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1000字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1000字

《生活的艺术》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一):生活的艺术关键在生活

#20180420#

我看到书名就觉得这本书应该是那种小品文的形式,文字很美,内容很平实,处处流露着接地气的生活,但真不是那么回事。

文字确实不美,大段大段的文字,连分段都不好看,真是没有美感。我怀疑是不是看错书啦。确认后,没有啊。最后我明白了,林大师是用英文写的,之后别人翻译的。这就可以理解啦。

里面说的内容很多,有艺术的,如花草树木,有生活的如吃饭睡觉,有哲学的如庄子,主要是古代经典。里面有大段大段的古文粘贴,如有一篇,大部分是古文。这就不好看了,不过翻译成英文那还是很牛的。

去年看的他写的苏东坡转,也是别人翻译,我还不断的确认,这是大师级的作品嘛。不过大师就是大师,我境界达不到或者关注点移位,欣赏不到而已。

梁实秋好想也有一本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二):圆浑中的尖锐

此书自序相比正文内容是要给差评的,感觉是匆匆忙忙写出来的。每句都要出现“我怎样,我怎样”,外加开头就注清楚此书时私人的供状,至少给我留下的是极端自我的初印象,就这点差点害得我错过一本好书。

读前半部分的时候,对于林语堂先生阐述的许多个人的观点是不赞同的。他过于圆滑世故的处世观点,以及安于享受的人生观,对于事实的态度都是浑圆的,更贴合所谓人性的,不知是不是这样的观点已经距离现在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势必会带来这种思想的差距。殊不知时代变化的实在是太快了,人也在大环境的驱使下迅速的转变着。

书越往后读越发现,虽然书的各个标题都是有关享受与乐趣,但个人观点非常强烈,并且有许多尖锐的观点态度包含在这圆润的生活态度中。书中对于人未来的发展无论是生活态度还是文化程度等都是理想化的,不知是对人抱有太大的希望还是只是在书中抒发一下罢了。

对于每一个谈论的话题,最终都给了一个极致理想的终极状态,并且给予自己一个未来人会实现这些的希望。但在我个人看,都是过度理想的,都不会实现。

毕竟也是有时间差距的,有许多观点是相对老旧,例如在于对女性以及婚姻的观点上。本书的后几章很喜欢,观点坚定富有判断力。个性鲜明、观点独立,在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不能因观点上有些许不和就否认这是一本好书,自有与林语堂有同心的人会赞同这本书的观点是绝佳的,书能展示出一个人的灵魂,这是个完整独立又极富个性的灵魂,圆浑中也带着不可否认的尖锐。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三):抒情写意的世界观之旅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大获成功后,写的第二部向美国介绍中国哲学文化书籍。这位国学大师在文中写到,曾想把书名定为“抒情哲学”,可翻开这本书,不曾想却有治愈的作用。

尽管“读一本书,就像和一个伟大的人对话”这种说法由来已久,看《生活的艺术》却第一次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了心神安宁的感觉。林语堂在文中,中西哲学宗教思想、历史段子、艺术人物信手拈来,庞大的知识体系和阅读量令人惊叹。这本书不建议一口气读完,分开几天,每次读上几篇,不失为一种享受。每当有些焦躁的时候,书中的文字都能起到镇静剂般的作用,令人看着看着,心绪就渐渐平复安稳下来。能写下这些文字的人,想必也是位身心安稳,不骄不躁的智者。

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生活的艺术可以引申为生活的社会意识形态。众所周知,任何时代,都不会在一个社会中仅存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生活的艺术》与其说反映了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倒不如说是书写了林语堂如何看待中国的意识形态。他潇洒脱尘的世界观令很多人想往,早已自成一派发展成一门艺术了。

曾有人说过,看《生活的艺术》要从孤岛上看,在城市中看到这本书你会很悲哀,因为城市中不不具备林语堂笔下的生活。我却持相反的观点,毕竟人还是很贱的,当你生活在闲适逍遥之中,还需要读和你人生相差无几的著述吗?恰恰是都市中的人,读到这样的书,才会充满无限遐思,对“放浪者”的生活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人生很不可思议又有趣的一点就是,你的肉体经由看不见的锁链与现实相连,灵魂却可以漂到任何想栖息的地方神游,做自己想做的梦。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四):“我并不读哲学而只直接拿人生当课本”

林语堂博士的《生活的艺术》,是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华人近现代作品之一。通过对生活的衣食住行、零零碎碎的,林语堂试图为简单闲适的生活正名,启发读者在一日三餐、饮茶品酒、阅读沉思、亲近自然中恢复对生命和生活的感受。书里并没有当下流行的高大上哲理和理论,而是对生活的细节、趣事娓娓道来,正如作者本人说的,“我并不读哲学而只直接拿人生当课本”。

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在我们火柴公益的群里,有一些关于什么是善良的讨论。的确,在各大宗教和思想派别里,有很多交叉而又不尽相同的说法,究其共同点是:善良必是帮助他人、利他;善良经常需要我们对付自己的贪嗔痴;善良必是我们的一种自由选择(而不是受任何因素,例如道德规范、社会压力、环境规定,之迫)。我觉得这最后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只有出自自由的选择,善行才会给我们带来充分的快乐。

当这场关于善良的“理论探讨”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不由地回想了一下自己与善良的关系,发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并非近年来才得暇接触的各种“哲理”、名人事迹、或名闻遐迩的感人故事,而是几件自己亲历的身边小事。

——书评首发于我的公众号《麦哥自留地》,点击链接可阅全文。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五):悠闲艺术--尘世是最好的天堂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尘世是唯一的天堂。我们相信人总是要死的,我认为这种感觉是好的。它使我们清醒,使我们悲哀,也使某些人感到一种诗意。它使我们能够意志坚定,去想办法过一种合理的真实的生活。它使我们心中感到平静。

世界上的强盗,再没有比劫夺我们思想自由的罪恶更大的了。

大自然本身永远是一个疗养院。它即使不能治愈别的疾病,但至少能治愈人类的自大狂症。

人类应被安置于适当的尺寸中,并须永远被安置在大自然做背景的地位上,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中人物总被画得极渺小的理由。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很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午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

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复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

屈指算算生活中真正令人快乐的带我时,一个聪明的人将会发现“食“是第一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