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月光不迷路》经典读后感有感

《月光不迷路》经典读后感有感

《月光不迷路》是一本由王柳云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光不迷路》读后感(一):有趣的灵魂总能写出有趣的文字

在《名字》那篇文章中,王柳云写:“我是王柳云,卑微而丑。”

她并不喜欢这个名字,她认为柳树没用,而香椿树更有用,自己名字里要是有椿就好了。

有时候会觉得这种想法过于现实,但是,回头一想,这不也挺可爱吗?

在《苦苔石》中,她又说起了她另一个名字——微博名苦苔石的来历。

“好些人来问我,为什么要叫苦苔石,这么苦吗?我小时候好奇,尝试吃过顺眼的花、草,包括开花的米苔,多味苦。”

生活的困苦确实影响了她看待事物的角度,但至少,她相信良药苦口,苦的东西能健体祛毒。

也因此,当我看到她书里那些有趣的小故事时,就更为佩服她能够从苦难中走出来的能力。

在北京做“北漂”,老家的小女孩问她住在哪里,她说“我住树杈上。”多么可爱的一派天真。她与小女孩像朋友一样相处,并不以长辈自居。

某个工友可以做饭,她便过去蹭饭,结果发现工友做的饭过于凑合,于是便自己动手,喧宾夺主了。

在诗里写“我习惯了喝点薄酒”,在文章又反复写到女儿会给自己寄红酒,工友也有各种各样的酒,总之,不仅要喝酒,而且,要“好东西拿来下酒”。

喝酒来自父亲的影响。父亲的影响不仅有这个,还有关于做人的道理。

吃苦耐劳、自力更生,可能是父亲对她最大的影响。也是支撑她在经历了那么多的艰苦之后还能乐观、坚强地面对人生的支柱。

所以她不需要同情,她有自己就够了,或者至少,她背后有父亲的影子。

《南方周末》这样评价她——

“外界居高临下施加给他们的所谓‘同情’,他们真需要吗?就生存层面而言,无论做哪种看似边缘化的职业,他们都有养活自己、让自己在凡尘“落定”的基本能力。王柳云便针对可怜她的人说过,“你那么无知地同情我,是你灵魂比我通透,还是我赚的是人民币,你的钱是自己印出来的?”见过大风大浪的她,有着超乎常人的犀利和达观。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尊重。”

《月光不迷路》是一本有趣的书,它一部分是诗歌,一部分是散文——都是很短的小散文,可能叫作小品文更合适。

诗歌展现了她的灵气——这与她画画的灵气可能是同源的。

散文展现了她的真挚——嬉笑怒骂,自然真实,有趣可爱。

“窗外已是春天的样子”被她写进了诗里,也被她画成了画。

“高兴了就敲打锅盖”则是刻进骨子里的乐观,帮助她永远笑面人生。

也许这样的书多少有点文笔欠缺,思想欠缺,自然无法与那些伟大的文学家相提并论,但是,人生需要更多的色彩,需要更多角度的展示。底层人不应该被忽略,况且,她的才华已经足够值得被欣赏。

画画是视觉的浪漫,文字是思想的浪漫。

在《月光不迷路》中,看看底层人的浪漫与梦想吧。

《月光不迷路》读后感(二):在日常生活中点亮自己的白月光

很多人喜欢王柳云的名字,但是关于自己的名字,王柳云其实并不满意,在《月光不迷路》里,她这样写道——

我是王柳云,卑微而丑,却常有人问:“嘿,柳云,这名字好,当初谁起的?”幸好我有先见之明,早早问过这事。二月我出生时,二姐正在浸冬的水田旁洗我的尿布,她看见溪岸一株细柳长出叶芽,回头便提议叫我柳云,随我爹姓了王。

她觉得柳树不是好材料,香椿树才好,不但有好木材,而且香椿芽还很美味。所以,她想叫“椿树”。

可见,她一直都是一个特有主见的人。

这也体现在她对另一个名字的坚持上——苦苔石。一个好心的女孩把她的微博名改为“清洁工艺术家王柳云”,她不满意,到了可以再次改名的期限,她把名字改回了苦苔石。

不是她喜欢苦,而是她认可苦,她尊敬苦,于是,在此基础上,她可以苦中作乐,苦汇总进步。

在《坐在木椅上跑得飞快》这首诗中,她写“风反复吹打,雕刻我的灵魂,我又一再把灵魂缝缝补补”,这就是她那种生命力的表现,被吹打、雕刻,但自行缝缝补补,于是,灵魂虽然满是补丁,却可以一直向前,一直坚定的前进。

或许,这就是她为什么能够不迷路吧。

月光是怎样的月光?油画是她的月光,写作是她的月光,亲情、爱情、工作等,其实也是她的月光。人的一生,一旦与某些人、事建立联系,其实,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羁绊。

那个她经常数落的老公,当他担心她不要他的时候,她赶紧送上安慰,表示自己会永远爱他。那些偶尔吵吵闹闹的乡邻和同事,有的相忘于江湖,有的便也在磕磕绊绊的共生共存。

可爱的小女孩问她在北京住在哪儿,她童心未泯地说“我住树杈上”。她与小女孩成为忘年交,每次回去都要与小女孩聊天。

丈夫去北京找她,但是站牌同名且很多,于是把自己丢了。她便把丈夫丢了的三元桥称为

“丢夫桥”。她有本能的幽默感,总能在各种日常中时不时地幽自己一默。

这大概也是灵性的表现之一。所以,她的诗歌,她的短文,才那么生动,有趣,灵气四溢。

这本《月光不迷路》原原本本地记录了她自己的人生,种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处处展示着她的灵感的来源,她的天真与可爱,善良与执着。读到这本书,真是奇妙的缘分。

《月光不迷路》读后感(三):欧·亨利式的故事,却都是活生生的现实

王柳云的这本书文集,少部分是诗歌,大部分是短文。本以为短文多是抒情,没想到大部分是生动有趣的小故事。

《树叶里的情人》和《不忘你》是连续剧,大名和小名同名的一对男女,毕业多年后同学聚会时,男的送给女的一串手珠,上写“不忘你”三个字,双方都已有了家庭,但是她回忆起少年时的感觉,心想,初恋的感觉真好。她特别珍视这个手串,结果有一天,一个女同学来她的饺子馆吃饭,看见她的手串了,哈哈大笑。那女同学对她说,那男同学就算不结婚也不会娶她,因为他早就送过手串给自己,上面写的也是不忘你。说完还把自己那串送给她。

她伤心了一阵,却很快转念一想:这不也很好吗?

从送手串表情谊,到念念不忘,再到出现“第三者”,接着“第三者”说出真相,然后自己伤心,最后,转念一想,自我释然。

又是一个短小精悍而多重反转的故事,但是读起来既真实又流畅。

没有什么刻意的写作技巧,只是因为现实是最好的编剧。

马克·吐温说过,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荒诞。

王柳云笔下的故事离荒诞有点距离,但又存在很多的意外性,这些意外性产生了无数的趣味性和故事性。

《说声我爱你,给一元钱》中,本来是自己去街头搞个行为艺术,纸牌上写“说声我爱你,给一元钱”,意思是让别人对她所,她给别人一元钱。结果,上来的第一对男女,女孩对男孩说“我爱你”,然后把一元钱扔进了王柳云准备的篮子了。一下子蒙了:咋给我钱,是我给你们钱啊?

后续来的小孩实在,说一句领一块,连说八九局,拿了八九块,结果孩子的奶奶看不下去了:别拿讨饭人的钱。

接着又来一个人,真情谛说了句我爱你,放下五十块钱。

这下,行为艺术真成了乞讨了。

但是,接下来的男人则表现了猥琐的一面:你若年轻,能陪我,给一百元。

王柳云反转纸牌,上写:我有武功,小心揍你!

然而反转还没结束,到最后,是因为怕两个熟人认出来,王柳云匆匆逃离。

这个故事充满的一次又一次的被误解,但是,误解的过程中,有男女青年的相爱,有孩子的淘气和奶奶的善良,还有另一个女人的善良,以及一个男人的猥琐。短短一个故事,反转不断的同时,还见证世间百态。

这有点欧·亨利的味道了。

王柳云真是一个天才的讲述者。

《月光不迷路》展示一个画家身份之外的王柳云,她笔下众多的故事中,有天真,有善良,有愤懑,有无奈,有委屈,有困苦,有浪漫,但最可贵的,是乐观。所以,她才能在很多故事中,不由自主地加入趣味。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我们更偏爱有意思。

这是一个书名比较浪漫的书,而且是诗歌与随笔的合集。所以,放一首她的诗作为结尾吧。

《窗外已是春天的样子》

很久很久以前,就失去了你的消息

我也再没有去向人打听你

窗外已是春天的样子

那风,那天光的颜色

很多很多个冬天过去

我已习惯了寒风呼啸而过后的颤抖

也就那么回事

所有的花都深藏未露

当初与你是如何错过

也许这才是从来没有错过

我后来时时想起你的样子

对着一地霜雪,和春天

即使一株盆景,那么冠盖华姿

那也是你当下的模样,从未改变

如今我才懂得欣赏

那些春天,都有你的花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