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巴黎地下铁》读后感1000字

《巴黎地下铁》读后感1000字

《巴黎地下铁》是一本由姚中彬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4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地下铁》读后感(一):寻找一下吧

喜欢读完后能静下来思考的感觉。在随波逐流中去了巴黎,但在边缘化的社会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故后,似乎渐渐明白了自己需要寻找的东西是什么。。。我们不也是在混沌中走完漫长艰辛的道路,而后回头才知道什么才是我们渴望与追求的吗?而留给我们的时间却已经不多了。

《巴黎地下铁》读后感(二):你所不知道的巴黎“唐人街”

生活,偷渡,监狱,分别,爱情,人性,回国,重生。我还挺喜欢偷渡过程中的描写,感觉很详实。彼此之间的羁绊,和不离不弃,可以说是一种希望。后来大家以种种奇怪的方式和情景相遇,那种尴尬不禁让人唏嘘,更多的是一种无奈。我在最后读到男女主人公在上海相聚之前,可以说一直都有说不出的阴霾压抑在胸口,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彷徨。

《巴黎地下铁》读后感(三):巴黎地下铁

我喜欢你的巴黎地下铁,很不错 。

不知为什么,读了你的书,会让我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审视。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前途一片茫然,似乎看起来很糟。一直都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这让我很恼火。

《巴黎地下铁》读后感(四):感情因素给个力荐~

在来印尼的飞机上看完了这本书,坐飞机到是难得的能看下书的时间。

记得以前在哪里看到,说出本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在首页感谢xxx,大概类似毕业论文最后的致谢辞~这本书的首页有作者的亲笔赠言,译者案里面有对好友的感谢。对的,这本书的译者是我在荷兰的朋友Baldy.

Baldy是印尼裔荷兰人,我认识他的时候他以70岁的高龄,在读中文系的大学本科。他住在荷兰central运河边的顶楼,有木制的好看屋顶、钢琴、露台、花;他用mac、iphone,像一个潮潮的小伙子;他会风雨无阻的做火车去上每一节课,认真修改每一个presentation.他有计划去读研究生、有计划来中国。我一直很羡慕,在这样的高龄,能够找到devotion,持续学习。

上半年的某天半夜,接到好友的电话。男生在电话里面居然有哭出来,说是看到作者发了朋友圈,Baldy去世了。我在印尼出差,在Baldy出生的国土,却没有来得及跟他聊聊印尼的见闻感想,比较一下雅加达和阿姆的运河。好友问我,书还在么,说是老爷子留给他唯一的东西。回国之后,书还稳稳的在书架上,拖延了那么久却一直没有打开。终于开始看,却是斯人已逝。

我看的是中荷双语版本,虽然不懂荷兰语,但想到是Baldy的心血凝成,还是思虑万千。书比较薄,在国内浑浑噩噩的纪国庆,在失去自由的偷渡和黑工过程中,一点点的成长,学会了感恩和悲悯。但还是因为自尊心选择回国,故事的结尾略微潦草,但谁会不喜欢HE呢。想起自己在异国求学的时光,也想起来巴黎看到灰蒙蒙的建筑和巨大的铁塔,但是幸运的是“地上”的生活还是比较幸福,一个吃瓜游客也是爱惨了巴黎的金碧辉煌。

很庆幸Baldy以高龄完成了这本书的翻译并成功出版。勉励自己要努力充实的过好每一天,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努力的人。

PS:作者认真强调非本人也是很可爱了.....

《巴黎地下铁》读后感(五):后记

2006年10月1日,那天带着自己所有的家当,开车从法国东南角生活了一年的地中海城市——尼斯,北上巴黎,去继续我的旅法生涯。我已经非常习惯这样的事情,收拾行李,去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我并不知道会在这个城市呆上多久,正如四年前我并不知道我将在这个国家呆上6年一样。

驱车1000多公里,到达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清晨,因为没有钥匙进门,我便开车四处晃悠。巴黎刚刚醒来,天空下着小雨,到处湿漉漉的。我来到了香榭丽舍大道,路人行人寥寥。看到路边有家麦当劳,心里一亮,因为里边通常会有无线网络。进去后我便要了杯热咖啡,在一个角落坐了下来。我打开电脑,发现被我搁置很久的小说连载《左岸右盼》在网上被热捧,很多读者期待着我继续写下去。在那个冷冰冰的早晨,困顿不堪的我顿时觉得心里暖暖的。

我突然觉得自己不是孤独的,即使在初来乍到陌生的巴黎。

1个多月后,我写完了全文,那时候有人问,还会不会再写了,我没回答,我心想应该不会了吧。

然而2006年快要过去的时候,我突然开始想写点什么。

和生活在巴黎的人一样,我终日在地铁里穿梭。巴黎的地铁交错复杂,已经存在近一个世纪,隧道里常有涂鸦,车厢也已经破旧,你能看到那么多不同肤色的陌生面孔,听到那么多流浪艺人带着不同口音的弹唱,于车厢尽头聆听怀乡,于隧道深处触摸苍凉。你还能随地铁从古老的铁桥上穿过塞纳河,遥望耸立的埃菲尔铁塔、壮丽的巴黎圣母院和左岸那些艺术家群集的小咖啡馆,感受巴黎的无限明媚,然后再次钻入地下,进入黑幽幽的隧道。

我常常带着困倦疲惫在地铁里浑然睡去,我很享受坐在晃晃悠悠的车厢里从黑漆漆的隧道里穿行而过的过程,我会有时光逆转的错觉,仿佛是在黑幽幽的时光隧道,灵魂出窍,去寻找那些个旧世纪的游魂。

我也常去华人聚集的13区,3区,美丽城转悠,那里能买到熟悉的中国菜肴,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胞,能听到不同的方言,我看到很多疲惫的身影,半夜的时候在站台上总能碰到很多下了工等末班车的年轻华人,他们满脸疲惫,沉默不语。地铁里他们会和我一样浑然睡去,日复一日。看到他们我会想到自己的打工生涯。

我常在想,我们远渡重洋,来这边到底追求着什么?

我突然想写写这样的一个小人物,他们平凡、平静、疲惫、日复一日的打工生活背后,写写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在社会的最底层,在异国他乡的主流社会之外,他们那些不为人知的被压抑的情感和那些或许平淡无奇、或许动魄惊心的故事。如同五、六十年代“上山下乡”运动一样,“洋插队”多多少少成了这个时代的某种时髦。我不但不想这些东西被人们忽视和被时代遗忘,而且期待着某一天这个话题能成为整个社会反思的东西。

写作是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个自虐的过程,作者搭了个戏台子,要演下去,必须进入角色,小说人物的喜怒哀乐不知不觉就成了自己的喜怒哀乐。看戏的人也受罪,看了这出,盼着那出。幸亏法国学校有春假,让我能把自己关在家里近一个月,从晚上写到天亮,第二天下午起来看网友评论,晚上再继续。最多的时候我连着写2章,6、7千字,写完了我会生理性地头痛。我的写作得到了大量留法学友的支持,没有他们,就不会有这个小说的顺利完成,他们中的一些“铁杆”,等更新常常等到早上4、5点。半年后,我写完了这个小说,我累极了。

1年后我拿到了商学院的硕士文凭,2个月后彻底回国定居。

写完这个小说后我就真的再没理会过这些文字。直到有一天,当年在法国尼斯的好友老魏来我的城市出差,饭桌上提到了它们。经过他和他朋友的引荐,再经过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近半年的评审、论证、编辑、策划到发行,才有了这本书的问世。

这本书的问世,要感谢太多太多的人,从国内外媒体的朋友,到海内外的师长、同学、朋友、读者,都给予了我大量的关注、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在这里要特别感谢06年在法国尼斯鼓励我继续创作的浙江的陈敏尔先生等人,以及08年印度惊险之旅结识的浙江宁波的周捷先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