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的读后感大全

《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的读后感大全

《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是一本由孟京辉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读后感(一):一点个人感受

思凡和我爱XXX的本子还是很喜欢的。至于《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和之前看过的《恋爱和犀牛》与《三个橘子》一样,还是觉得少有共鸣。

感触比较深的倒是书中关于孟的几个访谈。从他的言语之间,看得出他这个人是浪漫而狂热的。但是如果作为一个艺术家,仅有这些还不够,他似乎还少了点儿什么东西。同时他的话又自相矛盾。一方面他宣称“我不是娼妓,我无法让所有人都喜欢”、“根本不需要考虑观众”,一方面又在乎观众的反应,盘算着市场,对于自己已经成为市场主流这个事实起码他是乐于看到的。孟京辉曾经深深地鄙视过商业化的戏剧,可今天再看孟京辉,很难说他没有各种商业上的考量。我们不是说先锋话剧一定要大伙儿看不懂、卖不出门票才叫先锋,也不是说商业和好的戏剧一定不能沾边儿,问题是孟京辉今天是否真的先锋,本身就是问题。他反对僵化的先锋戏剧,可他自己似乎也开始僵化。他和廖一梅讨厌小资情调的上海戏剧,可他们自己的作品吸引的也无非是同一类受众。人不可能先锋一辈子,生于65年的孟京辉,今年已经46岁了。“先锋”在他年轻的那个年代是禁忌,如今的“先锋”恐怕只是市场的噱头。不过不管怎么说,在当时的环境下,哪怕是为了反叛而反叛,为了先锋而先锋,做出这个姿态,意义就是重大的。至于今天真正的“先锋”,我还是会对年轻一代抱以期待。

最后,12月的《初恋》,我想我还是会去看的。

《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读后感(二):大小孩

一次上北京做采访 从北京话剧圈的前辈那里要来了孟京辉电话 据说是见到陌生号码不接的 竟然接通了。。不过兴奋之下说了傻话 “您作为成功打造小剧场话剧的前辈……”“我怎么就成前辈了呢?” 本想拍马屁 结果拍到了马蹄上 生生噎回来了。。

看了这本书 他的作品 他的访谈 才明白他为什么对“前辈”这样理所当然的尊称反应这么大(而且是不良反应) 因为他要做的就是以颠覆和创新为灵魂的实验话剧 哪怕没有什么所谓深意的 只是与众不同的 好玩的 他也做

就像个我行我素的大男孩

他不允许自己老去

虽然他反对现在的所谓“现实主义” 因为他认为现在社会一直在变化 谁又敢拍着胸脯说我这反映的是“当前”的现实 不过对于真正的前辈大师 还是敬之爱之的

2010年6月一家北京文化公司把孟京辉的2出经典话剧引入天津 该公司的人请他到新闻发布会 开会之前先带他去了一趟曹禺故居还是曹禺纪念馆来着 结果孟京辉倍儿兴奋 又是合影留念又连连赞许该公司安排的好 在接下来的新闻发布会中 孟京辉两三句开场白之后全是答记者问 说了2个半小时。。。。。。到后来都敞开来聊了 京派脏话都蹦出来了 2个半小时答记者问完 据说还有人做了25分钟的专访。。所有的记者大呼过瘾 连主办方都说 难得看到孟京辉这么好说话 可其中重要的原因 就是这一次的膜拜曹禺之行

曹禺是经典 即使是喜欢颠覆叛逆的“大小孩” 在偶像面前也成追随者

《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读后感(三):妈妈的信把我惹笑了,我承认我笑点极低

想说这是“3+2”夹心饼干吗,全书就是“如是说”(基本是表达自我戏剧观点的短文或采访)和剧本的交替。但剧本真心喜欢,反倒觉得孟京辉不发剧外的声音会更好。

知道孟京辉,跟他的小剧场实验剧没太大关系,而是因为去年上演的“大戏”——改编自余华的话剧《活着》。在杭州红星剧院看的。看这部剧,源于对余华的喜爱,然后看到黄渤和袁泉都是我蛮喜欢的演员。最后,才由这部戏而认识到这位在大陆话剧界算有些特立独行的导演。

扯远了有点,读剧本的感觉是,孟的诗人情结真太重了,比如“镜子里的皱纹,在人的呼吸里爬行”“你的美丽像邮票一样在天空中飞翔”比如《我爱×××》里全剧的诗句式铺排。有时你会觉得,好二,好装逼。但也许,也正那样,成了孟风格里的重要构件。

读书时去参加剧社的面试,前面出来的人有抽到“踩到狗屎”的,当时觉得好简单,可以极尽夸张;有抽到“做小偷”的,还是觉得可以极尽夸张。轮到我时抽到“高烧39.5°”懵了,假装昏沉的在前面走了一圈。完了面试的说:“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了。”我一脸不解,我不是刚才已经演过了么,于是又假装昏沉走了一圈,真心把他们惹笑了。你知道,笑点是我本人而非我的表演,而这非话剧所所需。话剧嘛,很多时候夸张是必须的,所以我很喜欢《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很轻松,很夸张,很现实,很感人。

如果你要问我这本书是否值得买,我的回答是不值得。如果你要我给个买这本书的理由(坑爹我都说了不值得了),那我要开始了:妈妈的信。

《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读后感(四):notes

最近比较崇拜他,同时很羡慕他和廖一梅这对夫妻党:感情充沛,闪烁脑瓜,句子精辟,意念美妙。总之,他们带给我热烈的,不安分的,牛逼哄哄的感觉。从这里我看到怎样去保持一股青春的激情——找到热爱的东西。不过,他说不去考虑观众,只做自己的,可是在舞台上我还是看到很多谄媚的东西。这是他自己的吗?在这一点上我有点怀疑。或许是他发觉了适应文青大脑市场的诀窍,早已成为了玩转话剧的高手。不管怎样,孟京辉是个幸福的高手。

——————————————

我不要你给我任何生日礼物,你就是我最特殊最有象征意义的礼物。

我现在并不胖,一等到谈恋爱,马上就瘦了。

怎么能用小鸟的心去衡量大象的胸怀呢?怎么能用小草的眼光去揣摩大树的理想呢?

作为女人的十个优秀品质:忠诚,聪明,幽默感,诚挚,有牺牲精神,全心全意地接受一生只嫁一个丈夫,认真地从事某种艺术生意或爱好,认识到爱情是至高无上的,健康而恰当的审美取向,有勇气。

妄自菲薄是怯懦的表现,盲目自大是愚蠢是蠢笨的行径,只有不怕丢丑、不惧失败、不耻自责的人才能真正进步成长。

一个敢于和自己做斗争的人。

反叛、怀疑和理想是最重要的。

再乱,只要你等,只要你有自己特别坚强的一种东西,你不怕停电,你也不怕黑暗,到最后你肯定会感到一种光明、一种金色的光明就在你眼前。

没有年轻人的想象力、瞻前顾后、貌似完美实则中庸、貌似成熟实则江郎才尽。

为什么天上的星星会眨眼睛?

像一个天真的儿童一样,以自己本能的游戏方式随意破坏着成人世界的完整和真实。

一直绷着,累。一直顽皮,贫。

艺术家的心理其实挺脆弱的,装流氓多强大啊!

只要你进剧场,我就能把你搞定。

《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读后感(五):等等,我混乱了

《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

等等,我比较混乱,看两遍也没搞清哪部分是梦境,哪部分是现实。

我还是试图串联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让它逐渐不那么荒诞。但似乎越是这样想,就越混乱,越难理解。

《序》中是一个心脏科和眼科医生的自白,表明了某种病态的开始。最后他们的结局是心脏病发作和失明,他们是否是医生就成了悬疑,是否是他们是患有精神病的心脏病患者和眼疾患者呢?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答,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个问题逐渐被暗示出来,因此我在看完剧本之后大概就能猜测剧作家的意图正是这样的。

全局一开始以两头分说的方式,逐步展开两个距离很大的故事。陈小龙和赵丽莉是一对不很和谐的夫妻,特别赵丽莉是个公交车售票员,充满了市井气的小人物,后来她的丈夫出了车祸后而受到最新科技的治疗,命运竟然由此改变了。另一个方面是一个落魄的守门员和一个乐观开朗的企鹅女孩,他们随着一些系列骗人与被骗的过程中逐渐相爱了,但是守门员并没有真的爱上企鹅姑娘。最终这段感情无疾而终了。

最终到来的高潮则聚焦于谁才是真正的陈小龙。

陈小龙和李蝴蝶在第十一场就无法正常沟通,是否正说明李蝴蝶根本不是陈小龙眼里那样的?

还有陈小龙为什么会改名字?

企鹅姑娘是全局中唯一没有透露名字的角色,而李蝴蝶这个角色有很暗合了企鹅姑娘的个性,这里只有两个可信的爱情,那就是企鹅姑娘爱守门员,李蝴蝶爱上了陈小龙,所以我猜测企鹅小姐正是李蝴蝶?

这些都难以确定,可能是我对文本不是很熟悉。

比如读完第二遍之后我就发现在第十一场陈小龙开始化妆成别人,化妆成谁?真的是化装成了陈小龙?

尽管这部戏很混乱,我也不会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作品。大概还有更多的意图我没有理解,没有看仔细, 我只能这么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