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啼笑因缘的读后感大全

啼笑因缘的读后感大全

《啼笑因缘》是一本由张恨水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4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啼笑因缘》读后感(一):无情最是黄金物,变尽天下儿女心。

刚开始看《啼笑因缘》的时候,根本看不下去,张恨水的语言究竟是不错,家树和凤喜之间莫名其妙的感情却总让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看到凤喜拒绝刘将军后遭到刘将军当面侮辱的场面,真教我难受得很,发现自己原来也是希望轻浮软弱的凤喜和善良浅薄的家树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得个好下场,可惜是虚妄而已。

《啼笑因缘》里总是提到《儿女英雄传》,里头有个十三妹,我没看过,改日要找个机会看看。

《啼笑因缘》读后感(二):原是红尘儿女情长,奈何命运不依,梦里醉,难舍离

不同的视角,折射出不同的心理,有人说这本书看不懂,有人却说难忘,艺术之精华无外乎如是。之所以其蕴含艺术之美,在于懂得求同,求的是最美好的感情,不在乎它的形式。然,我们在这一代人的时间里,所处之环境已经发生 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情怀,文化底蕴,也有不同。虽可意会,却说不清这朦胧的感觉,因为这就像父辈的抱负一样,我们只能望其项背,不是因为不懂,而是时不同,势亦不同,然也。祖辈为国难奔走,不是我们可肆意贬低的,那是不可忘记之国难,当以史为镜。乱世出英豪,巾帼亦不让须眉。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激发出的我们民族的最不甘的呐喊,不甘落后,不甘沉沦,才迸发出灿烂的生命火花,引领民族精神奋发自省,前赴后继的去革新我们民族的所有,虽有其偏激之处,却也需整体评价。这便是我对这本书所能体会的情怀。

《啼笑因缘》读后感(三):四十六

讀完張恨水的第二本小說是《啼笑因緣》,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版本,還收錄了小說的續集,據說這部在當年頗受好評,影響很大,許多人來信求續,作者在幾年後的續作,讀來,卻帶著太過濃郁的時代色彩,感覺不如正篇的效果好。故事里三女愛一男,三女也是各有千秋,說實話,倒是比男主讀來更出彩,現在看多了大女主的戲,外加網路文學,似乎都快忘記,原本在言情小說這個世界里,男生才是主人公的位置,眾星捧月般的存在。若說不同的時代又不同的話語體系,世界觀和價值觀都不甚相同,當年被批判的對象,如今讀來,可能還覺得楚楚可憐,為了利益投奔他人,本來也沒有什麼可供指摘的地方,似乎那個時代的三觀倒是比現在還要正些。歷來女子主動投懷送抱的,也多半沒有太好的結果,這真是強扭的瓜不甜,上趕著不是買賣。若說灑灑脫脫的去闖蕩一番事業,於現下可能也未見得會受到什麼追捧,可能會將其塑造成商業女強人,帶入感還更強一些。三個女子如此,那男子,卻恰似沒什麼記憶般的從腦海里飄過,反倒是仗義的關老爺子,讓人印象深刻,每每也有豪言壯語激勵行狀存在。

《啼笑因缘》读后感(四):《啼笑因缘》

是因缘并不是姻缘。看到因缘的时候还以为是印刷问题。知道看完才能体会是因缘而非姻缘。

目录很巧妙的运用诗句作为章节的总结句。看到这样的目录让我想到了《红楼梦》的目录。小说的序言也提到了红楼。遗憾的是每回结束一章,我总是囫囵吞枣似的阅读下一章回,从未认真看过那一行总结词。反过头想认真看已然来不及。

先说说李浩然的题词。这是我看书第一次看到用古人的诗词来总结一个人的性格故事。很棒。吟读过那些句子。四大主人公的形象就根植在心中。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因为毕竟未读文章先定型,未免有点先入为主。但是也正是先预告他们个性,在往后的阅读中对人物对诗句对故事都有跟深入的认识。这真的好特别。

张恨水先生对人物有自己的想法。比如他在答读者问的时候就说了,关秀姑并不打算将她配于人和人,沈凤喜和何丽娜是对比。樊家树是这三个女子的线头。看似三者都心仪樊家树。但其实只有关秀姑超脱了。何丽娜沉沦了。沈凤喜可悲了。

所有的故事也许在最精彩最刚好的时刻结束最合适。作者说过一句话真好,是不能续了,不必续了,也不敢续。。

没有续集也许是好的。一切留有空间遐想。一切点到为止。任读者愿意挑选一个合意的结局。为止遗憾叹惋。沈凤喜疯掉大家又气她又可怜她又对她的出身遭遇叹息。关秀姑出关神龙见尾不见首,符合她的侠女风范。何丽娜与樊家树的暧昧情愫看似无情却有情的虚无缥缈。这样一切都在朦胧中一切都还有神秘。但凡揭了纱见了面。多多少少会有失望。

续集给人的感觉很怪。虽是同一作者书写。但是毕竟时间过了。故事止了。读者再读续集。很不畅快的感觉。原本沈凤喜只是疯了傻了。但毕竟还念着樊大爷。但在续集里却死了,在疯傻醒了之后,圆了见大爷一面之后便西去。情绪竟变得很单一。关氏父女也西去。虽然牺牲得有价值,也没有偏离作者的初衷。但我始终觉得他们若是闲云野鹤或许更畅快点。现实太过残酷。阅读小说有时是为寻找与自己不同的人生,心灵寄托。何丽娜终于陪伴他左右。却失了她原本豁达活泼的心性。也许人总归会成熟。小说续集也向这个趋势。樊家树在续集里变得有些冷酷无情。并不像前面难办柔情体贴为人着想。

但续集里却塑造了一个很正义的男子汉,沈国英。虽是军阀,但不武力威逼。理智通达。和刘德柱形成鲜明对比。求爱失败将感情寄托在凤喜身上,由怜生爱。照顾她。凤喜醒后也不强迫她。事事照顾她。甚至奉献家财,献身战争。这可谓是真正的男子。令人敬佩。他的身上有关寿峰的豁达,也有樊家树的柔情。似乎在续集里是二者的集合。

我这可怜沈凤喜命运坎坷。若没有遇上樊家树这一切都平淡极了。逃不开。若不出声在穷苦人家,再遇上个势利无能的叔叔,想必跟着樊家树也还是不错的。不会疯不会傻更不是那么容易死。但我也讨厌她的天真。物极必反。太活泼了。必定也惹人厌。做了女学生就得意极了,眼镜戒指都闹着要。被抓去当姨奶奶就背叛了大爷。不管是不是收了威胁害了怕。她总归认了这门亲享乐。也是势利鬼。所以当她在续集里死掉的时候,我只是同情她。没了其他的感情。

命运终会遇上。缘必有因。

《啼笑因缘》读后感(五):《啼笑因缘》:雅俗合流的杰作

“旧瓶装新酒”还是“穿新鞋走老路”

才子佳人、谈情说爱,《啼笑因缘》主要讲的就是这个。说它是通俗小说并不冤枉它,但《啼笑因缘》与鸳鸯蝴蝶派的你侬我侬,虐恋感伤似乎又不完全一样。

这种情况有时会很危险,可能导致雅俗两方面都不接受你,但实际上在通俗中,它有市场;在经典里,它有地位。当然《啼笑因缘》首先打入的是通俗市场,在文学史中占据一席之地乃是后话了,因为经典是要通过时间来筛选的。

如果硬要分出《啼笑因缘》中的“雅成分”和“俗成分”,“称量”计算,比较一下谁占的比重大,则是多此一举,首先你根本分不出来。《啼笑因缘》的雅与俗是一个整体,抽出雅必定牵出俗,剥开俗自然见到雅。雅与俗唯有水乳交融般的合而为一,才能真正做到雅俗共赏。

我们今天读《啼笑因缘》远离了当时的时代环境,可能会有接受上的隔阂与障碍,但未必全是坏事,二三十年代的雅俗之争已时过境迁,我们也许不会受其干扰,影响心情。我们反而可以凭借自己基本独立的审美趣味去读《啼笑因缘》,直面文本,读出自己想读出的、能读出的东西。有用的、没用的;功利的,审美的;只要是你自己得到的,就是属于你自己的。

惨痛而真实的爱情悲剧

樊家树实际上代表了一部分男人的审美取向。他们既传统又现代,希望自己的伴侣可以有水乡女子的柔美恬静,最好还能拖一条象征娴静淑雅的长辫子,当然根据时代不同,发型可以变换,不过其内在原则是符合大众潮流,但不出格,可以是不一般的,但不能是最时髦的。同时,他们也不愿与自己同床共枕的女性过于古板,他们支持她们学习新文化,接受新思想。只要不是比自己还“新”,他们就可以接受。

沈凤喜恰恰在外貌上符合樊家树的古典美要求,使他一见倾心,随后又送其上新式学堂,书卷气的侵染让她活泼天真的笑靥上更添一分知性的色彩,魅力大增,樊家树自然更爱她了。爱她,就要为她花钱,新衣服、新首饰、钢笔、手表,以及一切流行的小玩意,应有尽有。樊家树尽全力满足她的物质需求,沈凤喜似乎也沉迷于此,对物质享受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乃至后来军阀设套,以金钱利益引诱她步入罗网,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毫无疑问,她拜金,她贪财,但我对这个人物无论如何也讨厌不起来。一个男权社会底层的贫民弱女子,其最好的归宿大概就是嫁一个老实人,生娃带孩子。然而沈凤喜的家庭环境和她卖唱的职业,使她基本与“老实人”无缘了。

有人说她不够珍惜樊家树,的确,以她的自身条件来说,能遇上这么一个痴情公子已实属不易。但不要忘了,樊、沈二人的从相识到交往,一切情感共鸣都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沈凤喜实际上是被樊家树给包养了,这与刘将军的做法别无二致,只是樊大爷的手段更文明些。一块块银元搭建起的爱情之塔在更大权势与金钱利益面前显得脆弱不堪。

很难评判沈凤喜的选择是对是错,她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选择了自己更需要的东西。如果因此就指责她见利忘义,则太缺人情味了。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几乎没有接触过任何文化知识,你强求她拥有现代女性的理性与眼界,实在是自寻烦恼。即便她老老实实跟定樊家树,樊大爷的家庭也未必会接受她,至多是做一门偏房,终日受闷气。而樊大爷在花花世界里还会遇到更多古典与现代并存,柔情与智慧相融,让他辗转反侧、心向往之的美好女子。她的悲剧是必然的,其根源来自她动荡时局下的底层贫民身份。

此种悲悲戚戚的男女情事在通俗小说中并不罕见,但《啼笑因缘》以写实笔法深刻揭示了爱情悲剧中的时代与社会因素,提升了其思想广度与深度。

回到书名,阐释“因缘”

《啼笑因缘》而非“啼笑姻缘”,张恨水写爱情但不局限于爱情,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缘分巧合是《啼笑因缘》的另一侧面。

如果不谈张恨水勉强而作的续书,仅就本篇而言,《啼笑因缘》的结局是开放式的,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然而读者常常是喜欢寻求答案的,未来为人们所向往,但其未知性也让人们感到恐惧,因此人们总想探寻结局,以安抚忐忑的心理。

可张恨水偏偏不下结论,他不愿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樊家树最后娶了谁,他突破了章回体小说“前因后果”式的叙述模式,而是截取樊家树的一个人生片段,写清楚他与三位女性的因缘际会。

生活也是如此,我们总会与许多人相遇,又与更多的人分离,决不会全都是爱与不爱的关系。有朋友,有知己,也有认识却又陌生的人。但“因缘”是奇妙的,朋友会反目,爱人会分手,陌生人会相爱,一切皆有可能。

《啼笑因缘》告诉你这种可能,实际就是对通俗小说很大的突破。

雅与俗并非水火不容

一直在讲《啼笑因缘》对通俗小说的突破,可能会对读者造成一种误导:通俗是不好的、低级的,雅文学才是经典。事实上并非如此,雅与俗都有其适宜的受众群体,各有长处与不足,不能一概而论。

文学有其严肃的一面,也有其娱乐的一面。自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文学商业化是大势所趋,在市场的导向下,娱乐的、大众的文学越来越受欢迎,而严肃文学则在某种程度上被边缘化了,这很正常。某些经典文学爱好者为雅文学打抱不平,希望严肃文学能有更多市场的心情,我也能理解。但如果为强调雅文学的地位,而对通俗文学乃至通俗文化不加了解便横加指责,那只会将“雅士”们的焦虑与恐惧充分暴露,对严肃文学的发展并没有丝毫益处。

我们完全可以用更加包容的态度地看待这种文学的雅与俗,甚至可以淡化这种区别,直面文本,读目光所见,谈心中所想,而不是在阅读之前就给文本扣上“雅”或“俗”的种种帽子,混淆自己也干扰别人,徒劳且幼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