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读后感1000字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读后感1000字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是一本由温儒敏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的233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1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读后感(一):书还是好的,拳拳育人之心仍在,但很多问题温老师其实在不同场合反复讲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 这是我看的第二本温老师讲语文教育的书,跟第一本《温儒敏语文讲习录》非常像,也是讲了语文课改、教育方法、教材、阅读、高考、文学等等话题,有很多重合的部分,所以我就跳着读了。 书还是好的,拳拳育人之心仍在,但很多问题温老师其实在不同场合反复讲,对读者来说反复读就没有那么多新知的愉悦了,看过其中一本应该就能大概了解作者的思路与价值观了。 讲文学的部分是全新的,跟温老师的大学教授本职工作相关,也写得很好,看完之后我还特意把鲁迅的《伤逝》找出来读了,大师的作品,确实值得反复读,以及看过导读之后再读,也确实会有一些新的体验,比如,看到渣男回忆录的复杂性。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读后感(二):【结课作业】漫谈中学语文教育

学期伊始,因教师教育课实践恰好有机会去中学实习,九个周一,风雨无阻,亲临语文教育第一线。听课,批改作业,批改月考试卷,讲课,••••••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经历了一遍。感慨良多,在这里不愿再发出“悲观主义者千篇一律的哀鸣”,只想中肯地就其中我所感受到的一些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很多学生都在抱怨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味如嚼蜡,老师是在照本宣科,划分段落层次,总结中心思想,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动不动还要来一个“忧国忧民,上升高度“。这样的机械化程序化流水作业的课堂,确实没有什么美感可言。而老师呢,也在抱怨课难教,学生偏重于数理化成绩,不肯对语文学习投入时间精力。也是,真正上台讲过两节课后,才发现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把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整体连贯下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小事,再要求把课上好,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悟,则更是难上加难。

于是,就产生这样一个矛盾的两难困境:老师和学生各有各的委屈,彼此之间都很难理解对方,都在互相指责抱怨。难道,语文教育,就真的要一直陷在这个死胡同中永远无法走出来么?也许,现在就下这样的断言为时过早。

语文教育,在我看来,是对一个成长中的人的促进。这种促进,既体现在交际表达,阅读写作的工具性层面上,也流露在言行举止,思想精神的全部过程中。好的语文教育,带给学生的应该是智慧的喜悦,生命的感动,性情的抒发,灵心的陶育滋养,而不应是沉甸甸的负担,硬生生的灌输。语文课文,应该是活泼泼的,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和活力,能够与学生亲近,与他们还未成熟的心灵发生共鸣和碰撞。与古今中外最优秀的思想大师进行交流和对话,这是怎样一种激动人心的生命体验!可实际情况却往往与我们的预期大相径庭。应试教育,功利思想,让语文与学生之间反倒有了一层厚厚的隔膜,那种冰冷的距离感,让我们很难与作者共同思考,彼此对话。这真是巨大的遗憾和损失。

语文的学习,比起遣词造句,更重要的是对“学”者的心灵有所默示而对其生命有所触动。它的重点不应落于知识的记诵,也不落于理念的强加。这种学问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更应该接近于“道”,通过“耳闻,目见,言传”而终至“心觉,意悟”的至深之理所在。用心去点染生发其他灵心的根芽,让更多的心灵得到人文之光的润泽,是为师者的职责所在。语文老师,更应该成为一个引导者,用真切的情感和生命体验去唤醒文字中栖居的灵魂,在对话中与先哲的智慧相遇,将先贤的智慧传递;而绝非仅仅满足于成为一个匠人,将芜杂的知识碎片条分缕析,拼接连缀成美丽璀璨的串珠。我们的语文教育,更应该眷注于学生的成长的求索,境界的升华和生命的感通。因为,只有当一个人有了不受制于个体生命际遇的精神力量,能够进行自我审视和自觉反省,才可以超越外在事物,周遭环境的的牵累,达到“无所待”的自由。从此种意义上说来,语文更应该是探照灯,照亮思想的黑暗,照亮路途的光明。而行路人,正是懵懂中渴求导引的学生们。教师,更应该以平等的身份,成为孩子们最亲近最信赖的领路人。

谈了这么多悬空的教育理念,无非是想说,在我们的课堂上,需要老师们真实性情的流露,需要对作者思想内涵的解读,需要我们用生命去感悟生命。在语文教师甚至所有教师的眼中,学生都该是独一无二的松子,在这些闪光的日子里,我们一起相处,一起进步成长,一起砥砺交流。让语文走进生命,让生命启迪教学。这样的境界,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最后,引用周保松《走进生命的学问》之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既然我们只能活一次,我们就应该认真对待自己对待价值,并尽可能要求自己依信念而活。我们不是在世界之外,而是在世界之中。我们改变,世界就会跟着改变。我们快乐,世界就少一份苦;我们做了对的事,世界就少一分恶;我们帮了一个人,世界就少了一分不幸;我们站起来,那堵看似坚不可摧的高墙就少一分力量。”谨以这几句话与现在以及将来的语文老师们共勉。我们可以用自身的行动去寻求改变,用自己生命的力量来慢慢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值得我们存在其中。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读后感(三):思考

温儒敏先生,曾作为北大中文系主任,后带头成立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他领导的团队对语文教材的改编和语文中高考改革的影响甚大。

此书读来来,简直是醍醐灌顶,全是一针见血的观点,至于摘抄,无法进行,因为整本书都值得摘抄,他的观点很大程度尚影响着全国语文的走向,这里提几点自己阅读过程的反思,然后忍痛割爱,做一点摘抄吧。

反思:

高考仍然是指挥棒,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最终目的是高考拿分。

如何掌握有趣与应试的平衡,是普通老师和优秀老师的差距。

大语文,如果侧重于文学史,那其实就是素质教育,是人文教育,忽视了工具性。目前,工具性仍然是语文的本。

如今学习的走向是提倡减负,真正的减负不只是学习负担的减少,也是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兴趣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未来,语文的走向一定是对于阅读的重视,书法的重视,写作与表达的重视。特别是对阅读,好的语文课判断的首要标准是能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其他干扰学生阅读提升的都应该剥离,比如花里胡哨的多媒体课件会破坏阅读中的语感,限制想象力。

摘录:

“我主张不要抠字眼,不要纠结概念,尤其是一线的老师,主要还是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成为有文学素养的老师,起码要能抵制一些诱惑,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哪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

“现在我们讨论语文改革,比较多的声音是关于人文性,讲素质教育,培养审美的能力,毫无疑问是题中应有之义”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提高读写能力是他们学习语文的起码要求,先要学会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然后才是审美呀、素养呀等方面的要求,后者相对是比较“奢侈”的东西。

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目标。

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要看到,虽然教育界乱象丛生,应试教育仍然大有市场,但起码有一点很明确,整个社会都已经对这种状况强烈不满,渴求改革的呼声是空前的。

社会上商业化的、蛊惑人心的东西很多,伪科学很多,针对儿童教育赚钱的现象非常严重,可是很难听到真正可靠的科学的声音。

小学低年级认字,不是越多越好,应当是先学基本字,即使用频率最高的字。

不要过分提倡做课件,不要过多依赖多媒体,让语文回归语文,朴实一点。

讲语文课特别是文学作品,阅读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或者朗读,才能更好地进入作品世界,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想象中得到熏陶,提升审美能力。

模仿式的作文教学对于学会一般的文字表达,也不无好处。以“仿写”作为一种初级写作教学的办法,通过系统上课和反复练习,让学生熟悉和练习写作的基本技能,会有所收获。

高考作文出题恐怕不能过于偏重文学化、抒情化。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主要培养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能写通顺、清晰的文字,这是最主要的,其次才是抒情呀、审美呀,等等。

写作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能力不是作文本身能够解决的。语文整体水平上去了,写作能力才能上去。

在需要童话、寓言的阶段,还是要多读童话、寓言、故事,不能拔苗助长。低年级的学生多读童话、寓言、故事等想象性的作品,有助于形象思维的发展。在学生喜欢“做梦”的时候,就应该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和条件,允许学生“做梦”。

思维能力也与知识结构、阅读有相当大的关系,写作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写作使大脑更清晰、更有深度、更有创意。写作是锻炼大脑最好的方法。

中、高考语文试卷命题都在考虑如何检测整本书阅读,比如加强阅读面与阅读速度的考查,这可能“撬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

此外,我有一个大胆的建议,就是将高考语文卷从目前的150分总分增加到200分,其中作文增加到100分,扭转轻视母语学习、学生语文能力下降、语文教学被边缘化的趋势。

语文教学与高考“拿分”的关系,往往就被看作是“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这样一来,谁还愿意在语文学习上多下功夫。

学生还没有怎么读,教师就要求放开思路“对话”,结果只能是天马行空。这样的课很活跃,可是上完课后,并没有什么把握得住的“干货”。

可以说,没有默读和细读,没有涵泳,也就没有成功的语文课。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阅读量非常重要,有一定的阅读量,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高,光靠做题是不行的,题海战术只会败坏学生学习的胃口,让他们失去对语文的兴趣。

我并不看好语文课上使用多媒体,甚至认为现在滥用的多媒体,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

所谓集体备课,也就是凑一些教案,时间很多花在调整设计课件上面。这样备课讲课,老师的个性是容易被淹没的,讲出来的课可能是大同小异、彼此克隆的,更麻烦的是背离了语文课必须靠学生反复大量阅读、以提高语感的本义。

语文课备课中最常见的一个通病,就是对整个语文课程的内容目标缺少通盘的考虑,零敲碎打,备一课算一课,很少去想这一课或这一单元在整个小学或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位置与功能。

提倡现代意味的“诗教”,小学阶段多读一些古诗词,会加强孩子们对于汉语语言之美的感觉,培养精练的多义的语言感觉,同时加强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性了解,开拓想象力,这对于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打好汉语学习的基础,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觉得文学类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教师首先要下的功夫,是自己认真阅读,对诗歌的氛围有整体感悟,是相对完整的审美。只有教师自己被诗歌感动了,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动。

现在的语文课几乎就是单打一,只教精读,而对其他各种读书的方法都缺少训练。比如,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比较阅读等,都有技巧方法,需要一一学习。可是我们并没有教给学生这些方法。

当然,教无定法,根据不同的学情,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教法,但无论哪种教法,都要让学生有兴趣学,又能把握方法,学会学习,学会读书。

还有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也是有区别的。读小说和读诗歌不一样,读文学性的散文和读论述性说明性的论文又不一样,都要教给方法。

做题时,阅读第一遍不要勾画,看完题之后,阅读第二遍再勾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