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愤怒的世界读后感100字

不愤怒的世界读后感100字

《不愤怒的世界》是一本由[美]罗伯特·亚伦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愤怒的世界》读后感(一):一句话总结《不愤怒的世界》

人之所以愤怒是因为自己的“尊严”和“界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受的诱饵一般是“不公平”和别人的“无能”。

P.S.人的愤怒有着其生理机制,但是这种生理机制已经渐渐不适宜现代社会。

《不愤怒的世界》读后感(二):更冷静的对待这个世界

书不厚,拖了几个月才读完。以至于后面的看完,前面的内容早已经忘记了,不过无所谓,我一直有这么一个观点,一部书里面的资源你未必要全部获取,拿你需要的就是了。

这部书分两点,一点分析愤怒这一情绪如何产生,后半部分教你如何解决它。对于大多数人,我们需要的是解决之道。所以我快速的过一遍。

管理愤怒的三个步骤。

1.认清什么是你的诱饵,这里通常有两类:不公平(遇上不公平的状况)与无能(遇见某些你所认为愚蠢的人、事、物)

2.认清楚背后的需求(马斯洛五层次论)

3.解决需求

面对愤怒,抽离——静置——分析——解决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或者你可以立刻发怒,或者迁怒他人。

总之,愤怒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需要一辈子来学习的事情,许多人活了一大把年纪还活得跟什么一样,不堪。高情商是工作生活中的润滑剂,与诸君共勉。

《不愤怒的世界》读后感(三):书摘

愤怒与应激状态

在战斗或逃跑反应所引起的过度激发状态底下,我们是处于一种警戒状态,因此会特别留意危险的存在,很多平日里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东西,此时在我们眼中都可能成为威胁。就生理上而言,敏感度的提高是合理的,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更加警戒(毕竟,刚刚那只老虎此刻说不定还埋伏于某处)。但是从实际的效用来讲,这样的状态其实有其缺点。因为,在当下,我们的恐惧会被放大,以至于对一个最轻微的负面字眼甚至人家一个白眼都会过度反应,因为,这时候的我们很容易把许多事情都看成是威胁。

在本质上,战斗或逃跑反应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迅速进入备战模式。这时候,我们的理性思维,也就是仔细评估各种方案并谨慎寻求解决之道的能力,可能会忽然停滞。也就是说,当我们被大量的肾上腺素所驱使时,我们在乎的是短时间内能不能生存,而不是我们的行动就长远的眼光而言会造成什么后果。明辨慎思,思考这些决定会对我们自己或我们所爱的人造成什么影响,在这个当下并不是什么要紧的大事。

愤怒与刻板印象

对一个成长中的小男孩而言,父亲便成了他的榜样;这样的性别认同过程,不仅得到父亲的认同,也往往会得到母亲的鼓励--因为,做母亲的害怕儿子变得不像男人。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父亲的行为模式往往已经被小男孩内化了:既然爸爸可以借由发脾气来得到自己想要的,我这么做应该也行得通。在学校,愤怒男性的模式很可能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一个男生如果容许别人欺负他,很可能会被讥笑为"软脚虾";勇于展现自己的力气,则可能被视为"英雄"。

此种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化过程,在我们的文化中塑造出一种显而易见的模式:男人就应该要暴躁易怒--容易罹患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高风险往往也伴随而来。

目前,心理学家正在积极研究此种行为模式的极端:超级阳刚男(super-masculine)。这类人通常具备下列特征:极爱支配他人、好胜心强、渴求成功、害怕亲密、对其他男性较少表现出正面的行为、对他人抱有强烈的敌意(最后这一点应该不会让你感到意外吧)。最近的一份研究指出,在这个模式上得分越高的男性(根据量表的监测结果),忧郁的程度往往越高,婚姻的适应度则越低。另外,这些人的太太对婚姻的满意度也越低。

一个家要是有一个脾气暴躁、性喜掌控的男人,他的太太或女儿有可能会不小心成为所谓的"修补者"。她们不见得会认为自己应该为家人的愤怒负责,但由于天生喜欢照顾别人,她们总希望把事情变得更好。因此她们很难说"不",老是在取悦别人,还喜欢把一切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为了讨好家里的每个人,这些人最后很可能变得充满愤怒、郁郁寡欢。

愤怒与批判倾向

在我的经验当中,许多怒气最深的人往往也是批判性最强的人,但他们往往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生气。他们不但不承认自己的愤怒,还经常用一种"我绝对是站在正义的一方"的态度,去看待道德、政治或宗教方面的议题,并随时准备好要跟任何挑战其信仰的人大战一场。他们常常很快就将别人的行为(包括他的孩子的行为在内)贴上邪恶、不道德、荒谬等标签,却看不到事情的正反两面;他们不愿意妥协,也不肯承认自己其实并非万事通。

在怒气充斥、难得有机会得到鼓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虽然可能发展出各自不同的因应方式,但他们在成年以后往往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很难鼓励自己、肯定自己--即便他们很需要鼓励与肯定。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很难听到关爱的声音,因此便没有机会将这样的声音加以模仿与内化。相反的,他们内化的是否定的声音,于是他们老爱批评自己、责骂自己。

然而,有愤怒问题的人从来不肯承认自己可能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错的都是别人,需要改变的都是别人!他们不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总是把过错推到他人身上,譬如老板太苛刻、另一半做事没有条理、孩子不听话等等--当然,小孩子特别容易成为父母亲发脾气时的箭靶。

一个不愤怒的案例

布莱恩是个生性乐观的人,他也一直以此感到自豪。尽管生长在一个复杂、不稳定的家庭(这个家的成员间经常发生冲突,而且有好几种不同的愤怒表达风格),他却坚持一个信念:"不要只是去看别人坏的一面,也要去看他们好的一面。"或许是因为这个信念吧,他后来选择了一个特别的职业:婚姻调解师。他经常与别人分享他在成长过程中的故事,我们在这些故事中可以发现,布莱恩似乎具有一种天分,能够用有创意的方式去处理家中的愤怒诱饵。

"我妈妈有时候就是爱耍心机--她就是有办法挑拨离间,逼我们选边站,"布莱恩回忆道。有一次,他母亲才刚刚跟布莱恩的姐姐吵完架,就打电话向布莱恩发牢骚。布莱恩说:"她在电话中不断告诉我,说我姐姐派蒂有多么不讲道理,又说了哪些伤人的话。我晓得派蒂有自己的一些问题。但是我试着安抚我妈妈说,派蒂讲那些话应该不是有意伤人的,她有她的压力,所以才会经常失控。"

发现儿子并没有加入她指责派蒂的行列,布莱恩的妈妈更生气了,于是她再丢出另一个诱饵:"我真不敢相信,你居然在帮你姐姐讲话,你知不知道她说了你多少坏话?"对此,布莱恩只是平静地响应:"妈,要是我跟你一样,把每个人讲的每一句话都放在心上,我早在80年代末就跟我们家一半的人断绝来往了。所以,不要把这件事看得这么严重好不好?"

《不愤怒的世界》读后感(四):书摘

学会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让需求得到真正的满足。

实践愤怒管理的方法后,让愤怒永远处于休眠状态。

愤怒管理技巧:

1. 找出引发你愤怒的“ 诱饵 ” 。

2. 找出你愤怒背后隐藏的真实需求,这类心理需求通常分为两类:一个是希望获得尊重,另一个是希望自己的界限不受侵犯。

3. 满足自己的需求。

自省:生气的目的是什么,要如何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第一篇 愤怒的因与果

生活可以不被愤怒所宰制,只是要学会用更具建设性、更有效的方法来管理情绪,愤怒在家族中的恶性循环是可以中止。

愤怒从生物的观点来看,是一个警告的信号,是生物在恒定状态遭遇威胁时的一种自然反应。

所谓恒定(homeostasis),指的是生物体在生理上力求稳定的倾向。

当外在环境有威胁时,会感到害怕或者愤怒。

当战斗或者逃跑反应启动时,首先肾上腺素和皮质醇(cortisol)这两种压力荷尔蒙,会被迅速释放,让生物体处于警戒状态。

愤怒是婴儿式的反应,是普世性的情绪。

一个能适当表达自己怒气的孩子,是健康和正常的,一个有安全感的父母,知道自己就算偶尔为了管教自己而大呼小叫,也不会失去子女对他的爱。

父母在管教子女时,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立下合理的规定,并有效地加以执行,而子女的任务则是去测试这些界限。一个孩子如果 不敢挑战界限,凡事都听从父母的威权,很容易变成一个没有主见的人。

有的人懂得用恰当、有效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愤怒,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也许有成熟的成年人作为他们的角色模范,让他们学会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他们懂得尊重他人的界线,而不需要靠咒骂、威胁、操控或者肢体暴力等手段来达到目的。

愤怒是暂时性的疯狂,你必须控制它,否则就会被它所宰制。 古罗马贺拉西(Horace)

现代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是最早对心理与精神疾病提出完整论述的学者之一,包括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原欲、潜抑、分离焦虑、升华、自由联想、移情、手足竞争、伊底帕斯情结:否认、合理化、投射等防卫机制:执念、强迫等心理症状。佛洛依德认为,攻击行动才是人类情境中更根本的东西。根据他的论点,所有人都被两种基本的生理需求所驱动:一是性:一是攻击。佛洛依德将这两种冲动比喻成创造力和毁灭力,或物理上的吸引力与排斥力。他相信,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两股冲动彼此互动消长的结果。而 我们的人格,也就是自我,则不断试图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根据定义,冲动是“ 基因所决定的兴奋或紧张状态,它会驱使一个人产生行动 ”,驱使人们去寻求满足。佛洛依德认为,愤怒是攻击冲动展现于外的表现,受性冲动驱使。佛洛依德对攻击冲动,抱持极其悲观的看法,他认为冲动隐藏在本我里头,只是成年之后,绝大多数的攻击冲动都只存在于幻想当中。他强调:抑制个人的攻击冲动,或许是社会要求我们做的第一样牺牲,也可能是最大的牺牲。

成年人的攻击冲动得到升华,转化和修饰,成为积极进取的特质,其目的在于学会掌控我们周围的环境和事业,也应用于竞争中。

幽默常常带有一丝敌意和攻击的成分。

水压原理(hydraulic principle)帕斯卡尔在17世纪提出:对存在于容器中的液体施加压力时,不论施力点在哪里,压力都会平均分散到各个方向。

心灵的每个部分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其中某处受到压力,其他地方也会受到影响。攻击冲动所造成的压力如果过大,人的心灵就容易崩溃,容易造成情绪的爆发,罹患心身症,(psychosomatic illness)。

愤怒是对外在状况的一种反应,它并非存在人体内的某种冲动,这冲动要是没有得到满足就容易爆发。

阿尔佛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认为,愤怒是一种自然反应,不是生理反应。他指出,有些人会透过愤怒、透过强有力的外表来补偿内心的自卑感,由于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之初都是无助的婴儿,所以自卑感的存在是普遍的。

达尔文物竞天择说的中心是最适者生存。

孟塔古(Ashley Montagu)认为攻击性的展现主要透过社会学习(social learing)。一个人会发展成什么性格,习惯用什么啊费那个事来表达愤怒,跟他成长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人际环境有关联。

克拉玛的看法是,愤怒基本是一种发展现象(developmental phenomenon),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特定文化的苏州,学习如何表达,克拉码认为人与人的差异主要是程度上的差异,儿童表现愤怒的方式可能是透过模仿。

不尊重会衍生更多的不尊重。

愤怒不是非得表现出大发雷霆或破口大骂,愤怒有时候会隐藏在各式各样的其他行为背后:被动的攻击、强烈的批评、情感上的疏离。

被父母的矛盾信息困扰得不知所措的孩子,会培养出自己的一套被动攻击策略。

许多怒气最深的人往往也是批判性最强的人,他们不愿意妥协,也不肯承认自己其实并非万事通。

父母如果长期有愤怒的问题没有解决,孩子很容易发展出一种对应模式:隐瞒。

保持情感上的疏离,不给予赞赏,是父母用来对付孩子的另一项有力武器,面对这样的父母,有些孩子会发展出来的策略是,只要能得到父母的认可,要他做什么都甘愿,此种获得认同的需求很可能,会让孩子成为一个过度配合他人的人。

在怒气充斥、难得有鼓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可能发展出各自不同的因应方式,但是成年后这些人会变得不够自信,一直否定自己。

有愤怒问题的人有时候会不知不觉吸引令他愤怒的人、事、物。

弗洛伊德:愤怒转而向内的结果是忧郁。

生在在一个愤怒的家庭,或一个不准孩子批评和质疑父母的家庭,会造成一个后果,当你生气时,你却无法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愤怒,升华在一个充满敌意和伤害的环境中,小孩子为了阻止痛苦,会采取回避策略。弗洛伊德用“ 潜抑 ”(repression),来指称这类有目的性的遗忘行为:他认为,将感觉或想法压制在潜意识当中是需要耗费“ 精神能量 ”,甚至会令人瘫痪。一个潜抑过度的人容易出现一些心理症状,比方说过度的恐惧或强迫行为,显示其抑制的能量正在寻求其他的出口。

第二篇 打破恶性循环

领土或者说界线,包括物理上的空间和心理上的空间的个人空间的呗侵犯,都容易引发愤怒。

大多数的愤怒诱饵背后其实隐藏了未被满足的需求,希望获得尊重、希望捍卫自己的领土和界线。

需要自己的领土和自己的空间。

需求、需要和期待,本身没有任何不对或自私之处,只要方式健康,应该尽可能的去满足。

懂得实现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其实是人格成熟的表征。

要了解别人的问题,最好的方式是,试着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看事情、想事情。所谓的同理心,指的是能够认同和理解别人状况、感受及动机。

反映(mirroring),了解对方的观点,维持正面关系。

建立新的规则

中场休息的价值

关于处罚孩子有几点原则:

一、让孩子明白你的期待,包括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

二、冷静下来要尽快执行惩罚。

三、处罚的轻重,应该与不当言行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抽离的功夫

抽离(detachment)和否认(denial)

否认和自欺,都是常见的信息处理策略,可以让人逃避愤怒、忧郁或焦虑,因此常常成为我们在面对可能对我们基本世界观造成威胁的信息时所采取的因应策略。

在认知上惯用否认策略的人,往往喜欢摆高姿态,批判性格强烈,是非观念僵化。

被动攻击是愤怒的另一种伪装,包括失约、食言、褒中带贬。

管理愤怒的意思并不是否认愤怒,而是要有意识地面对引发愤怒的事件,做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反应,避免过度批判、被动式的攻击,或者将怒气转移到他人身上。

愤怒管理的三大禁忌:不可过度批判,不可使用语言或肢体暴力,不要用情感来作为威胁。

愤怒管理计划摘要

愤怒的定义:愤怒是个体在其恒定状态(个体希望其生理状态维持稳定的倾向)遭遇威胁时的一种自然反应。当人类察觉到自己的身心安全遭到威胁时,通常会产生愤怒的反应。

愤怒带来的好处:愤怒和疼痛或恐惧类似,是一种心理上的警告机制,也是一种信号,目的在于提醒生物体其恒定状态受到干扰。

表达愤怒的方式

关于愤怒的误解:事实上,愤怒不会累积,可以回避和抽离。

做好愤怒管理的三个步骤

辨识诱饵:一类跟不公平情境有关,一类跟无能的情境有关。

认清需求:愤怒的原因通常是某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隐藏在愤怒背后的心理需求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希望获得尊重,一种是想维护自己的领土和界线。

满足需求

最佳策略:开诚布公

第一,冷静的解决彼此的歧见。

第二,透过开诚布公,用尊重自己也尊重对方的方式来处理冲突。

解决冲突的四个步骤

一、表明自己的立场:从自己的角度平静而清楚地陈诉你对事情的看法。

二、陈诉对方的立场: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陈诉,将对方的感受、想法或期待反映给对方。

三、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提出一个双方能接受的方案。

四、达成协议

在设法解决冲突时,最好能对敏感话题保持心理距离或许需要退让,通常是双方都需要一些妥协。

离婚后的愤怒管理

离婚后双方应该克制甚至消除自己的愤怒,有道德上的理由也有心理上的理由——这样既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保护自己的子女。

一个人处理愤怒的方式,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健康。

冲突如果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会让孩子在情感上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面对压力有三种做法:回避、改变、适应

《不愤怒的世界》读后感(五):Getting Control of Your Anger

书摘:学会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让需求得到真正的满足。

实践愤怒管理的方法后,让愤怒永远处于休眠状态。

愤怒管理技巧:

1. 找出引发你愤怒的“ 诱饵 ” 。

2. 找出你愤怒背后隐藏的真实需求,这类心理需求通常分为两类:一个是希望获得尊重,另一个是希望自己的界限不受侵犯。

3. 满足自己的需求。

自省:生气的目的是什么,要如何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第一篇 愤怒的因与果

生活可以不被愤怒所宰制,只是要学会用更具建设性、更有效的方法来管理情绪,愤怒在家族中的恶性循环是可以中止。

愤怒从生物的观点来看,是一个警告的信号,是生物在恒定状态遭遇威胁时的一种自然反应。

所谓恒定(homeostasis),指的是生物体在生理上力求稳定的倾向。

当外在环境有威胁时,会感到害怕或者愤怒。

当战斗或者逃跑反应启动时,首先肾上腺素和皮质醇(cortisol)这两种压力荷尔蒙,会被迅速释放,让生物体处于警戒状态。

愤怒是婴儿式的反应,是普世性的情绪。

一个能适当表达自己怒气的孩子,是健康和正常的,一个有安全感的父母,知道自己就算偶尔为了管教自己而大呼小叫,也不会失去子女对他的爱。

父母在管教子女时,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立下合理的规定,并有效地加以执行,而子女的任务则是去测试这些界限。一个孩子如果 不敢挑战界限,凡事都听从父母的威权,很容易变成一个没有主见的人。

有的人懂得用恰当、有效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愤怒,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也许有成熟的成年人作为他们的角色模范,让他们学会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他们懂得尊重他人的界线,而不需要靠咒骂、威胁、操控或者肢体暴力等手段来达到目的。

愤怒是暂时性的疯狂,你必须控制它,否则就会被它所宰制。 古罗马贺拉西(Horace)

现代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是最早对心理与精神疾病提出完整论述的学者之一,包括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原欲、潜抑、分离焦虑、升华、自由联想、移情、手足竞争、伊底帕斯情结:否认、合理化、投射等防卫机制:执念、强迫等心理症状。佛洛依德认为,攻击行动才是人类情境中更根本的东西。根据他的论点,所有人都被两种基本的生理需求所驱动:一是性:一是攻击。佛洛依德将这两种冲动比喻成创造力和毁灭力,或物理上的吸引力与排斥力。他相信,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两股冲动彼此互动消长的结果。而 我们的人格,也就是自我,则不断试图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根据定义,冲动是“ 基因所决定的兴奋或紧张状态,它会驱使一个人产生行动 ”,驱使人们去寻求满足。佛洛依德认为,愤怒是攻击冲动展现于外的表现,受性冲动驱使。佛洛依德对攻击冲动,抱持极其悲观的看法,他认为冲动隐藏在本我里头,只是成年之后,绝大多数的攻击冲动都只存在于幻想当中。他强调:抑制个人的攻击冲动,或许是社会要求我们做的第一样牺牲,也可能是最大的牺牲。

成年人的攻击冲动得到升华,转化和修饰,成为积极进取的特质,其目的在于学会掌控我们周围的环境和事业,也应用于竞争中。

幽默常常带有一丝敌意和攻击的成分。

水压原理(hydraulic principle)帕斯卡尔在17世纪提出:对存在于容器中的液体施加压力时,不论施力点在哪里,压力都会平均分散到各个方向。

心灵的每个部分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其中某处受到压力,其他地方也会受到影响。攻击冲动所造成的压力如果过大,人的心灵就容易崩溃,容易造成情绪的爆发,罹患心身症,(psychosomatic illness)。

愤怒是对外在状况的一种反应,它并非存在人体内的某种冲动,这冲动要是没有得到满足就容易爆发。

阿尔佛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认为,愤怒是一种自然反应,不是生理反应。他指出,有些人会透过愤怒、透过强有力的外表来补偿内心的自卑感,由于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之初都是无助的婴儿,所以自卑感的存在是普遍的。

达尔文物竞天择说的中心是最适者生存。

孟塔古(Ashley Montagu)认为攻击性的展现主要透过社会学习(social learing)。一个人会发展成什么性格,习惯用什么啊费那个事来表达愤怒,跟他成长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人际环境有关联。

克拉玛的看法是,愤怒基本是一种发展现象(developmental phenomenon),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特定文化的苏州,学习如何表达,克拉码认为人与人的差异主要是程度上的差异,儿童表现愤怒的方式可能是透过模仿。

不尊重会衍生更多的不尊重。

愤怒不是非得表现出大发雷霆或破口大骂,愤怒有时候会隐藏在各式各样的其他行为背后:被动的攻击、强烈的批评、情感上的疏离。

被父母的矛盾信息困扰得不知所措的孩子,会培养出自己的一套被动攻击策略。

许多怒气最深的人往往也是批判性最强的人,他们不愿意妥协,也不肯承认自己其实并非万事通。

父母如果长期有愤怒的问题没有解决,孩子很容易发展出一种对应模式:隐瞒。

保持情感上的疏离,不给予赞赏,是父母用来对付孩子的另一项有力武器,面对这样的父母,有些孩子会发展出来的策略是,只要能得到父母的认可,要他做什么都甘愿,此种获得认同的需求很可能,会让孩子成为一个过度配合他人的人。

在怒气充斥、难得有鼓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可能发展出各自不同的因应方式,但是成年后这些人会变得不够自信,一直否定自己。

有愤怒问题的人有时候会不知不觉吸引令他愤怒的人、事、物。

弗洛伊德:愤怒转而向内的结果是忧郁。

生在在一个愤怒的家庭,或一个不准孩子批评和质疑父母的家庭,会造成一个后果,当你生气时,你却无法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愤怒,升华在一个充满敌意和伤害的环境中,小孩子为了阻止痛苦,会采取回避策略。弗洛伊德用“ 潜抑 ”(repression),来指称这类有目的性的遗忘行为:他认为,将感觉或想法压制在潜意识当中是需要耗费“ 精神能量 ”,甚至会令人瘫痪。一个潜抑过度的人容易出现一些心理症状,比方说过度的恐惧或强迫行为,显示其抑制的能量正在寻求其他的出口。

第二篇 打破恶性循环

领土或者说界线,包括物理上的空间和心理上的空间的个人空间的呗侵犯,都容易引发愤怒。

大多数的愤怒诱饵背后其实隐藏了未被满足的需求,希望获得尊重、希望捍卫自己的领土和界线。

需要自己的领土和自己的空间。

需求、需要和期待,本身没有任何不对或自私之处,只要方式健康,应该尽可能的去满足。

懂得实现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其实是人格成熟的表征。

要了解别人的问题,最好的方式是,试着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看事情、想事情。所谓的同理心,指的是能够认同和理解别人状况、感受及动机。

反映(mirroring),了解对方的观点,维持正面关系。

建立新的规则

中场休息的价值

关于处罚孩子有几点原则:

一、让孩子明白你的期待,包括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

二、冷静下来要尽快执行惩罚。

三、处罚的轻重,应该与不当言行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抽离的功夫

抽离(detachment)和否认(denial)

否认和自欺,都是常见的信息处理策略,可以让人逃避愤怒、忧郁或焦虑,因此常常成为我们在面对可能对我们基本世界观造成威胁的信息时所采取的因应策略。

在认知上惯用否认策略的人,往往喜欢摆高姿态,批判性格强烈,是非观念僵化。

被动攻击是愤怒的另一种伪装,包括失约、食言、褒中带贬。

管理愤怒的意思并不是否认愤怒,而是要有意识地面对引发愤怒的事件,做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反应,避免过度批判、被动式的攻击,或者将怒气转移到他人身上。

愤怒管理的三大禁忌:不可过度批判,不可使用语言或肢体暴力,不要用情感来作为威胁。

愤怒管理计划摘要

愤怒的定义:愤怒是个体在其恒定状态(个体希望其生理状态维持稳定的倾向)遭遇威胁时的一种自然反应。当人类察觉到自己的身心安全遭到威胁时,通常会产生愤怒的反应。

愤怒带来的好处:愤怒和疼痛或恐惧类似,是一种心理上的警告机制,也是一种信号,目的在于提醒生物体其恒定状态受到干扰。

表达愤怒的方式

关于愤怒的误解:事实上,愤怒不会累积,可以回避和抽离。

做好愤怒管理的三个步骤

辨识诱饵:一类跟不公平情境有关,一类跟无能的情境有关。

认清需求:愤怒的原因通常是某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隐藏在愤怒背后的心理需求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希望获得尊重,一种是想维护自己的领土和界线。

满足需求

最佳策略:开诚布公

第一,冷静的解决彼此的歧见。

第二,透过开诚布公,用尊重自己也尊重对方的方式来处理冲突。

解决冲突的四个步骤

一、表明自己的立场:从自己的角度平静而清楚地陈诉你对事情的看法。

二、陈诉对方的立场: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陈诉,将对方的感受、想法或期待反映给对方。

三、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提出一个双方能接受的方案。

四、达成协议

在设法解决冲突时,最好能对敏感话题保持心理距离或许需要退让,通常是双方都需要一些妥协。

离婚后的愤怒管理

离婚后双方应该克制甚至消除自己的愤怒,有道德上的理由也有心理上的理由——这样既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保护自己的子女。

一个人处理愤怒的方式,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健康。

冲突如果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会让孩子在情感上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面对压力有三种做法:回避、改变、适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