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少数民族端午节作文

少数民族端午节作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少数民族端午节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少数民族端午节作文篇一

小学生作文端午节500字 家乡的端午节

我的家乡是高邮,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来了。我们一家人回家乡过端午节。一路上,到处是山清水秀,美不胜收,我看着看着都被这迷人的景色吸引住了。

我们过了好一段时间到达了高邮。我一下车,我来到河边。“哇,太美啦!”我不禁赞叹到,小河清澈见底,河面上还有几只鸭子“嘎嘎嘎”的叫着。爸爸说:“全中国都有鸭蛋卖,但高邮的鸭蛋最有名,就是这些鸭子生出来的。”我边看边走,我发现每家每户门口都挂着草。我很好奇便连忙问爸爸是什么东西。爸爸说:“这是艾草和菖蒲。每个人家都插这个。据说,这些草可以避邪。”一路上,空气中迷漫着粽子的香气味。走着走着,我们不一会儿就来到自己的老家。中午我们吃着香喷喷的粽子。有红豆粽子、有花生粽子、还有肉粽子,可好吃啦!这些粽子不仅好吃,而且十分可爱。外面裹着彩丝,绿色的粽叶。一打开粽叶,里面就是米饭了。我咬上一口,十分十分的香。这时,我想起了高邮的特产—鸭蛋。我拿了一个鸭蛋和粽子一起吃。这鸭蛋很咸。爸爸对我说:“高邮人一般把鸭蛋腌一下,就变咸了,就变成了有名的高邮咸鸭蛋啦。我们就喜欢这样吃。”我们边吃边聊天,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吃完午饭,爷爷奶奶又带我们去家乡的其它地方玩,我还拍了许多照片留作纪念。

家乡端午节可真好玩啊!

少数民族端午节作文篇二

每年的节日有很多,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个地方的人们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是挂艾叶菖蒲、吃粽子、喝雄黄酒、挂香袋,有的地方还要赛龙舟。

端午节这天,奶奶准备了粽叶、糯米、肉,包起了粽子。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起一大一小两片粽叶,折出一个角,往折好的角筒里放一把浸泡好的糯米,塞了一块大肥肉,再用糯米盖严实。我开始有点沾沾自喜,心想:真简单,一点都不难。可是当我想把粽叶盖好的时候就遇到麻烦事了,怎么盖都不行,老是有糯米掉下来。我急得团团转,幸好有奶奶帮我,她让我把糯米弄掉了一点,这才盖起来。最后一步是把粽叶用绳子扎起来,粽子一定要包的紧才好吃。包粽子是手艺活,看起来简单,其实一点都不容易。

在端午佳节,人们用各种活动纪念屈原,一代接着一代,才形成了蕴涵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民族文化的传统风俗。

少数民族端午节作文篇三

端午节习俗作文700字 水族端节

居住在云贵高原南部的苗岭山脉以南的水族有一个长达49天的节日,那就是端节。

端节是水族最盛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水语称“借端”、“过端”。依据水族典籍水书、水历的规定,端节在水族的历法年底、岁首的谷熟时节举行,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报告团种的年终岁首阶段。因此,端节是辞旧迎新、庆贺年收、祭祀祖先和预祝来年幸福的盛大节日,同时也是一个团聚的美好节日。节气正对应农历的八月至十月。

水族的端节还有一段传说:在很古的时候,水族人民背着铜鼓等用品去逃荒,可是在广东和广西安定都不合心,而正在大伙儿发愁时,天上飞来一群诺仙术(一种鸟名,估计是凤凰),像一“群”救命草,解救了逃难的人们。大家一致认为诺仙术是来带路的,就跟着走,在一个岔河口,诺仙术消失了,这给人们出了个难题,可又给予了提示,大家看见一条巨龙,大家像有一双猫的眼睛,立刻选择了方向——朝左边的河谷往上搬。之后来到三洞一带,对这一带的环境十分满意,就在这里安家了,并和大家约定:三年后的水历年底来团聚。

三年后,大家来团聚,突然来了一群人马,他们想让水族人民离开,而水族人民为了保住土地,和他们打了起来,两方各有死伤,之后那群人马离开了,于是人们把死去的战士安葬,并祭祀,希望往日又幸福的日子,水族人民真像一个团子,永远不分离,哪怕是已经离去的战士,也会祭祀,让那些战士也体会到人民的热情。这正是端节的传说。

在端节这段日子里,主要活动是祭祀和赛马。节日期间,铜鼓声此起彼伏,悠扬的歌声和芦笙调从早到晚回荡在翠竹掩映的竹楼里,水乡山寨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节日里的水族同胞载歌载舞,相聚狂欢。向客人展示了庄严肃立的祭祖活动、古老神秘的水书、巧夺天工的马尾绣,以及舞火龙、耍水龙、抢鸭子、赛马等民间表演。

这个团聚的节日,多么快乐的节日,是多么美好,如果我在水族,应该也会如此快乐吧!

少数民族端午节作文篇四

少数民族介绍作文600字 傣族

傣族聚居在云南,那次严重的干旱,给他们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现在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让我们走进云南,了解他们的民风民俗吧!

傣家竹楼近似长方方形,以数十根竹子支撑着,屋顶呈“A”字形,密密麻麻的茅草整齐的铺盖着,既通风又透光,住在里面舒服极了!竹楼只有两层高,二楼的观望台上摆放着各种花草,偶尔走出去欣赏风景,让人心旷神怡!

更让人啧啧赞叹的是他们的衣服,傣族妇女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穿上短袖衣和统裙,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万方,上面裹着紧身的短上衣,肚子裸露在外面,长统裙正齐腰部,直垂地面,颜色多种多样,像孔雀开屏一般。

那香甜可口的竹筒饭,更让人馋得直流口水。将米洗净后饭放入竹筒中,将竹筒口塞紧,不过为了让米更软,可稍留一些空隙。装好后放在温火上烧,这带有竹子清香的米饭,让人百吃不厌,满口留香!

说到傣族,当然少不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啦!这一天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早早的来到大街上。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开始泼水了,大家你追我赶,你拿着瓢往我衣领里灌,我拿着盆往你的身上泼。天仿佛下起了花瓣雨,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子,个个身上湿淋淋的,人人脸上笑开了花。瞧,这几个小姑娘泼得多开心啊!他们互相追赶,后面的小姑娘端着盆,先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直接倾入而下。前面的小姑娘转过头来,埋着脸,紧紧的闭上眼睛,一只手挡着,边跑边躲。接着赶紧提起地上的桶,准备反击,你一下我一下,转眼间两个人就变成了“落汤鸡”,真是痛快极了!人们边泼边唱,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笑声响成一片。

大家唱这歌,跳着舞,赛起了龙舟,放起了烟火,直到深夜都不肯离去。

少数民族端午节作文篇五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500字 畲族之旅

今天,我体验到畲族的婚嫁习俗。我们跟着讲解员,她说需要四个人分别来扮演新郎、新娘的舅子和两位伴娘。赵老师自告奋勇的扮演“新郎”,另外三人都是我的同学。

新娘在哪儿呢?我正好奇着。该不会在一旁的轿子里吧,想着,便探着脑袋往轿子里看,一旁的导游似乎听到了我的心声,接着说道:“我们现在还不能见到新娘呢,要新郎闯过一道道难关后,才能见到新娘。

在一扇大门前,我大家停住了脚步,我看到前方的地上放着两把交叉的扫把,扫把上还有尖刺。它们挡着我们的去路,必需要对出歌才能继续前走,村里的姑姑们都说畲族自己的语言,让我们听得云里雾里,也真难为赵老师了,他不但没知难而进,反倒知难而退,只好被新娘家的人罚了三碗酒。

畲族的不少人家还会上山打猎,正因为这样,新郎的箭法一定要很准。对新郎的第二项挑战就是射箭,我们在一旁窃窃私语:“赵老师恐怕连弓怎么拿都不知道。”“小心,别被赵老师射到啦。”听了这,我们都躲得远远的,生怕被箭法不准的赵老师射到,果不出所料,五支箭,赵老师一支也没射到。

要进到新娘的家中,还得猜出哪一位姑娘是女祭司。“应该是头上盘着鹤的吧。”“可能是身上的衣服绣着凤凰的吧。”“不对,可能是身上背一个包的!”大家七嘴八舌地给赵老师支着招。是啊,三个姑娘都不一样,哪一个才是呢?最终,赵老师选了那位绣着凤凰的。结果,讲解员说,应该是身上背着包的。

赵老师最终没见到新娘,在真正的婚嫁中,需要全是满分才能娶上新娘呢。

少数民族端午节作文篇六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每当唱起这首歌,我都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对每一个民族都充满了好奇。

在众多少数民族中,我最喜欢的是傣族。

为了了解傣族,我查阅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下面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傣族吧。

傣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现有人口12。5万人。

傣族的男生,服装都差不多,都穿无领对襟,大襟小袖短衫,下身穿着长管裤,头上蒙白布、水红布,或用蓝布包头。女生的服饰颜色各种各样,外形都是一模一样的,上身穿着小短袖,露出一点肚脐眼,下身穿着长到踝脚的裤裙。男女一起翩翩起舞时最让人赞叹!男女配合得天衣无缝,十分默契,总让人看得入神,一场场的演出都结束了,而人们还陶醉其中。

傣族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泼水节。”

到泼水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带着自家的塑料桶或大大小小的盆子来到空地上。人们先分为几个队,先举行“背新娘”比赛,谁先把“新娘”背到指定的地点谁就赢,或者用头顶着水桶,把桶里面的水能准确地倒到桥那边的桶里谁就获胜。这些“热身赛”过后就是重头戏“泼水”了。人们都举着泼水的用具,互相泼水,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朵朵水花串串笑,他们沉浸在笑声的海洋里,沉浸在幸福的时光中!

水花在人群中绽放,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颗颗晶莹剔透的水晶,这些水晶仿佛记忆着欢声笑语和这难忘的节日……

少数民族端午节作文篇七

少数民族服饰作文400字 苗族服饰

苗族是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有八九四点五万人,为中国第五大少数民族,大部份分布在中国西南或中南省份,苗族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

苗族的服装十分有特色,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衫,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副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和女式服装比,男式服装更简单,男子上身一般穿对襟或大襟短衣,下身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冬天小腿部裹绑腿。或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羊毛毡。

黥东南苗族服饰不下两百种,是我国和世界上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

银饰在苗族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东西,苗族银饰,也堪称中国民族文化之一绝。苗族善制银器,能设计制造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饰物。苗家女子装,必然配有银饰——头戴银簪,银梳,三五束银铜花,数朵垫头巾的银花牌,两朵银花鬓夹以及银耳环,此外,还须有银项圈,银手镯,银披肩,银戒指。

通过这次习作,我对苗族有了更深的了解。

少数民族端午节作文篇八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少数民族端午节作文篇九

少数民族节日作文700字 水中欢娱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明。中国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傣族就是其中之一。傣族有许多节日,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泼水节,是人们都置身于水花之中,让大家都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

傣族泼水节一般在农历四月举行,持续三~四天。傣族泼水节是怎样流传来的呢?至今,傣族人民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傣族地区有一个凶猛的恶魔,它作恶多端,人们自然都恨透了他,但是什么方法都对付不了恶魔,后来村寨里的七位善良的姑娘发现恶魔弱点就是头发,便商量起如何杀死恶魔,为人民除害。一天夜里,勇敢的姑娘杀死了恶魔,但当恶魔头着地时,就会燃烧起熊熊大火。此时,姑娘为了不伤害百姓们,立即轮流抱起头颅,每年替换一个人抱头颅。当替换时,人们都给原先抱头颅的人泼一次水,冲走身上的血污、疲倦和晦气等。后来就逐渐发展成了傣族最重要的节日——泼水节。

在节日的第一天,人们清早就要采集鲜花和绿叶到寺庙供奉佛祖神像。并用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去灰尘,冲去一年的灰尘,带来吉祥。“浴佛”完毕后,集体泼水活动便开始了。一群男女青年领着装满水的桶,拥到大街小巷,见到人们就泼水,怪不得傣家人常说“水花放,傣家旺”“泼湿一身,幸福终生”两句俗语。

到泼水节第三天时,泼水节最精彩的节目就要开始了——划龙舟。那日,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江畔,观看并举行一年一度的龙舟比赛。江上停泊着各色各样的龙舟,船上坐着数十名参赛选手。号令一响,龙舟像离弦的箭一般往前“飞去”。两岸到处是锣鼓声、号子声还有观众的欢呼、喝彩声。节日的气氛到达了最高潮。

“放高升”则是泼水节的另一项节目。“高升:是指傣族人自制的烟火。将竹竿底部添以火药和其他配料从而制作完成。燃放时,烟花在空中花团锦簇、光彩夺目,甚是美观。人们不禁拍手叫好!

一朵朵美丽而又独特的水花绽放在空中,为人们冲走了晦气、血污和疲倦,使大家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生活。

泼水节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更是中国文化深厚久远、博大精深的象征。

少数民族端午节作文篇十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

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