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灿烂的再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灿烂的再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灿烂的再生》是一本由【英】弗吉尼亚•考克斯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3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灿烂的再生》读后感(一):没有任何阅读价值

几个阅读建议:第一章、第四章仔细读,第二章正常读,其他章跳着读甚至可以直接不读。这本书绝对是个雷:第一,作为一本文艺复兴主题的书,全书没有任何一副插图,附录中参考文献与正文一个字号、一样行距,占用近五十页;装订松散,翻页有脱落风险。第二,译名不采用通用译名,如乌菲齐博物馆翻译成乌菲兹博物馆,多纳泰罗翻译成多拉太罗,并且前后译名翻译不一致,译者文笔也奇差无比。第三,书中内容一半以上近百分之七十是维基百科式案例,几乎每一页都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一个最能说明的例子”,基本结构就是“人名+生平事迹+代表作”,没有任何一个读者能记住,也没有必要记住,因为刚看完一个人,下一个人就跟走马灯一样上来了,没有任何归纳式的分析,少有的几段分析也流于表面,是对主流观点予以复述,找几个创新观点跟沙里淘金一样,是一本披着学术专著皮的文艺复兴人士简介,今年看过的书没有比这一本更烂的了。

复述一下主流观点,第一,文艺复兴是温和的、渐进的,不存在疾风骤雨式的变革,体现在1.文艺复兴没有发现存在主义式的“存在的自我”,个人价值的发掘有限,更多的是发现“关系的自我”“社会的自我”,找到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和价值。文中称“自我形塑”,即文艺复兴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打造他们社会形象的方式2.文艺复兴追求哲学思辨的同时也会追求宗教教义(几乎是老掉牙的观点),没有走向极端的异教崇拜。第二,文艺复兴是渗透大众的、全面的,一方面,文艺的概念得到扩张,不仅包括纯粹绘画、写作等的艺术家,还包括各类技术、科技形成的卓越的产品;另一方面,推动文艺发展的不仅是上层贵族基于其个人爱好与经济实力实现的,而包括基层民众的技艺的锤炼与审美意识的形成,最终营造出贯通社会各阶层的崇尚人性的氛围。文艺复兴是同化的、绵长的,“反宗教改革” 并未摧毁文艺复兴的经络,文艺复兴以一种妥协式的姿势融入到宗教中,实现润物无声般的变革。

《灿烂的再生》读后感(二):干货满满!关于文艺复兴你了解多少?

“文艺复兴”表示以古典文学、艺术和思想的复兴为核心的某项传统或者运动,在这本书中它主要表示意大利始于14世纪结束于16世纪这一段时期。

开篇就是知识点,意大利大事件年表。可以清晰的看到1303年至1607年三百年来,意大利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以及甄选了其他地方的重大事件。

全书分为6个部分

1何时何地何人:主要概述了文艺复兴的关键因素,定义了这项运动,以及确定了它的年代。

2文艺复兴与古典时代:追溯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对古典文化、艺术抱有持久热情的那段历史,以及探索古典时代的文学与思想、艺术和物质文化方面的影响。

3文艺复兴与现代:审视当文艺复兴作为一种文化运动加速发展史,人们对重塑世界的物质创新及反映。

4身份与自我:重新审视意大利文艺复兴见证了新的现代形式的自我的诞生这一主张。

5:文艺复兴人:这部分非常有意思,探讨的是文艺复兴事情三种独特的社会人——商人、朝臣和艺术家。

6:文艺复兴事情的女性:这一时期对女性文化地位的深刻影响造成两种重要的相关发展,一是世俗女性创意艺术家或女性艺术名家的形象的崛起,二是关于性别的新思维方式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所在省的为何物呢?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概念与现代时期的自我概念有何差异?

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与古典历史过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看完这本书我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不再是浮于历史表面,而是深入到社会层面的人和事、艺术、文学和智识的发展。也见识了意大利丰富的区域多样性。

《灿烂的再生》读后感(三):本书译者的几句辩词

有位仁兄给这本书打了个一星的短评。可能这本书着实惹恼他了,让他气不过,打了一星短评还不过瘾,又写了一篇一星的书评。就好像把书扔在地上还不过瘾,还得踩几脚,再唾上几口唾沫。这书的原作者在国外,看也看不到,估计看到了也看不懂。咱作为本书的译者,虽然虚心接受批评,但也有必要把书捡起来,把脚印和唾沫印子擦干净,为这本书辩护几句。

先看看这位仁兄针对译者的批评:

1. “译名不采用通用译名,如乌菲齐博物馆翻译成乌菲兹博物馆,多纳泰罗翻译成多拉太罗,并且前后译名翻译不一致”。

作为本书的译者之一,同时也是统稿译者,为了保证前后译名的统一,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每遇到一个人名、地名、作品名等专有名词,都会汇总到一张专有名词的excel表格中,以保证译名前后的一致。全书总共汇总了1206个专有名词(其中人名664,地名、建筑名331,作品等专有名词211)。

就拿这位仁兄在短评中举的例子来说吧。你说译者把“多纳泰罗翻译成多拉太罗”,虽然这本书从翻译到问世已经过去两三年了,很多记忆都已经模糊了,但我印象中根本没有“多拉太罗”这个名字啊。于是,我打开书本一页页翻找,终于在本书第52页第5行看到了Donatello这个名字,关键书上白纸黑纸印的就是“多纳泰罗”,并没有像这位仁兄说的那样翻译成“多拉太罗”。日常生活中,有人喜欢开玩笑说:“有困难我们要上,没有困难,制造困难咱也要上”。您可不能抱着这种“有问题我们批评,没有问题,制造问题我们也要批评”的精神来写短评、书评哇。另外,关于“乌菲齐博物馆”还是“乌菲兹博物馆”,先不说两种译法都是通用的,我在我们自己的专有名词汇总表里查找到的就是“乌菲齐”,而且译名是“乌菲齐美术馆”。译者原稿里翻译的也是“乌菲齐博物馆”。出版后的表述是“乌菲兹美术馆”,位于书中第55页第6行。

2. “译者文笔也奇差无比”。

首先,这个大帽子扣上来,我先把头伸过去,把帽子接着了再说话。咱先虚心接受批评,再辩解那么几句。这位仁兄,我不知道您说的文笔差文笔好是指什么。难道词藻华丽就是文笔好?对不起,如果是这样,这本书的译者还真给不了你。本书作者是纽约大学教授,在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等都教授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与文化。这本书属于文化史方面的学术专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追求的是译者的“隐身”,而不是文字的炫技。追求的是用准确、贴切、地道、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文字,将作者的意思、思想传达给读者。作者写的是什么,我们译者就准确流畅地给你传达什么。这么一本比较严肃的学术专著,我们给您炫不了什么文笔。在翻译这样的学术专著时,我们就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地忠实地发挥好我们译者的桥梁作用,如实地翻译原作者的意思和风格。

另外,善意的提醒这位仁兄一句。你去酒楼买酒,店家给你牛奶,那你确实该生气。但是如果你是要买牛奶的话,你就别到酒楼来。你到酒楼非要买牛奶,那店家可能会认为你是砸场子的。

以上是为译者辩护的几句,但是同时看到这位仁兄对出版方和原作者都比较不满,咱也顺道为他们辩护几句吧。

1.“作为一本文艺复兴主题的书,全书没有任何一副插图”。

作为一本介绍意大利文艺复兴简史的书,其中涉及的雕塑、建筑、绘画等作品可真不少,据翻译过程中汇总的专有名词表中统计,这些雕塑、建筑、绘画等至少也有三四百个吧。就算每样一幅插图,这本书的厚度也要加倍了,那可是白花花的成本啊。

2.“装订松散,翻页有脱落风险”。

出版社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书中内容近百分之七十是维基百科式案例,跟走马灯一样轮番轰炸,没有任何归纳式的分析,观点流于表面、极为老旧”。

这位仁兄,您要是说译者给书里一些名词做注释百分之七十是维基百科式的,那译者真是没话说,还真是查阅了不少百科资料、参考了不少信息来源做的注释呢。但您要是说“书中内容近百分之七十是维基百科式案例,跟走马灯一样轮番轰炸”,那可就不敢苟同了。短短300页的一本“简史”,涉及的历史300年,自然不可能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都触及到。但是作者讲的人物、例子都是服务了作者主题的。作者在书中“向我们揭示了一众不太为人所知的主角,其中有朝臣、商人、女性作家、宫廷艺人、工匠、戏剧女演员、交际花、探险家、发明家,甚至王宫名厨”,就是为了在文艺复兴的这段历史中加入这些普通人的声音,加入女性的声音,更加丰富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您怎么能说作者观点“流于表面、极为老旧”呢。那些只聚焦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彼特拉克、马基雅维利等名人的叙述视角才是老旧的吧。

最后,这位仁兄说这是“今年读过最差的一本书”。那我要提醒这位仁兄可别把话给说早了。生活中处处充满惊喜,说不定还有一本“更差的书”等着您呢。毕竟现在才8月出头,一年还剩四个月呢。除非您赌气后边不读书了,或者就是认定了这本“最差”。那咱也没办法了。您开心就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