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方便处读后感100字

方便处读后感100字

《方便处》是一本由罗歇-亨利·盖朗著作,25.00元出版的2009-8图书,本书定价:186,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方便处》读后感(一):重口之书——看了之后饭至少能少吃一碗

说老实话,这本书其实是很严肃的历史书,内容大致是法国厕所发展史,读着的确能长不少见识。

但是,但是,这书真的不推荐在饭前阅读。为什么呢?读了法国工业革命时期粪便的处理方式,私人厕所的设计,化粪池的发明,土耳其厕所的争论,厕纸的生产等等等等之后,一般人是真没啥欲望吃饭了吧……尤其是想象力丰富的朋友,还是谨慎对待这书吧。

这书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法国人民根本就没想过把人类的粪便用来施肥,当年还争论过粪便施肥后长出来的农产品是否能食用,这跟我们所说的“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差距也太大了吧。

另外多说一句,读这书前其实我就有心理准备了,你看,凡尔赛宫那么大都没厕所嘛,法国人民厕所史一定很精彩。但是,当我知道拉萨布达拉宫前面的广场的来历时还是彻彻底底的震惊了:解放军进藏的时候根本没那广场,那块地当时是堆着一座高高的,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粪山。

《方便处》读后感(二):便便的社会传奇

便便的传奇,不光在于它人体旅行中的各色化学变化,还在于它离开人体后去往何处,如何去往的问题。

对古人来说,这是超级大问题,如果说古代存在什么现代社会中罕见的习俗和头等危险,那就是毫无避忌的排泄和吓死人的公共卫生。生活在粪尿垃圾中间,也许能像中国人一样锻炼成活体元素周期表,不过即使中国肠胃,也不免在一杯恒河水面前败下阵来嘛,面对整个城市的脏乱差,霍乱、痢疾、猩红热、麻疹、各种结核……活着实属不易,直到现代医学也就是如今所说的西医诞生后,正常国家才很少爆发瘟疫,即便有流行病比如SARS,传播范围和人数已大大减少,这是科学的贡献。

《方便处——盥洗室的历史》印证群众对法国从中世纪到18世纪的臭气熏天的印象,王公贵族都如此可怕(杜伊勒里宫的露台令人同情),就别肖想平民百姓有啥讲究了,侍女在王后房间里随地大小便之类的惊人之举虽然在当时也算丑闻,在今天可是绝对会被看做精神病发作。类似的例子活灵活现、震撼人心,遗憾的是作者是法国人,主要只记录了法国的情况,其他国家的都一笔带过,如果有整个欧洲的资料更好。

我只是推断,英国好像能干净点儿,毕竟书里有写到“英国椅子”嘛,也没听过王公大臣在汉普顿宫白金汉宫随地便溺。但想想古代欧洲人民那持续数个世纪的不洗澡传统……情况好像也不容乐观哟,据说童贞女王一周洗一次澡尚且令御医心惊胆战,担心病从水入,想必女王上朝时,廷臣济济一堂的气味也不会多好。

作为医学爱好者,我长期纠结这类基本问题,所以对中世纪的骑士美人爱情故事之类一直持微妙态度。大人小姐们,你们这个卫生状况……不说别的,只要年纪稍大点,一口烂牙八成是没跑的,再加上老不洗澡,不洗手却徒手抓食物,睡堆积陈年尘螨的稻草床和羽毛垫,姑娘们根本卸不干净的妆,汉子们的汗水泥巴,边吃饭边在座位下放个马桶随时方便的BH风俗,除了喷喷香水,大概只能互相容忍,臭味相投吧,既然大家都是同路人,那就互不嫌弃啦╮(╯-╰)╭

从个人卫生不难推想公共卫生,《方便处》开头提到罗马人是最早的室内和公共卫生工作者,这一点大概人尽皆知。如果法兰克人能继承罗马人爱干净的传统就好了,罗马贵族家中必定有水池、浴室和自来水,值得世代奋斗的美好图景被脏乱差代替,十足伤感。

说到罗马人,手纸普及也是人类史上的大事件。古代人怎么解决?用草叶、树枝、石头和自己的衣服,至少罗马人经常这么干。纺织业发达后,有钱人使用各种织物,至于有没有重复使用不清楚,不过法国贵族应该不会,路易十三的麻布订单还是很豪华的,路易十五和他的情妇们用的麻布还绣花边呢。

《方便处》毕竟是社会文化史,根据便便去处总结出的一个规律是,对便便和洗手间的态度往往关联着整个社会对人性解放和性的态度。罗马人大家都懂的,文艺复兴时代和启蒙主义时代对便便的大肆歌咏不妨看成是人性解放,打教会老脸,和摇滚歌手唱FXXK在精神本质上并无二致。坦然面对便便,就是坦然承认人类其他基本需要,尽管解决方法是大大地有问题,总体而言,态度还算健康。

到了假模假式的19世纪,连个女厕都盖不起来,因为去厕所不符合社会文化对女性的定位。是怎样的精神病会相信女人都是不上厕所的天使呢?那些用布包起桌腿以免联想到裸露的绅士们吗?有时候,人类的精神病态比身体疾病可怕太多了。

但事物总有两面性,正因为所谓假模假式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决心约束人随地大小便的无廉耻行径,公共卫生才真正得到改善,个人卫生习惯也真正得到重视。曾经的王家禁令等同于一纸空文,连国王本人都能被马桶当头一浇,抽水马桶和城市排污系统终于让这类杯具绝迹,伟大的发明,我们今天所有关于洗手间的风俗习惯都建立在它们之上,尤其作为女性,看过这本书后不由慨叹:有个能饭前洗手饭后补妆的地方太好了。

《方便处》读后感(三):盥洗室:不仅仅是方便处,还是另一个世界

有坐长途汽车经验的人,一定忘不掉“内急”如焚却无法“释放”的感觉,这时候,平时我们视而不见、甚至故意躲避的厕所,简直就如皇宫一般受欢迎。一旦你的关注点放在此处,便会发现如谜一般的问题多多:我们的祖先都是怎么样方便的?他们如何看待大小便?第一个制造马桶的人是出于何种考虑?历史上真的有过“大便文学”吗?盥洗室(厕所、洗手间)都经历了怎样的变迁?等等。

如果你想知道这些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一部专门研究厕所的文化史著作可能提供超出预期的答案——《方便处——盥洗室的历史》。本书以法国巴黎的盥洗室发展演变史为主线,广涉到整个欧洲,分别介绍了诗人、哲学家、王公贵族、建筑师直到普通百姓们的“便溺文化”。作者的文风诙谐幽默,例子旁征博引,而且注意选取既能表现时代文化风俗,又和论述主题密切相关的文化史人物、事件来论述,可谓有趣而有识。但本书更有其严肃的内核:通过分析盥洗室以及相关设施、观念的变迁,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人类文明史的变迁。

通过本书,我们了解到,在十九世纪之前,人们在进行排泄类生理活动时是好无羞愧、大大方方的,甚至在某些场所放屁能引起一部分人的狂热。在古代,人们对粪便的认识与当下是截然不同的,大小便在当时不仅被看成是身体的自然部分,甚至是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有一个时期,许多医生曾固执地相信人的粪便可以治疗各种疾病。有许多诗人、作家用文字来描述和咱们这些污秽物,其中甚至包括大作家拉伯雷(见其《巨人传》)、大思想家蒙田。俄国大文豪莫里哀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观念上,排泄物和排泄的主体逐渐被遮蔽和分离开来。曾在一篇文章读到,某旅行团去西藏旅游,中途方便时,司机会停下车说:“大家去唱歌,男同志左边,女同志右边。” 所谓唱歌,即是方便,这个奇特而微妙的比喻将生理活动娱乐化,从而也就实现了遮蔽和分离。在古代欧洲,诗人们也早已把放屁之类的生理活动比喻为一种歌唱,但他们的目的不是遮蔽,反而是为了张扬。作者分析道,随着文明尤其是城市文明肇兴,此种张扬渐趋消弭,遮蔽和分离成为主流,因为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厕所在各种公共建筑甚至是民居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首先一种文明的象征,但作者提醒我们要注意另一个层面:盥洗室的渐趋完善和更加美化,把主体和排泄物分离开来,从而也就把人与自己的下半身分离开来。越是爱干净的人,就越拒绝承认自己的排泄器官之存在。此即启蒙运动以来,理性主义大行其道的结果之一:不仅要塑造我们的身体、语言和生活方式,甚至要规范我们的自然冲动。

现在,洗手间则向另一个方向发展:洁净的陶瓷,名画复制品,幽默小故事,讽刺漫画,这是另外一个空间。此空间千方百计和客厅、卧室以及各类公共场所实现对接,并极力让排泄者忘记“本职工作”,而专注于它的“文化气息”。对女人而言,洗手间尤其重要,它是各类女人还原自我或重塑自我的场所:有人跑到洗手间里发泄,有人则到这来补妆。这就是本书作者所谓的“大小便工具的享乐化”,商业因素的深入更加速了这一享乐化的趋势,黄金马桶、日本的马桶餐厅可谓力证。作者指出,此种享乐化的本质是试图以最世俗的形式拒绝超世俗信念,以便接受各种各样的享受形式。

总之,随着文明之前进,盥洗室的原始功能被各种“文明”外观隐藏起来,以达到遮蔽和分离的作用。城市里的人,既不知道自己的排泄物最终去了哪里,又故意忽略它就在人马喧嚣的脚下流淌的事实。现实因此出现了分层:你通过表面现象构造出来的而现实,和被掩藏的现实。此即《方便处——盥洗室的历史》的落脚点——这其实是资产阶级对“本能”的恐惧结束之后,对失落已久的“感官的开放态度”的回归。所以,当你再“唱歌”的时候,不放对身边的各种盥洗器具稍加注意,你或许会发现世界的另一个侧面,或者另一段奇特的“歌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