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卢梭评判让–雅克:对话录的读后感大全

卢梭评判让–雅克:对话录的读后感大全

《卢梭评判让–雅克:对话录》是一本由[法] 让-雅克·卢梭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4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卢梭评判让–雅克:对话录》读后感(一):重新认识卢梭

卢梭作为法国启蒙文学的重要代表人,以哲思和隽永的散文被我们所熟知。作为晚年三部曲的《对话录》是他成熟时期的伟大作品,对于认识卢梭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如火如荼,涌现出来很多大家,他们的作品大都被大量引进翻译,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散发着思想的光辉。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这些伟大的文学启蒙运动大师,让那段历史精彩纷呈。其中卢梭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之前接触卢梭只是通过他的散文,没有想到的是他还是一位伟大的音乐理论家和作曲家。这点有点类似我们民国时期的大师,比如李叔同。天才在各个领域都获得了伟大的成就,艺术对于他们来说是相通的,各个领域齐头并进,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年代。

卢梭的平民出生让他更能深谙底层人民的苦楚,看到更多人情冷暖,对于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奠定了他一生百折不挠,坚强不易,奋斗不已的性格特质。文章憎命达,政治上不如意,受到迫害,生活穷困潦倒。心情抑郁,悲愤,这样的环境一般能产生两种结局,一是被压垮,精神崩溃。另外一种就是扼住命运的咽喉,激流勇进,谱写生命的赞歌。创作出不朽的作品,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大都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

通过对话的形式来论辩真理,三个角色的设定让辩论更具有特色,道理越辩越明,也从不同角度和维度来阐述真理,探求公平,公正。如何更好的理解这部作品,正如译者推荐的,要先对卢梭生平有初步认识,再慢慢的解读。阅读的过程也是不断反复加深理解的过程,是全面了解卢梭思想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忏悔录》一起构成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思想家。

书中的思想现在读来仍然对我们有启迪和参考意义,每读一次都会有更深入的体会和认识,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魅力。

《卢梭评判让–雅克:对话录》读后感(二):“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是卢梭写在名著《社会契约论》开篇的第一句话。 这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以敏锐的眼光洞悉社会,以独到的见解针砭时弊,成为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锋领袖。 思想上的“异端”与生活中的“不端”让这位时代先锋在当时的社会上备受争议、打压与迫害。“晚年三部曲”《忏悔录》《对话录》《遐想录》既是剖白亦是自辩。 《对话录》作为“晚年三录”中的第二录,是继《忏悔录》后他晚年创作的蕞重要的作品。 写作此书前,卢梭正遭受着当时社会上蕞猛烈的攻讦与迫害。除了政府、教会以及无知公众,故友的背叛与诬蔑,成为压倒卢梭的蕞后一个稻草。他因此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刺激,敏感多疑到甚至有些病态的地步。 所以,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卢梭是非常痛苦的,他必须直面别人的误解与批判,并将其一一陈述出来,再逐个驳斥回去。正如卢梭所言,“我经常处于这样一种痛苦而忧伤的心境,由于不堪忍受,不能连续进行一种如此痛苦的活动,我每次只能投入很短的时间”。 就这样,《对话录》带着满腔的激愤与喋喋不休,把我引入到一个非常阴森、恐怖、诡异而又令人匪夷所思的氛围里。整个阅读过程压抑、痛苦但又莫名刺激。 在这本书中,卢梭虚构了一个对话场景,三个对话人物,分别是两个对话主体“法国人”和“卢梭”以及一个谈论对象“让-雅克”,其中,“法国人”代指盲目的社会公众,“卢梭” 是为卢梭做辩护的第三者,被谈论对象“让-雅克”才是真正的卢梭本人。 简单来说,就是卢梭虚构了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有两个人在聊八卦,而八卦的对象则是卢梭本人。而聊八卦的两个人,一个贬低卢梭,一个赞赏卢梭。 对话一共有三场, 第一场对话中,“卢梭”虽不认识“让-雅克”但读过“让-雅克”的书,他认为书中宣扬的都是真理和正义,因此认为“让-雅克”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而“法国人”从未见过“让-雅克”也从未读过“让-雅克”的书,但他听信了别人的诋毁而认为“让-雅克”是无耻之徒。 双方就此展开对谈,但鉴于无法说服彼此赞同自己的观点,而约定“卢梭”去见“让-雅克”本人,“法国人”去读“让-雅克”的书,希望能借此认清“让-雅克”的本真面目。 第二场对话是“卢梭”的陈述,他在见过“让-雅克”本人之后,认为现实中的“让-雅克”与他从书中读到的“让-雅克”一般无二,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第三场对话是“法国人”的陈述,他在读过“让-雅克”的书之后,认为书的作者与“卢梭”所描述的“让-雅克”完全相符,就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至此,“卢梭”和“法国人”的意见达成一致,二人的观点从对立走向合流。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对话录》是卢梭在几近癫魔的状态下所写,但并不是语无伦次的呓语。书中严谨的论述逻辑还是充分展示了他细腻入微、千折百回的说理才能。

《卢梭评判让–雅克:对话录》读后感(三):人格分裂,是为了辩护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那些认为自己是他人主人的人,实际上是比他们更大的奴隶。”——卢梭《社会契约论》

康德说过,读卢梭的书他得读好几遍,因为在初读时文笔的优美妨害了他去注意内容。这本书也是这样。

大家都知道,法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卢梭本人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饱受争议。他在近代思想史中影响非常大,他关于不平等和社会契约的论述是现代政治和社会思想的基石。卢梭的感伤小说《朱莉,或新爱洛伊丝》(1761)对于小说中前浪漫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的《爱弥尔,或论教育》(1762)是一部影响很大的关于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的教育论文。

这部对话录有三个主要人物——以他的姓氏发言的人物:“卢梭”,公众舆论中提到的人物:“让-雅克”,这将成为“卢梭”争议的核心,第三个角色是“法国人”,是让-雅克对手的捍卫者。

在第一段对话中,人物“卢梭”是一位博览群书的瑞士人,尤其擅长法律事务,虽然尚未见过让-雅克,但他很欣赏让-雅克的思想;“法国人”则是一位有教养、爱嘲讽的社交名流,虽然没有读过让-雅克的作品,但仍散布针对其作者的诽谤。他们的采访风格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苏格拉底式的妙语和帕斯卡的《省论》的讽刺,导致法国人同意阅读让-雅克,卢梭也承诺去拜访他,以亲自验证他是一个诚实的人。

几个月后,两人再次见面,他们的第二次对话包括卢梭非常详细的调查报告,以及他对法国人向他提出的有关他对让-雅克道德形象的分析的可靠性的问题和合理反对的回答。这是是卢梭针对自己受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对自己进行的全面辩护。

在第三次对话中,法国人承认,他最初只是在各种保留的情况下捍卫让-雅克敌人的观点,两人同意致力于他的著作及其中观点的真实传播。

虽然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卢梭最难读的作品,但是我觉得读起来还是很有趣。在本书的前言中,作者承认这可能是重复和无序的,但恳请读者宽容,因为他需要在他还活着的时候捍卫自己的声誉免受诽谤。

诚如卢梭在书中所言,一个人要公正真是、既不褒也不贬地谈论自己是十分累人的事,需要克制和适度,这本书也会让我们学会从第三人称视角来看待自己,在被他人误解时保持清醒和理性。

我是小鱼爱哲学,和你一起读好书,从书中看到世界,看到远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