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好莱坞怎样讲故事》读后感1000字

《好莱坞怎样讲故事》读后感1000字

《好莱坞怎样讲故事》是一本由[英]克莉丝汀•汤普森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莱坞怎样讲故事》读后感(一):翻译实在太不敬业

书的内容还不错,但是这个翻译太叫人抓狂。几乎就是用机器翻译之后人为随便改了改,差不多能看就交差了。

书里太多地方依稀还能看到从句的影子,找不到主语,不知所云。

《好莱坞怎样讲故事》读后感(二):Classical

中文版刚拿到手,翻了几翻……

本书英文原名为Storytelling in the New Hollywood:Understanding Classical Narrative Technique,也许出于市场行销考虑,译者选择了目前的书名。但原文书名中的classical确实是个非常重要的字,作者想要强调的是新好莱坞依然使用着旧的叙事手段。

前言里,这个词一会儿译成“经典”,一会儿又译成“古典”。这……是校对的问题?

人名翻译也有一些问题,有些已有定译的似乎采用先前的译法更好,这样或许才能避免读者误认为他们不是同一个人。

电影书籍的翻译现在很热闹,但是问题似乎却多多。

《好莱坞怎样讲故事》读后感(三):好书,但翻译得不够好

这本书是几个月前一次在三里屯看电影前,在光合作用买的。冲动购物的结果。书是有点晦涩的学术性作品,而蹩脚的翻译加重了理解的困难。

这本书详细地分析了70-90年代的十部好莱坞电影,通过对剧情的非常细致的讲解展示了好莱坞经典的叙事手法。作者的意图在于以此来说明“好莱坞怎样讲故事”,并立论说好莱坞其实一直在遵循这种传统的手法,而并非像公众及影评界有时抨击的那样一边倒地抛弃了叙事。

作者同时还否定了常见的“三幕论”,认为事实上所谓的三幕结构(第一幕与第三幕各占1/4时间,中间第二幕占据1/2时间)并不是好莱坞常见的叙事结构。作者提出的结构是开场、铺垫、发展、高潮与尾声,并认为通常来说好的电影在结构上是平衡的,即这四部分(把高潮与尾声放在一起)时间上大体相当。对每部影片,作者都给出了每部分的时间长度,我自己觉得这种分析有点过于机械,但想来作为专业人士这是出于其学术习惯。

十部电影中,我看过六部。不得不承认作者对情节的剖析非常精彩,尽管这几部影片我大多都看过不止一遍(例如《回到未来》和《异形》,我都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很多细节(情节上的前后呼应、象征手法的应用、以及镜头语言)我还是没有注意到。所以读过之后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这些影片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

意见:对这本书的主要意见在于翻译。译者对于一些俚语,或者说电影行业的术语的理解不足,而另一方面译者似乎不是专业的翻译(中文功底不够深厚),导致出现了一些明显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整本书读起来也经常十分拗口。(比如说sleeper,用来描述电影是说一部出人意料地卖座的片子,而译者并没有把这个含义解读出来。)还有把制片和导演搞混了,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书中384页说Saul Zaentz“执导”了《莫扎特传》和《英国病人》,而他是制片)。另外,由于电影的中文译名繁多,影片中大多数影片没有列出英文名实在是一个大大的败笔。

http://www.dani19.com/2009/07/07/reading-storytelling-in-the-new-hollywood/

《好莱坞怎样讲故事》读后感(四):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

350页,《汉娜姐妹〉,如何强调叙事的不可预测性:

没有突出的明星,

主要人物戏份均衡--在叙事中作用同等重要,

多情节线,

无正反打镜头,摇拍跟随移动人物(而非镜头剪辑),使多个角色出现在同一镜头,保持平衡的构图,长镜头强调整体感

音轨中同时有多层声音和对话同时进行,相互交叉打断,“具有因果关系的重要材料都被不经意地消解在对话中。” (侯孝贤电影里的音轨常有这种多声复调,只是人声之外,多有背景声和自然界种种动静,消解主流影片里通过现代科技和后期加工所造成的人声中心音效)

经典好莱坞叙事重要元素:目标明确的主人公,双情节线(最后重合,或发生关系),对白勾连(dialogue hook, 音桥运用较少?)--构成了“美国电影。。。不可思议的召唤力”。不管你是否喜欢好莱坞电影,似乎都无法否认它的“透明现实主义“所构成的"universal language".

陈凯歌提起他在好莱坞的工作经验时曾说,其实和中国电影工业相比(第五代?),好莱坞更为传统,关键词是accumulation,而非innovation,甚至revolution.

从经典好莱坞到新好莱坞,的确就是电影叙事传统的不断继承和小幅度调整,一些前独立电影制作人逐渐进入主流片场,在类型片叙事的可预测性里加入或多或少的不可预测性叙事和镜头语言,使观众在有所期待的同时,又有不可预知的悬念和兴奋。

Thomas Schatz (Old Hollywood/New Hollywood), Richard Maltby都认为和经典好莱坞的叙事传统相比,新好莱坞生产了越来越多“碎片化”的影片--和观众的细分,大场面大制作,强调视觉奇观,shock effect,电影周边产品(“插曲的唱片,主题公园式的活动“以及其他和电影相关的商品)的盈利模式相关。(388页)

似乎汤普森不是特别认同这些观点,但对新好莱坞和经典好莱坞的区别也有些自相矛盾的说法,或者也是翻译的问题?

虽然翻译问题颇多,但后记里提到中国电影叙事传统的三个源头总结得不错:“传统的叙事文体(史传文学,传奇,和明清小说),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电影和苏联蒙太奇学派。“基本叙事模式为:以镜头画面的组接讲述一个完整故事,时序性叙事,戏剧化,隐藏叙事人,全知视点。第四代受巴赞影响,开始淡化叙事戏剧色彩,第五代以后则有更多镜头语言的探索。(458-459页)

奇怪的是,竟然没有提到地方戏曲这一传统在早期影片(包括一些极具探索色彩的作品如《小城之春》),乃至socialist realism的重要作用。

《好莱坞怎样讲故事》读后感(五):显微镜下的好莱坞叙事

好莱坞作为世界最具强势的文化工业,近百年来在全球电影市场中呼风唤雨,创造着持续独领风骚的神话,其影响力之大,是其他任何民族电影都莫可企及的。在这样的既定事实下,好莱坞吸引了无数研究者的兴趣,他们对好莱坞成功的秘密进行了从政治到文化的多角度探索与思考,且成果斐然。汤普森《好莱坞如何讲故事》一书便是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好莱坞一枝独秀秘密的杰作,在本书中,汤普森把好莱坞的叙事技巧放在了显微镜下,以近乎絮叨的文字仔细剖析他所能发现的每一个细节,并不厌其烦地解释各个细节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其暗含的文化意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虽然是一部叙事学研究著作,但其叙事分析却生动有趣,彻底摈弃了学院派卖弄叙事学理论名词的酸腐,因而对于一般读者亦别具一番亲和力。

汤普森在本书一开篇就迫不及待地提出,好莱坞电影叙事的最基本原则是其“可理解性”,即叙事要由一系列因果组成,以便于使观众理解。诚然,理解的清晰是我们所有人对于电影有所反应的基础,特别是情感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可理解”这三个字在这里包含了“运用之道,存乎一心”的东方式玄妙:“可理解”不是深奥的“难理解”,更不是肤浅的“易理解”,而是对于大部分观众智识水平(或曰理解能力)的准确把握,是那种“既让观众觉得能够‘理解’又对观众理解能力构成适度挑战”的模糊状态。个人以为,好莱坞电影叙事最成功的本质秘密也在于它做到了“可理解”,即对大众智识水平成功地形成了一种若即若离的挑战或挑逗。而与好莱坞电影相比,欧洲艺术电影显然是做到了真正的高雅,但其内容对大众而言却是“难理解”的,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它只能属于小众的精神贵族,因而在市场中无法与好莱坞比肩;中国(包括港台)电影则与欧洲艺术电影相反,往往在叙事方面太过肤浅而堕入“易理解”范畴,而“易理解”的肤浅电影往往激怒观众,比如臭名昭著的《无极》《夜宴》,观众会因为其叙事的肤浅而感到智商遭受侮辱。可见,汤普森将“可理解性”归为好莱坞叙事成功的首因,确属高屋建瓴。

在确定了“可理解性”这一最基本原则后,汤普森接着通过对大批从1920年代到1990年代影片的分析(从默片时期的冷面笑匠基顿的《待客之道》到经典的《卡萨布兰卡》再到《终结者2》),进一步解释了用于影片叙事的三个重要元素:目标明确的主人公、双情节线以及对白勾连。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汤普森着重分析了这三种元素在十部经典电影中的具体体现,并通过对影片情节推进的分析向读者细致展示了好莱坞影片故事的构建过程,这种展示对于细节的成功捕捉令人拍案叫绝。比如在对《沉默的羔羊》一剧的剖析中,汤普森认为该剧存在两个平行主角,即女主角克拉莉斯与魔鬼医生莱克特,但是这两个主角的目标依然是明确且互不冲突的,克拉莉斯的目标是拯救人质、成为FBI探员,柯莱特是通过越狱获得自由,两种目标在“抓捕水牛比尔”的过程中实现了平衡,也使故事引人入胜。而在对白勾连及其作用方面,若非汤普森时刻提示,普通读者是很难发现的,比如科莱特一句不经意的“我们的小比尔又开始寻找猎物了”,在汤普森看来,这句话不仅为下面情节埋下伏笔,而且自然的将镜头转换到新人质被绑架,小小一句对白,其实发挥了重要的逻辑勾连作用。当然,除了对对白勾连等三种关键因素的分析,汤普森对于镜头切换的目的、环境的心理暗示以及影片中政治思想的流露(比如《沉默的羔羊》中流露出的女权主义思想)等细微之处都做了详尽的分析,让读者真正体会到了在显微镜下细致观察事物的快感。

在本书结束章节,作者坦言了自己对于1990年代以来好莱坞电影叙事的忧思,即“好莱坞越来越不会讲故事了”,金钱与特技砸出来的大片层出不穷,但是却愈加暴露了导演叙事技巧的拙劣与思想的贫瘠,这种现象想来很多影迷是与汤普森深有同感的,此处无需赘言。另外,苏联解体、中国进行经济改革,好莱坞顺势扩大了全球市场的份额,但也给好莱坞带来了“迎合全球观众口味”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好莱坞还能否保持经典时期的叙事个性?对此,汤普森亦深表担忧。显然,这种担忧不无道理,《木乃伊Ⅲ》中中国元素的添加是为了迎合庞大中国市场的需要,但由于文化的隔阂,中国元素的添加使得该片叙事方式出现了生硬化的迹象。那么,好莱坞未来能否消解自身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汤普森的答案依然是乐观的:只要经典的叙事模式依然存在,那么过去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相关书目:汤普森,《好莱坞如何讲故事》,新星出版社,2009年3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