.黄公望 描写怪异的树木,“有发生之意”

7.王蒙 “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8.倪瓒和吴镇 “不期而至,清风故人”

倪瓒“余画不过逸笔草草,聊以写胸中逸气耳。”“不言世上无人物,眼底无人欲画难。”

吴镇“空灵”南湖言语,墨竹。

诗书画篆刻“四绝”。

明朝时,反对形式主义,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黄山是我师,我爱黄山女。”

失眠,凌晨三点起床写完读书笔记。没有完成最初的设想,关于第一部分的潇洒,诸多值得记诵的引文,还有袁行霈的古雅,傅抱石为人的真挚可爱,以及看完这本书后翻看傅抱石画册,对山鬼、唐诗意、屈原、东欧等主题的表现,都有非常值得记录的地方。然而时间有限,以后看他的展览时,或者在写作某一人物时,再对比参照他的观点来看、或者做些修改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