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霍华德庄园经典读后感有感

霍华德庄园经典读后感有感

《霍华德庄园》是一本由福斯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4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霍华德庄园》读后感(一):考验信心一次的阅读

怎么说呢,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艰难地读完一部英国小说,几度放弃几度重新捡起,好在进入到全书的三分之二部分,才出现了跌宕起伏的情节,让人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我估计,福斯特一直在睡觉,到后半部分才醒来。

《霍华德庄园》读后感(二):略感

霍华德庄园

英国作家福斯特的长篇小说,讲述了玛格丽特和海伦两姐妹的不同情感境遇,姐姐宽厚包容,妹妹坦诚刚烈,面对威尔克斯作为上流社会家族代表的伪善,巴斯特代表的下层公民的苟且谋生,姐姐选择和解和融合。看似简单的女性的婚姻故事却隐藏着更为宏达的文化与社会转型命题,无论是傲慢的威尔克斯家族还是挣扎困顿的巴斯特夫妇,都值得我们去重新思考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分别与隔膜,而两姐妹的不同态度更是启发着读者去探求不同阶层的冲突的融合与和解之道。

《霍华德庄园》读后感(三):浅评《霍华德庄园》

玛格丽特和海伦是我所喜欢的女性,有身份、有学识、有情怀,身处上流社会却依然对穷人抱有怜悯与关怀之心,与威尔科克斯一家商界新贵的为人处世形成鲜明对比。但或许又是因为生活在上个世纪初的女性仍处于严苛的父权等级制社会压抑之下,女性的自我价值始终不免与婚姻挂钩,而婚后对夫家的妥协与顺从也便成为大多数女性的最终归宿。玛格丽特与海伦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姐姐渴望婚姻和来自男性的庇护,希望过一种安定、宁静、避免争吵的传统家庭生活;妹妹渴望自由和拒绝向男性妥协,大胆听从本心,关怀如同伦纳德一般有理想、却囿于阶级因素怀才不遇的穷苦青年人,甚至做出未婚先孕这一在当时看来大逆不道的举动。姐妹俩在最初拥有许多性格与精神上的共同点,但在后来随着各自开始面临感情生活的问题之际,两人的思维模式也逐渐转变,性情中的不同也初显摩擦,乃至发生碰撞,但好在最终走向和谐。福斯特很擅长把握不同阶级中人的所思所想,也善于将阶级以及婚姻、家庭中的矛盾展现出来。读完这本书,能让我们大致从女性视角亦或阶级视角重新审视上个世纪初英国的社会模样,总体来说大有裨益。

《霍华德庄园》读后感(四):平衡两个世界

看《霍华德庄园》,古典小说长篇累牍的描写风景,真让人不耐烦。心理描述我还能看得下去,但是风景描述实在是兴趣不能。但是在一百年,两百年以前,这些文字应该让人心旷神怡吧?连汽车都很新奇的时代,没有风光片,甚至没有电影的时代。那些文字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感情。文学是带着读者的眼睛上路的。

《霍华德庄园》构筑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女性的,艺术的,精神的,古典英格兰的,理想和情感的,逝去的老迈的,也就是霍华德庄园;一个是男性的,世俗的,商业的,精明的,舒适的,生机勃勃的现代的,也就是伦敦。玛格丽特做的所有努力就是平衡这两个世界,她居然获得了成功。英国的《太太万岁》。

看《霍华德庄园》我发现,古典小说的剧情很给力:妹妹爱上大户人家少爷未遂,姐姐嫁给大户人家的老爷,妹妹和一穷小子有了私情,大户人家的老爷其实是穷小子的老婆的情夫,老爷的大少爷打死了穷小子,妹妹怀上了穷小子的孩子。这是多么狗血的剧情啊!人家写得不落俗套,思考深沉,韵味悠长,真是本领!

看《霍华德庄园》我突然意识到,我是多么爱艾玛 汤普森啊。一堆英国古典戏中人,因循规则但内心自由,独立而柔顺,带着不咄咄逼人的智慧。不想驾驭任何人,却滋养了周围的一切。最爱《真爱至上》,她抹去眼泪出来给孩子们一个拥抱。每当我不得不面对难堪,不得不处理痛苦,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她的样子。

《霍华德庄园》:如果你不想驾驭一个人,也不想被驾驭,那么就是在做最难的尝试:平衡。平衡其实不是找一个特别对等的人,两个人始终站在秤盘的两端,毫不倾斜。我想,平衡就是有时争吵,有时帮助,平衡是一个一直在“找平衡”的状态。就长久来看,确实是平衡的,但是平衡本身,包含了始终在波动。

《霍华德庄园》读后感(五):嗯…知识女青年们

我琢磨了一下标题前面那个叹词,一开始,冲出脑门的是“唉…”,可这未免过于悲观;而后,是“哦…”,又过于欣喜。还是“嗯…”来得平实。海伦和玛格丽特是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一对亲姐妹——身上流着日耳曼人血液的英国人,大龄的,知识女青年。是的,不是当今流行的“文艺女青年”,而是更靠谱些的“知识女青年”,她们思考灵魂,死亡,不谙世事,有一笔丰厚的遗产,定期去听音乐会——听音乐会是自然的需求,这份需求甚至超过了生活本身,想想玛格丽特在搬家前那段混乱的时期吧,她总想多抽出时间来料理此时,可又无法抵挡地顺从于那些演奏会和社交。这一切特性,与英吉利海峡另一端的大陆传统密不可分。一直到最后,当她们在霍华德庄园安定下来时,伦敦又一次地消失了,她们所经历的,也许是形而上的德国与殖民时期务实的英国之间的碰撞,后者的代表自然是以威尔科克斯先生为首的一家人。

这样的一对姐妹,似乎可以在《理智与情感》中,找到些相似处,妹妹总是冲动行事,以感情来审视周围人,而姐姐则谨慎冷静,以沉默的观察来评判被妹妹贬低或赞扬的人。但不同的作者与不同的时代,注定了两对姐妹的差异。在《理智与情感》中,她们是贫穷的,这种贫穷的身份导致了其后的一些列磨难,同时,她们所对抗的主要是附庸风雅的贵妇先生们,他们根本就没有真正的鉴赏力,却偏好指点且爱慕虚荣,想想玛丽安第一次在约翰爵士家弹钢琴时,遇到的窘境吧。而在《霍华德庄园》中,海伦和玛格丽特不再拘束于简-奥斯丁式的客厅里,她们与人争辩,又因“不谙世事”,而自以为是地对别人施与援手,她们的对立面,是实干有能力的商人、殖民主义者,可他们并不是永不兼容的。

当然,在海伦和玛格丽特之间,又有着性格上的差别,不仅仅是某种“理智与情感”的对立。就像海伦最后坦白的,“应该用我的生命爱上一次”,风风火火地就投入,却又一次以冒失收场。但她旅居德国之后,想做的只是看看曾经抚摸过的书籍,在自家的气场中度过一晚。而梅格不是这样的,这也是她为什么会爱上亨利的原因,她的性格中有冷漠的成分,知道一些“手腕”,她需要的是一个有男子气概的丈夫,尽管她幻想过有一天能让丈夫也来思考灵魂,哪怕在决定分手前仍替他在思考有关灵魂的事情。梅格是周旋于灵魂与务实之间的调节剂,她会慢慢认可亨利式的价值,比如待在家里,偶尔装傻不发言,但同时她依然在阅读,安静地待在家里。是因为梅格放低了自身的要求么?待嫁心切?也许不尽然,可我又说不上来。唉…知识女青年们,更何况是福斯特笔下的知识女青年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