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he Lovely Bones经典读后感有感

The Lovely Bones经典读后感有感

《The Lovely Bones》是一本由Alice Sebold著作,Back Bay Book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4.99,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Lovely Bones》读后感(一):2015 《The Lovely Bones》

耶!第一本从头到尾完整啃下来的英文原著。

最开始在xj图书馆选择临幸他,大概是因为… 妈呀封面好美腻颜色好梦幻!!

然而。翻开第一页,便是小女孩死后的陈述。

不得不说剧情还是可以的。以最恐怖的方式开场(嗯第一章就把人家小姑娘骗去强奸了杀死了分尸了埋掉了记忆不能更深刻。。)却又以最温馨的方式结束。

妈的懒癌发作。明天要早起去魔都办签证。先开个坑吧!(其实是拖太久快忘光了吧……

《The Lovely Bones》读后感(二):let bygones be bygones

今天在地铁上把最后50多面给看完了,心里既感到安慰又觉得舒心。

最感动的是Susie在天堂看着自己家人经历各种波澜之后又重新成为一家人,看着同学成长、恋爱。一路上风雨飘摇,反观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何尝不是跌宕起伏,甚至中途像susie一样在花季般的年龄夭折,连成长都来不及。Susie在天堂看着家人朋友过每一天,深入他们每一个人的思想,不知不觉也在经历着心灵上的成长。就像每一个有完美结局的故事一样,虽然susie在开头第一页就确认被谋杀,但是作者最终也让凶手有个让人接受的结局。还没有看电影,应该会不错。

《The Lovely Bones》读后感(三):我喜欢那个凉亭

貌似已经很久没有读小说了,英文原版的这是第一次。事实证明,读完小说再去看电影是非常错误的选择,一直在把书里的情节往电影上面套,感觉七零八落的。

这本书的电影确实不好拍,因为书里的故事描述的是很长的一个时间段,回忆很小时候的事情,一直写到自己被谋杀七八年后,妹妹都结婚了。电影确实可以横跨很长的时间,却很难将这时间里的细微之处一一涵盖。而这正是这本小说动人的地方。电影里面我唯一喜欢的是那个凉亭,不管是在水面上还是在树林里,都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就像死后的Suzy的灵魂。

然而书中所写的Suzy其实是不孤独的,她在天堂里一直看着地上的世界,看着自己的父母弟妹以及自己喜欢的人甚至杀害自己的人是如何度过那七八年时光的。作者写的其实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在失去了至亲至爱的人之后,到底要如何去接受这一切,过好自己的生活。父亲是如何低落而始终不肯放弃寻找凶手,母亲被悲伤压抑得出轨,终于离家出走;妹妹一直在逃避姐姐的名字,而相爱的人也找到了好朋友……日子照常过下去,他们时常会想起她,但也渐渐习惯了没有她的日子。

所以这本小说写的只是日常生活。Suzy 最后说,I wish you long happy life,其实就算这么一直过下去,一百年,一千年,生活也不过这个样子。

《The Lovely Bones》读后感(四):A dead girl's talking

“一个14岁女孩放学回家路上被谋杀,吉尔伯特家的狗从玉米地叼回她的一只手臂。”这也许是晚报上一则用黑体字做标题的普通社区新闻,里面有足够戏剧性的元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凶手是谁?他怎么作案?尸体在哪?不过……作为别人的不幸,离自己平凡但尚算安全的生活很远,报纸翻过这页,还有密密麻麻其他地方的信息,在某天的闲暇时光里,这个14岁被害女孩只是一个符号,“和报纸上此前和之后的失踪女孩没什么不同”。

但通过Alice Sebold这本《可爱的骨头》,我看到一个女孩的被害给一个家庭及其成员带来的不同程度的伤害和成长中的变化,不是一下子,它不仅是刚闻讯时的震惊、悲痛和明知坏结局依然骗自己的渺茫希望,也不是再也见不到女儿、姐姐的失去感,它像是给每个人身体内部注入冰冷的试剂,丝丝汩汩一点点流遍全身,无法排出,一辈子剩下的时间都带着生活,好像多了什么,又像少了什么,在各自身上引起的变化都不一样。作者展现了在Susie被害后,外婆、父亲、母亲、妹妹、弟弟、初恋男友在面对噩耗以及之后十几年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痛和爱,一个家庭的散和重聚。

就像很多书评写过的那样,一个悲剧故事的开始,有一个温情的结尾。死去的女儿在天堂往下看尘世中的家人和朋友,活着的人在记忆里留着她的灵动身影,酸楚地在平常生活的每个角落看到她的痕迹,互相思念。

父亲Jack在看着妹妹Lindsey的时候,酸楚地看到另一个女儿Susie的影子;Lindsey在有镜子的浴室关掉灯在黑暗中洗澡,她甚至想自己活着相对于姐姐的被杀惨剧是个耻辱;爸爸在书房点燃的蜡烛反射在窗户的玻璃上,映衬出一簇实际不存在的摇曳的烛光,天堂里的Susie心疼地在父亲起身离开时吹掉了玻璃上烛光的倒影;4岁的弟弟Buckley突然想起来会问“Susie去哪了?”,每天一次,这时大人或者编个理由搪塞过去,或者跟他说想不想去动物园来转移话题,疑惑被兴奋取代,可以混过又一天;母亲Abigail在失去女儿,丈夫陷入“是举止古怪的邻居Mr. Harvey杀了我的女儿”却又找不到任何证据的直觉判断而忽略家庭,想逃,想重回为人妻、为人母之前的自由时光,Susie一周年忌日那天她提前在玉米地放上女儿生前最爱的黄色水仙花,却在Lindsey问她要不要和来纪念的邻居、朋友一道时表现出不在乎的冷淡样子;外婆Grandma Lynn嗜酒,又经常浓妆艳抹、举止张扬地让母亲在邻居们面前尴尬,但她听闻噩耗后来到这个残缺的家,夸张的话语和大胆的观念给这个阴郁、悲痛的家庭带来的欢乐,她搬进这个家,住到Susie的房间,摆设和装饰原封不到,趁Jack上班把外孙女的衣物打包贴上“保留”的标签放进储物室,以免家人睹物思人。

看了这个故事,我更相信平行世界的存在。Susie说每个人的天堂都不一样,所有想要的东西都会在自己的天堂出现,房间永远有水仙花的香味,住的地方有想要的伸出去的小阳台,生前懊恼自己口音不纯正的女孩在天堂里有播音员说话的范儿,另外一个女孩蓬蓬裙像被风撑起来永远旋转着……但他们长不大,会永远停留在死去时的年纪,Susie总是14岁,她不能像妹妹Lindsey一样体验成长、体验爱情、体验生子。Susie总爱坐在天堂里的小阳台上不住地往下看,看父亲执着的思念,看母亲无奈的逃避,看Lindsey背负“那个死去女孩的妹妹”的头衔故作坚强,看慢慢长大的弟弟如何安抚满心伤痕的父亲——她希望自己不被最爱的人忘记,但后来,看到父亲在没有具体证据能够指认凶手,深夜去抓捕Mr. Harvey却导致膝盖骨断裂被送进医院,母亲再也承受不住离开家庭,她又多么希望父亲能飞来天堂与一直思念的自己团聚……Susie说死去的人灵魂总在城市上空飞来飞去,他们有时会站在家人身边喊着他们的名字,叮嘱离世之前没说完的话,只不过在世的人感觉不到,都是无用功罢了。那晚,她和弟弟Buckley守在昏迷父亲的病床两边,一个死去的孩子、一个活着的孩子,都想要这个深爱他们的父亲和自己永不分离——她意识到,也许更好的选择是,在世的人渐渐淡忘失去她的疼痛,腾出心里更多的空间来爱身边仍在世的孩子,把注意力匀给Lindsey和Buckley。

通灵的怪女孩Ruth能感觉到死去人们的灵魂,她是Susie的好朋友,也是永远记住她、怀念她的人。很久以后,她在心里问Susie:“难道你不想要点什么吗?”怎么会不想呢:Susie能看到在世的亲朋好友的一切活动,却再也无法和他们团聚;她看着Mr. Harvey面对父亲的询问一副镇定的样子,虎视眈眈盯着妹妹想把她变成下一个目标,却无法告诉警官谁是凶手、尸体被放在哪,无能为力。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天人永隔,可是互相思念。

作者也着重写了孤独,未成年的孩子在经受姐姐被杀害的噩耗,又父爱、母爱缺失而感到的孤独。不过小说温情的地方就在于,原本完整而之后因为变故而残缺的东西,总会有新的东西以不同形式来弥补,就好像再深的伤口也会有新肉长出来。Lindsey13岁和Samuel恋爱,一起经历伤痛,度过枯燥的高中,Samuel在只有Lindsey一个女生的男子足球队每天跑步时,跑在她前面给她定下跑步的节奏,陪在她身边,到了大学,Lindsey鼓励着Samuel坚持读完,毕业那天,Samuel向Lindsey求婚,他们在大雨中几乎赤身狂奔着回家给父亲报告喜讯。Samuel对木工着迷,钟爱修补老式房子,Lindsey嘲笑他:“Fixer of broken things”。Buckley也瞬间多了两个哥哥,Samuel和他爱摆弄自行车的超酷兄弟Hal。

Susie生前爱拍照,理想是做个野外摄影家,一天清晨她抓拍到母亲在花园一个人出神的照片,如海深的双眼,美丽又落寞的脸庞,“这还是我一贯认识的母亲吗”——她回忆了母亲床头柜上的书从希腊古典神话、厚厚的字典在弟弟降生后渐渐换成园艺、烹饪类的书,看到母亲在家人面前突然挂上笑容的细微动作,意识到她这些年承担的责任和消褪的梦想。这张照片后来让父亲收拾Susie的东西时看到了,那如海深的双眸,Jack问自己:“是我让她变成这样的吗?”一种微妙却似曾相识的感觉袭上心头——他再一次爱上这个美丽又忧愁的女人。

《可爱的骨头》,书名的意思是一个家庭也许在噩耗袭来时脆弱得散架,像骨头断裂,全身支撑不起来,但时间总会愈合创口,会有新的骨头长出来,重新撑起这个家。故事的最后,母亲回归家庭,Lindsey和Samuel组建起幸福的小家,不再背负姐姐的阴影,而天堂里的Susie也终于释然,各自找到安慰。

最深的感触是,报纸上一则小小的凶杀新闻,读者想要看到的是血腥的事件怎样发生,可怜的受害者在他们生活中留下的不过一声叹息,名字只是符号而已。而对于曾经认识她的人,对于最亲近的家人和朋友,失去她伴随一生的成长轨迹,痛苦是深远、细微、挣扎的,想要振作,知道悲剧无可挽回,正确且亟需是关注身边仍在世的人,却每每又被痛苦全身心浸润。家是我们的根,也是悲剧袭来时全部的意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