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的读后感大全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是一本由【美】C·赖特·米尔斯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95图书,本书定价:2.70元,页数:198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读后感(一):上下阶级之间的浮夸和尴尬性

1950年代的美国,现在的我国。老式中产阶级的式微和管理机构的科层化生产了大批的各行各业的办公室文职人员“白领”。商品拜物教和劳动异化也是这一群体的特征。他们不具备资产,实为“无产阶级”。但拥有一种虚假的“名望”,这种“名望”通过未来收入和地位提升的期许、和上层社会发生联系、更高的消费来享受生活这些来体现。他们实为无产,但因为拥有虚假的“名望”和看似优雅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不能融入工农无产阶级,但也得不到上层阶级的认可,所有这种介于二者之间的地位的模糊性导致了他们政治的麻痹性和易被影响性。白领阶层在未来因为人数众多势必会成长为强大阶级,会逐渐觉醒在内外部的影响下形成工会运动,而这种工会运动因为白领阶层的无产属性和未来的阶层逐渐固化,最终会和无产阶级的工会运动合而为一。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读后感(二):如果你觉得生活在向你关上大门……

有两点令我非常惊诧,一是发现资本主义一手打造的现代层级化的生活并不是人类唯一必需的生活方式,相反,其实正是它令我们在无法获得满足的工作与充斥低层次娱乐的闲暇中辗转反侧、不得安宁;二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与我们的今天是多么的相似!

令人厌倦的工作,追逐在闲暇时间表现出高人一等的经济能力并从中获得满足感,模仿明星偶像的生活,空虚并对现实感到无力,感觉上升机会越来越少,在层次化的职场环境中为了升职而勾心斗角,米尔斯描述的这一切跟我周围的生活有太多太多的重叠与相似。

不止我一个人厌倦资本驱使的所谓商业化的高效的生活方式。但读本书之前,我从未想到,这种生活方式会如此严重地改造现代人的个性和灵魂。想想身边看到的那些沉迷于韩剧、偶像剧还有网络文学的年轻人,深感遗憾,他们被低级快感俘获,不知不觉地成为21世纪现代商业社会的奴隶。活着,飘泊在异乡的城市里,紧张的工作只足以供养最低级的感官满足,心中没有任何深沉而稳定的情感。如果你曾对未来充满希望,经验会告诉你,成功看似美好其实遥远,中国社会发展所造成的阶层固化关闭了绝大多数人上升的空间。

窦文涛曾在《锵锵三人行》中追问,为何当下的年轻人将自己归类为屌丝,以嘲弄自己为乐?原因恰在于这一代人无力改变自己生活的社会体验。好在这种现象在美国60年前就出现过,他们对此一定颇有经验。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读后感(三):轉:梁冬

[轉]我大学时读过一本书—《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讲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出现了一个状况,白领们在办公室里工作,透过对符号、信息、数字的处理赚取财富。

但他们并不快乐,他们赚取了财富之后在假期购买快乐,表面很光鲜,但其实这并不环保,或者说很不有效。

对比一些手工业者,他们的工作就是他们的娱乐,比如打银器、做笛子。虽然做完东西卖掉了,但他们做这个工作本身是有快乐的。

这种观念给我很大影响,我觉得生命的投资回报要高的话,最好干一件大部分时候不浪费生命的事。

拿钱买快乐未必是真快乐,你以为去一个豪华酒店住几天,买很贵的包就是快乐吗?

不见得。

我以前投资一个公司做旅游,好像蛮高端的。

有次我们一群朋友一起去迪拜,那些人就跟买东西不要钱一样,买完之后就堆在我的房间里面,又冲出去买。

我在酒店房间里面第一次看见大概有六七十只的包,还有各种皮带、各种西装。我被他们的情绪感染了,也买了几套西装。

花钱,尤其是在某种情绪下花钱,给人一种很强烈的豪气顿生的感觉。

但之后想想这是不是快乐呢?

西装买回来我也很少穿,然后看着它变小,有什么意思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