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讨厌黑夜的席奶奶》经典读后感有感

《讨厌黑夜的席奶奶》经典读后感有感

《讨厌黑夜的席奶奶》是一本由文:[美]凯利·杜兰·瑞安 / 图:[美]阿诺德·洛贝尔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32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009-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讨厌黑夜的席奶奶》读后感(一):童心依旧

有时候我们的童心不如孩子,孩子脑子里还真不知道怎么想的。

太逗了,这个故事。

席奶奶就跟唐吉歌德中的唐吉歌德对着风车大战五十回合,结果风车只是风车,没有任何危险性。

不过这个故事充满了美国风格,而不是法国风格,法国人画起来更有意思。

《讨厌黑夜的席奶奶》读后感(二):讨厌夜晚的孤独和焦虑

开始读着比较尴尬,怎么想到去赶黑夜呢?动机和理由没有给的很充分。

但是看第2遍的时候,作者从讨厌蝙蝠,讨厌猫头鹰这些夜行动物开始。

然后讨厌星星,讨厌黑影,讨厌睡觉,看,这多么像现代人失眠,晚上睡不着,害怕睡觉。

从现代人的角度考虑,讨厌黑夜只是一个意向,不是真正的讨厌黑,而是讨厌夜晚的孤独和焦虑。

在心理学中说:晚上不想睡觉,刷手机到半夜,有这种行为是因为白天没有为自己而活,白天是无我的状态,晚上是有我的状态。但人将真正的面对有我的时候,却会逃避。逃避的方式是刷手机。

而此绘本中,老奶奶逃避的方式,是把黑夜用尽各种方法赶走。

具体怎么赶的,请看绘本吧。

《讨厌黑夜的席奶奶》读后感(三):充满了无力感的绘本也不能用异想天开的幽默帮到我

买这本书的初衷我已经不记得了,不过应该是因为我跟席奶奶一样怕黑吧。绘本中这位可爱的奶奶使用了各种方法对付黑夜,踩它、煮它、埋它、装它、赶它、捆它,最终都对它无可奈何,在天亮之际,扔下一句“我才不理你呢”,就回屋睡觉去了。

读完之后最先的感觉是,我果然失掉了席奶奶一样的童心,对她一夜的举动嗤之以鼻;而绘本的结尾,席奶奶因为夜间与黑夜较劲,在自己喜爱的白天到来的时候却只能睡觉了,让我感觉到的是一层浅显的人生道理。套用泰戈尔的话说,就是当你因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我并没有从中接收到让我不再惧怕黑夜、讨厌睡觉的有用信息,也因此给了三星吧。

我觉得这个绘本里充满了不可抗力,无论你怎么努力,黑夜都顽固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存在着,而讨厌黑夜的我和故事中的席奶奶一样,只能被动地接受它,否则越跟它较劲,反倒离我喜爱的太阳也要错过了。

----------------我是无法独立思考所以偷看导读分割线-----------------

导读的主旨是,我们应该尊重规律去做事,否则精疲力竭依然会一无所获,而以席奶奶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本可以在太阳光下做出一番事业的。

哇呀呀,怎么一股政治课本的味道飘过。

我觉得好绘本读完之后心理不由自主会升起一股精气神的,可能一时想不出为什么喜欢它,但感情已经先于理性,很诚实地认定它是好绘本了,就像《猜猜我有多爱你》《菲菲生气了》。而从席奶奶这里,初时未及深想,还感到一股浅浅的励志气,但随着进一步思考,越来越觉出一种无力感——我是想从中学习客服怕黑心理的魔法的,结果你就告诉我太阳出来就好啦,要尊重自然规律??!!那还不如直接给小孩子讲讲地理,告诉他们自转的知识直接些——你看,其实太阳没有离开哦,我们只是走到它的背面了而已,只要睡一觉就能见到它啦。总比说,你看,你怕它赶它,它依然客观存在着,到点了自然就走了,要不那么悲观,不那么宿命感吧。

---------------黑夜分割线---------------

隔了一夜再来想这个绘本,不执着于克服怕黑情绪的时候,倒是多了些坦然,既然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不幸和恐惧,终将面对它们,那学会安住在这样不舒适的环境里应该是我们此生的重要课题。不过遗憾的是,这个绘本终究只是提出问题,却没有告诉我们解决办法,甚至,都不能从中窥探到一点能帮到自己的魔法。

《讨厌黑夜的席奶奶》读后感(四):接受也许是最好的改变

做心理咨询许久,看到的,听到的,大部分是夫妻们的相互指责和抱怨,有时候我会非常无奈的想,为什么他们彼此就不能看到对方好的一面呢?即便是最初坐在咨询室里,他们也是剑拔弩张,想要表明自己为家,为了对方,付出多少东西,而对方是多么的不堪和不领情。自己为了改变对方是付出了多少的努力,而对方又是如何的无动于衷,他们在相互改变的婚姻里彼此把自己变成了斗士,把原本温馨的家庭变成了战场。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给他们讲一个故事《讨厌黑夜的席奶奶》,朱雀.杜兰 .莱恩文,亚诺 。欧伯图的一本绘本故事。

故事里的席奶奶非常讨厌黑夜,她想了很对办法来对抗黑夜,为了能让太阳永远的照耀她的小茅屋,她用树枝扎成了扫帚,要扫掉茅屋里和镇子上方的黑夜,可是她有又扫,又拨,又挥的,黑夜还是在哪里,然后她用麻布缝了麻布袋要收起黑夜,用锅想要煮化黑夜,用藤蔓想要捆住黑夜,想把黑夜沉进屋后的井里,用蜡烛去烧黑夜,给黑夜唱睡眠曲希望黑夜快快过去,黑夜依旧还在,她用牛奶浇黑夜,对黑夜挥舞拳头,把黑夜放在烟筒里熏,用脚踩黑夜,用手打黑夜,挖土坑要埋葬黑夜,可是黑夜依然顽强的待在哪里。

最终她实在无计可施,竟然向着黑夜吐吐沫。是不是很像小孩子得不到糖果时候的无赖行为?每当读到这里我和女儿都会忍俊不禁。可是黑夜依然待在哪里,席奶奶无计可施只好转过身去不理黑夜了。可是这个时候太阳悄悄的从地平线升起,席奶奶因为和黑夜拼命累的无法享受白天的快乐,她累的睡着了。绘本最后用讽刺的意味在大大的太阳照耀下有两个大字晚安.

每次讲完《讨厌黑夜的席奶奶》我都会接着问咨客一个问题,你讨厌自己的伴侣什么?你又是如何使出十八班武义来对抗对方的呢?你和席奶奶有那些共同之处?

很多夫妻在听了故事之后,一般都能反思一下,觉得自己做了很多无用功,可是他们往往还会接着提出一个问题,难道就让他这样下去吗?是啊,就让他这样下去吗?他的很多行为确实不符合我的规则,我为什么要老忍受他呢?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故事,其实我之所以老爱分享《讨厌黑夜的席奶奶》和我自己的经历有关。当我和自己的先生走入婚姻的时候,虽然我之前受过很多的关于爱和经营婚姻的教育(谁让我的职业就是关于这个的呢!),可是我发现理论和实际操作还是很有距离了,这也让我非常同情那些想改变却走不出第一步的伙伴们。

在我的婚姻生活中我们是相爱并且相互讨厌着,作为独立且女权主义者我把大女子注意演义的淋漓尽致,我们结婚五年的时间我居然从来没有给他洗过一次衣服,家务也很少做。而他向来喜欢干净整洁的环境,可是我不但不做,而且还经常在他做好之后实施破坏。不但如此我还非常讨厌他喝酒。其实仔细想想,他不酗酒,他只是应酬比较多,为人老实经常不好意思不喝,不太懂得拒绝别人。而我则不能容忍他喝酒。或者说我极其讨厌喝醉酒后的他、

为了控制他喝酒我想出了很多办法。晚上回家超过10点罚款,超过11点不准进家门-------,可是他的喝酒次数并没有因为我的抗议而少多少。我是不是很像故事中的席奶奶在做一件很无聊的事情?

可是当时自己内心就是过不去这个坎儿,就觉得你就不应该喝酒,那儿那么多应酬呢?酒有那么好喝吗?喝多了吐,第二天还不能上班,太耽误事儿!

转机从我女儿出生后出现,因为宝丫丫出生了,我开始给她买绘本,无意间接触了这本书《讨厌黑夜的席奶奶》,最初拿到这本书,我只是觉得好笑,然后就想到了好多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就是这样(我工作就两个主题婚姻,家庭教育^_^),不停的想着办法去改变自己的孩子,结果却错过了发现孩子最美的时候。可是读的次数多了,我觉得我非常像席奶奶,尤其是对待先生喝酒的这件事情上,我怎么觉得我就是那个无赖的不可理喻的席奶奶呢?明知道不可改变却非要去改变,而且自己改变的东西真的就是不好的吗?

我开始反思我反对的是他喝酒还是他晚回家呢?在他喝酒的这件事上,到底是什么触及了我的神经呢?

后来我发现其实我反对他喝酒,不是他的问题,每个人都要有正常的社交,他要是天天喝,我肯定会判断我们的婚姻出现问题,或者这人有问题,可是他并非天天喝酒,一星期也就一次两次,而他所在的单位,他认识的人也注定了他的应酬会比一般人多。一个月和哥们大醉一场,一周和其他人应酬一到两次,这个真的就不可以接受吗?我不接受的到底是什么呢?

当我反问自己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我反对的不过是自己的不安而已,因为我是一个宅女,标准的宅女,除了工作就是家庭,而我的工作注定我的朋友不多,可是日常接触的都是那些负面的东西,这些东西必须我自己去消化,这个时候那些东西变成了焦虑影响了我和他的关系。所以我想控制他,我希望他早点回来,觉得看到他才会安心。而整整的五年时间,我却没有从他的角度去考虑,去理解和支持他。

试想一个不嗜酒,或者说明知道自己酒量不好的人,谁愿意天天给自己喝醉呢?可是面对朋友的邀约,同事的聚会不去能行吗?

可是我当时理解不了,那个时候我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坚持自己所谓对的理念。而他不但要应付工作的压力,还要应付我。

《讨厌黑夜的席奶奶》这本书给我打开了另外的一扇窗,我为什么不去欣赏我婚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呢?闲着没事折腾这件无所谓的事情干嘛呢?

他知道我敏感,所有每次应酬势必说清楚什么事情和谁,争取几点回来,甚至因为担心我的焦虑而宁愿开着手机让我知道他在干嘛。他会主动的承担家务,照顾孩子,尽量的花时间陪我们,为了孩子和我安排各种聚会-------

后来我把自己婚姻咨询中的方法用到了自己的生活中,我准备了一个日记本,专门记录他让我感动的瞬间,每当我焦虑的时候,我会翻出那些东西再看一看,有时候还会跟孩子讲一讲。

当我不再因为他喝酒而折腾的时候他做了什么呢?他没有戒酒,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一个不抽烟,不喝茶的人,如果再不和朋友喝喝酒他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他选择了尽量缩减自己的应酬,而且如果是他能主导的活动他开始试着把喝酒变成了更有意义的活动比如爬山和喝茶,喝酒和喝醉的次数在逐渐的减少。而这一切都发生在我不再要求他和改变他。

其实分析和研究了那么多人的婚姻我发现当我们讨厌伴侣某些东西的时候,往往不是那些东西不好,我们能说白天一定比黑夜好吗?我们讨厌的东西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是因为自己内心出了问题,真正需要改变的其实是自己而不是对方。接受对方本来的面目,面对自己的问题才是解决之道。

《讨厌黑夜的席奶奶》读后感(五):大浪淘沙,我淘绘本——第1本:《讨厌黑夜的席奶奶》

一,

女儿今年六岁,算一算看过的绘本,买的借的别人送的加起来,大概四五百本。来推荐一下我最喜欢的。

首先是《讨厌黑夜的席奶奶》(排名不分先后,一本本地来),荣获过1972年凯迪克银牌奖,豆瓣评分8.2。

凯迪克大奖是美国最具权威的绘本奖,1938年为纪念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绘本画家伦道夫.凯迪克而设立。每年从几万本新出的绘本里评出三四本,第一名得金奖,另两三名得银奖。最大的特色在于注重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特殊创意,每一本获奖作品都能“寓教于乐”。

凯迪克奖金牌

二,

这本《讨厌黑夜的席奶奶》讲的是席奶奶非常讨厌黑夜,也因此讨厌星星讨厌黑影讨厌睡觉讨厌月亮讨厌一切跟黑夜相关的东西。

于是她用扫帚去扫黑夜,缝一个麻布袋去装黑夜,拿一口大锅来煮黑夜,用剪刀来剪黑夜,拿藤蔓来绑黑夜,再把黑夜塞进床上的草垫子里,沉进井里,用蜡烛来烧,给它唱催眠曲,拿牛奶去浇,对黑夜挥拳头,放进烟囱里熏,用脚踩......想尽一切办法对付黑夜,黑夜却理都不理她。

最后太阳出来,她也累坏了,只好安静地睡去,等黑夜回来再同它斗争。

这个故事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其实是个非常棒的隐喻。很显然,席奶奶是一位孤独的老人,跟她的老狗独自作伴。她害怕黑夜,整宿失眠。失眠的时候就起来扫地,做针线,用大锅来煮东西,点上蜡烛,唱催眠曲,喝牛奶,或者急得跺脚挥拳。不过都无济于事。她只能眼睁睁地盼着天明。等到太阳出来,才能疲惫地睡去。然后迎接她的是另一个孤独的黑夜。一个又一个绝望的黑夜叠加出她那孤独无助的晚年生活。

凯利.杜兰的文字表面上看非常轻松,孤独和无助似乎都变成了游戏。可是细看之下你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简单又复杂的逻辑。

简单是因为,你大概会说,只要静静地守着黑夜,待它过去不就是一个美好的白天了吗?这当然是人生最高的智慧: 当困难来临,不逃避,不害怕,安之若素,坦然地迎接挑战,平静地等待光明的一刻。

可是这样简单的道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而且做到的。更多的时候,当我们面对困难,尤其面对夜最深处的孤独,当绝望将我们整个地侵占,除了愤怒,我们总是无能为力。王小波说,人类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因愤怒而绝望,再因绝望而更加愤怒。就像席奶奶那样,斗一整晚,直到太阳出来,才终于筋皮力尽地睡去。

这一晚,对有些人来说可能就是一生。倾尽一生跟内心的恐惧斗争,最后耗尽所有心力取得的成功,却是以整个生命为代价。我们深知个中的不值,却又跳不出这样的宿命。所以我们沉沦,平庸,活成一个气急败坏疲累交加的傻子。

林良爷爷的译文非常流畅,简直跟原作无缝连接,照着读出来孩子也能听懂,完全不用再转换成口语。

三,

配图当然也是一等一的杰作。阿诺德.洛贝尔,美国著名童书作家及画家,生于1933年,1987年去世,是代表二十世纪美国童书的一代巨匠。他去世时《纽约时报》登了一则启事:如果你想念我,请不要设立基金会、奖学金或纪念碑,请看我的书,因为我就在里面。是一位用生命来讲故事的作家和画家。

这本书的画风我非常喜欢。除了最后几页太阳出来加上了金黄色,前面全部是黑白色调,极具高贵、神秘与孤独的气质。所有人物和场景都用线条表现,有时线条平缓显得非常优美,比如席奶奶家的那面墙,平铺上干干净净的竖线。有时线条极具动感,显得气势磅礴,比如席奶奶煮黑夜时冒出来的一股股浓烟。

这些干净利落的线条让我想起梵高晚期的画作。那时他住在精神病院,状态好时,院长允许他出门写生。他走进山谷,顿悟到艺术的本质是要反映出一个事物的特征,比如泥土色调表现出纽南的农民,红色和绿色代表夜晚咖啡馆里孤独的旅客。形状和颜色都是为内容服务。于是他改变笔法,用灵动的线条画出了那些著名的树木,原野和星空。

梵高《丝柏树》

同梵高灵动的线条不同,《讨厌黑夜的席奶奶》的线条短促而硬朗。这当然也是为了反映黑暗与孤独这个主题,让人体会到生命本质上是孤独而仓促的。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几页采用的金黄色调,尤其最后一页,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暖暖地裹住整片山岗,也裹住席奶奶那间先前被黑夜包围的小茅屋,有种荡涤的感觉,好像所有不快,孤独,和黑暗顿时烟消云散,非常治愈,堪称整本书的精华。

适合所有年龄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