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技术与文明》的读后感大全

《技术与文明》的读后感大全

《技术与文明》是一本由[美] 刘易斯·芒福德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6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技术与文明》读后感(一):现代化进程

适合喜欢看纪录片的人读,重新看纪录片能得对其中事物 有了新的含义理解,也解释了为什么农村父母老是骂孩子,深刻理解了改革开放的时候,父母外出打工挣钱的辛苦,为什么老爸对金钱那么扣,但是亲戚家买房子,就我爸一个人借了,其他亲戚都被房子提前吸干,还背上贷款,历史的延续,国外最开始也是城市吸农村的人口,把农村往城里赶,后面开始吸第三世界的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实在不知道农村为什么要结婚生孩子,生出来就让孩子自生自灭,生下来干嘛,老妈说,全是你这样想,社会都没人了。确实我思想也是有些问题,可是最搞笑的是,在学校的时候,关心成绩,长大关心工作 金钱 其实关心有个毛用,重要的是你要开个能盈利的公司,关心的本质其实就是为了盈利,做这么多不都是为了给企业创造利润。以前听到最多一句话是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价值取决于是一时,还是一世,但是书籍毕竟是过去的,就像县城里卖手机的店员,小米发生爆炸事件,她就说小米手机垃圾,而8年后小米已经是世界上有名的手机,而她还抱着那时的想法,还有5年前去县图书馆,一个人影都看不见,就觉得县城读书不行,但是去新华书店看一看全是人,在看下地理位置就明白为什么,今年新建的图书馆在城市中心,果然全是人,芒福德思想虽然有预见性但是还是有很多东西没有预见到的,毕竟他不活在当下,机械化带来好的一方面是解决了贪污腐化,不好的是机械化会带来对强者的高度赞扬,对弱者的鄙视,很多知识分子骂d l 的那一套还是10几年前的老思想,就跟卖手机的店员一样活在过去,毫无新意。

《技术与文明》读后感(二):攫取权力——技术的本质

1、这是技术的“史记”或“离骚”,全书用了一种文学和诗歌的笔法描述了技术的发展史,尤其是重点描述了技术对于社会的变革作用,原文英语版语言如同拉丁文,过于精当,读起来像外国人看文言文;

2、显然作者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学徒,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重点在于批判机械文明对于人性 的扭曲作用;不过,其实机械文明本身就是人性的产物,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自然,攫取社会的权力;真正的矛盾仍然是阶级矛盾而不是机械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矛盾;

3、全文有很多重复的叙事,同一件事情换不同方式讲了很多遍;

4、关于技术本身的“发生学”想象有很多春光乍现的时刻,但是作者由于不是理工专业,仍然写得不够给力,关键的段落没有金瓶梅那么刺激;技术的断代研究很精致,和牛津版技术史差不多的顺序;

总结:一切对权力的批判也许最终都是一场对权力求之不得的恼恨。一切后现代思潮都是对尼采的一次呼应与追捧。

《技术与文明》读后感(三):理想社会=苏维埃+电气化?

本书写于三十年代初,芒福德显然对于列宁的经典名言情有独钟,他屡次提到苏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从理论上讲,足够好的技术加上足够好的社会制度,确实能够满足每个人的安全生存和自由发展的需要。

芒福德认为,电气技术已经展示了巨大的潜力,远远超过了上一代的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的技术,所以,现在需要的,只是足够好的社会制度了。

而这种制度,本质上来讲,就是政府既保证每个人的基本生存,又给予每个人参与社会决策的平等权利,也就是完全的民主、彻底的民主。在这种制度下,人类的创造力会得到最大的发挥,苦难将会远离这个从来不缺乏苦难的人世。

芒福德不遗余力地呼吁人们醒悟。似乎他相信,那些大权在握的人,一旦理解了这一点,必将推动社会制度的进步,从而使人类文明更上一层楼。

真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无可救药的工程师和老师!在工程师眼里,所有东西都是有待改进的细节;在老师眼里,一旦让人们意识到改进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剩下的行动就水到渠成了。

生活在“大国崛起”时代的美国,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有这样的盲目自信是可以理解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在二战中最终崛起为世界老大,恰恰是通过部分采纳苏联制度,从而做到了“攘外必先安内”。

但问题是,悲观主义的智者早就预言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乐天派的知识分子如果继续沉浸在工程师和老师的世界观里,继续用西方自由主义和中国传统儒家的态度来面对这个真善美和假丑恶并存的世界,他们就永远会被悲观主义者嘲笑,虽然这种嘲笑在他们自己看来只不过增添了自己作为英雄的悲剧色彩。

任何改变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斗争,就会有牺牲。不痛不痒的“改进”?这个世界没有这么十全十美的东西。

反复细读这本精彩的小书,不禁一再感叹芒福德在智识上的一针见血,和在政治上的简单幼稚。好在他指出了问题,读者最好的回馈,就是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让所有人都能活得有人样。

《技术与文明》读后感(四):社会能源观下的机器发展史

通过局部去了解一个事物,那是科学;而从总体上去把握它,则是艺术。

---刘易斯•芒福德

-技术的融合

文明是相互融合的产物,技术也是。

人类的各种文明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上,而是不断地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文明中汲取养分,从而促使新的文明形式的出现。新的文明形式是将旧文明中可转移、可移植的部分加以吸收和利用。这种加工和融合的形式同样也适用于机器文明。西方的技术也是借助于其他文明中的各种技术发展起来的,最终形成了技术的融合。

-技术历史的阶段划分

技术发展历史有不同的划分方式,芒福德提倡一种社会能源观的方式来划分,就是以每个技术阶段使用能源和典型原材料的方式来划分,可以把技术历史划分为三个互相重叠和渗透的阶段:始技术时代、古技术时代和新技术时代,分别表示水能-木材、煤炭-钢铁、电能-合金的利用。

使用某种类型的能源和材料,也就确定某个历史分期的特点,它也就渗透和决定整个社会文化的全部结构,显示了人的可能性和社会的目标。

始技术时代,是1000-1750年,主要的能源是水能、风能,材料是木材和玻璃。广泛的利用马作为动力,先进地区采用了水能、风能。开端是收集过去文化的残余加快技术发展的步伐。顶峰是17世纪——在数学的基础上产生了实验科学的时代。始技术发展阶段在各地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叶。

古技术时代,是1750-1900年,主要的能源-材料是煤炭-钢铁。这个时期包括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建立在采矿业基础上,因为采矿业需要新的动力,许多发明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如蒸汽泵、蒸汽机、蒸汽汽车和蒸汽船等。这一阶段对环境破坏、人的剥削是最厉害的,是资本主义黑暗时代。

新技术时代,1900年至今,依靠新的动力类型和使用电力及舍金。在新技术时代,人的利益在技术进步方针中重新得到了确立,是与过去始技术时代的有机的(人和自然的)原则和平地“再结合”。

-技术与科学

不同时期,科学的重要性不同。始生代和古生代是通过实验科学方式,蒸汽机、铁路、纺织厂和铁船这些技术发明主要通过经验性的方法反复实验获得,缺乏科学知识的指导。发明的人员主要是实践者和业余发明家。到了新生代,发明主要由科学家来主持。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产生了工程师职业。

-技术与文明

技术与文明从来就是相互伴生和相互促进的。技术与文明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技术与文明是人类有意识无意识地选择、智能活动和奋斗的结果。”“技术本身不像整个宇宙,能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技术只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元素,它起作用的好坏,取决于社会集团对其利用的好坏。”

《技术与文明》读后感(五):11.10.12 技术与文明

1: 技术与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是人类的,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智能活动和奋斗的结果。选择本身体现在社会的小的增量变化,瞬息之间的决定以及暴风雨般的巨变。一个人如果不能再机器的发展中看到这种选择,那么当选择累加起来产生了一个合成的变化时,他就无法真正理解这种变化,只能归之于外部的或非人力控制的因素了。

2:人类社会的多种可能的形态,都基于人性本身的可能的多种形态。虽然他们往往不同甚至是对立的,并且每种倾向都或多或少掩蔽或压制了人性中其他的部分。他们并不都能解决人的所有需求,但却能被认同且成为习惯。

这表面上在于,1日常生活的不同方式使得人为应付生活而被异化的方式和程度不同,2对世界的认识程度不同,是相对的程度,在于人意识中是世界的大小和其中可理解的范围,由此造成情绪化的或被影响的对未知世界的直观解释,并且被这种解释反向影响。

而本质上反映了人性本身的不确定和可塑性。人性是变化的,人性是人在社会整体风气,自身所处社会局部特性,人生一切经历影响下,理解问题的立场和方式以及养成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手段的综合。

3:机器体系,更本质的是其背后的人的理智的壮大和扩张。养成于特定的生活方式,表现为新的组织形式。而这种壮大之所以可能,照芒福德的说法是避开了实际问题,绕过了重大的道德和社会方面的困难。

比较看,在中国则不太可能,大一统的政治组织以及真正大一统的伦理规范为了保持社会的均衡,其生存也给予社会的均衡,杜绝了这种局部力量的壮大。

在欧洲,照芒福德的说法,机器体系第一波的发轫基于。。随着文明社会的其他结构的衰微,其力度和动量在不断增加。正是封建时代相对的封闭性,保证了基层组织的自发而完整的生长。

4:机器是与发明机器制造机器的整个习惯和方法相联系的复合体。

机器与工具之本质区别在于对使用者的技能和驱动力的依赖程度。(即自动化和能源两方面,即结构和动力)

机器和使用设施在改造环境均起到重要作用。

极其文明代表了种种习惯思想生活模式技术器械的聚合体。

新秩序之发轫基于世界观只改变,在角度与尺度两方面。

5:神的衰微。政治领域中的上帝,其凡间代理权在竞争下由世俗君主所控制。知识领域中的上帝,在科学的不断祛魅下,转为自然神,在转为自然,最后则完全退回科学所暂时无法触及的精神领域。

所谓信仰并不会随着神的衰微而衰微。信仰是力量的集中,是一种状态的反应,神是信仰的对象,是借以达到力量集中的手段,而在此人的认识和改造能力极大增强的状态下,社会更趋向于集中,则须更强有力且更信服人的信仰,科学取而代之。

6:本书语言平实,并无夸张玄虚之处,论述全面,复述已无必要,扩展亦完全基于其本意。

代偿作用与逆转一章多读了一遍,本想就体育运动,崇拜死亡,小型减震器部分做些评论,后反观原文,已无必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