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锦集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锦集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本由布尔加科夫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5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一):未完待续

这是一本神书,我读书少,从来没见过这么写书的,必须记下来整个故事,下面都是剧透。慎入。由于我记不住俄国人的名字,所以以下没有出现人的名字。

先是讲了俩俄国人散着步突然就遇到了一个神秘外国人(撒旦),预言其中一位脑袋要搬家。结果不一会儿果真出现了意外事故。此间插叙了传说,耶稣即将被审判。另一位幸存者是个诗人,笔名叫流浪汉,因目睹了神预言情绪激动,在追赶外国人过程中遍体鳞伤,被其他人误以为精神失常送进了精神病院。

紧接着外国人的随从来到了死者住宅,拜访了隔壁邻居--一个马戏团领导,说是已经签了要在他的马戏团上演马戏的合同,马戏团领导由于喝的烂醉完全想不起有这件事,紧接着马戏团领导就穿越到了一千公里一外的海滩,以便外国人去马戏团继续套路其他工作人员。

马戏上演前外国人租下了死者的住宅,顺便修理了一把贪婪的负责出租公寓的管理员。

此时入住精神病院的流浪汉由于无法自证正常,倒是安然在精神病院住下了,遇到了一个病友。

这名病友也是个作家,也就是传说中的大师,在红颜知己玛格丽特的鼓励下出了本并不成功的书。

马戏终于上演,主要彰显了观众的贪婪。

接下来应该就是故事最精彩的部分了。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二):荒诞、诙谐、幽默

相比于《百年孤独》,同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大师和玛格丽特》要好玩的多。当然,我个人感觉读完了,又好像没读完,总感觉还是没有读懂……希望经过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若干年后再次打开,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1.文章的双线结构处理的非常巧妙!耶路撒冷发生的故事的最后一句,往往也构成了对莫斯科现状解读的第一句。开篇真的好好玩,他们在那个公园与撒旦“斗智斗勇”,一切都那么幽默。直到主编惨死在车轮下,气氛陡然急转直下,有一点点吓人(尤其是对其死状的描写)。

2.马戏团的表演,我觉得是第一个群面描写,描写了各形各色的、被利益驱动的人。人们疯狂地抢钱、女士们争先恐后地去穿那些免费的衣服。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啊,人们都是想占小便宜的,都是想着不劳而获的,唉。

3.玛格丽特去做舞会女主人的那段也好好玩!她抹上了特殊的膏油,变得年轻,骑着扫把在莫斯科上空飞行,顺便砸了她很讨厌的那个评论家的家。哈哈哈哈好可爱!

4.最后他们共同飞走了,黑猫变成了少年、独眼也变成了骑士。

我其实没太看懂,只是记录了一下这些印象比较深刻的场景。但真的蛮好玩的~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三):月光下的自由飞翔

终于读完了,总共耗时十个半小时,而且多亏了喵叔的共读批注,否则时间可能要多花许多,理解上也会更有难度。

这篇作品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阅读时,想深度理解内容隐喻的痛苦和作者绚丽想象力带来的愉悦交织在一起,是一种很奇妙的痛苦的愉悦感。小说一共三条线,一是魔鬼和他的随从们大闹莫斯科,出演了一幕幕荒诞不经的故事。二是大师的遭遇以及他与玛格丽特的爱情。大师因为写作被告密入狱,烧掉了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又住进了精神病院。而玛格丽特为大师的才华而倾倒,宁愿放弃自己优渥的生活,追随大师的脚步。三是大师笔下创作的耶稣与彼拉多的故事。彼拉多具有正义感,同情耶稣,但又无力抵抗,颁布了处死耶稣的命令。他被自己的良心折磨了一万两千个月夜,在最终得到了赦免。

这本书是作者布尔加科夫在当时苏联时代背景下独特的发声,用狂乱诡谲的魔幻手法隐喻了政治社会的混乱不堪、善恶难辨。书中让撒旦降临人世,以恶制恶,来创造真正的正义与公平,而好人,也只有同魔鬼做交易,才能换来最终的自由与安宁。由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故事荒诞不经,可现实社会的规则却比作品描写的更加疯狂。作者将善与恶的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对社会的看法,通过魔鬼之口一一道出,其中深藏的是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讽刺。

书中描写的诸个场景,如大闹剧院、撒旦舞会、月光下疯人院里的告别等等,鲜活生动。故事结构一重套一重,不同的时空中发生的故事,在最后完美融合。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坐上了玛格丽特化身女妖时骑乘的刷子,在月光下自由地飞。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四):张开想象的翅膀

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箴言书》

粗略读完本书,似乎发现沃兰德是“恶”的象征:他初到莫斯科,就有多人直接或者间接不幸去世,然而随着情节的不断展开,沃兰德本身却愈发开始变得善恶难辨起来,甚至直到最后,住在疯人病院里的大师,以及勇敢善良的玛格丽特,终于从沃兰德这里获得了安宁。

人性是复杂的,如书中的撒旦代言人沃兰德,人又是懦弱的,如书中千年之前的彼拉多,这是一片善恶不分的土地,光明与混沌羼杂,同时隐隐又有超越这一切的大自然本身。

尽管这是作者布尔加科夫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作品,但却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距此几十年后以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为代表的拉美文学之“魔幻现实主义”,以此观之,作者岂不是领先了马尔克斯几十年?

没有恶人,没有天使。“撒旦”沃兰德有时也有着热心肠,人民市侩、贪婪,却又热爱生活,动物能开口说话,人能随随便便飞在空中……一切波谲云诡在书中却显得都是稀疏平常的场景,似乎无论在书中发生什么样的情境,都是不奇怪的。

当然,作者这样写也有和现实有关的原因:这本书从写作到基本完成主体情节的日子,正是苏联内部政治环境最为紧张的时候,这个“敌对势力在文学界的代表”只能在作品中隐藏许多现实世界无法直抒的故事,他干脆地插上幻想的翅膀,尽情地在毫无拘束的无边疆域上遨游:艺术与哲思,幻想与现实,俄然对立,最终又交融统一。

于是,书中很多不可索辨之处,联想到作者写作时的大环境,似乎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周围不断有人离奇失踪,好人不得不与撒旦做交易,人们常常出现的种种迷离状态…

能在一本小说中隐藏如此多的思想碰撞和魔幻故事,且让每个人都会联想出自己的处境和感悟,大概这就是这本书能在时隔近百年之后,依然散发着无穷魅力的原因吧!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五):《大师和玛格丽特》:布尔加科夫的自我救赎

每次提到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我们想到的往往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但其实受年代所限,前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所作的《大师和玛格丽特》实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之作。

对于熟悉俄国文学的读者来说,布尔加科夫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作家,他1891 年出生于乌克兰基辅一个神学教授家庭,20年代早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著有《卓伊卡的住宅》、《紫红色岛屿》、《莫里哀先生传》等剧作,《不祥的蛋》、《狗心》中篇小说等。《大师和玛格丽特》是布尔加科夫最重要的作品,他花费了11年的时间来创作这部长篇小说,注入了自己的大量的心血,可以说《大师和玛格丽特》是布尔加科夫的一种自我救赎。在作者活着的时候,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受到严厉抨击,被禁止出版,一生都充满悲剧色彩。《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大师其实就是布尔加科夫自己的化身,富有才华但却不被世人所承认,而玛格丽特的原型则是他的妻子伊莱娜•希洛夫斯卡,布尔加科夫在作品中寄托着自己的爱情和理想。

《大师和玛格丽特》整部作品有三条线,魔鬼沃兰德扮作魔术师造访二十年代莫斯科,把人世间搅乱;大师写作彼拉多和耶稣的故事,被当做精神病患者关进了精神病院;玛格丽特在魔鬼的帮助下,与大师一起进入永恒。在三个空间的叙述、三个不同维度的串联中,布尔加科夫在作品中充分运用了荒诞、象征、讽刺的表现手法,将真实与虚幻并存,梦幻与现实交融。在魔鬼沃兰德戏弄人间的部分,他们能让人间中那些所谓衣冠楚楚之人,展现自己的罪恶,并最终受到惩罚,这里的魔鬼已经不是人们印象中的形象,而变成了善的化身,布尔加科夫实际上是在暗讽那些现实中的掌权阶级和虚伪小人,借以反抗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如果前面是对社会的抨击的话,在玛格丽特身上,布尔加科夫注入的是自己的情感,她是自己最爱的女人的化身,玛格丽特光彩夺目,不流于世俗,和大师的爱情暗喻着自己的情感故事,所以也给了大师和玛格丽特最美好的结局,在那里,没有现实中的纷争和黑暗,只有彼此,还有让人向往的自由和爱情。

在现实社会中,布尔加科夫的一生不得志,唯有《大师和玛格丽特》里,通过令人着迷的魔鬼,借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爱情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