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茫茫黑夜读后感1000字

茫茫黑夜读后感1000字

《茫茫黑夜》是一本由[美]冯尼格特著作,河南大学出版社/上河卓远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25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茫茫黑夜》读后感(一):挺特别的一部小说

挺意识流的小说,越往后读越有看头,读了这本书知道了美国著名的歌手,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宾.克罗斯比的电影《假日旅馆》中的插曲《白色的圣诞节》,还没找到真想听啊!里面”小蕾西.诺思”的章节让我不由得想到了电影《赎罪》,书中多次提到的以色列共和国和2020年的犹太复国是怎么回事?里面他写的《酒杯》的剧本太有意思了! 最后弗兰克写给他们的分析令我非常感动: “毕生遵守的纪律,现在像寓言中的耶利哥城墙那样倒塌了随时约书亚,而他的喇叭吹出的曲调又是什么呢?但愿我知道这些对那样古老的城墙造成那样大的破坏的音乐并不响亮,它是微弱的扩散的而又奇特的。 它可能是我的良心的音乐:这一点我很怀疑。我丝毫没有使你受委屈。

我认为那音乐必然是一个老兵渴望干一点叛国勾当。而这封信就是叛国的信。

我在这里违背了直接下达给我的明确的命令,这命令是为了美国的最高利益而下达给我的。在这里,我把我的真名实姓告诉你,同时我承认我自己就是你称为”弗兰克.沃特南”的那个人,我的名字是哈罗德.J.斯帕罗,我离开美国军队退休时的军衔是上校…”

《茫茫黑夜》读后感(二):读名著要坚持

这本书我读了两遍,并不是因为它过于优秀,事实上它确实很优秀,但不是我重读的原因。

重读的原因很简单,第一遍我没能读下去。上来絮絮叨叨地不知所云让我很快失去了兴趣,于是再拿起来已经是一九年定了五十本的年计划之后,这次硬着头皮坚持读了下来,到了一半的时候终于咂摸出了感觉,然后用了一天多阅读完毕。看完庆幸自己没有错过一本值得评价五星的书,还庆幸自己的坚持终于让自己的阅读感又回来了。

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主角作为一名美国公民,娶了一位德国太太,在二战期间为纳粹电台工作,而且取得了不俗的反响,得到了纳粹党徒的衷心喜爱。然而他的真正身份是美国特工,为盟军提供了大量情报。于是在二战结束后尴尬了,犹太人要追捕他,美国政府出于各种考虑不能公开他的身份,而纳粹残余希望他能为纳粹事业一如既往的奉献。听起来既无奈又有些悲剧色彩吧,虽然本书结局确是以悲剧结尾,但整个读下来却不乏黑色幽默的味道,不会让人读的过于悲伤,只是,只是很压抑,是的,是一种生无可恋的气息萦绕着你,让人读完郁郁不乐。

男主作为一个剧作家,他对于政治的理解过于天真,他的最大梦想也不过就是和妻子永远活在两人的世界。可是天不遂人愿,先是妻子失踪,后是自己被以色列通缉,然后父母也相继去世,本想就此隐居一生,苏联和纳粹残余却都不肯放过他,暴露他的行踪,打破了宁静的生活。妻子的再度归来一时间让灰暗的世界焕发了新彩,却不料只是海市蜃楼,最后所有的希望,活着的依靠都丧失掉了,这时,死亡或许是最后的唯一的选择了,我想每个读者都会对此理解并表示同意。

看完了,一时间走不出来,这种感觉让人既怕又爱,这才是对一本书最高的评价吧,前提是你得能熬过前期的无感并坚持下来。

《茫茫黑夜》读后感(三):黑夜茫茫,遥遥无期

恰好在读《千夫所指:社交网络时代的道德制裁》,两本书虽然题材完全不同,但阐释的要旨很相似。冯内古特的人生经历,让其对战争的关注点异于常人,战争的罪恶永远超过其意义,更不必说是非正义,而究其根本,乃是人类客观认知的狭隘与主观情绪的易变。

故事的主人公,以某种荣誉为目的,深入纳粹核心,充当纳粹宣传口舌,被世人认为罪大恶极,但其实暗地里向美军发送重要情报,理应获得英雄的称号并被公诸于世,只因政治的需要,免除了一死,混沌度日。可见在冯内古特的思想中,战争是绝对负面的,所谓正义的战争也只是政治家的计谋,维持统治的工具,其中的人永远是牺牲品。虽然故事刚一展开就隐约有着阴谋论的味道,但冯内古特幽默诙谐的笔调,让整体气氛轻松自然。主人公,虽然受到法律的豁免,但却难逃道德的审判,谁叫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虽然信息的传播受到国家机构,社会舆论的控制,但普罗大众也往往倾向于相信他们常识中认为合理的,是非曲直被简单的二元化。主人公接受了法律的审判,获得赦免,民众不能够了解个中原因,为了伸张正义,只能运用私人的考量来评判公正,谩骂,打砸,恐吓,言之凿凿的以恶制恶。本来是反纳粹的卧底英雄,却被纳粹余孽,种族主义者,甚至共产主义者推崇为偶像,令主人公哭笑不得,最终被再次送往以色列接受审判,并与艾希曼有了一次正面对话,一时间所谓的正义荡然无存,人类的耻辱被刻画得如此惟妙。

两方面的描绘,发人深省,第一,种族主义的低劣价值观,是长久存在的,绝非纳粹独有,只是披上了不同的外衣,竖起不同的大旗,其本质都是人类认知上的扭曲与人性的堕落,作者当然的谴责纳粹,同样也谴责那些不以人为根本评判标准的主义;第二,战争的罪恶,不仅仅只是在战时,战后的创伤,往往让人类的理性降到谷底,主观感受大行其道,理智的维持如此艰难,文中的警察算是难得的理性与感性平衡的形象,正是这样的主观评断,让历史的进程往复不前,时常陷入新的灾难之中,不得不令人叹息。

《茫茫黑夜》读后感(四):黑夜漫长永无白昼

Mother Night. 黑夜漫长,永无白昼。

一二战给生活在那半个世纪的人们都带来了无可挽回的伤害,像烫红的烙铁狠狠打了下去,看到的作品多少都与之相关。

这是小霍华德·W·坎贝尔的自白书。他在美国出生却在二战爆发时留在德国,成为纳粹的一名高级广播员,同时受到美军方吸纳成为美国间谍,战后逃回美国,蜗居在纽约阁楼十五年后身份暴露,自愿到以色列受审。

就像英国人谈论天气一样,经历过战争的人总是有话可谈,每个人的生活都足够惊奇多变,反而没有离奇的经历。或许没有两个人对相同的事物有同样的看法,战争产生了事实上和精神上的多重身份,麻木、消解又拼贴人格,只存在自己的立场或没有立场。

只要还存在,就必须生活下去。“我们都会成为我们装扮的对象,所以当我们装扮的时候务必十分小心。”“如果你死了那就不能复生了。”“如果可能,就去爱吧。它对你有好处。”全文的三个主旨,“扮演”“活着”“爱”。

这是他时代的罪恶,他从未故意损坏思想机器中的齿轮,他清楚地知道哪些是谎言,哪些是胡说八道,哪些是夸大其词,他从不回避自己。但在在于海格尔的“两人国”中,一切都是真实的,或除却不言语的部分,所说所为都是真切的。

两人国是退却回来的安息地,是喘息之所,但也不是可以摘除面具的地方。面具是死人皮,即使知道它只是附着于表面,这辈子无论如何也摘不下来了。

从不祈求公正、自由或上帝的怜爱,也不贪生怕死,愧疚自责,驱动着迈出步子向前的是一双眼和好奇心。如果非要动起来,必然要由别人来给出走动的理由。“最好朝前走,你以为怎样。”好的,很好,就是这样一个理由。

故乡、亲人、朋友全都消失,面目全非甚至扮演隐藏时,世界在战后陷入疯狂。在无序的混乱中如何找到落脚之处并重新开始呢。世界大战太贪心了,连一丝半缕完整的地方都没保留。

“我向文明世界说了莫名其妙的话,文明世界也用同样的话来回答。”

Leichentrager zur Wache 运尸夫快到警卫室里去,Auf Wiedersehen 再见!

2017.12.9

《茫茫黑夜》读后感(五):寒冬夜行人

“那个灵魂泯灭的人还在喘息,他从未对自己这样说过:这是我的,我的出生之地!

当他飘零海外的足迹回到故国家门的时候,谁的心能不燃起熊熊的火焰?”

——瓦尔特 · 司各特

冯内古特也好,坎贝尔也好,在战争劫难后都带有霍屯督的游牧性质,一生目睹了各种人、组织和国家在历史环境下的扭曲病态和疯狂,就算能回到故国,心中的火焰也无从燃起,若无真义可循,伪建的灯塔又怎能让人为之热泪盈眶、肝脑涂地?

冯内古特在《没有国家的人》里写到:“ 我不知道月亮上是不是住着人,如果有,他们一定把地球当作他们的疯人院。”

不是他抛弃了故国,而是皇帝的衣袍下容不下孩子的一句话。倘若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矛盾,冯内古特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只有在文字里能一窥勇士。

坎贝尔在书中批判民众的轻信、咆哮和仇恨,这是文化艺术者特有的天真可爱,也是很多人道者摆脱不了的理想性。质疑大众就和控诉命运一样绵软无力,要知道在历史的大多数时刻所谓大众都没做出过正确的决断,一直如此,只是受特定的环境和声音影响有所差别罢了。

但我不觉得冯内古特的观念有什么不妥,世界不能没有理想者就像茫茫黑夜里不能没有光亮,对于理性信念道义的真切呼喊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取上而得其中,正因为他们的热忱,世界才不会太差。

本书原题目是"Night Mother",取自《浮士德》中魔鬼墨菲斯托的一段话,讲述黑暗与光的关系。当智者们自以为真理在握,光明在望,但与黑夜抗争最终发觉还是无法摆脱她,成功无望。黑夜茫茫,寒冷可怖,但始终是我们源始的母亲、实在的本体,我们皆是其一部分,人类别想摆脱黑暗,只有建立稳定的秩序才能将之暂时淡忘,真理、价值、理想唯有在这个范围内才合理生效。

但当战乱冲突出现,人们被迫脱离规则的舒适区,文明和理性的灯塔轰然倒塌,表象后真实赤裸的本质世界才会展露在人们面前,它是如此荒诞无常、捉摸不定。此时,我们赤身于漆黑的旷野上,茫然无措,失去生活的意义使人寸步难行。活着的理由,这个被遗忘的恐怖的终极命题又挡在前方。

译者的评论使我感到不适,不过考虑到初版时间等因素,也许是权宜的过场话,作品能完整呈现给读者,还是应该感谢译者等推动。作者并未带有阶级偏见,很真诚地讲述个人在动乱局势下的心境,反倒评论是带有政治偏向的,似乎真理在手,出路明朗。加缪在西西弗里阐述过一个观点,大意是在找到精神真正的“出路”之前,任何指向永恒的急切的“跳跃”都是危险的,需要谨慎对待的,否则极易折断脑中的轮齿,成为如阿道夫之类疯癫盲目而不自知。

唯一确定的是,自上帝死去,我们现在仍未找到灵魂实在的安居所,旅客想敲到自己的家门,要在每个生人门前敲叩。人要在外四野漂流,最后才可能行至内殿尽头。

Auf Wiedersehen?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