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北怒庄园读后感锦集

北怒庄园读后感锦集

《北怒庄园》是一本由[英] 简·奥斯汀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怒庄园》读后感(一):北怒庄园:被藏匿的地牢

在许多人看来《北怒庄园》的规模十分受限,叙事结构微小,基本上初期的小说都是围绕奥斯汀自己的生活圈子展开书写的,构思也比较戏谑。但《北怒庄园》中有很多令人感到愉快的清新和趣味,哪怕这部小说完结于1798年,且作为奥斯汀第一部小说,但它的结构完整,语言轻松活泼,奥斯汀早期的创作虽然有些粗粝狂野,也尽显奥斯汀的能力。与《北怒庄园》相隔多年的《曼斯菲尔德》、《爱玛》和《劝导》则更为精雕细琢,构思精巧。 英国诗人托马斯·格雷在《墓园挽歌》中写道:“多少花儿盛开而无人看见,它们的芳香白白浪费在荒原。”《北怒庄园》描写了凯瑟琳是如何克服幻想,回归现实的。凯瑟琳是个平平无奇、十分普通的女孩,无论是自己出身在乡村牧师家庭还是自己的外貌,都不足以让人惊艳。但即便是这样,长大后亭亭玉立的凯瑟琳也总是有人在她身上打着精明的算盘,在凯瑟琳个人的“恋情”之中,占据更多部分的其实是单相思,她盼望亨利在舞会上邀请自己跳舞,她总是注视亨利但从来没有引起过他的注意。很大程度上,这份感情里,凯瑟琳对亨利有种焦虑不安的感觉,然而凯瑟琳和亨利的婚姻过程也是凯瑟琳自身的成长历程。奥斯汀很多小说的女主人公都是从青春年少到步入婚姻殿堂,更为突出的也是女性的成长。 《阁楼上的疯女人》中认为简·奥斯汀一个人在体验作为一位“淑女”作家的内在冲突,奥斯汀本人似乎通过《北怒庄园》(《诺桑觉寺》)这部作品,屡次强调了“淑女”这个身份,但是奥斯汀同时又对那些因小说家的身份而感到窘迫的文学女性,比如玛丽亚·埃奇沃思进行了温和的劝告。奥斯汀还对出现在埃奇沃思身上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因为奥斯汀也在不断地在用父亲那听上去道貌岸然的说教判断和贬低自己充满“女人气的”小说作品。 再读《北怒庄园》我们不难通过小说发现,法国革命在英国制造的恐慌还有政府实施的压制性政策。凯瑟琳与亨利的恋情也比较仓促,二十岁出头的奥斯汀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也散发出来年轻的智慧。也许当我们在阅读一些的关于女性主义浪漫作品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些被制造的“浪漫”恰恰是经过一番乔装的作家个人的生活史,那被藏匿的、正在经历的,也许许久不能被看见。

《北怒庄园》读后感(二):依旧是简·奥斯汀一贯的婚姻观

“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

自1813年出版至今,《傲慢与偏见》吸引了无数读者。这本书的作者简·奥斯汀,也一度在作家评选活动中高居榜单第二,仅次于莎士比亚。

《傲慢与偏见》的场面不大,人物不多,但它诙谐的奥斯汀式语言,融入作者身影的人物设定,生动又深刻的笔触等,却让我们愿意一遍又一遍地翻开这本书。

而同《傲慢与偏见》一样,《北怒庄园》的主题,也是简·奥斯汀一贯的婚姻观。她认为结婚不应该是为了金钱,或是为了地位,而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感情基础之上。为此,她给小说女主角凯瑟琳安排了一段虽有波折,但却结局可喜的经历,处处写财富对爱情和婚姻的影响,又处处在挣脱这种桎梏。

凯瑟琳是个很平凡的女孩,家世普普通通,外貌也普普通通,和艾伦夫妇出远门参加舞会,也没有什么人会主动邀请她跳舞。唯二两个有交集的男青年,一个是误以为她会继承大额财富的索普,另一个则是温文尔雅的亨利。

索普对凯瑟琳的觊觎,其实是对凯瑟琳身后财产的觊觎。在简奥斯汀的笔下,索普荒唐、可笑,有着盲目的自信,喜欢夸夸其谈和自说自话。不过也正是他,阴差阳错让凯瑟琳受到了素未谋面的蒂尔尼的盛情款待,这才有了后来凯瑟琳的北怒庄园之旅。

凯瑟琳能够识破索普的真面目?在北怒庄园发生了什么事,让凯瑟琳终身难忘?亨利对凯瑟琳,是否也有一样的好感?

蒂尔尼发现自己被骗,会有怎样的反应?凯瑟琳的好友伊莎贝拉,会不会和她亲上加亲,成为她的嫂子?

在《北怒庄园》中,答案将一一揭晓。

《北怒庄园》读后感(三):又一个少女成长的故事

很久前读过《莫桑觉寺》,这次再版换了名字,换了名字,和庄园主人蒂尔尼将军的风格更搭,读的时候也换了心情。《北怒庄园》是简早起的作品,故事背景不如后面的几部宏大,叙事方面也较局限,主要以个人经历为主。主人公和emma,Elisabeth一样,是一个爱看小说的女孩儿,凯瑟琳出身牧师家庭,住在农村,有很多兄弟姐妹。日常除了帮忙料理家务读书是唯一的乐趣了。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她把文学作品里的一切当成真实。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她的天马行空如何在一次次期待和失望中逐渐落地。索普一家是本书的反面角色,哥哥夸夸其谈哗众取宠,妹妹虚伪势力,母亲更是唯利是图。全家人都隐藏在文质彬彬的外表下,对初入社交圈没什么朋友的凯瑟琳来说他们就是拯救她于无聊之中的好朋友。

凯瑟琳的成长很快,从最开始被这些人道德绑架推着走,到后来敢于直面拒绝。索普小姐简直是PUA大师,一方面口口声声说凯瑟琳是最好的朋友,一方面有有利的对象出现时会毫不犹豫的放弃她。凯瑟琳最开始珍视这位朋友,最后也识破了他的真面目。庄园是简奥斯汀作品的必备元素,本书的贝努到后半部分才出现,完全没有凯瑟琳之前想象的哥特式阴暗,是个明亮阔绰的大别墅。在这里她和真诚善良的埃莉诺以及互相倾心的亨利度过了愉快的时光,唯一影响心情的人物是他们的父亲蒂尔尼将军。最开始她以为凯瑟琳家非常富裕,大献殷勤,甚至让我误以为他是想给自己添房。后来在索普的搬弄是非后以为凯瑟琳是来欺骗他的穷小姐,又大发雷霆把她赶了出去。

感情到底是基于浪漫还是金钱,是奥斯汀作品里的常见矛盾。这里的凯瑟琳和索普,傲慢与偏见里的柯林斯和野丽莎白,理智与情感中的玛丽安和威洛。这些不谙世事的姑娘们,纯朴单纯,买入社交圈后交友不再受父母的限制。在经历了友情和爱情之后成长收获,无论是挫折还是欺骗都没有改变他们的初心,让她们最终成长为了坚强成熟的人。爱慕虚荣者的出现更衬托出了前者的单纯美好,这些人玩弄心机最后大多竹篮打水一场空。奥斯汀很善良,从来都是给读者一个暖心的团圆结局。

奥斯汀对她的女主角们都很好,起码是中产以上的家庭,有亲人,受过教育,有很大的阅读量。他们经历了挫折后会成长,会收获爱情,最后结婚。是纯纯的浪漫主义了。结婚后是不改初心还是一地鸡毛我们不得而知。奥斯汀的任务似乎就是劝诫女孩儿们要善良,要靠自己的真善美打动别人,然后把自己嫁出去,让所有人都满意。结婚是当时的小姐们的最终目的,她们在家做任何事情,都摆脱不了这是为了以后结婚做铺垫的阴影,当然Emma除外。这样的浪漫主义只有在奥斯汀时期的小说中可以看到了。在这个女人天职不再是结婚的年代,重读这本小说,也能收获些许平静和不一样的快乐。

《北怒庄园》读后感(四):简·奥斯丁旧作新译,我有理由怀疑这个译者有强迫症

文/舒念

除了无人不知的《傲慢与偏见》,作者简·奥斯丁其实有许多作品都值得一读。虽然评论界会说,她的故事只集中于三五个人家里的情爱八卦,但爱她的人就是爱得欲罢不能。简·奥斯丁凭藉她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以及对语言的天赋,将简单的故事也写得活灵活现,每个人物既可爱可恨,又真实难忘,在她最早的作品中也是如此。

《北怒庄园》原译作《诺桑觉寺》,这本书在国内早有出版,但这次的版本有许多不同,不仅换了译者,并且重新修订了译名。关于这件事情,译者在译者序中也有提到为何会做如此大的改变。原著名为《Northanger Abbey》,对Abbey的译法,改变整个译名的风格。

除了作品的译名变更,译者汪燕在整篇故事中都进行了新的修订,增补了许多详细的注释,包括一些简·奥斯丁对当时英国文学的理解。这个故事本身就包含了许多作者对当时的哥特小说以及文学界的评论,所以这些增补无疑加强了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也足以看出来译者汪燕是纯纯的完美主义了。

这种完美主义的强迫症无疑让我们更容易理解这部作品的优秀之处。本身《北怒庄园》就是简·奥斯丁最初创作的小说,但中间经历了出版商的波折,并未能出版成功,直到许多年后才被简·奥斯丁重新修订,作者自己也在修订版本中说道:“从本书完成之日到今天,已经过去了十三个年头……在这样长的一段时期里,书中提到的地方、习俗、书籍以及见解,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和简·奥斯丁的大多数作品相同,这个故事开始于一个英国小镇上的家庭,这个家里有一个女儿凯瑟琳,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她的生活。这里既有爱情故事,也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评论。女性总是要寻找一个有钱有势的男性,而男性也期望通过婚姻去寻找经济的靠山,于是乎就有了书中的几个爱情悲喜剧。虽然故事轻松诙谐,却嘲讽了人们的愚蠢,自私和势利。在爱情小说的主题中,实际上却贯穿着现实主义的文风。

读过简·奥斯丁的作品就会发现,即使她的每个故事都集中于三五户人家之间的情感八卦,但并不会降低小说对我们的吸引力。简·奥斯丁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人物语言的把控让故事显得格外生动,《北怒庄园》中她对哥特风格的另类呈现也令人记忆犹新,《北怒庄园》的故事,设定上看似接近他其他的作品,但实际上拥有自己截然不同的魅力。

《北怒庄园》读后感(五):简奥斯汀的哥特式爱情

《傲慢与偏见》的电影版是我每年都会重温的,喜欢影片的英伦风,也喜欢在晨曦中走来的达西先生。或许每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幻想着一场美好的爱情,男人帅气多金,女人,美丽善良,然而现实生活中并不会太完美,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憧憬着美好的故事。在言情小说界,简奥斯汀应该是祖师爷吧,从此霸道总裁爱上我从她的故事中有了原型,后来的很多很多故事都有着类似的影子。简奥斯汀的一生创作并不多,在此之前我也只读过《傲慢与偏见》,而其他的更多的是作品改编的电影或者是电视剧。从那些作品中了解她的故事,从电影中了解她这个人。幸运的是,无论《傲慢与偏见》还是《成为简奥斯汀》,演员都是我喜欢的演员。

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傲慢与偏见》是我们熟悉简奥斯汀的作品,甚至说到她的名字,想到的作品也是这个,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她。而《北怒庄园》对于我们来说甚至是陌生的。《北怒庄园》之前有着另一个译名《诺桑觉寺》,或许这个名字读者会熟悉一些。但我更喜欢《北怒庄园》这个名字,它将故事发生的地点完整的表现了出来,似乎听到这个名字就会觉得那里会发生有趣的事。这一点到是与小说中的主人公有些相似了,喜欢脑洞大开。

在《北怒庄园》中讲述的依旧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在这本书的最开始我们的女主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太过于平凡了,似乎和我们没有什么两样,在十五岁的时候才慢慢的变得漂亮些。简奥斯汀在这本书中的语言绝对是非常轻松的,她对女主凯瑟琳的描写也充满第三视角。“然而从十五岁到十七岁时,凯瑟琳踏上了主角的成长之路。她读了所有女主角该读的书,以便瞬息万变、跌宕起伏的人生旅途中,适时想起或启迪思想或抚慰心灵的书中名句。”凯瑟琳是个喜欢看书的人,书中给了她太多的想象,当她的生活有了改变,会不会有着新的故事走进她的生活呢。

说起哥特小说,我们会想到爱伦坡的文字,而简奥斯汀则用哥特小说的风格来讲述《北怒庄园》,当她来到这个庄园,开始天马行空的想象,这并不是她的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的事。当我们在看小说和故事的时候,会有着一些想象,而来到类似的地方,那些想象也会将会放大。会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去判断一件事,只是在没有结局之前任何人也无法断定真相。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所以凯瑟琳的一切疑惑都只是她的想象,在这座庄园之中,她可以获得幸福。

这篇小说充满着青春欢快的气息,亨利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男主。看这本小说的时候感觉他不像达西那么遥不可及,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读简奥斯汀的故事,并不只有《傲慢与偏见》,每一个故事都是很好的,在文字中去感受爱情吧。

《北怒庄园》读后感(六):幽默、讽刺意味十足兼具青春浪漫气息的反哥特小说

初看到《北怒庄园》之名,感觉陌生,以为是简·奥斯汀未曾发表过的新书,待翻开书页,才知它的另一译名叫《诺桑觉寺》,没看过小说,只在早年间看过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因为演员都不在我的审美点上,所以只是匆匆一阅,没留下什么印象。

近期在七月流火下看完整本书,感觉新译名——《北怒庄园》比原译名更契合书的主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本书其实是一部反哥特小说,用哥特式的书名更具反讽意义。

哥特小说属于英语系文学派别,是西方通俗文学中惊险神秘小说的一种,流行于18世纪后期英国维多利亚时代。

哥特(Goth)一词来源于日尔曼条顿民族的哥特部落,该部落生活在罗马帝国东北边界,长期与罗马帝国交战,曾一举攻克罗马,在城内大肆进行烧杀掠夺,所以,“哥特”一词便有了“掠夺、野蛮”的含义。后来,“哥特”又被用来指称一种中世纪建筑风格,其特点是拥有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幽暗的内部和阴森的地道,多用于建造教堂、古堡等宏伟建筑。“哥特”这个词在一些文人的极度渲染之下逐渐演变成“野蛮、恐怖、神秘和黑暗”的代名词。

霍勒斯·沃波尔以《奥特兰托城堡》一书创立了早期古典哥特式小说。显著的哥特小说以恐怖和神秘为基调,以古堡、荒原、无人居住的废墟等为背景,掺杂以超自然力量、厄运、颓废、幽灵、癫狂、家族诅咒等元素,用暴力、复仇和死亡等情节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简·奥斯汀在《北怒庄园》里反复提及安·拉德克里夫(Ann Radcliffe),正是她,真正确立了哥特小说的标准样式。在当时的英国,拉德克里夫的小说不仅是脍炙人口的畅销书,她本人还掀起了创作哥特小说的热潮,以其为偶像并加以模仿的创作者如云,市面上到处充塞着良莠不齐的哥特小说。

简·奥斯汀在《北怒庄园》这部小说里,多处借用安·拉德克里夫的名著《尤多尔弗之迷》中的内容,一方面借书中主角之口明褒实贬,来讽刺当时风头无两的哥特小说; 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幕幕喜剧场景,借以催化男女主角的情感发展。

故事的女主角凯瑟琳在庄园中曾经历自然之怒(暴风雨天气)与庄园主人蒂尔尼将军的愤怒。这两怒让故事带有一点哥特式的神秘气息,增添了故事的转折和喜剧感,而将军的喜与怒又决定着书中主角们爱情与婚姻的走向,是故事的关键所在,所以书名用“怒”字更能点明书的主题。

此外,北怒庄园前身虽然是一个女修道院,但书中已经说明它的宗教功能早就不复存在,是私人所有的住宅与产业,具备庄园属性,所以原译名翻译为“寺”就很不妥当。

《北怒庄园》是简·奥斯汀的早期作品,文字犀利,字里行间中讽刺意味十足,而文中内容又处处弥漫着青春浪漫气息,让人看到了青年时代的简·奥斯汀那种意气风发、狂傲不羁的张扬个性。

《北怒庄园》读后感(七):一首哥特庄园中的小情歌

《北怒庄园》这本就是先前的《诺桑觉寺》,译者在书中提到这么一个现象:“赵志义在《简.奥斯汀在中国的接受与研究》(2017)中指出,在所有关于奥斯汀的研究中,对《诺桑觉寺》的研究成果只占1.81%,出于最末端,而对奥斯汀本人和《傲慢与偏见》的研究则分别占39.56%和36.54%。”

针对如此现象,译者的观点是:一则,这本小说恰可能受译名《诺桑觉寺》之累,使读者对其内容有误解,从而使此书颇受冷遇;再则,本书中“通过对将军的描述向父权提出的质疑和挑战”,这些不确定因素可能引起出版社的担心,所以也是造成这篇小说相对被冷置的原因。

先说译名,我以前看的是上译版的《诺桑觉寺》,甚至是因为这个名字吸引了我才看的小说,不过《北怒庄园》这个名字确实哥特风更浓郁些,也很赞。

这些所谓文学名著,小时候看只做故事书看,如今到了一定年龄才晓得给他们那样高的地位,确实实至名归,这类书隔几年看看又有不同感受。

简.奥斯汀在欧美又被称作社会讽刺剧开山鼻祖,甚至说她是可以和莎士比亚齐肩的人物,虽然感觉上不至于,但她确实通过给小说正名,以一种诙谐的文风一手创造了现代英文小说。

而给小说正名的代表,正是《北怒庄园》这本书。1799年,23岁的简和她亲哥哥爱德华来到巴斯温泉疗养,爱德华幼时过继给了家资颇巨的贵族家庭,成年后继承家业的他也是简.奥斯汀得以窥见上流社会的窗口。爱德华的年收入是8000英镑,《傲慢与偏见》的达西先生每年收入约在1万英镑,所以简小说中的人物、生活、情节皆不是虚妄。

回到巴斯的话题,正是简陪着哥哥来此地疗养,同年《北怒庄园》(《Northanger Abbey》)问世。后世研究者认为,是此行的真实经历催生了这本小说。

书中女主人公凯瑟琳沉迷于哥特小说的恐怖、诡丽又吸引人的气氛,以至于去男主人公亨利家的庄园过夜时,屋影幢幢、树影枭枭、衣橱森森,她便展开丰富的脑补,幻象、混淆现实生活和小说的区别。

当然,这不是纪实小说,这是浪漫哥特小说,有矛盾、有波折、有误会,但最终会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又实则,这确实是某种意义上的纪实小说。简奥斯汀之所以被后是研究者置于如此高的地位,正是因为她诙谐、幽默、讽刺的小说载体下,隐蕴的是脱离桎梏的精神内核。

简一生未婚,但她也爱过一个人——汤姆.勒弗罗伊,可惜的是这两个年轻人手中都没有钱,所以他俩一生无缘。18世纪的年代,决定两个人是否可以成为夫妻的因素不光要有感情,更重要的是要有财产。

简的小说中常见的两大载体:跳舞和恋爱,但各种各样的情节和冲突归根到底却是两大主题阶级和金钱。所以会有《傲慢与偏见》里达西先生的傲慢,有《爱玛》里爱玛依着家世带来的底气所展现的热情热心却也某种程度的颐指气使,当然也有《北怒庄园》里凯瑟琳真实的恐惧之源——“愤怒的父权人物的可怕力量”。

有观点认为,简的浪漫小说是拘泥于小情小爱,偏颇了。简的小说是以小擎大,通过女士的客厅来观察宏大的外部世界。所以当《北怒庄园》发出对父权社会的质问时,起初出版社不敢冒险出这本书。还是庆幸简有个好哥哥爱德华,这个上层社会的哥哥最终促成了这本书的出版。

简.奥斯汀一生有六本小说,这些故事以诙谐的笔触将时代所携带的阶层冲突隐藏起来,化表为里,写就有情人终成眷属。故事完满了,但是对社会和时代的质问一直还在那里。

《阅读浪漫小说:女性,父权制和通俗文学》这本书中有个有趣的观点:浪漫小说是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一种承诺。

“浪漫小说的结尾向她允诺,只要她成功地掌握了解读男性行为的方法,她就能找到她所需要的东西:不论是父亲般的保护、母亲般的关爱,还是热烈的成年人之爱,全都将得到完美的满足。”

浪漫小说或许是一种隐藏的反驳,也可能是种妥协,但不管怎样,200年过去了,如今浪漫小说还在慰藉着我们的生活和精神,简.奥斯汀的小说依旧在看,背后的东西也愈发有滋味了。

《北怒庄园》读后感(八):关于《北怒庄园》

首先,先来解答《北怒庄园》这本书腰封上的那个问题,我想大家应该跟我一样好奇:《诺桑觉寺》译名为何改为《北怒庄园》?

其一,是因为小说的标题中“北”与“怒”二字呼应了哥特式小说的恐怖感。且英格兰的地理位置偏北,气候寒冷;故事的女主角凯瑟琳在庄园中又经历了自然之怒(暴风雨天气)与将军的愤怒,显然在标题中用上“北”、“怒”二字恰到好处。

其二,北怒庄园的宗教功能早已不复存在且它已属于私人所有。用“庄园”二字,呼应了时代剧《唐顿庄园》,体现出一定的女性意识。

《北怒庄园》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典型的简·奥斯汀式的故事。这个被印在英镑上的女人以她一贯讽刺与幽默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平凡年轻的姑娘凯瑟琳经历了一系列遭遇以后,找到了自己的真爱,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译者称其为奥斯汀最年轻的小说不无道理,虽然这部小说创作时间在《第一印象》(《傲慢与偏见》初稿)之后。《北怒庄园》中的女主凯瑟琳是一个特别纯真的女孩,纯真到正如男主亨利所见,凯瑟琳从小生长的环境让她认定所有人都和她一样有颗纯洁的心灵。女主本身的幼稚天真让这部小说显得非常年轻。且凯瑟琳不认为金钱会对感情有其它影响,让亨利的妹妹埃莉诺觉得凯瑟琳心胸慷慨。这个在爱情中直接忽视金钱的想法显然也不够成熟,所以让小说显得很年轻。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认为在爱情中,金钱不是必须的,但很重要。显然,后者的观点更为成熟。

《傲慢与偏见》和《北怒庄园》创作时间非常相近,情节也很类似。在《北怒庄园》中也出现了很多误会,也提到了无知和偏见总是能形成最固执的想法。

当然,简·奥斯汀式的小说中必然还有其它元素。比如爱情与婚姻,大家一定对《傲慢与偏见》中那一句“没有爱情可不能结婚”尤为印象深刻。而在《北怒庄园》中也有类似提法,真爱才是幸福婚姻最重要的基础,有多少夫妇是因为爱而走到一起的。

比如财产与婚姻,《北怒庄园》中将军为了钱,娶了自己的妻子,也就是男主的母亲,最后将军的妻子花了很长时间接受这个事实,郁郁寡欢而死。伊萨贝拉·索普一心想通过婚姻过上有钱人的生活,最终被男主的哥哥欺骗,一无所获。也有人意外继承爵位,获得财产,与亨利的妹妹埃莉诺成功在一起。每一对恋人都无法逃避财产状况带来的影响。

另外,还想说两件有趣的事情。

其一,这个爱情观最正的女作家却终生未婚,说明了什么?

其二,凯瑟琳因为小说看多了,容易胡思乱想,思维异常活跃。让我想到了同样小说看多了的我。有一次,哥哥手臂上长了一颗越变越大的痣,他就去做了激光点痣手术。回来以后,他因为伤口看起来过于恶心,就不肯给我看。然后我尽情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以为他是去医院用激光洗了纹身,才不肯给我看,纹的还是之前小情人的名字。好吧,这一切都是我的臆想,事情真相就是真的是激光点痣啦。但是,这件事差点把他给气死。难怪亨利要把凯瑟琳痛骂一顿……

感谢阅读,祝您今天也要开心嗷。

《北怒庄园》读后感(九):简·奥斯汀22岁时创作的一部长篇爱情喜剧小说

“人们若想交往,应当永远保持无知。拥有一个见多识广的头脑就意味着无法满足别人的虚荣心,这是明智的人都想避免的。特别是女人,如果她不幸懂得些什么,就应该尽量把它隐藏起来。”

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在大概22岁的时候创作了这一部长篇小说《Northanger Abbey》,此书译者将书名“Northanger”翻译为“北怒”,意为体现该小说的哥特色彩。

这部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哥特小说,以18世纪末英国乡绅生活为背景,主要讲述了家境平平、初入社交界的年轻女子凯瑟琳·莫兰与蒂尔尼将军的二儿子亨利分别在巴斯、北怒庄园相遇相知相恋,期间经历了些许曲折,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凯瑟琳的心灵历经磨炼也获得了成长的故事。

该小说主要反映了18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城市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的英国,社会阶层的高低、财富水平决定了人们各自的婚姻人生观念,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人生观的变革,比如出现了明显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

与简·奥斯汀同时代的英国著名历史小说家和诗人沃尔特·司各特爵士,曾这样评价她的小说:她所涉及的“只有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人物与情感”;她的书中没什么大事,然而你每读完一页都会迫不及待地翻开下一页,想要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实际上还是没什么大事,但你还是贪婪地一页又一页地不断读了下去。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小说家,就称得上是拥有小说家这一行最宝贵的天赋了。

简·奥斯汀的这部小说集中体现了她言辞犀利、幽默感十足的特点,且通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主人公公开的叙述及作者本人直观的叙述声音,借以表达作者本人的观点,反映社会生活,同时展现作者本人的权威。

简·奥斯汀在这部小说里套用当时风行的哥特小说风潮,以男女主公们阅读并探讨哥特小说,又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加入哥特小说的经典桥段描写,其意在通过反讽,揭露哥特小说的不切实际与令人反感之处,可谓是一箭双雕。

以前观看电影《诺桑觉寺》时,当时只觉得是一部英式平凡无奇的浪漫爱情电影。这次认真阅读了这部小说后,与当时看电影产生了完全不一样的感想,可能也有女性主义觉醒的因素在里面。

简·奥斯汀在给友人的书信中曾这样写道:“单身女性往往体现出容易受穷的可怕趋势,这正是人们支持婚姻制度的一个强力论点。”

这部小说里平凡无奇的女主凯瑟琳·莫兰的身上集结着人性中真善美的情感。她由一名纯朴、不谙世事的富勒顿乡村姑娘走向市井,进入社交界,历经友谊与爱情的挫折,最终成长为一个坚强、成熟的端庄淑女,收获理想的爱情与趣味相投的婚姻伴侣。

女二伊萨贝拉·索普带有典型哥特色彩,集结了人性中的诸多缺点,比如爱慕虚荣、心机重重、虚情假意等,最终为自己道德败坏的所作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失去了友情、爱情、婚姻,落得一场空,非常戏剧化的哥特式命运结局。

有些爱说教又充满智慧、勇气和正义气质的男主亨利和傲慢、自私自利、虚假、刁顽、卑劣的男二约翰·索普,也是一对鲜明对比的角色。

简·奥斯汀以基督教道德武器,严厉地惩罚了笔下女二和男二的不道德行为,剥夺他们爱情与婚姻的权力,体现了简·奥斯汀的人性化与爱憎分明。

这部小说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简·奥斯汀在小说里表露了很多她个人前卫的思想,比如关于女生是否应该阅读严肃的历史书籍、女性识字、写作、穿着打扮等观点的探讨,“对于大部分较为轻浮的男士来说,女性的愚笨能大大提高他们的自身魅力;另一部分男人则太过明智又无所不知,所以他们对女人的希求只是无知。”

在这个女人的天职不再是结婚或因为爱情结婚或不结婚的年代,通过阅读这部18世纪末的经典爱情喜剧小说,亦能收获各自另类的欢喜与欣悦。

诚如毛姆所言,造就经典的并不是批评家的赞许,也不是教授的论述或者学校里的研究,而是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的喜悦与收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