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人的茶事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人的茶事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人的茶事》是一本由戴明华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6,页数:3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茶事》读后感(一):中国人饮茶的智慧“尽在其中”

和茶有关的谚语或者说俗语一共有两拨。最有名的是“早起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意思是说这些日常生活用品是每天首先要操心打理的;另一拨则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也有人加上了“花”,合称中国“古八雅”。文化学者戴明华认为,这两种“茶”是不同的——她的说法是,“茶有两种……但无论哪种‘茶’,最后都成为如万古江河一般的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所谓“茶有两种”,大概就是说前者是生活中的茶,后者则是文化里的茶,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茶事”。

和茶有关的书看过不少,戴明华的《中国人的茶事》读来却觉得眼前一亮。倒不是说她详述历朝制茶、饮茶、品茶的变迁有何过人之处,而是因为她的用意就是,让更多的人“在一碗茶中,读懂古人的生活”,从中品味中国人饮茶的智慧。这本书中,既有一部茶的历史,更有茶书经典、人物故事、古典诗词,还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近150幅传世茶画和饮茶器物——实在是一本“此中自有深意”、妙不可得的好书。

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历史非常悠久。但中国人喝茶,好像没引起什么大事件,倒是中国以外的世界史中,在1773年12月曾经发生了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中国人的茶事,正式的应该是从唐朝陆羽的《茶经》说起。《茶经》仅有7000余字,但内容却涵盖甚广,而且“都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谈必言之有物,必从实践中来,可以说无一字多余”。这个评价已经相当可以了。《新唐书》中甚至说,唐代民间的茶商已经将陆羽视为行为”保护神“。由此可见陆羽之于“茶”的重要程度。

茶的具体种类自不必多说,哪一种茶好喝与否也自不必多说,而戴明华在《中国人的茶事》中,特别比较了一下唐宋负责茶贡的官员们的不同态度。其中,“唐朝负责茶贡的湖州刺史们更关注民生,觉得贡茶劳民伤财”;而另外一方面呢,“宋朝负责负责茶贡的历任福建转运使则明显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劳模’”。这确实是“中国人的茶事中”比较有趣的地方。

今天中国人喝茶,明以后的“泡茶”显然是主流,唐代的“煮茶”也依然有,但宋代的“点茶”估计就很少有人听说过了。其中的原因,书中进行了探讨,认为大概是因为“宋代制茶更注重细节品质,显得愈发精细”——其实就是过于奢华、讲究。具体的原因则有三点,一是制茶不计成本的穷奢极欲,二是制作过程和茶叶的自然属性相违背,三是掺假制假。由此可见,中国人喝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怕麻烦的,至少也是不能过于麻烦。

好茶历代都有,但真正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宋徽宗虽然当皇帝当得一般,但他的《大观茶论》却写得很好、很专业,对于什么是好茶的标准,讲得也非常到位。宋徽宗认为,“茶之美恶,在于制造之工拙而已”。意思是说,制作的优劣才是一款好茶好坏的根本,哪能是产地的虚名所能增减的呢?当然,自然就更不是那些所谓年份远近、茶树古老与否所能根本决定的了!

《中国人的茶事》读后感(二):欣赏传世茶画、饮茶器具图片,通过茶文化总结,了解茶叶发展历史

提到茶,我们往往会给它冠以“文化”的称谓。那是因为茶不单是一种的饮品,更是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茶叶的种类丰富,饮茶的方式多种多样,更是在饮茶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以及历史底蕴。 那么关于茶文化,每一个对茶有兴趣的读者都需要认真梳理、仔细体会,这才能真正洞悉茶之三味。

现在市面上关于茶文化的书籍也不计其数,从不同方面阐释着茶文化的特色,有很多是聚焦于饮茶相关的介绍,满足着我们品茶的文化认知。但其实关于茶叶的历史,也是我们茶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也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从历史之中洞悉茶文化的过去。 戴明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博士,“博物馆有得聊”品牌创始人、文化学者及推广者。他在制作着与博物馆相关话题的过程中,必然也对于茶文化的历史有了更多的涉猎。毕竟博物馆大量文物之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与茶叶有关。

所以戴明华创作了这样一本书《中国人的茶事》,带我们走进茶叶的历史,梳理茶叶发展的过去各种历史细节,满足我们对于茶文化历史更全面的了解。 在我国,提到茶叶,陆羽和他的《茶经》就是无法绕过的一个话题。这是一本开山之作,是真正把茶用文字全面而详细展示给我们读者面前的著作。

陆羽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的创举,他的《茶经》又为什么会有着如此的地位?《茶经》中所阐释的关于茶叶的各种细节是否能够经得起我们的检验?这都是这本书中的重要内容。而作者也通过大量的文物来相互印证着《茶经》,这里有着150幅相关文物图片,让我们在了解茶叶知识的过程中也对于相关文物有了更多的欣赏。

当然,茶叶一定不是从陆羽时代才诞生,它的诞生也一定有着漫长的过去。而陆羽的《茶经》也一定是在过去对于茶叶大量的认知之后形成。所以这本书也带我们从唐之前开始梳理茶叶历史。但因为相关史料以及留存资料的缺少,这部分内容只剩吉光片羽。 在唐之后,茶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它从药用慢慢进入饮品的世界,它从达官贵人家走入寻常百姓家,更多关于茶叶的故事也就在慢慢的发酵诞生着。

宋朝,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就是不得不提到的著作。一个皇帝能够有着对于茶叶深刻的了解,可见当时茶叶已经非常流行。而从《大观茶经》这样的一本书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宋朝饮茶文化的全部细节。 当时宋朝的饮茶和我们现在的习惯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细节也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了解,甚至我们可以借用作者的介绍还原宋朝“点茶”的真实状况。

我们现在习惯的“泡茶”是明之后才发展起来,也得益于茶叶加工工艺的提升,让茶叶的直接浸泡成为可能。明朝出现了大量不同的茶叶制作工艺,有了不同的茶叶品种、不同的饮茶泡茶工具,茶文化向着更加广泛的方向发展。而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现在。

想要了解茶文化历史的各种细节吗?那就走进这样一本《中国人的茶事》,通过作者收录的大量传世茶画、饮茶器具图片的欣赏,通过作者总结的茶文化的历史细节探索开来,完成茶文化历史的科普。

《中国人的茶事》读后感(三):一本书读懂中国人饮茶的智慧

饮茶之风如何盛行中国?

不同朝代的古人都怎么喝茶?

为什么画家们都爱画卢仝?

苏东坡原来也是一个茶痴?

风靡宋朝的点茶法为何走向没落?

茶寮为何成为明代文人的精神家园?

……

《中国人的茶事》从“茶事”的角度切入,配以丰富珍贵的文物资料,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为我们呈现一个比文字记载更为生动的中国茶史,让我们近距离观赏到一个别开生面、活色生香的中国茶世界。

中国人的茶事

暂无评分

戴明华 / 2023 / 湖南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本视觉上赏心悦目的中国茶史,也是一堂有趣生动的茶文化通识课。

《中国人的茶事》依托丰富的茶书典籍、人物故事、古典诗词、传世茶画,从先秦至清代,捕捉中国茶的高光时刻,详述历朝制茶、饮茶、品茶的变迁,深入领略唐代茶的蔚然成风、宋时茶的精工细作、明代茶的返璞归真……

书中收录了近150幅传世茶画和饮茶器物图,如《调琴啜茗图》《文会图》《品茶图》《事茗图》《赵孟頫写经换茶图》等:

《调琴啜茗图》

赵佶《文会图》

文徵明《品茶图》(局部)

唐寅《事茗图》(局部)

仇英《赵孟頫写经换茶图》

这些图画让我们直观古人的饮茶现场,于画中体验不同朝代的古人的饮茶方式。

书中还提到,不同朝代的女性,她们的饮茶方式和姿态也都各有特点:

据此再来看唐以后涉及女性饮茶场景的画作,我们再难看到《宫乐图》中闹作一团喝茶喝到“微醺”的美女群像,也不会看到《调琴啜茗图》中因为茶盏太烫宁可用手帕垫着也不放下的丽人形象。和唐朝“抓拍”式的生动形象相比,在宋元明清画作中,端坐喝茶的女子像是一种静态的“摆拍”,她们或姿态端庄、笑容娴雅,或沦为男主角的陪衬,或成为画外男性的欣赏对象,再难回到唐时女性短暂的“高光”时刻了。

——《素手啜新茶,高光下的女主角》

在很多人眼里,茶事不过是小事一桩。

一片小小的茶叶、一只简单的茶碗、一幅文人的茶画,能告诉我们什么故事?

然而,这件小事如长河之一滴,反射的是一个个时代的光芒,映出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风貌。茶事,小可观照普通人的生活,大则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可以说,一部中国人的茶事,就是一部中国人的“小”历史。

正如作者在书里写道的:

茶,是天地之精华,但茶是人做的,给人喝的。没有“人”,茶就是一片树叶。但我并不想讲一片树叶的故事,我关心的永远是“人”,把我所知道的与茶有关的每个人、一群人、一代人,他和他们为茶所做出的努力和付诸的情感告诉你们。

翻开这本《中国人的茶事》,你看到的不仅是茶文化的历史演变,更多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古人的故事,看到时代兴衰带给茶与个体的影响,认识其中或有名或无名的人,体会他们的喜悲。

比如卢仝。

茶圣陆羽为众人所知,没有一本茶书不提他。而与其比肩的“茶仙”卢仝,却不太为人熟知,但有意思的是,历代与茶相关的名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却是卢仝。在书中,作者专用一篇的篇幅来详述卢仝的故事。

佚名《卢仝烹茶图》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节选)

和卢仝相比,陆羽写《茶经》用的是理科生的思维、科学家的态度,确实略输文采。然而即使卢仝把喝茶的境界写得如此美妙,如果这首诗止步于此,那么也只能算妙品,达不到神品的程度……卢仝的格局并不在那七碗茶上,而在亿万苍生。卢仝虽没有接纳朝廷给他的“谏议”官职,却在生活中行了“谏议”之职;虽没成为仗义执言的“卢谏议”,却因这首诗被后世誉为“茶仙”。

就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以“孤篇盖全唐”一样,卢仝只此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让他名列仙班。

饮茶的之风的盛行,自然离不开历代KOL们的鼎力助推。上到一朝天子,下至文武百官,都在引领、推动着全民饮茶的风尚。比如撰写《大观茶论》的“茶皇帝”宋徽宗,努力将“白”等视觉维度的对美的追求引入了对茶的品鉴之中,深刻影响了当时的茶事。

宋徽宗《大观茶论》明钞说郛本

又如大文豪苏东坡,其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茶痴。他痴迷茶到何种程度呢?他不仅为茶立传,还亲自制作茶器,甚至在大年初二不惜周章派专人送信去借人家的茶臼。

尤荫《东坡石铫图》(局部)

东坡最喜爱的是北苑贡茶,他以拟人手法写了一篇传记小品《叶嘉传》,文中形象地糅进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还重点描述了宋朝的榷茶制度。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新岁展庆帖》是苏轼给好友陈季常的一封手札,写于1081 年大年初二,除了跟好友约定来访的时间之外,信中大篇幅都在拜托一件事,即想借陈季常家的木茶臼一用,一来想让身边的铜匠依样做一件铜质的,二来恰好有人要去福建,可以顺便请对方代买个一模一样的回来。

苏轼《新岁展庆帖》

书中诸如此类的故事,不一而足。

茶,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因为茶,历史上的那些古人,变得栩栩如生;因为茶,我们得以了解到语文课本上的那些“全文背诵天团”成员不为人知的一面。

让我们借由一碗茶,走进古人的日常生活,读懂他们饮茶的智慧,也读懂他们的审美情趣与生活之道。

清香流动

7.8

解致璋 / 2020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茶之基本

8.0

周重林 / 2021 / 岳麓书社

茶叶战争

7.9

周重林 太俊林 / 2022 /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人的茶事

暂无评分

戴明华 / 2023 / 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