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精选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精选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一本由米·布尔加科夫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90元,页数:40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一):值得读一下

看介绍时觉得会是自己很苦手的类型。读了以后发现意外的好读,看完后第一感觉就是-天马行空。带着大量的宗教因素和对当时社会制度的隐射,虽然情节用词都很生动活泼,却让人觉得异常沉重,也是我最怕的那种来自真实社会的深层恐怖。介于我对宗教和当时的苏联也只知道个皮毛,所以只能明白部分却不能那个完全了解作者的暗示,如果是对宗教和苏联很了解的人的话,绝对是五星推荐呢。虽然很喜欢,不过还是推3星吧,我是边害怕边看下去的,貌似到处都有希望,看到最后才觉得其实作者早就累了以求解脱了吧。布尔加科夫一定是个很坚强的人,换成是我这种喜欢无病呻吟的人的话,估计在最初就会自我了断以求逃避吧。

——转自某人开心读书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二):撒旦的窥视

书不是很长,刚开始要读的书,Ваня 说这本书很烂。2016年在Томск 留学时有过一个布尔加科夫诞辰纪念日活动,其中就有一个读这本 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 的活动。从那时起就想读读这本书。也一直想读一下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作家协会主席被电车轧掉头,剧院撒旦的魔术表演和撒旦的舞会三处描写让我记忆犹新。书中把耶稣描写的像一个凡人,而不是高高在上而什,秘的人。撒旦仿佛是魔鬼,但又是对世间所有活物的审视者。所有人在他面前都被暴露在日光下。书中对于大师和他的恋人玛格丽特的描写并不多,不明白为何书名却叫做大师与玛格丽特。故事以30年代苏联为背景。那时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真的很想看一下。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三):我是玛格丽特

Mon petit ami,je t'aime vraiment. 窗边,女孩在信纸上写下两种幸福。 今夜,我将成为魔女玛格丽特,我要横渡大西洋,飞越彩虹之南,去、去、去,我身隐蔽,自由来去。来、来、来,无妄之念,神与物游。 我就是那个穿着黑色大衣抱着洋槐花等着你的玛格丽特,我就是那个涂上回春脂然后飞翔太空的魔女,我就是那个无论如何也要见到大师你的情人。 我想,直到大地颤抖,天空失尽血色,河海倾吐万澜时分,我才会变成一跃而上不知所已的魔女!跟着那个魔鬼撒旦,砸毁世上一切尘埃,掀翻世上一切污垢,可是,亲爱的大师啊,你知道,他们全都是假象。 我需要的,我需要的是激情,澎湃的无边的不知羞耻的激情。只有凭借它,才能我身翱翔,抵达沃兰德的领土。只有凭借它,才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夜飞度城头月。 嘲笑一切摧毁天地消除始末,不害怕改变,不担心逆转,只要能够,能够向你奔去。 Never lose my passion! It's on my way! 女孩在信纸上重重地吐露自己的心声,可是,有些排山倒海浪卷残云的澎湃,展现在纸上也不过风往沉香转眼云烟的逶迤,可能是有太多想要表达。 男孩终于收到了那封信,他在想, 那个不知名的大师和魔女玛格丽特真的死去了吗? 从来没有人真正死去,因为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灵魂的模样。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四):关于两种魔幻现实主义

1. 布氏的魔幻:相信不应消失的消失;马尔克斯的魔幻:相信不应存在的存在。

2. 不是说布氏的讲述中没有凭空出现的想象,事实上这样的例子是更多的。但布氏强调幻想世界和现实的相对脱离,强调超自然现象的匪夷所思,强调周遭人表现出的不相信。布氏更偏向使用带有哲学思辨意味的幻想,尤其是具有道德评判和符号性的(e.g.撒旦舞会),是有童话感和寓言感的,这可能来自欧洲的文学传统。马尔克斯则构建逻辑和结构上完全自洽的宇宙,这些魔幻宇宙和现实藕断丝连,无法区分它们和现实的界限。马尔克斯强调一切皆有因果,无论多么古怪,而一个故事中的人对其中发生的事深信不疑,没有或少有相信和不相信的对抗。

3. 但无论如何,对“相信”的需要——无论是要求故事中人物还是读者——都对布马二人的叙述极其重要。

4. 布氏和马尔克斯(以及鲁尔福)希望利用魔幻现实主义解决的社会问题不同,语境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对于某种压迫的嘲讽和抵抗,以及对于真实和真相的探讨(inquiry)。

5. 撒旦是万恶之王,大天使路西法却是有神性的,魔鬼既然能审判,也能宽恕,这也是善恶的辨证之一。

6. 能写好梦境的人真的很厉害,要在清醒和理智正常时还原一个和正常理智相悖的场景,还原模糊的记忆和细节,却又可以用其巧妙衔接剧情,用作符号和工具。

7. 那么撒旦到底是否存在呢?我觉得这是布氏设的陷阱。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五):在那裡

不能僅僅用詞語來形容它,當它陳述痛苦的時候,痛苦並不是痛苦;說它偉大的時候,也不是偉大。是區別于任何一個詞的構成了它的核心,而布爾加科夫所做的,正是這麼一回事:刺破所有詞語的表面,陳述他與這個世界確定的聯繫,達到那個令一切圓轉流美地運動起來的地方。他是這樣讓我們找到他的,他這樣表達。命運。在那裡,瑪格麗特拿著一束黃花;在那裡,馬太遲來一步,并永遠遲來一步。

“拿撒勒人費力地睜開眼睛,往下看了看。一雙總是清澈的眼睛,現在已經渾濁不堪。”

它讓你哭泣,也讓你明白哭泣是完全沒有用的。

而sweetti也引用過那段話:

“记住,任何时候您也不要请求任何东西!任何时候,任何东西也不要请求!尤其不要向那些比您更强有力的人物请求。他们会向您提供的,他们自己会给予您一切的。是的,不应该请求,也不可能有请求,只有虚弱的号哭,有人会在虚弱时对着不存在的对象说话。而我们从来也不可能对着任何人说话,这一切只是虚幻的感觉,这些感觉像生物电一样迅速。而虚弱的号哭也是美的。只是沉默,只是更应该沉默。最沮丧的时候,我想像你一样沉默,这样我就到了离你最近的距离,仿佛镜子里映照出了你,但那正是我自己。我们穿同一个身体。 ”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