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解释学与教育的读后感大全

解释学与教育的读后感大全

《解释学与教育》是一本由【加】加拉达尔著作,华东师大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0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释学与教育》读后感(一):值得一读

很好的一本介绍解释学和教育结合的书籍。以前看伽达默尔、德里达、罗蒂等人的理论介绍,总觉的这些语言哲学的理论和教育之间的关系不大,而这本书明确指出了解释学和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在对各家理论的分析中,作者努力从更宏大的视角发掘解释学的各个流派之间的异同之处,指出各流派的疏失和立论者忽略的内容,这就使得作者的立论意图更加明显。

当然,读这本书也是对自己的一个重大挑战。困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作者在分析中涉及了当下主流的立论除了解释学的主流理论之外,还涉及福柯、哈贝马斯、弗莱雷以及一大批自己没有接触过的理论家,这在阅读范围上形成了一种对读者的高要求;二、作者所使用的引述的方式,令我有些不适应,在行文中有时很难区分作者的意图;三,翻译者虽然进了最大的努力,但由于前两方面的原因,在一些地方的译文让人费解。

虽然上面的困难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一些障碍,但却不能否认这本书中所能给人带来的眼界的开阔。作者在书中结合教育的实际提出了四种解释学方法“保守解释学”“中庸解释学”“激进解释学”和“批判解释学”,同时指出了解释学应用过程中的三种关于“再现”“权威和解放”“对话”的僵局。然后作者以“中庸解释学”为基础构建了超越偏见的“教育的中庸理论”厘清了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词语的意义。

总体看来,这本书所采取的方法,更像是一种调和的手段,但却是遵循“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原则。这本书看到最后时,总让我想起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太极图和庄子的思想,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我想每个人读后的收获都会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何种收获都抵得上这番阅读之旅。

《解释学与教育》读后感(二):读后随手记

很好的一本介绍解释学和教育结合的书籍。以前看伽达默尔、德里达、罗蒂等人的理论介绍,总觉的这些语言哲学的理论和教育之间的关系不大,而这本书明确指出了解释学和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在对各家理论的分析中,作者努力从更宏大的视角发掘解释学的各个流派之间的异同之处,指出各流派的疏失和立论者忽略的内容,这就使得作者的立论意图更加明显。当然,读这本书也是对自己的一个重大挑战。困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作者在分析中涉及了当下主流的立论除了解释学的主流理论之外,还涉及福柯、哈贝马斯、弗莱雷以及一大批自己没有接触过的理论家,这在阅读范围上形成了一种对读者的高要求;二、作者所使用的引述的方式,令我有些不适应,在行文中有时很难区分作者的意图;三,翻译者虽然进了最大的努力,但由于前两方面的原因,在一些地方的译文让人费解。

虽然上面的困难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一些障碍,但却不能否认这本书中所能给人带来的眼界的开阔。作者在书中结合教育的实际提出了四种解释学方法“保守解释学”“中庸解释学”“激进解释学”和“批判解释学”,同时指出了解释学应用过程中的三种关于“再现”“权威和解放”“对话”的僵局。然后作者以“中庸解释学”为基础构建了超越偏见的“教育的中庸理论”厘清了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词语的意义。

总体看来,这本书所采取的方法,更像是一种调和的手段,但却是遵循“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原则。这本书看到最后时,总让我想起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太极图和庄子的思想,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我想每个人读后的收获都会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何种收获都抵得上这番阅读之旅。

2011.11.29

《解释学与教育》读后感(三):关于解释学对教育经验的反思

本书清晰的理论展开思路,让之前从未接触解释学的人对整个体系有了了解,并开始反思教育经验。

解释学一词,词根“解释”在希腊语中对应的就是传送信件的信使Hermes,他传递诸神和人之间的信息,其实就需要解释诸神的指令。在人文学科中,在生活经验中,最重要的体验也许不是科学逻辑,而是人与人、人与文本的“理解”。但“理解”的发生,不可能是完全客观化的,但也不是完全主观的。我们当代人和春秋战国时期对《论语》的理解、读者与作者的理解之间存在着“间距”,而解释学对理解发生是否应追求客观化、权力是否扭曲语言对话等问题有着不同的态度,可以因此分为保守解释学(施莱尔马赫等)、批判解释学(伽达默尔等)、激进解释学(德里达等)。

作者加拉格尔以伽达默尔的观点为核心,对这三种解释学之间发生的三个僵局以教育经验的形式来探讨,认为不应该将文本理解作为解释学的范式,解释的发生根本体验在于“学习”,教育经验不仅包含着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包含了教师对教育内容的阐释,这二者都会面临同样的解释学处境和僵局。如果教师想要让“学习”真正发生(即对学生的生命产生改变)而不是简单地传递信息,那么就势必要尊重理解的生成性。当我们把某个固定的知识告诉学生,要求她掌握的时候,其实是预设了学生能与教师的理解相一致,与客观的教学内容相一致,这是做不到的,因为“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并且,当学生把这个固定知识作为“真理”来把握和应用的时候,学习的过程就终止了,他不再尝试利用自己的理智去探索问题。因此在解释学(作者所持有的伽达默尔的批判解释学)的观点看来,教师和学生所持有的绝不是固有的某个“知识”,而是应对“知识”所有的质疑与生成的能力。作者以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美诺篇》作为了重要的分析素材,吸引着从事教育者重新回到苏格拉底的对话集去阅读。

此书内容丰富,对本人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以上概括内容仅是本书一小部分,是本人的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