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锦集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锦集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一本由罗曼·罗兰著作,线装书局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元,页数:1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一):就“书”而评,不是评内容

在挑选《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时候,看到了线装书局版,就是这本:

那“线装”二字令人感觉到了经典与优质。然而,事实证明,那是我的一厢情愿,现实告诉我,这套书错字极多,比如:

1.所有的“一班音乐家”中的“一班”都写成了“一般”,以至于见到“一般”的时候,需要分辨一下是“一般”还是“一班”的意思。 2.“不均匀”写成了“不平匀”, 3.“盯着”写成了“钉着”, 4.“传染”写成了“转染”, 5.“新发现”写成了“新发见” 6.至于是“萧伯讷”还是“萧·伯纳”还是“萧伯纳”我就不确定了,不知道是傅雷的原版是什么,傅雷译的其它版本上怎么写的都有。 7.最离谱的是,下册350页,说的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等奥里维在“妻子”门前走过,好跟他打招呼。这俩人当时都没有妻子,咋看咋别扭,谁的妻子?? 从电子书上查到,是“铺子”。

8.下册363页,“爱麦虞限是受到尔少病态的遗传的”,应当是“爱麦虞限是受到多少病态的遗传的”,“多”写成了“尔”。

9.下册384页,“一起站着打盹的马”,应当是“一匹”。

10.下册394页,“握着起在墙头里的”,应当是“砌在墙头里的”。

11.下册418页,“饭吃到半中间,阿娜透不过起来”,应当是“透不过气来”

12.下册438页,第二段“因为他们只认识书木中的宇宙”,应当是“书本中的”

13.下册454页,最后一行“永恒的生命的跳功”,应当是“跳动”

还有很多,懒得记了。多数是谐音的错误,难道说出版社把整本书用拼音重新敲了一遍吗?但是从这个“书木”来看,似乎是五笔。

能够直接呈现到我这样的普通读者面前的,也就是文字,像那些什么页数、纸张、印张、码洋之类的专业术语,咱也看不懂,也无法评价,唯一能够被读者一眼识破的就是错字。在一名普通读者眼里,如果书有错字,那这本书就代表着质量不好,代表着粗制滥造,用再好的纸张也没用。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买线装书局的书了。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二):艺术,人生。

我是年初的时候入驻豆瓣的,虽说一直有耳闻,但群众对其褒贬不一,也就没放在心上。结果是因为喜欢一个人的电影追到了这里,电影评论区的乌烟瘴气几乎吓退我,幸好我看到了还有这样一块保存相对完好的空间,读书人在这里可以广泛交流与阅读有关与生活有关的心得与心情,对于一直喜欢读书却苦于缺乏一种氛围而只能断断续续轻轻浅浅阅读的我实在是一个惊喜的发现。于是就像是有人监督又像是有人陪伴,这半年,工作、生活琐事之余凡碎片的时间里尽量拿来阅读,过得异常充实,深深感觉到了做一个“读书人”真好!

做了这么长的铺垫,不是专为表白豆瓣,是想谈谈零零散散读了5个月的一部著作——线装书局版傅雷先生翻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它分上下两册。这一版的印刷字很小,看起来有点吃力,再加上错漏很多,所以隐隐约约觉得我读的可能是盗版,毕竟是买其他书的时候看它便宜顺手买下来的。而且刚开始使用豆瓣写笔记,也是搜不到我读的这个版本,为了不耽误阅读,我就胡乱搜了一个版本代替。算下来总共做了26篇阅读笔记,很稚嫩且是一家之见,不过只求真实记录就好。读完要写书评,又尝试去搜了一下,才发现是有这个版本的!所以只能说这个出版社的作品真不敢恭维,阅读体验差,便宜贪不得,完全是我的意志支撑着我把它读完,然后庆幸自己能坚持把它读完。

这是一部史诗级别的有关音乐有关艺术有关真理有关民族斗争的小说,是一个音乐家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成长史,承载着终其一生对德法意等欧洲国家文明之出路的思考与探索。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不再是华丽的空洞的说教,约翰克里斯朵夫不正是这样的英雄吗?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生活轨迹是从德国到法国到瑞士再回到法国。德国是他的家乡,在家中凭栏远眺就能望见的田野、河流、土地、森林处处都留下了他儿时奔走与玩耍的身影,也正是这一方水土启蒙了他最初的音乐审美。因此,后来的生活即便再苦再难,他都能捍卫初心,做纯粹的音乐,而不是把音乐当作是装点门面或是换取面包的筹码,他从未向现实低头。他的家乡德国也好,后来为挣脱束缚寻求新鲜空气而投奔的法国也罢,到处是虚伪的艺术,是作为谈资与工具的艺术,是被资本与权力操弄的艺术,艺术失去了它本来的面貌。克里斯朵夫经历过失望、痛苦、无助、被嘲弄、被打压、被利用,但每一次重大挫折对于他其实又都是一次新生,他感受到了无论是人格还是对音乐的理解、创作只有再经历蜕变之痛后才能实现的升华。是什么让他闯过人生一次又一次的苦难风暴?是信念的力量!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他始终相信拨云见日,虽然不知道它真实的样子,虽然不知道究竟要等待多久。

克里斯朵夫追求的音乐是有性格有内容有思想有情感的音乐。即便满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华而不实或流于浮表的东西,他依旧如此。因此,他的感情生活他爱的自然他欣赏的人文景观都成了他艺术创作永葆生命力的不竭泉源。而时间也证明了他的艺术价值,他得到了认可,他获得了成功,他成了前辈。可是,这样的艺术赖以焕发魅力的依傍一个接一个轰然倒塌,创作还有意义吗?生命还有意义吗?克里斯朵夫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可贵的奥里维在一场暴动中为救小驼子爱麦虞限死去了,重新给了他生命的火花又将其陷于自责的深渊中的阿娜抑郁了,年少时曾经暗恋他的小透明成年后给了他事业上无私帮助接近人生的尾声彼此心心相映相互取暖的平和恬静葛拉齐亚病故……生活是复杂的是多线交织的,没有谁能不被牵绊,每个人都做着不同程度的牺牲。克里斯朵夫茫然了,似乎只有死路一条。然而他又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在与内心的对话中,他重新找回了创作的初衷:艺术是自渡,但更是为了启发那些麻木蒙昧的人。作为艺术家是有天职在这的。

其实,何止是音乐,何止是艺术,斗争、生活本身不也正是如此吗?人类或摸着石头过河或风暴之中逐浪前行,上下浮沉,任何探索,管它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心胸放开阔一些,能装得下不同的声音,让他们碰撞发酵,激荡文明的进步,一切自然而然。眼光放长远一些,能看得清无论多么伟大的贡献或是渺小的挣扎都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浪花,是音乐史诗中的插曲,因此,不必因小有成就沾沾自喜,也不必因看起来一事无成而自卑,存在即合理,但也要永葆战斗之姿,毕竟关于人类的宇宙的探索任重而道远。克里斯朵夫于晚年释然了,那你呢?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三):感谢克里斯朵夫的陪伴

120万字,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读完,从夏初到秋至,感谢这个夏天有克里斯朵夫的陪伴。最初是《傅雷家书》里大力的推荐引发了对这本书的兴趣,真正拿到手中读完第一页,就立刻被深深的吸引。不像一般外国作品,由于文化的差异,读着总是有一种隔阂感,这本书,也许是融合了作者细腻的情感和傅雷先生带一点古文意境的翻译,瞬间让人置身于一个熟悉而又神秘的世界,惊异的看宇宙变迁。从主线来看,全书以音乐家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成长过程来推进,时间轴上的出生至离开,精神世界的萌芽到臻于完善,同时交织着艺术、宗教、社会、政治,以及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的支线人生。一遍读完不过看到这个宏大世界的骨架,还需后续细细研读。

你总能从克里斯朵夫的成长经历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懵懵懂懂的少年,横冲直撞的青年,斗争磨炼的中年,日趋超然的晚年,这大体是个成长的平均模型吧,只不过克里斯朵夫在每个阶段都做到了理想极致,而对于普通人,波动的程度要小的多。文中数次提到克里斯朵夫身上庞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每次涅槃重生,从“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的出生,走到扛着一个孩子逆水行走的最后一夜,快要倒下的那一刻,克里斯朵夫终于走到了彼岸。“咱们到了!唉,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这种精神力量是能够传递的,在未来的日子,碰到一些事情时,也许会再次回忆起克里斯朵夫的经历,从而唤起勇气、力量,精神、气魄,勾画出更好的图景。

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两个世界,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精神世界依托现实世界成长,现实世界需要精神世界反哺的力量,如果切断了两者的联系,精神世界会很快枯萎死亡,而现实世界也会变成行尸走肉。书中有很多克里斯朵夫精神世界的描绘,他常常让自己神游太空,少年时期的音乐世界的妙境,交织着半真半虚的自然风景,光怪陆离的颜色,甜美的紫罗兰,连绵起伏的山峦,还有贯穿全书的莱茵河,“儿童创造幻觉的奇妙力量,能随时拦住不愉快的感觉把它改头换面”,“它把所有的东西罩上一层薄雾,使一切显得高尚、美丽、动人”。精神世界也需要涵养的力量,这种力量则源自现实世界,在高脱弗烈特舅舅和克里斯朵夫少年时期短暂交往的日子里,他跟孩子谈星辰、云彩,教他辨别泥土、空气和水的气息,以及在黑暗中飞舞蠕动、跳跃浮游的万物之声,这些大自然给予的力量和养分,陪伴了克里斯朵夫的一生。在创作阶段,克里斯朵夫也常常去观察身边不同的人,制造机会去接触他人,这同样是他艺术创造的源泉。

每个人的存在都有他的意义。

理想化的人生没有标准,书中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奥利维,安多纳德,葛拉齐亚,这几个人物可以说最后都达到了超然的境界,也是克里斯朵夫付出真爱最多的人。奥利维的理想化、安多纳德的无私,葛拉齐亚的灵魂之交,但成长之路依然荆棘丛生,最终性格也不乏不完美之处,然而这种不完美也是一种完美。相似的人生经历也会走出完全不同的人生,这也构成了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克里斯朵夫在给葛拉齐亚的信中曾经提到一个大提琴师的人生经历,他们童年时代的心灵有些相似的地方,一生遭遇也差不多,音乐思想也有些相同的地方,但最终不过走出了一段平凡的人生,和克里斯朵夫事业上的成功完全不同,克里斯朵夫将产生不同人生的原因判定为意志力的差异。每个人在人生路上会遇到无数个十字路口,而精神世界指导着他走向完全不同的人生,无法判定究竟哪种才是最优选择。在达到清明恬静状态时的克里斯朵夫也意识到,曾经的敌人也给予了自己力量,每个人的存在都有他的意义。

最后附上古教堂门前生者克里斯朵夫像下的拉丁文铭文:

“当你见到克里斯朵夫的面容之日,

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