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锦集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锦集

《自私的基因》是一本由Dawkins, Richard著作,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 TWD,页数:43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一):为了生存

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它自己的基因所盲目编制出来的机器, 生存机器。所有的行为和目的都是为了延续基因,可以说基因是自私的。人类也是由基因制造并由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所以人类生来并非善也并非恶,仅仅是自私而已。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二):基因是基本单位。根本是它的复制的特点

70年代的书,但书中的观点对于现在来讲,还非常新颖和适用

1.驳斥了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体,也不是群体,而是基因,自私的基因;

2.不是物种群体的利益保证了物种的存在,而是自私的基因保证了物种的存在,自私的基因是目的,物种的利他性只是结果!

3.ESS策略。越读越有味道,是本书的核心原理;

4.谈到自私的基因,就不得不谈到博弈。作者从自私的基因角度重新阐述了博弈论、囚徒困境,精彩至极。作者明确表达:具备合作(不是背叛)、更宽容、不嫉妒的博弈策略是一种ESS,也是最优的ESS;

5.完全背叛也是一种ESS策略,和针锋相对一样。但可以从完全背叛转换为针锋相对,但不能从针锋相对转换为完全背叛。这两点对于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与人的合作,一种文化的形成,太具有指导意义了;

6.从更概括、高层的角度叙述了基因的根本是一种复制分子。三个特点:长寿、生殖力和精确无误的复制;

7.从更根本的角度说明了文化,是一种新型的复制分子。这一章也很出彩,对建设团体文化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三):都是基因惹的祸

读完《自私的基因》这本书,我发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有了解释,也更深的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的可爱。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我们和其他所有的生物,都是由自己的基因所制造的机器,基因的主要特性就是极端的自私,而且会在个体行为上表现出来。简单点说,你可以把基因想象成有意识的个体,我们的行为都是由它来操控的。有了这个观点做基础,很多事情都有了顺理成章的解释,当然所有这些解释的前提是无关道德的。

可能很多父母会催着子女结婚生子,这都是基因在作祟。因为基因本性自私,它的目的就是一代一代不断的复制,然后长存下去。所以父母会在基因的“控制”下表现出传承后代的意愿和行为,而且希望自己的后代也这样。以前我老想不通,子女生育后代,对父母有什么好处呢?他们何必苦苦相逼呢?现在才知道是基因的自私天性在起作用。

母性可能也是不易解释的一种想象,其实这也与自私的基因有关。还是那个理论,因为基因要存活、复制、再存活,所以父母要好好照顾幼仔直至它成年,以便自己的基因能传下去。听上去冷冰冰的,但这么解释好像也行得通,也无关道德。

我说得比较粗略,作者则是用了大量的实验、例证和精密的推论来支持他的观点,读起来趣味横生但也颇费脑力。

书中还说,复制者是基本的单位,是所有生命的主要动力,它的起源也是偶然的,是源于一些随意碰撞的微小物体,复制者一旦出现后,就可无限制地自我复制。这句话使我想到,如果有一天,偶然出现了另一种更强势的基因,创造出了比人类更强大的物种,到时候就会换作人类被统治了。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四):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关于本书@@

起初知道这本书,是看到一个关注的大佬,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再加上个人对于生物,科学也比较感兴趣。所以才想着读一下。

虽然读者,已经在尽可能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叙述了,但是可能因为本人在生物方面的知识,较为缺乏,很多概念和内容,读起来还是不太懂,只能算是大致的过了一遍。

加上之前看过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以及性别战争(非常推荐一读,很有意思的一本科普文),所以本书并没有太多让我特别惊艳的地方。(很有可能是我理解不了)。

总体来说,应该是一本比较好的关于基因,进化方面的科普类书籍。其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有一种心潮澎湃之感:

“在必要时,我们也可以抗拒那些灌输到我们头脑里的自私密目。我们甚至可以讨论如何审慎的培植纯粹的,无私的利他主义。这种利他主义在自然界里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是作为密姆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

通篇读下来,给我一种感觉:人类不过是基因的奴隶,承载着基因的机器。基因在在方方面面,塑造着,影响着我们,深深地无力感。

而这一段话,给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我们是有机会,可以向基因,发起反抗的。

@@关于AI@@

从某种角度来说,计算机和人体很像,程序又跟基因很像。未来人工智能,是否真的能够具有真正的智能,代替人类呢?我是持肯定态度的。我甚至觉得,如果不加以限制地发展人工智能,早晚有一天,AI会赶上人类,超越人类。人类在他面前,可能就是弱鸡。肉体凡胎,被七情六欲所困,根本不是拥有无尽进化可能的AI的对手。

当然,这些纯属猜测。

@@关于CG@@

以前有一段时间,我特别迷CG,我觉得YZCG明明这么优秀,这么美好,为什么会没有发展起来呢?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信奉CG,那社会该有多么美好呀。每个人生活都会更好,科技也大有可能快速进步。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后来我看到的事多了,阅读的书多了,才知道那时的我,有多么天真。

基因是自私的,人也是自私的。 本质上来讲,屠龙少年,终究也会成为恶龙。即便他不会成为,他的后代也会成为。就是这么无奈,似乎从根本上已经被定死了。

所以说,我现在觉得,在我有生之年,应该是不太可能见到,实现CG的那一幕了。

对于今后,如果想要实现这一目标的话,大胆猜测,可能会有以下三种可能:

分别是改变基因,思想进化,以及外族干预。 纯纯的猜测,并没有太多依据,也就不细说了。

人啊,终究是会离开的。过眼云烟,一切虚无。

所以,尽可能的心态平和,我觉得是必要的。

以上。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五):基因是解释我们为何在这的原因,而非我们走向未来的桎梏

一句话概括:从进化的角度分析生物的行为,20世纪的必读书目。

全文脉络:(全文根据“演变物演变的历史”而划分的层次而撰写:复制基因、螺旋圈、基因机器(主要是动物,包括它们代际间、两性间的博弈)、种群、群落、文化)

基因的非随机性的区分繁殖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早就了我们,因此,要想了解我们的自身特性,就必须懂得自然选择。

前言

这本书的作者在撰写这本书时,准备同时迎合三种类型读者的口味。第一类读者是外行读者,第二类读者是内行读者,第三类读者是从外行走向内行的专业学生。因此,本书的行文特点有:术语少、引人入胜、修辞恰当、深入浅出。

第一章 为什么会有人类呢

本书不准备论证:1、人类应该怎样行动才符合道德准则;2、决定人类特性的是本性还是教养;3、不对人类或其他某一种动物的行为加以描述。

群体选择理论在大众中很流行,但不幸的是,它并不是主流的学科观点。运用归谬法进行论证,群体选择在“在什么水平上(纲?目?种?以种族为界,但这个又是最容易变异的水平)表现利他主义”表现出混乱的状态。

作者针对群体选择理论,认为从发生在最最最低级的水平上(可复制基因)的选择出发是解释进化论的最好方法。

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其实是稳定者(顾名思义,就是稳定的物质)生存这个普遍法则的广义特殊情况。

第二章 复制基因

主要介绍在无生命的环境中,基因这种物质如何出现、互相竞争(用长寿、复制周期短、复制精度高等手段),以及生物如何在演化中出现。结论是:基因为了保证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得以生存下去而创造了“生物”这种生存机器。

第三章 不朽的螺旋圈

基因是不朽的,它们是被描绘为最接近于值得赋予不朽称号的遗传实体,因为基因具有潜在的永恒性,好的基因相对于生存机器,能存活的时间长太多,有可能,它们甚至能延续到无法想像的地步。

我们为什么会老死?——衰老是一个个体一生中发生的有害的复制错误以及其他种类的基因损伤的积累。而成功的基因有一个普遍的特性:它们至少把它们的生存机器的死亡推迟到生殖之后,因此,自然选择有利于这样一些基因,它们具有推迟其他致死基因活动的作用;也有利于这样一些基因,它们能够促进好的基因发挥其影响。

根据上述Peter Medawar的理论,我们可以做出许多有趣的推测:如果我们想要延长人类的寿命,可以通过两方面实现这个目的——1、我们可以禁止在一定年龄之前生殖,比如30岁;2、我们可以想办法去愚弄基因,让它认为它所寄居的个体要比实际年轻。

第四章 基因机器

这一章论述行为,即生存机器的动物分支广泛利用的那种快速动作。植物会动,但动的异常缓慢而且是不可逆的生长;动物的动作可逆,可以重复很多次。动物快速动作的机件是肌肉,但是“我们如何控制肌肉收缩的时间和速度”是实现有效动作的必要条件,因此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集成了神经元(大脑存在的前提)。

基因控制着生存机器的行为,但不像手指牵动木偶那儿,而是像计算机的程序编制员一样通过间接的途径。基因预测着未来并为此编写出如何在某种特征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行动的指南,但预测总是会有事物,例如在现代这个糖多的“反常”的环境里,糖吃多了会有危险。

预测未来的一个最有趣的方法是模拟。模拟能力的演化貌似导致了主观意识的产生(意识的产生也许是由于脑子对世界事物的模拟达到了完美无缺的程度,以至于他把自己的模型也包括在内)。主观意识的产生大大提高了生物的生存率,让它们能解决基因策略导致的延后性问题;

第五章 进犯行为:稳定性和自私的机器

凡是种群的大部分成员采用某种策略,而这种策略的好处为其他策略所比不上,这种策略就是进化上的稳定策略或ESS。在环境的一次大变动之后,种群内可能出现一个短暂的进化上的不稳定阶段,甚至可能出现被动。但一旦一种ESS确定下来,就会稳定下来:偏离ESS的行为将要受到自然选择的惩罚。

ESS概念不仅可以利用在种群斗争中,凡是有利害关系的地方,它都适用。例如,我们将其利用在基因层面上:大部分因为突变、重新组合或来自外部而出现的基因很快就会受到自然选择的惩罚。按进犯策略类推,一个种群可能有不止一个可选择的稳定点,还可能偶尔从一个稳定点跳向另一个稳定点。渐进的进化过程与其说是一个稳步向上爬的进程,倒不如说是一系列的从一个稳定台阶走上另一个稳定台阶的不连续的步伐。

第六章 基因道德

这章主要解释了有血缘关系的成员为什么会对对方有利他行为。从基因水平上计算,“我”作为基因的承载者拥有所有的基因,且当它是1。而我的子女,由于有性生殖,承载了我身上基因的1/2(不考虑基因突变等影响),我的堂兄弟经过计算是1/8。如果“我”的死亡能换回两个以上的子女或者8个以上的堂兄弟,对于我身上的基因来说,这是一笔很划算的交易。经过自然选择,这样的策略自然会成为种群中的ESS。于是,这样的策略通过亲情(不是长时间产生的类似于亲情的依恋之情)的形式固定在我们的脑海之中。

第七章 计划生育

这章主要讲种群中确定繁殖后代数量的策略,是为何形成并如何形成和实施的。对于父母来说,它们的后代数量过多(太多则难以抚养到其能自立之后)或过少都不利于自身基因的传承。因此,生物中有许多策略限制生育水平,以保证种群规模(生育太多子女要受惩罚,不是由于整个种群走向灭绝,纯粹是它们自身后代太多将难以活到成年)在略低于饥饿(一般来说,食物是种群规模最大的瓶颈)本身实际造成死亡的水平之下。那些策略有:炫耀性行为(群体聚集,比如偶掠鸟在晚间聚集进行“人口普查”来确定繁殖策略)、地盘行为(在许多情况下,雌性动物因雄性动物不拥有一块地盘,而拒绝同其交配。雌性动物很可能许配的是雄性动物的地盘,而不是雄性动物本身,以确保有繁殖的许可)

第八章 世代之间的争斗

这章主要讲两代之间为了基因保存最大化而做出来的博弈策略。做父母的有宠儿,即它们在子女身上的投资分配往往不均等。分配不均等的策略,是由于子代会因为各种因素(现有年龄、发育情况)而造成基因保留能力不均。幼子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欺骗,他会装成比实际更饥饿的样子,也许装的比实际更年幼或面临比实际更大的危难的模样(例如布谷鸟有上限的大喊大叫,刚出壳的乳燕摔碎同胞)。

这里还提到了对女性绝经情况发生的遗传学假设。处于自然状态的妇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丧失抚养子女的能力,因此老年母亲所产幼儿的估计寿命短于青年母亲所产的幼儿,即老年母亲到了绝经这个年龄的时候,她所生育的每个孩子活到成年的平均机会比同岁的孙子活到成年的平均机会的一半还要小。于是,这时候选择孙子孙女而不选择子女作为投资对象的基因往往会兴旺起来。

第九章 两性之间的争斗

这章主要讲两性之间为了保存的基因最大化而做出来的博弈策略,包括两性之间对后代投资程度、互相挑剔的博弈条件。首先,雄性与雌性的基本区别在于它们生殖细胞的资源投资(精子除携带了自身的基因外只携带了少量的资源,不同于卵子具备大量的营养资源),精子卵子产生的原因:诚实的同型配子与狡猾的同型配子之间的ESS。并且,后代雌雄比例在正常情况下,是50:50,这也是ESS策略平衡下的产物。

两性之间出于对性的需要,两者之间会有不同的策略来对待此事。一般来说,雄性比雌性有更大的乱交倾向。并且,由于雌性(哺乳类)在生育后代要承担更多的潜在义务,因此她们在挑选伴侣过程中选择了两个策略:1、大丈夫策略;2、幸福家庭策略。相应的,雄性为了争取尽可能多的雌性来与之交配,在进化过程中雄性个体往往会进化出“性的炫耀行为”(比如艳丽的颜色、累赘般的尾巴、或者就是赶走其它雄性的手段)。然而,我们人类社会则与之相反,喜欢炫耀的是女性——这需要生物学家以及社会学家进行进一步的科学探究。

第十章 你为我挠痒,我就骑在你头上

这章主要讲种群内以及种群间的利他行为的基因逻辑。群居生活的产生:追猎(鬣狗群体寻找猎物)、逃猎(只要“我”比其它同伴更靠近群体中心我就不会死,或者比伙伴跑的快我就不会死)的可能性提高;种群间共生行为(清洁工鱼)。

第十一章 觅母:新的复制基因

这一章,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文化”是一种新形式的“复制基因”。作者认为,我们人类的独特之处,主要归结为一个词:"文化"。生物学如果有一条基本原则,那大概就是:一切生命都通过复制实体的差别性生存而进化的定律。而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一种新型的复制基因已经出现:meme。它漂流在人类文化之汤中,在最近发展迅速。meme的演化形式与复制基因大同小异,它的目标在于尽可能占据人们的头脑并且延续下去。自私的基因是没有预见能力的(包括meme),因此我们应该谨慎对待头脑中的文化。

读后感:

放眼生物发展史,我们人类的成长史非常短。在短短的时间里,我们人类创造了繁荣的文化,这值得我们整个物种骄傲,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自己历史的短暂,也应该明白作为人类——这一新新物种——会有许多狭隘的心理表现。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让人类原本在远古时期适应良好的身心逐渐不适合这个时代。几十万年来让我们人类,在无数物种灭绝中得以延续下来保障,已经变成了阻止人放眼更广阔天地的阻碍。世界变了,风景变了,规则变了,而首先明白规则并适应的人的后代,将延续到未来。

而在了解规则之前,我们应该了解规则之下的潜规则。那些潜规则由何而来?为何而来?这就是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

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的三观。人类并不是独特的物种,人类并没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人类以及其他所有物种只是基因的奴隶,上述骇人听闻的观点在此书娓娓道来下变得不再那么扭曲,反而有了几丝中肯的意味。我接受了书中一些客观的事实,比如人类很多行为都受基因影响,但并不承认人没有自由意志。我所认为的自由,是创造的意思。我认为,只要人类还拥有创造的能力,便并不是基因的奴隶。从基因的角度看,我们这些由生物大分子构成的物种是听话的机器,因为严格遵循了它们所布置下来的口令:“尽可能提高我这种基因在基因库中的频率。”但从个人角度思考,这一完全不同层次的角度思考,我们并不是奴隶。虽然我们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因,但在一些地方,我们依旧有选择的余地,例如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是否繁殖后代。另外,我们人类的创造才能是一种变异,而变异是对基因最大的背叛。我们人类变异的能力,远远超出基因们的承受能力:搞不定下一秒全球核战爆发,生物大灭绝“指日可待”了呢?我们人类能拥有这样的能力,是因为我们人类在莫名其妙中创造了与基因类似的“文化(包括科技)”。我们人类既受基因的影响,又受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既不是基因的奴隶,也不是文化的奴隶。

简而言之,我的观点就是:基因是解释我们为何在这的原因,而非我们走向未来的桎梏。

与“我”相关:

1、现在筛选基因的条件,不仅是基因本身的优劣,还有基因机器演化出来的模拟能力的强弱(人有种很强的能力叫模拟未来)。

2、现在人类这个种群正处在一次名叫现代化的环境大变动中,在ESS出来之前,现阶段的任务就是找出那个ESS,让人类内部获得最大利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