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锦集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锦集

《生活的艺术》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477图书,本书定价:29.90元,页数:2009-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一):林老很懂生活啊

林老不止很懂享受生活,也很有先见之明啊,她对于东西方的比较在现在看来也颇有道理。虽然林语堂是被鲁迅骂为闲散文人,但革命之外也得有生活啊(虽然我也很喜欢鲁迅,或者说更喜欢鲁迅)。但林语堂在现在肤浅、浮华的生活气息下,也可以调剂下我们的心灵。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二):惜读

这本书难得让我这附庸风雅之人也觉得生活得自在悠闲诗意浪漫 是必不可少的。

这本书 不是一本需要一口气 一个下午读完的书 我只看过几十页 但却让我在忙碌的生活里能静下体会生活 爱生活这也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这本书读了不会让你有任何物质上的收获 最好不要抱着“一定要学到什么”的态度来读 那只会感到疲劳乏味。

我也欣赏一些作家独到的见解 ,犀利的笔锋。但相比准确揭露现实的黑暗,腐败,却做不出任何实质性的改善。不如像林先生一般去思考如何更好生活,这才是根本所在。

随着性子读 这是本很美的书。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三):Report on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Lin Yutang (October 10, 1895 – March 26, 1976), the author of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was born in Zhangzhou, Fujian province. His free and refined writing style made him a distinguished writer as well as a translator, and his works which relate to ancient Chinese are always popular in the West.

This piece of work,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was published in 1937, which was released at the time when Mr. Lin was working in America. It soon became another successful English work after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In this book, Mr. Lin talks about Chinese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s nature, human relationships, etc. He also talks about how Chinese people enjoy their lives. Take the appreciation of tea for example. Lin points out ten steps to illustrate how to appreciate good tea, from the ways of preservation to the flavor of beast tea.

This is a good book, which introduce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esterners. At that time, China was a mysterious country with abundant gold, which was the only thing the westerners know. Probably most of the westerners still hold this view. They hardly knew anything about Chinese, neither people nor culture. Therefore, this book blows a Chinese culture wind to the western countries. It also shows a vivid China for the American people, and it made the westerners realize that “Oh, it is the way how Chinese behave!”

However, there are some limits in this book. For example: Lin, as a man of letters, writes stories and opinions of intellectuals but not common people’s, for most of Chinese at that time were un-educated. Thus, this book can present a lively picture of Chinese literature-circle like the spirit of Confucianism, the views of Taoism, but it cannot draw the whole picture of Chinese.

Why do we learn English? Some people may give the answer that we learn English so that we can learn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from western countries. How about show the real China, like Lin Yutang, to the westerners?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四):一门课的读书报告

同心如牵挂,一缕情依依

——论《生活的艺术》中的林语堂的爱情艺术

摘 要: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以一种闲适的意趣,直抒他对于生活经验的理解,看似闲庭散步;实则蕴含着林氏本人的旷怀达观、闲适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作者的诗才学殖和对于人生敏锐的穿透力。细细品读《生活的艺术》, 不难发现讲究“生活的艺术”的林语堂,对“爱情的艺术”自然也有一番与众不同的高见。

关键词:《生活的艺术》;爱情艺术;闲适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用英语撰写的向国外介绍中国的专著,1937年在美国出版,次年便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周。林语堂在自序中坦言“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与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1页。]可见《生活的艺术》一书不仅是林语堂向海外输出中国文化,向西方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也是实践“两脚踏东西文化 , 一心评宇宙文章”一语的生动写照,更加是林语堂个人思想、生活经验与情感的真实之表露。细细品读《生活的艺术》, 不难发现讲究“生活的艺术”的林语堂,对“爱情的艺术”自然也有一番与众不同的高见。

怎不开怀上扁舟

林语堂于清光绪二十一年(西历一八九五年),出生在福建南部沿海山区之龙溪县坂仔村的一个牧师家庭。父亲林志成是个无可救药的乐观派,锐敏而热心,富于想象,幽默诙谐。[ 刘志学主编《林语堂自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第51、55、50页。]母亲为人老实、直率,由于是八个孩子的儿媳妇,到晚上总是累的筋疲力尽。在家林语堂兄弟六人,姐妹二人,他是倒数第二。家有二姐比林氏大四岁,是林语堂少小时候的玩伴,据林语堂后来回忆:“但是我们一块儿玩起来,我还是和她玩得很快乐,并不觉得她比我大。”就在这么一个亲近自然、充满温馨的环境下,林语堂认识了人生第一位意中人赖柏英,他曾经不止一次的说过,赖柏英是我的初恋的女友。因为她坚持要对盲目的祖父尽孝道,又因为我要出洋留学,她就和我分离了。

除此之外,林语堂在《八十叙怀》也曾提及“我以前提过我爱过我的坂仔村里的赖柏英”,,这位曾被称为“橄榄”,曾经被认为“我们俩都认为我俩相配非常理想;”“我们辆彼此十分相爱。她对我的爱非常纯正,并不是滩涂什么,但是我俩终因情况所迫,不得已而分离。后来,我远到北平,她嫁给了坂仔本地的一个商人。”[ 刘志学主编《林语堂自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第68页。]这一段姻缘,一直成为林语堂一生永远的回忆,每当想起坂仔的大山,想起家里的二姐,也少不了想起那份独享的初恋。当林语堂七十大寿时,张群诸君寄来贺诗,林语堂诗兴大发,和之以酬谢。诗中既有感叹人生,叶落归根之意。其中节录如下:

三十年来如一梦,鸡鸣而起营营,催人岁月去无声,倦云游子意,万里忆江城。自是文章千古事,斩除鄙吝还兴,乱云卷尽盜纹平,当空明月在,吟咏寄余生。

七十古稀,只算得旧时佳话。须记取,岳军曾说发轫初驾,冷眼数完中外账,细心评定文明价。有什么了不得留人,难分舍。

俯仰风云独不愁

再后来在二姐的辍学允婚下,林语堂进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期间认识了厦门的“C”小姐。每次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回家之后,林语堂常到厦门的至交家里玩耍,“因为我非常喜欢这个朋友的妹妹C”,“她生得确是其美无比,但是我俩的相爱终归无用,因为我这位女友的父亲正打算从一个有名望之家为他女儿五色一个金龟婿,而且当时即将成功了[ 刘志学主编《林语堂自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第70页。]。

当林语堂知道不能娶C小姐时,林语堂写道“真是痛苦万分。”[ 刘志学主编《林语堂自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第71页。]而作为林语堂的结发的廖翠凤也是个富有银行家之女。林语堂说“她比我来,是高高在上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富有之家出来的千金,当时廖翠凤当年没有身在上海,但是同意嫁给林语堂,当她母亲告诉廖说:“语堂是个牧师的儿子,但是家里没有钱。”她坚定而得意的回答说:“穷有什么关系?”这位极其贤德的奇女子最终成了林语堂的左膀右臂,于民国八年完婚,林语堂在《八十叙怀》,写到“蜜月是到哈佛去旅行。婚礼是在一个英国的圣公会举行的。”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以放浪者为理想的人一节中写道“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们能够利用幽默感去纠正他们的梦想,以一种比较健全的现实主义去抑制他们的理想主义,”也许林语堂此番肺腑之言,有可能出自这等事情也未尝不可。

不能想象若不是廖翠凤的大胆主动,很想有走在一起的可能,没有廖翠凤不嫌林家贫穷,用一千大洋的陪嫁费资助林语堂留学,很想想象后来林语堂的成功。林语堂的恋爱和婚姻,对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后来在小说中写到恋爱婚姻时,注意破除门第之间。《京华烟云》、《朱门》都写了富家少女爱上家境贫寒而言行正直的男子。廖翠凤之于林语堂,借用林语堂自己的话来说“妻是外向的,我却是内向的,我好比一个气球,她就是沉淀的坠头儿,”“妻是水命,水是包容万有,惠及人群的;我是金命,对什么事都伤害克损。”虽然没能与自己的最爱结成婚姻伴侣,但他没有消沉下去,更没有悲观绝望,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处理失恋与婚姻。而对于人们的伤春悲秋,他在六十岁时则说“老婆对我不嫌老,既不伤春又不悲秋,俯仰风云独不愁”,这显然也是一种艺术的眼光。[ 王兆胜:《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124页。]

水底行云荡漾时

林语堂以为人类必须从智识的智慧,进步到无智的智慧,需变成一个快乐的哲学家;也必须感到人生的悲哀,然后感到人生的快乐,这样才可以称为有智慧的人类。因为我们必须先有哭,然后才有欢乐,有悲哀而后才有觉醒,有觉醒而后才有哲学的欢乐,另外再加上和善与宽容。[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31页。]没有金钱也能够享受悠闲的生活,这种悠闲的生活,也必须要有一个恬静的心地和乐天旷达的观点,已经一个能尽情玩赏大自然的胸怀方能享受。林语堂也认为老子所以要鄙弃俗世生活,正因为他太爱人生,不愿使生活变成‘为生活而生活’”。[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235页。]

当然廖翠凤在经济上一直有着比林语堂更深刻的理解,这不单单是廖氏出身银行之家,更是廖本人打理家务,便知其中甘苦,也是作为作家妻子晃荡不安、作为爱情胜利者的自然流露。而每当生活不如意,压力频频来袭,都是林语堂和廖翠凤一路坚持走过来的,尤其是林语堂以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向太太娓娓道来生活的艺术。正如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写道“我们在这美丽的尘世上好像是过路的旅客,这个事实我想大家都承认的,及时这尘世是一个黑暗的地牢,但我们总得尽力使生活美满。[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47页。]”每当经济压力无虑,则有发出“尘世到底是真实的,天堂终究是飘渺的,人类生在这个真实的尘世和飘渺的天堂之间是多么幸运啊![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47页。]”尤其是前后两次赴美,如果说第一次踏上赴美求学之路是满腹辛酸泪的话,第二次旅美定居则是化作秋蝉唱秋歌的快意与舒适。当一个人的名字半隐半显、经济在相当限度内尚充足的时候;当生活颇为逍遥自在、可是不是完全无忧无虑的时候;人类的精神是罪快乐的,才是最成功的。

林语堂认为“从生物学的观点看起来,人生几乎是像一首诗。它有韵律和拍子,也有生长和腐蚀的内在循环,”所以“我们应当能够体验出这种人生的韵律之美,想欣赏交响曲那样的欣赏人生的主旨,欣赏它急缓的旋律,以及最后的决定。”他认为“人生没什么好坏,只有‘在那一季里什么东西是好的’的问题。如果我们抱着这种生物学的人生观念,循着季节去生活,那么除自大的呆子和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之外,没有人会否认人生确是像一首诗那样地生活过去的。”[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56、57页。] 我们应当能够体验出这种人生的韵律之美,应该能够像欣赏大交响曲那样,欣赏人类的主要题旨,欣赏它的冲突的旋律,以及最后的决定。正是对人生的过程林语堂有着别样的理解,林语堂都有一个“艺术化”的评介标尺,从而他的婚姻爱情上也能不偏不倚、而保持着一如既往的热诚的、闲适的人生态度。

对于生活中的爱情,林语堂认为半玩世者是最优越的玩世者。好比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里把这种生活的理想很美妙地表达出来:

看破浮生过半,

半之受无用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

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

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mo;

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

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

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挫;

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

姓字半藏半贤。

一半还之天地;

让将一半人间。

让将一半人间。

办思后代与沧田,

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

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稳颠,

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

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

会占便宜只半。

这种“半半哲学”思想实际上一种艺术地对待人生欲望的问题;[ 王兆胜:《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124页。];总而言之,林语堂相信这种中等阶级生活,是中国人所发现最健全的离线生活。好比陶渊明,也许有人以为陶渊明是“逃避主义者”,但事实上他绝对不是。林语堂人生他要逃避的仅是政治,而不是生活的本身。在他那里,他的妻儿是太真实了。也许我们这么理解,林语堂与其再说陶潜更是在言他自己本身,当“都是文学因缘,俺只念十载辛勤。空对着奇冤久悬难昭雪,终惹得曲解歪缠乱士林”,林语堂选择了“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芸籽”,他就是这样的爱好人生,由种种积极的、合理的人生态度、去获得他所特有的能产生和谐的那种感觉。[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182页。]

白首陶然共忘机

如果没有情,我们便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做人生的出发点。情是人生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中的韵律,......谈到没有情的灵魂,正如谈到没有表情的音乐一样地不可能。这种东西给我们内心的温暖和丰富的活力,使我们能够快快乐乐的面对着人生。作为维系林语堂一生最得意之事的婚姻,他曾坦言:“婚姻犹如一艘雕刻的船,看你怎么去欣赏它,又怎么去驾驭它。”随着年华是逝去,晚年的林语堂显得更为恬淡、释怀。正如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所引写的一样,“如若我们明知和老年白发无从争斗,则我们何不就认白发为美丽。朱杜的诗:

白发新添数百茎,

几番拔尽白还生;

不如不拔由他白,

那得功夫与白争。”

对于岁月至于自己的态度是这样,至于爱情亦是如此。在结婚五十周年纪念之际,林语堂送给夫人廖翠凤一个勋章,上面刻了James Whitcomb Riley 的“老情人”(AnOldSweetheart)

“When I should be he lover for ever and a day,

And she my faithful sweetheart till her golden hair was gray,

And we should be so happy when either’s lips were dump,

They would not smile in heaven till the other’s kiss had come”

同心如牵挂一缕情依依岁月如梭逝银丝鬓已稀

幽冥倘异路仙府应凄凄若欲开口笑除非相见时

在林语堂看来廖翠凤与他早年了吃尽了苦头,廖翠凤不止一次的为了家庭之故,牺牲了自己,一切都记在林语堂的心中,一生不忘。他们的爱情从结婚才开始,又以结婚为基础而发展的。随着时光的流逝,年龄的增大,越知道珍惜值得珍惜的东西。恰如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所言,“但在我看来,一个女人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扶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衣服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谁在枕上逗弄的时候。”“我以为我对于女人的见解并非由于迷信母道所产生,而实在是有中国式家庭理想之影响。”[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275页。]

林语堂所认为的中国式的家庭理想 ,如“非常的注重家庭关系,认为是一切人类关系的根基,也注重孝顺父母,”等等在廖翠凤身上都能找到,有他认为的“认为一个人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或苦或乐,都以他所娶的妻为定,而未来家庭的整个性质也由此而决定。”[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283页。]更直接在后来的岁月里得到了印证。可以说没有廖翠凤的牺牲,很难有林语堂巨大的艺术成就,也正是林语堂卓尔自成的人生态度才和廖翠凤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无怪乎有学者这样评介林语堂艺术化地处理爱情和婚姻:“‘爱情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中 一颗灿烂的明珠。他和廖翠凤都是善于驾驭婚姻之舟的舵手,无论遇到什么惊涛巨浪,他们都能胜似闲庭信步,从容对待。”[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123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