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唐璜——石宴读后感100字

唐璜——石宴读后感100字

《唐璜——石宴》是一本由[法] 莫里哀著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璜——石宴》读后感(一):什么破翻译,滚粗!

我想说,这本书的翻译就是我最讨厌的那种过于接地气的类型。尼玛,为了中式而中式,怎么看怎么别扭,又土又俗,整的跟乡村爱情似的。信达雅几乎哪个也没沾上边儿,原著的味道全无!要不是冲着有法语原版的莫里哀剧本和意思上算是没什么错的翻译,这书也就一星。

《唐璜——石宴》读后感(二):鲜活的Don Juan

莫里哀是很擅长把鲜活的人物形象搬移到纸上的。在莫里哀其他喜剧中, 奥尔恭的轻信、愚昧, 达尔杜佛的恶人伪善(《伪君子》) , 阿巴公既一毛不拔, 又想娶个年轻美貌的妻子(《吝啬鬼》) ,茹尔丹身为资产者, 却要处处模仿贵族,一心想当贵人(《醉心贵族的小市民》)。这些充满喜剧个性,而且形象鲜明的人物, 正是他作品中喜剧性的生命力所在。

莫里哀创作的艺术在其创作《唐璜》的时候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对于唐璜这个浪荡子,历来没有盖棺定论。多数人总是记得他调戏良女,以道德准绳来批判他。然而直到非自然因素(石像的神力)介入这个故事之前,对他死缠不放的少妇艾尔薇拉和被他一度诱惑的村姑Charlote还是对他恋恋不忘。然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人的内心的一种天性,一种被中世纪礼节和宗教压抑了多时而释放不得的天性。“我的心就是献给那些能打动我的芳心”,“我不相信上天,也不相信鬼神”……Don Juan在某些方面是人性的导师,他略带癫狂的人生正是那个时代需要的一种解放。不在乎符合道德与否,也无所谓“政治正确”或者“宗教正确”,而是全付交给自己的浪子心。

《唐璜——石宴》读后感(三):沒有逃出時代性的《唐璜》

唐璜之死是早有預示的,也是他必然的結果。他可謂“惡貫滿盈”:拋棄從修道院取來的妻子,向兩位村姑許諾婚約之後又匆匆告別,為躲避追殺不惜讓僕從穿上自己的衣服,冒犯死者安息之所,用花言巧語打發催債人,用虛假附合爭取父親的信任。上天可謂對他仁義至盡:髮妻苦口婆心告知審判的來臨,村姑滿懷希望等他回來,仇人為了他不惜和手足相對,石像竟然邀請他共進晚宴,債主被他的客氣恭維送走,父親為他的偽善喜出望外。他自知地辜負了所有人的期望,而上天也毫無意外地降下懲罰。不是不到,時候未到罷了。

然而唐璜是至死也不會懺悔的人。他的放蕩、欺詐與偽善若是為了自己的苟活,最後遭受石像的審判,那必然只是一幕平淡無奇的道德劇。但在第五幕,第六場,唐璜在收到多次警告後,依然決定赴死:

“La Statue: Arrêtez, don Juan. Vous m’avez hier donné parole de venir manger avec moi.

Don Juan: Oui. Où faut-il aller ?

La Statue: Donnez-moi la main.

Don Juan: La voilà.

La Statue: Don Juan, l’endurcissement au péché traîne une mort funeste ; et les grâce du ciel l’on renvoie, ouvrent un chemin à sa foundre.

Don Juan: O ciel ! Que sens-je ? Un feu invisible me brûle, je n’en puis plus, et tout mon corps deviant un brasier ardent ! Ah !

(Le tonnerre tombe avec un grand bruit et de grands éclairs sur don Juan, la terre s’ouvre et l’abîme , et il sort de grands feux de l’endroit où il est tombé)”

這就是《唐璜》與《偽君子》的不同之處。他沒有灰溜溜地逃走,沒有私密地,在陽光無法照到的角落密謀着什麼。相反,這一切不僅被世人所知,還被一位見證者記錄了下來。所以當最終審判來臨,天罰擊倒了唐璜之後,不會有真相大白與懲姦除惡的暢快淋漓,而是一種圓滿 –––– 死得其所,不是嗎?若懺悔被天神聽見,所有在晦暗中萌生與運行的罪行都將暴露在純然道德下。而若打一開始罪行就暴露在目光之下,甚至罪行本身都在不斷地重複自我揭露與宣示,那麼得以洗滌的一切可能性就是零。它與道德之間涇渭分明,並且打破了所有道德投射在他身上的所有幻想:直到天罰前的最後一刻,上帝仍在借鬼魂之手展示他的仁慈,而唐璜抽出劍來,一下就刺穿了鬼魂,也刺穿了那虛假的,來自道德內部的“人性尚存”的美好預設。唐璜就是在宣戰:“收起來自上帝的憐憫,我不需要,哪怕結果是死亡”。

當然,這種對死亡的篤定最後可能滑向存在主義解釋。除了譯者在前言中提到的之外,我們也可以把唐璜對死亡來臨的迴避解釋為“angst”,把唐璜的行爲解釋為“nicht-zuhause-sein” 。但我總覺得差點意思。從直觀感受來説,唐璜的態度就不是所謂“存在主義”的態度。我們可以將其和Waiting for Godot的一段對比一下:

Vladimir: We wait. We are bored. (He throws up his hand.) No, don't protest, we are bored to death, there's no denying it. Good. A diversion comes along and what do we do? We let it go to waste. Come, let's get to work! (He advances towards the heap, stops in his stride.) In an instant all will vanish and we'll be alone once more, in the midst of nothingness!

而《唐璜》(這一段太長,僅節選):

Il n’y a plus de honte maitenant à cela: l’hypocrisie est un vice à la mode… C’est un art de qui l’imposture est toujours respectée; et, quoiqu’on la découvre , on n’ose rien dire contre elle…C’est ainsi qu’il faut profiter des faiblesses des hommes, et qu’un sage esprit s’accommode aux vices de son siècle.

唐璜並不是“一種現象”,他的所作所為與其説是“消磨時間”,倒不如説是旗幟鮮明地站在了反對普遍道德的另一面。從這個角度來説,《唐璜》並沒有逃離出17世紀的時代特徵,它與傅柯所分析的《唐吉訶德》一般,對即將到來的普遍表徵感到水土不服。只不過,《唐吉訶德》是千方百計證明那些已經隨着時代更迭而閉合的相似性依舊存留在新時代的大地上,最後留下一出鬧劇;而《唐璜》則更為激烈地痛斥着表徵的虛偽,並且毫不掩飾地表達出自己對自然的相似性喜愛。

“Et pourquoi non ? Par quelle raison n’aurais-tu pas les mêmes privileges qu’ont tous les autres Médecins ? Ils n’ont pas plus de part que toi aux guérisons des maladies, et tout leur art est pure grimace. Ils ne font rien que recovoir la gloire des heureux succès; et voir attribuer à tes remèdes tout ce qui peut venir des faveurs du hazard et des forces de la nature.”

在我看來,這種痛斥與《唐吉訶德》的成功(唐吉訶德失敗了,但是《唐吉訶德》卻成功了)分別印證着傅柯所提及的兩種古典路徑:批評與評論。評論從標記,即判斷兩個符號是否相同處獲得力量;批評則來自於對評論工作的不滿,對這種普遍語法的不滿,並試圖找到標識下隱藏的內容。

最後,我想談談翻譯。我能理解譯者的意圖:用這樣通俗易懂的方式,解放在中文語境下被迫高雅化的戲劇語言。所以除了譯名稍感牽強,用力過度之外,我覺得整體翻譯可讀性非常高。這也是譯者敢於搬出法文對照的原因。我原來也是對這種口語化的語言嗤之以鼻,但自從上了一年戲劇理論後,我深刻感受到:如果一個劇本,寫了,排不了,沒人看,就不是一個好劇本。如果沒有觀眾買票,戲劇就不是戲劇。我之前看過莎士比亞的某些譯本,其中一些黃段子,cuckold梗都翻譯得高高在上,反而顯得矯揉造作。哈哈,或許這種接地氣的翻譯正如唐璜本人一樣彰顯着對這種“高雅”的批判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