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牛奶可乐经济学3经典读后感有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3经典读后感有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3》是一本由[美]罗伯特·弗兰克著作,湛庐文化出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1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牛奶可乐经济学3》读后感(一):关于1、2、3

有谁能仔细讲一下牛奶可乐经济学1、2、3版的区别,是不是有的版本里面讲的内容包含了前面的版本?我还没看过这几本书,想看一下,但是发现有好多版本的,要是有的可以不买就不买了,不想买重复了浪费精力浪费钱...

《牛奶可乐经济学3》读后感(二):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本科学经济的时候,微观还饶有兴致,宏观真的唯恐避之不及。这次看的是连着的三册,索性就把宏观一起看下来了,结果居然反倒是被宏观吸引了。坦白来说,第一册过于通俗,像讲故事,但是专业内应有的知识都提过,对非本专业的读者可能更有意思;第二册呢,恰恰反驳了第一册说的,不用图表讲经济学,基本上就是用图表重构了一次第一册的故事。

第三册有最专注的议题是减税。当作者宣称我们并不应该认为我们拥有税前的每一分收入时,我想事情变得有意思起来了。大部分人往往觉得税前收入是合法所得,从而非常抗拒交税。美国政客上台选举时,也常常把减税作为利好来拉取选票。然而政府收入减少,不加债的情况下,只能减少支出。在欣然接纳减税的同时,人们并没有看到其背后的影响。往往减税最关照的,是富人阶层,然而最受负面影响的,是普通民众。减少资源再分配的后果是加速阶层分化。同一阶层内由于金钱有剩,又助长了攀比风气。多出来的钱只提高了生活标准,却没有带来多少快乐。

《牛奶可乐经济学3》读后感(三):没那么通俗

最初知道这本书就一直想看,一直在学校的图书馆预约着。特意挑了最新的一本,拿到手却是国计民生版。好吧,既然借到了,那就看吧。

翻开书,最先看的是序,巴曙松先生写的。序写的很好,把整本书的框架概括了出来。

最先开始看正文的时候,有那么些看不懂,对于作者的观点,或许是有道理的。站在他的角度,顺着他的分析,书里的一切都是成立的,可是仔细想想,又觉得有些偏激。

最近在我的脑海里,有这样一个想法,那就是发展和长远。我们总是站在当下看待问题,总是比较在乎现在的得失,总是会站在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立场上,而很难真正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

就像书中的弗兰克,他一直在批评政府的减税措施。减税增加了富人的收入,减少了政府的收入,减少了公共财政支出,反而带来了更大的社会成本。嗯,是啊,就是这样。

可是谁又知道这样的措施在以后会带来什么呢?或许现在看来它是不好的,可是在未来呢,它一定是错的吗?!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未来难预测。对于现实,我现在更多的是接受吧,是静待其发生,努力做好现在的自己,最重要的是现在,而不是以后会怎样怎样。但有时候对未来那些最最美好的希望就像是最后一棵救命稻草,是坚持下去的全部动力。

《牛奶可乐经济学3》读后感(四):7天看完了一套三本

连续看完一套3本,前两本是微观经济学,第三本是宏观经济学,还是对微观经济更感兴趣。第一本活泼亲民趣味性强,第二本有些专业化,语言略晦涩同时感觉讲得不够细致。第三本主要以美国为例分析经济政策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内容的选取都是与日常生活高度相关的话题,作者似乎很不喜欢小布什。每章最后有一段用中国视角总结本章内容,贴合中国国情,距离瞬间拉进了。主要内容有价格、医疗、金钱与幸福、税收、能源与环境、市场赢家、收入不平等的因与果、借贷、投资等。 收入更多到底能不能让人更幸福。人类的需求分为两种:基本需求和相对需求。基本需求跟其他人大概没什么关系,在迫切的物质需求没得到满足之前,收入和幸福感成正比。相对需求则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只有带来的满足感抬高了我们,才会让我们觉得自己优于周围人。倘若金钱能买到幸福,那么,相对收入比绝对收入更为重要。收入增长人们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幸福感并不会持续多久。在低收入国家,收入增长给穷人带来了更多幸福,可在发达国家,社会底层的人继续承受着相对的匮乏感。 归根究底,幸福和福利固然有关,但实际上却是完全不同的两样东西。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和人的心理与人生态度有很大关系,不过经济发达、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确实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福祉。总体来说,富人比穷人更幸福一些,相对收入比绝对收入更适合预测幸福感。金钱并不能保证幸福。可拥有足够的金钱,能为生活减少许多压力。 其他,能源与环境这一章比较有兴趣,借贷与投资兴趣寡淡也看不懂,燃油税的调整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遗产税在作者看来是最接近完美的税。懒得写了,就这样吧。ᐕ)⁾⁾

《牛奶可乐经济学3》读后感(五):亲民与怪咖

说到通俗经济学的缘起,不得不提的是2006年出版的Freakonomics。相扑、三K党、毒品贩子在书中一一登场。列维特和都柏特,一个经济学家一个写手,给了传统经济学以崭新的面貌——经济学不再是严肃高深的教授,而是奇装异服的怪咖。

2007年,《牛奶可乐经济学》亮相。罗伯特•弗兰克紧抱着他的几个核心经济理论,解释了他双眼所及的所有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作为一位公立大学教授,弗兰克不像列都二人那么见走偏锋,但是胜在贴近老百姓,也左右逢源。

作为近两年来最为畅销的通俗经济学作者,如果要分个门派,列维特和都柏特显然是“怪诞一派”,而弗兰克则是“亲民一族”。这不,2009年,两派又对上了。

《牛奶可乐经济学3》这一次抢在了前面。和以往的“牛奶可乐”系列一样,弗兰克规规矩矩地告诉读者:我就只有这几个经济理论,不同的只是剖析的问题。这一次我要讲讲国计民生,也就是那些发生在你身边、影响你生活的“大事儿”——经济政策、金融投资、能源环境、医疗问题、金钱幸福……就像我在《纽约时报》的专栏一样,我要告诉你,经济政策如何影响着你的生活,你又该如何理解、如何应对。

Freakonomics的续篇Superfreakonomics将在今年10月卷土重来。原先封面上那个苹果皮桔子芯的怪诞水果,这次被砸了个稀巴烂。妓女和大学课堂,人体炸弹和买保险,戈尔和火山。怪咖们的心思你别猜。

想到这两本书的交锋,不由得让人期待。《纽约时报》的网站也很配合。在Freakonomics的专属博客上,如果你细心一点,就会在博客的介绍里发现弗兰克的名字。他被称为“和列维特和都柏特用相似方式解释经济学的作者”。如果你是通俗经济学的拥趸,《牛奶可乐经济学3》自然可以拿来先一饱眼福。当然,如果Superfreakonomics明年有幸在中国面世,不妨把这两本书拿起来对比一二。看看你到底是怪咖一派,还是亲民一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