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在好莱坞做了上百部电影的读后感大全

我在好莱坞做了上百部电影的读后感大全

《我在好莱坞做了上百部电影》是一本由[美]罗杰·科尔曼 / [美]吉姆·杰尔姆 / Roger Co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元,页数:3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在好莱坞做了上百部电影》读后感(一):好莱坞工业的奥秘

好莱坞的电影独步天下,其强大的电影工业、自由的创作环境吸引了全世界的电影人,当然其作品也风靡全球观众。但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流程具体是什么样的,恐怕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我在好莱坞做了上百部电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好莱坞电影工业的秘密,认识到一部电影是如何诞生的。

该书作者为罗杰·科尔曼(Roger Corman)和吉姆·杰尔姆(Jim Jerome),后者可能没多少人听过,但对于真正的影迷来说,罗杰·科尔曼可谓是鼎鼎有名。他是好莱坞著名导演制片人和编剧,有“美国独立电影教父”“B级片之王”和“鬼才制片家”之美誉。从影以来凭借“快速、高效、低预算”的拍摄方针与制片路线,共导演过50多部电影,并制作了400余部影片,成本回收方面几乎从无败绩。

此外,罗杰·科尔曼涉足的电影类型繁多,包括冒险片、科幻片、犯罪片等,而且总能紧跟时代潮流,创作独具风格的亚类型影片,如摇滚电影、黑色恐怖喜剧、飞车党公路片等,他还为各国艺术电影在美国的引进推广做出过贡献,也是许多享誉国际的顶级电影人的伯乐,如马丁·斯科塞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詹姆斯·卡梅隆、乔纳森·卡普兰、艾伦·阿库什、朗·霍华德、杰克·尼科尔森等。2009年,科尔曼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至高荣誉。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十分幽默风趣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电影从业生涯,将自己在电影制作中的宝贵经验和真实感受分享给我们。在序言中,他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在诙谐的同时又带有几分“傲娇”,比如他说道,作为电影节的“草莽英雄”,我名声在外,所以那些由20世纪60年代反文化风潮滋养长大的新一代电影人,也将我视为不向好莱坞低头、在体制外谋得生路的艺术家兼创业者的典型。我能教会他们的,不仅是涉及前期筹备、预先布光、机内剪辑等这些电影拍摄技巧,更有关乎营销、广告和发行的基本功。用棒球联盟来打比方的话,如果你打小联盟时加入的说我的队伍,那晋级进入大联盟,肯定会比旁人更快。

正如电影大师马丁·斯科塞斯所高度评价的,罗杰·科尔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也是一位艺术家,最优秀的那种,毫不吝啬地给予一批批电影新人以启迪。通过这本书,可以一窥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制作秘密,对于影迷朋友们来讲,是一部不可错过的著作。

《我在好莱坞做了上百部电影》读后感(二):电影界“稳赚不赔”的传奇人物

这本书的内容一共有两个部分,一个是罗杰•科尔曼的自述,讲述自己如何上电影这条路以及在这条路上遇到的各种经历,另一个部分则是和罗杰•科尔曼有关的友人对他的描述。通过这两个部分我们能够完完整整的了解罗杰•科尔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又能知晓为何他能够在弱肉强食的电影界做到稳赚不赔,又为何能在2009年11月13日获得第82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罗杰•科尔曼在外被称为“B级片之王”,以拍摄低成本电影闻名于世。然而看过这本书的都应该知道,其实罗杰•科尔曼并不喜欢这么一个头衔或者说不是那么的认可,和他一起工作的人也都从来不会称他为B级片之王。因为电影这个东西创造出来有很大一部分的目的都是为了赚钱,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都可以称之为搞艺术。

这本书整体的描述是很幽默风趣的,看着很轻松,这也是我第一次看电影类的书籍能如此的轻松,当然也和译文质量好挂钩。但是实际上的好莱坞并没有他描述的那么好,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无数人在这个造梦场奋斗。罗杰自己算是一个例外,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通往成功。拍一部电影的难度不是那么容易的,筹钱摄影师剪辑导演剧本等等,需要各种各样的东西,你拍的好或者不好其实都能够间接的通过票房看出来,并且电影这个东西还会受到时政的影响,罗杰失败的几次拍电影经历中就有一次是与时政相关而失败的。

我觉得罗杰厉害就厉害就在于他真的就是几乎所有电影都能稳赚不赔,并且在拍电影的选角上十分厉害。通过和罗杰合作最后走进好莱坞大红大紫的可谓是大有人在,比如教父的导演科波拉,在书中罗杰还炫耀了以前和史泰龙合作时知道这个人一定后面会火。此外书中还有一些关于电影圈的小故事,比如罗杰居然参加过《教父2》的拍摄(属于客串但是也拍了两天),他也在书说明了为何会参加教父2的拍摄。

左图为罗杰•科尔曼本人照

书中描述的电影基本都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之间,距离现在差不多60-70年了,最让我觉得厉害的是本书的作者罗杰•科尔曼依然在世,他和前不久刚去世的伊丽莎白女皇同年生,也就是说他今年已经96岁了。喜欢电影的通过此书了解了解他的传奇人生准不会吃亏。

《我在好莱坞做了上百部电影》读后感(三):“B级片之王”罗杰·科尔曼的坚守

《我在好莱坞做了上百部电影》的作者罗杰·科尔曼是著名的导演、编剧和制片人,被誉为“美国独立电影教父”,在他执导的制作的400多部影片中,成本回收方面几乎没有败绩。无论是飞车挡党公路片还是黑色恐怖喜剧,抑或摇滚电影、科幻片、冒险片、犯罪片等等,在各种各样的电影中颇具贡献。 在拍摄电影之前,如果想在好莱坞跟其他人比是计谋,首先要了解电影是如何拍摄的。罗杰·科尔曼刚进入电影圈子的时候,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电影创作上,他有半年的时间在剧组打杂活,留在拍摄现场,也尽自己所能多学习一些东西,多研读剧本。通过经验慢慢的积累,有许多公司抛来橄榄枝,但他内心的职业道德往往占据上风,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罗杰·科尔曼去了迪克·海兰德经纪人事务所,干回了审剧本的行当,也终于在这段时间,事业有了起色。 然而成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原来有一点点能够扬名立万的机会,当看到电影拍出的效果时,心中的畅想,已经彻底泡汤,憧憬也完全破灭,罗杰·科尔曼辞掉工作之后正式入行了的第一部电影,显然又是烂片一部。作为独立制片人,科尔曼用出售《公路法网》和从朋友那儿借来的钱拍摄了这部低成本的电影,也就是他第一部电影——《来自海底的恶魔》。 罗杰·科尔曼始终与主流保持一定距离,因为如果把握不好尺度,可能会迷失自我。这就需要罗杰·科尔曼证明自己有能力在体系之外获得成功,或是进入主流之后依然把握艺术和经济上的自主权利。罗杰·科尔曼去亚德里亚海边拍摄二战动作片时,第一次与好莱坞大公司合作超过了50万美元的预算,虽然已经超乎了自己的想象,也凭借这次机会了解了大公司的运作模式。 在20世纪70年代,“科尔曼电影学校”真正成为独立电影创作的一股非主流力量,从那里毕业的人有好多如今都成了好莱坞的“顶流”。罗杰·科尔曼。认为好莱坞大公司的繁荣昌盛,靠的是一个领导集体,不会让权力过久的集中在某一个人手中,但是罗杰·科尔曼在自己的公司里,他就掌握了绝对领导权,付出必定有回报,付出越多回报越多,能力越大回报越大。

《我在好莱坞做了上百部电影》读后感(四):《我在好莱坞做了上百部电影》这个叫罗杰-科尔曼的男人是谁?

看这书之前最好还是要花点时间去弄明白接下来几个小时走进你生命中的这个男人是谁?

好莱坞喜欢给明星制造各种奇异古怪、混淆众人的标签,如范-埃迪赛尔被塑造为了“有情有义”的家人侠,爱德华-诺顿被风传为了一位沉入自我世界的戏痴,托比-马奎尔更是直接被《蓝色茉莉》烙上了玩弄赌局的无耻之印。而罗杰-科尔曼主要职业是一位制片人,这样的身份同样不能让他置身好莱坞高强度的娱乐化之外,他被描述为一位血腥(blood),胸部(breast)和飞车党(biker)爱好者。酷爱纸糊的各种异形,疯狂的高校女生,汽车追逐戏,爆掉的脑袋,身材热辣春光无限的无上装女郎互相扭打……这些奇怪的爱好真的可以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吗?看了看他居然涉足过的电影,《教父》、《沉默的羔羊》,难免不起好奇之心。

读了这本书,对罗杰-科尔曼职业生涯的总结为“快人”,他的一生执导了50多作品,并制作了300多部影片,那就是说在他工作的生命里,他一个月完成了一部电影,这种离谱的高强度制造也就贯穿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毕竟很少有人能够像伊斯特伍德一样,一拍电影就能拍到快一百岁,还是自己担纲主角。

而对罗杰-科尔曼个人性格评价为“快语”,本书为罗杰自述的形式,让人阅读极为流畅,不拖沓不冗长,没有太多的絮语,不需要去寻思琢磨,最快的速度被get到。书中讲到了科波拉,那是因为《教父》、《现代启示录》的导演科波拉便是由罗杰所挖掘,《最后一场电影》、《纸月亮》的导演彼得·博格丹诺维奇最早是替罗杰剪片子的,而尼科尔森的三个剧本也是科尔曼所制作成电影。

罗杰在影史的地位和意义绝对不容忽视,原因实在是可以列上一摞又一摞。可能由人说好莱坞式一个完整的高效的工业体系,少了他一个,会有同样的人替代掉他的位置。可是看看他所挖掘的人,科波拉是出现第二个吗?《教父》之后有出现过《英国教父》吗?很多奇才错过就错过了,罗杰的存在就是让那个奇才没有被人错过,可能我们已经错过了很多,可能就是罗杰这样的人少了一点点吧。

《我在好莱坞做了上百部电影》读后感(五):永不言败,永不放弃,永不气馁的美国鬼才制片、导演罗杰·科尔曼

罗杰·科尔曼:"我之所以对电影感兴趣,还是冲着创作带给人的那种满足感和兴奋感。"

要是没有翻开这本书,我还真没有听说过美国著名独立电影导演、制片人罗杰·科尔曼,更不知道他的代表作1956年的《异形征服世界》和1960年的《恐怖小花》,听都没听说过。

不过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他1957年拍摄的那一部《螃蟹怪的进攻》蛮有兴趣的,这刚好又是螃蟹上市的季节,哈哈!

1947年,罗杰从斯坦福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踏入真实社会的头一个晚上,他就被人偷了个干净;踏入真实社会的第二个晚上,他又被人持刀抢劫……极具戏剧性的入世开场!

罗杰·科尔曼

1948年底,罗杰凭着私人关系,在福斯电影厂里当上了送信工,每周薪水32.5美元。在那半年里,他骑着自行国送信、送邮件、送胶片、送包裹,有什么送什么。

在此期间,他到拍摄现场尽自己所能学了点东西,还在周末去负责剧本的部门里跟着读读剧本。不久后,他成了福斯公司的剧本分析员,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办公室,每周薪水65美元。

罗杰的第一部耗资1.2万美元低成本、大胆而有趣的电影《海底来的怪物》的灵感来自《洛杉机时报》的一篇文章。他以月租25美元租下餐厅旁边的一间闲置接待室为他的制片办公室,还雇了一位编剧将他写的故事梗概扩充成剧本;又找了一个刚卖了个四千美元剧本、学表演的学生投资他的电影。

另外,他还租了一栋海滩度假屋,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全部拍完内景戏。当时他身兼置景、司机和制片人多职,起早摸黑,给工作人员计时工资,拍出了又快又不讲究的粗糙电影,赚到了钱。影片拍完之后,交给了他弟弟吉恩认识的李博特电影发行公司。

接着罗杰拿着第一桶金,开始了第二部预算五万美元,拍摄周期为九天的电影《风驰电掣》的拍摄,他的电影事业也由此风驰电掣起来。

罗杰说:20世纪50年代的剥削片市场就是这样,只要你掌握了低成本电影的制作技巧,就能拍出多姿多彩、主题相异的类型片来。

在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罗杰是如何以小成本大创意,执导了50多作品,并制作了300多部影片,其中280多部是赚钱的。

其实罗杰以低成本拍摄电影,稳赚不赔的生意经蛮透明的,就是擅于抓住时事流量热点,紧跟时代潮流,在快速、重复、廉价、盈利的模式下,制作包括探险片、恐怖片、科幻片、公路片、犯罪片等题材在内的影片,抢占先机,从而独树一帜地MAKE MONEY!

就像他自己说的,“电影无关其他,其实就是拍电影本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