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读后感大全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读后感大全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本由【法】罗曼·罗兰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页数:14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一):读书笔记:《约翰 · 克利斯朵夫》(卷 6-8)

在《黑镜》第四季里,编剧给出了这么一种设定:假如将人们的意识通过数码复制的形式保存下来,那么这个复制品是否算人呢?

当然,以《黑镜》的风格,故事的结局大多以悲剧收尾,但我们将这种模式以浪漫的形式包装起来,会是怎样的故事呢?

「被爱过的人是不死的。」

我望着这句话发呆。

我也曾经爱过一个姑娘,那是在许多年前。我早已忘记见到她时的心情,能够确定的是,我已经许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那时的我和克利斯朵夫遇到弥娜时年纪相仿,是每个少男少女情窦初开的年纪。我们今天可以从很多影视作品里看到类似的回忆,那种单纯的憧憬,令人怦然心动的瞬间。

然而直到随着时间的流逝,命运将维系关系的纽带打散,人们各奔东西渐行渐远。克利斯朵夫去了巴黎,弥娜呆在德国小镇上。他们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遇见了不同的人。我们不知道弥娜在与克利斯朵夫分离的这段时间里过得怎样,就像我不知道她遇见了什么人经历了什么事。他们尝试着挑起一个又一个的话题,换来的却只有沉默的空气。时过境迁重新遇见旧爱,竟突然意识到曾经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情人已成陌路人。

但这并不是一件可惜的事情,她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世界上罢了,就像黑镜里面的设定一样。人的一生中会遇见许多人,也会有很多爱的人。对于克利斯朵夫而言,不只有弥娜、萨皮纳、阿达,还会有母亲、高脱弗列特舅舅,以及后来的奥里维…… 这些人在克利斯朵夫身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正是因为他们,克利斯朵夫才能谱写出不朽的音乐,将生命活成一部壮阔的英雄史诗。他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重新认识自己,在生命的白纸上画出人生的轨迹。正是这些他爱的人让他成为了他。

也正是那些我爱的人让我成为了我。

所以不要害怕爱上别人而受伤。生命的美好在于,每场爱情都能让自己破茧成蝶,直到后来你会发现,正是那些你爱的人定义了你的存在。而也因为你的存在让他们得到了永生。每个人都会被别人爱,爱如火炬一样传递下去,精神之火生生不息。爱是创造的催化剂,没有爱,人们无法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没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去爱,让他们的精神在你体内长存;去爱,让创造力在爱的催化下剧烈反应;去爱,让这个世界的美好精神永垂不朽。

去爱。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二):读书笔记:《约翰 · 克利斯朵夫》(卷 4-5)

我盖上书,长吁一口气,像是跑步中途坚持不住的歇息。

按照书的排版,我已经读完全书的一半,接近我此前读过的最厚的一本书了。我依然不适应连着两三个小时阅读,之前的我也不是一次性看完,而是以章节作为 break point。拿起一本书前我会规划一个小时的时间进入离线状态,而再长的时间会让我觉得像一段一望无际的上坡。我不愿意停下来,因为一旦停下要重新进入状态真是太难受了,但大多数时候我还是败给了自己的耐心。在卷七的开头有一段作者的序,与其说是序,对我而言更像是马拉松中途的歇息点,就像卷四开头一样。我决定停下来捋一捋全书的结构、书里的情节、我所略过的那些点点滴滴。

我在读小说的时候会时不时的进入一种恍惚的状态,明明没有把字读进脑海但眼睛却已经跳到了下一段,像一个空转的硬盘那样不靠谱。读完这三章我的书上居然没有任何读书笔记,更让我感到惭愧。我突然回想起我在玩手机的时候也是这样 — 目无神情,魂不守舍。如果屏幕突然暗下,那黑镜里反射出来的样子,我还会认识吗?

这种状态和卷四开始的克利斯朵夫完全不同。克利斯朵夫进入了青春期,也是我现在所在的时期,我当然更容易理解他的种种行为。但即便作为同龄人,我依然无法认同他在卷四里那些狂妄自大的作风。的确,如果一个人是天才,多多少少会对前辈的作品视如敝屣,但不是那种没有情商的猛烈抨击,以至于最后失去了所有的朋友。当然,这也是小说与现实不同之处,他创造出一个极端的人物,当他仗着自己的才华,抛开一切阻挠他的社会力量,放纵地挥霍一把而失败,抛下最后的亲人逃亡后,他会如何涅槃重生?抑或是就此堕入深渊?

在现实世界中,天赋异禀的人里,即便有如方仲永这样的案例,大多还是会更好利用天赋的人。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个圈子里最顶尖的人才,不会如克利斯朵夫那样口无遮拦,也同时不是那个天赋最高的。如果一个人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纵使在自己的领域有着做出突破甚至引领未来风向的天赋,还是可能会在社会机器里如一颗螺丝般默默无闻。但如果社会反过来,有天赋的人有了更加充足甚至无限的社会话语权,这个世界会更好吗?换句话说,如果这个社会变成一个彻底崇尚精英的社会,抛弃一人一票式的民主,寄望于精英自觉地维护目前我们能接受的社会风俗,显然,社会这列车会因为齐心协力而更快速的前进,但目的地是天堂还是地狱呢?

这个问题很难给出答案,毕竟这个社会不完全是精英统治。于是我们社会的变革总是天才辈出但发展缓慢。一个人即使光芒四射,除以七十亿也黯淡无光。在一切社会变革中,正是这些精英用他们的力量拖动社会慢慢前进 — 但不一定是进步,而保守的力量总会很大程度上钳制变革的产生。社会正是这样,精英在指明方向前进,而普通人则是社会发展的缓冲层。这两股力量 — 少数的天才和多数的庸才间此消彼长地对抗,让这个社会在一个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平衡区间内徘徊,而克利斯朵夫的莽撞使他成为这一个不坏体制的牺牲者。

在另一个天才身上也能看到克利斯多夫的影子,年少成名,坚信自己的现实扭曲力场能强大到违逆历史潮流,最终被赶出了自己创立的公司。

巴黎会成为克利斯多夫的 NEXT 和皮克斯吗?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三):读书笔记:《约翰 · 克利斯朵夫》(卷 1-3)

我还真从没读过这么厚的书。 倒也不算没读过,但那不过是网络小说罢了。对于世界名著,我向来报以极大的敬意而又敬而远之。倒不是我觉得它们好得我现在还没达到看懂的境界 — 如果要看一本书前就要确信自己能看懂那得有多少好书在历史长河中被埋葬,而是我实在太懒了。我总对自己能静下心这件事没信心,尽管我能确信自己内向的性格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长时间独处,但没信心这事情还是烙刻在我精神深处无法消除。 我总算还是鼓起勇气决定读一下经典了,去年看完最后一本书后恰好临近考试周,课外书倒也就放下了一段时间。考试周结束的那一天我就在亚马逊下单买了一套天津人民出版社的。虽然这本书也有电子版,但我现在还是会感觉电子版的书只适合比较轻松的书,一旦碰到这种经典或者工具书,纸书读起来还是更加舒服。拿到后也不算失望,精美的装帧的确能对阅读体验加分不少。我也是最近才开始能欣赏书籍的装帧,似乎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开始对实打实拿在手上的东西更加珍惜。 不过最重要的终归是内容,可我如今坐在桌前仔细回忆卷一究竟讲了什么,到头来不过是最后克利斯朵夫那场成功的演出罢了。近一百页的内容我读完只能说出一句话,也不怪得很多人没耐心看下来。但这书好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故事极其简单,在维基百科上用不到一千字就能概括,而罗曼 · 罗兰却能扩展成一百二十多万字的书。他的描写细致地让人抓狂,但也正是这么细致的描写才能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总是倾向于以最简洁的方式了解一件新奇的事物、一个不了解的人,而没人会觉得荒谬。比如要解释比特币是什么,有人简单粗暴的甩出一个几个词语就盖棺定论 — 泡沫、区块链、去中心化,好像这不到十个字就能解释得通一项甚至可能载入史册的发明。希特勒是法西斯、乾隆帝是十全老人、基辛格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可我们都该知道,每个人都是复杂的,而罗曼 · 罗兰就是通过描写每个冲突、误会、成长时人物的细腻的心理状态将一个普通的故事扩展成伟大的作品。一个小孩想当然地认为父母是全能的,而那句「是我的旧蓝上装」是如何将这一切幻灭;一个小孩在直面第一次死亡时那种世界观的坍塌、重塑;一个少年为何与同性友人间有超越恋人般肉麻的通信;在面对家境那道横贯于爱情间的沟壑下少年的无力感;洛莉这个幼稚而不识抬举的少女是如何会博得一些读者的同情;甚至少年如何差点成为自己讨厌的父亲······

读到现在我最喜欢的还是卷三《萨皮纳》那一部,那时读完我写下这么一段:

我把读书时灵光一闪的思考写在书上,把读完一大段后所剩下的东西保存成一个个 HTML 文件。这些当然不是书的整体,但也不失为生命的点缀。在卷三结束后克利斯朵夫将要进入一个人生的新阶段,而我也即将来到从学习为主业到生产为主业的阶跃。 但人生不像小说,它就像微积分那样连续而不间断,不是能清晰地分成一个个章节。它可能时快时慢、时而上升时而下坠。能确定的是,X 轴的方向总是往一个终点奔去。 能让人欣慰点的是,我离终点还有很长的距离。 不论是书,还是人。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四):信奉生命

除开五一劳动节打了两天枉逛,花了10多天的时间终于看完这本百万字大作,有一些疲倦。

我从约翰克里斯朵夫身上看到了许多安兰德笔下霍华德洛克的影子(当然前者的诞生早于后者),一样的天才,一样的信奉自由,一样黑格尔式的绝对精神。对那些质疑和噪音不屑一顾,而对自身的精神自由坚定不移,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打破他的思想、他对进步的欲求。

这本书算是罗曼罗兰写给整个人类的,主题宏大,涉及到攀登、贡献,英雄、勇气。

关于攀登、贡献:“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气势磅礴的开篇第一句把整本书拔到可望不可即的高度。克里斯朵夫如同这句译文一样,在生命中不断拔高,我甚至理解了罗曼罗兰用音乐来作协同,展现克里斯朵夫这曼妙生命的篇章。“大半的人在20岁或30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当谱写出了一阕曲调获得满堂喝彩,你想仅依靠这一次的成功,这一级的台阶持续演奏下去吗?罗曼罗兰在此说了不,你需要不断砥砺精进,你需要接受更多元的人类与思想,你需要聚集更多的精神火种,如友情、爱情、亲情,你还需要往更高一级的台阶试着迈下步子,然后对于你自己以及人类贡献出生命最后的余烬。

关于英雄、勇气:“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的名言用在这很合适,克里斯朵夫对作品创作的勇气,对伴侣选择的勇气,对嘈杂声不屑的勇气,对诬蔑敢于决斗的勇气,无不在向他的世界证明自己的英雄主义,虽然也有害怕、有踌躇、在喧嚣面前犹豫不前,但他最终会凭借自己的意志或是周边人的帮扶越级而上。“我看到这可怜的一事无成的家伙,一生只是一组连续不断的悔恨,我就心里想,我就可能成为这种人。……我没有像他那样的陷落是靠的什么呢?没有问题是靠了我的意志,但也靠了偶然的遭遇,并且即以我的意志而论,难道那完全是凭我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吗?岂非多半是靠我的种族,靠我的朋友们,靠那帮助我的神的力量吗?”

我是羡慕甚至于嫉妒克里斯朵夫的幸运的,他有对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他有对抗社会杂音的勇气,他有一位扶助宽慰的舅舅,他有一位扶级而上的知音,他还有一位灵魂共鸣的伴侣,所有这些都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伴随他,一起度过这些曾糟糕但依然热爱的日子。

一段亚诺夫妇的爱情插曲,「你眼睛旁边的,鼻子上面的那些小皱纹,我是认得的,看着她一条条的刻下来的,我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来的,这些可怜的灰灰的头发一天天的褪色了,和我的一同褪色了,并且一部分也是为了我。这张细腻的脸,被煎熬我们的疲惫苦难磨得虚肿了,发红了。我的灵魂,因为你和我一起痛苦,一起衰老,所以我更爱你了,你的每一条皱纹,为我都是过去的一阕音乐。」抄完同克里斯朵夫一样感叹,“噢,这样的生命多有意思,这样的死也多有意思!”生命的美何尝不是这样你侬我侬谱写出的乐章构成的,世俗人在婚姻里看见的是柴米油盐,而克里斯朵夫看在眼里的是生命诗意。

最近发生了件小故事很对主题,前几天陪两个合作伙伴宵夜,酒后决定地铁回家,一边走他俩一边眼馋路过的漂亮女孩子,我带着玩笑的口吻打趣道,“能不能别这么低俗!”他俩起哄,“老张,你说,有钱了之后人生不就是这些东西嘛,物质,女人。你说你的人生目标是啥,有钱了之后?”

我颤微微答,“想多学点东西……”这极其装的字眼从我那刚泡过酒精的舌头上刚一吐出来,他俩酒醒似的睁圆了眼,绿灯亮起,我赶紧糊弄嚯嚯几句该过斑马线了。

回想这一幕,仿佛发生的当时天上有张面孔从背后注视我,“瞧吧,这个特么够日的世界就是在通过这种方式试图影响甚至改变你。切记,坚定你的思想,巩固你的精神。”

是的,我一直在试图学习,学习用精神来指挥疲惫的身体出门运动,学习跳绳时克服肢体的不协调,学习跑步时克服心肺的罢工,学习钢琴时眼脑手的优美和谐,学习肃清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习如何写作,学习如何善良,学习如何经营好一段感情,学习如何在生命中发现诗意,不想如罗曼罗兰所说永远停在人生的某一个台阶上,只是重复自己以往的日子,“有钱了,我想学点东西,可能会想学滑雪,想学冲浪,想学驾驶飞机,想学许多未知与未尝试过的东西。”这就是我原本打算回答他们的全部答案,也是回答我自己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