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梦·醒的读后感大全

梦·醒的读后感大全

《梦·醒》是一本由张怡微著作,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醒》读后感(一):一点一点的走过

在昏昏沉沉的睡了一个冗长的午觉之后,十分想写点什么。

如果我没有记错,梦醒应该是张的第一本长篇吧?张貌似都不怎么出长篇。当然我也觉得她的短篇驾驭的更加棒一些,十分细腻,着力,意味深长。

第一次看见张怡微的作品,应该将近五年了。那时候我只有初中,放学路上,一边啃着馒头,一边看着萌芽。那时候的馒头,一元三只。

那时看见了张怡微的文字,喜欢她文章中的劲道,调侃或者细腻的感伤。虽然有些东西在回头的时候看看有时会觉得会有些稚嫩,包括这本梦醒,有些稚嫩,但是却是十分真诚。写得很动情,很无奈。

我对伴随着我成长的东西是没有什么抵抗力的,我还是爱看她的书,爱看着她给人的感觉慢慢成熟,慢慢老道。

话说我从未将她划入80后作家这一行列,可能她的风格离我意识中的这个概念出入。同样我觉得她会变得更棒。

前言不搭后语的,是我水平实在有限,但是我同样的,十分真诚的祝福她。

《梦·醒》读后感(二):有若梦醒,爱如少年

转自张怡微博客:我的新书《梦·醒》上架

[高中毕业写作,终于在大学毕业前出版,艰辛地蹒跚过五年。

仿佛交往礼节中的内里其实是作假,这看来有些大兴、游戏的封面,反倒是包裹着真挚的情感。

说到这些,不免有些,措置的寒暖交织。

对于作者来说,真正的幸福其实是能够做到表里一致。不受自己惊吓而能够进入自我的内心深处。

这样就多多少少好过,那些外衣穿着入时,但却没穿衬衣的人,抑或是骷髅,令那干瘠内里直接成了外显的东西。

呵呵,一支玩笑~~

anyway,希望真心热爱、期待它的朋友支持。

《梦·醒》是我第一个长篇,与我的真实生活保持了无意识的距离。这也是小说创作的本职。

它不够成熟,语言有时用力过重,情节也会过于技术。

但是,以我目前的表达方式及对生活的期待,已经再也回不到曾经的样子了。

我修改了5稿,每一次都会很惊异,我竟然曾经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想法。

也唯有在那样的时候会令我觉得,我一点一点在累积着变化。

我正在、或有意识地与曾经的自己相逢,那些活泼泼的、真诚的热望,既是对于生活、也是对于生命最虔诚的纪录。

所以无论它以怎样的方式成形,无论它是不是过时,对我,它仍然有意义。

希望曾经等过它的人们,能够喜欢吧。还有便是,以我目前的状态,真的不太清楚,下一本会是什么时候。

豆瓣《梦·醒》:http://www.douban.com/subject/3266542/?i=2

豆瓣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112244/

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389597]

m...爱如少年。每一个脚步都是那样清晰用力。哪怕丑陋和不堪

这么多年以后

我们终于长成了这样的大人

...

窒息、混沌、迷茫、绝望、难以置信、疼痛的岁月之后,我们终于还是能够笑着说,爱如少年

:)

《梦·醒》读后感(三):当时只道是寻常

怀念或许是世上最轻易的事,虽然个中甘苦于每个人都如此艰难。青春留了一半醉,再回首已是蓦然的深渊。

两年前拿到《梦•醒》,翻了泰半,而今才算逐字读完。回想中途搁浅的缘由,大抵是细腻之余夹缠了些许生硬,基调太确凿,情节也便经不起深究。可现在想来,一个“足足用了三年时间,无法言说之中的辛苦和无奈”的小说,实在也是光阴的产物。人事浮沉、心迹起落,作者和每一位读者并无二致。说得再直白一点,当我们习惯性地将这个时代发生的一切都视作必须直面的寻常,才恍然惊觉,真诚的青春是这般珍稀无匹。

当Vega在“十八碎”的空间里写下“我想着我的穿梭/往复在成长的门……碎碎一个人/碎碎陌生人”,纵然稚拙,背后却是一种出逃的努力。关上电脑,她又做回那个隐忍而又心怀希冀的维夏。直到罗叙的身份绞碎了飘渺的绮念,家庭才成了坠落的闸门,肩在她瘦弱的臂膀。之于维夏,这实在是必然的事,只是恰巧发生在青春的年岁,于是有了撕裂的痛楚,终未麻木。

铮岩和榆清之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可因为掺杂了难言的家庭和自以为的责任,一场爱恋的高烧最终沦为停不了的咳。或许现实中的少年不是这般言谈举止,可谁的懵懂不是进三步退两步,充斥着没来由的多事。至于童杨、肖遥和韵夕之间的桥段,固然多见、固然附会,却也是属于他们三个的青春故事。

校园之所以难写,因为触动了每个人的款曲,搜罗特出尤其困难。家庭之所以微妙,因为撩拨着每个人的恻隐,描摹殊异耗费心力。《梦•醒》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成熟的故事或者自如的笔法,但字字句句都牵系着读者关于青春的独家记忆。

谁不曾留恋过“微舍”这样的出口,对着虚空喊出怯懦,哪怕是援引,也字斟句酌唯恐失言。谁不曾在不明就里的年岁掏心掏肺地喜欢一个人,以为自我就是爱的准绳。谁臆想中的天地不曾广阔,仿佛一念情深就能撼动这世界的某个角落。直到我们都伤害了别人,也被别人伤害,才终于用成熟来替软弱粉饰。

“确实什么都没有发生,只不过这一场梦醒,超越了现实本身。”小说里这样写。

忽然每个人都掉进了一场时空倒错,青春封进了昨日,又蒙上了纤尘。我们开始习惯社会法则,有太多话不去申辩,直到熬成缠绵的伤口。也开始习惯在爱里虚与委蛇,寻的不再是真心,而是默契。饶是如此,这随波逐流里也没有半点“大战风车”的悲壮,直到每个人都长成了同一张面孔,再没有谁比谁更特别。纵然当时相见各青春,而青春无悔又囊括了所有的爱恋。最透明和纯粹的岁月,都成了残酷的过渡。“是谁爱上谁,是谁离开谁,只留在了很久以后的清晨被凉风模糊双眼。”这或者是每个人的成长进阶。

《梦•醒》或许不是一部杰出的小说,但它至少真诚,真诚到看完别人的故事,读到自己的青春。年少时的花开花谢让自我成了一场浩瀚的深渊,连爱都无法填补。回望起来,也只剩下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所幸还有歌里唱的:那是我们都不回去的从前,幸好还可以坚持当时的信念。对酒当歌,青春作伴。

《梦·醒》读后感(四):我们都将要老去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大概就是很少能在这个以颓废伤感黑暗为主旋律的青春文学肆行的时候,还可以看到真正切实而平和地去描写一些关于青春的事情的书吧。

因为并不是所有生活的尖锐都可以像随处可见的青春小说那般表现的那样刻意,刻薄,而又虚张声势。

书里有很多的小诗,简直就像是我们也曾在成长过程中,在课堂上躲着老师的目光在横格的稿纸上固执地用笔诉说着的心情。很喜欢。

里面所有故事和人物的描写,都淡淡的,轻轻的。那些关于喜欢,无奈,妥协,悲伤和快乐的心情,都是如此细腻而又一点一滴地沁入心底。很多人都把青春看作是太过叛逆的一个过渡,就像很多青春小说里所描写的那样,血腥,暴力,强奸,所有的矛盾激化上升到一个只有以伤痛和死亡为句点才能结束的旅程。但这样的青春其实只是那么一小部分人的青春,所以小说,也就只是小说而已,并不是所有人都做的了那个撒性随意,张扬跋扈的古惑仔。

更多人的青春,都只是在沉默中产生,又在沉默中灭亡的叛逆情绪。那一场兵荒马乱,即使在你心中已是四面楚歌,但在他人看来却仍旧是四海升平,你亦不动声色。

故事里,由一个网站把许多人的青春联系在了一起。其中有些人已经不再称得上青春,有人正值青春,但他们也终将老去。

有青春里默默喜欢过的人,长大之后会变了什么样子。

也不可避免的提到了家人这个在几乎所有人的青春里都变得颇为敏感的话题。小孩子总是不能理解大人的行为,一如大人们永远用他们的观点束缚着自己的下一代。青春期里的叛逆,和与父母间无法调和的矛盾,组成了很多人那段日子里的主旋律。这部小说和别的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并不是在强调伤痛和尖锐,而是在描述我们的成长。

是的,关于90后的成长。

这是很多很多小说所忽略了的——并不是只有矛盾才可以创造戏剧的高潮。被骂了这么久,有谁也看到了,90后也有属于自我最独特的成长。

即使或许孩子是和父母永远也无法调和的两个南北极,无法彼此倾吐不能相互理解,可是因着那骨血相连的情感,因着那割舍不断的爱,也终将会彼此磕磕绊绊走上同归的殊途。

他们会慢慢明白父母的苦心,父母的无奈和放弃。

那些年纪里,曾经或许炽烈或许躁动的喜欢,也终会沉淀成内心深处遥远的过去。

一如其中一个孩子的父母,母亲放弃了和自己曾经相爱的人重新在一起的机会,留在生病的父亲的身边,只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家。

是的,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像我们的父母一样老去。渐渐明白,什么坚持必须要放弃,什么喜欢必须隐藏心底,并不是这些事情变得并不重要了,而是因为有着要比自己的感觉重要得多的那些事情,那些人。

曾经躁动无比的情绪,就那么被时间慢慢抚平,不知什么时候曾经尖锐浑身毛刺的自己就渐渐不见了。那样翻腾反叛过的日子,如此轻易而平淡地在某天终结。

我们在时光里成长成了平和,安稳的模样。

有一天,我们会在人海茫茫里遇到那么一个,在之前生命里从未相逢过的人,我们会握着他的手,或许欢喜或许安然或许平淡,一起走上未知的旅途。

我们会牵起蓦然苍老的父母的手,陪着他们走过老家附近的林荫和池塘。

我们,也终将要老去。

《梦·醒》读后感(五):我们都将要老去

【另一注册账号的文章备份】

原址:http://book.douban.com/review/4947838/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大概就是很少能在这个以颓废伤感黑暗为主旋律的青春文学肆行的时候,还可以看到真正切实而平和地去描写一些关于青春的事情的书吧。

因为并不是所有生活的尖锐都可以像随处可见的青春小说那般表现的那样刻意,刻薄,而又虚张声势。

书里有很多的小诗,简直就像是我们也曾在成长过程中,在课堂上躲着老师的目光在横格的稿纸上固执地用笔诉说着的心情。很喜欢。

里面所有故事和人物的描写,都淡淡的,轻轻的。那些关于喜欢,无奈,妥协,悲伤和快乐的心情,都是如此细腻而又一点一滴地沁入心底。很多人都把青春看作是太过叛逆的一个过渡,就像很多青春小说里所描写的那样,血腥,暴力,强奸,所有的矛盾激化上升到一个只有以伤痛和死亡为句点才能结束的旅程。但这样的青春其实只是那么一小部分人的青春,所以小说,也就只是小说而已,并不是所有人都做的了那个撒性随意,张扬跋扈的古惑仔。

更多人的青春,都只是在沉默中产生,又在沉默中灭亡的叛逆情绪。那一场兵荒马乱,即使在你心中已是四面楚歌,但在他人看来却仍旧是四海升平,你亦不动声色。

故事里,由一个网站把许多人的青春联系在了一起。其中有些人已经不再称得上青春,有人正值青春,但他们也终将老去。

有青春里默默喜欢过的人,长大之后会变了什么样子。

也不可避免的提到了家人这个在几乎所有人的青春里都变得颇为敏感的话题。小孩子总是不能理解大人的行为,一如大人们永远用他们的观点束缚着自己的下一代。青春期里的叛逆,和与父母间无法调和的矛盾,组成了很多人那段日子里的主旋律。这部小说和别的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并不是在强调伤痛和尖锐,而是在描述我们的成长。

是的,关于90后的成长。

这是很多很多小说所忽略了的——并不是只有矛盾才可以创造戏剧的高潮。被骂了这么久,有谁也看到了,90后也有属于自我最独特的成长。

即使或许孩子是和父母永远也无法调和的两个南北极,无法彼此倾吐不能相互理解,可是因着那骨血相连的情感,因着那割舍不断的爱,也终将会彼此磕磕绊绊走上同归的殊途。

他们会慢慢明白父母的苦心,父母的无奈和放弃。

那些年纪里,曾经或许炽烈或许躁动的喜欢,也终会沉淀成内心深处遥远的过去。

一如其中一个孩子的父母,母亲放弃了和自己曾经相爱的人重新在一起的机会,留在生病的父亲的身边,只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家。

是的,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像我们的父母一样老去。渐渐明白,什么坚持必须要放弃,什么喜欢必须隐藏心底,并不是这些事情变得并不重要了,而是因为有着要比自己的感觉重要得多的那些事情,那些人。

曾经躁动无比的情绪,就那么被时间慢慢抚平,不知什么时候曾经尖锐浑身毛刺的自己就渐渐不见了。那样翻腾反叛过的日子,如此轻易而平淡地在某天终结。

我们在时光里成长成了平和,安稳的模样。

有一天,我们会在人海茫茫里遇到那么一个,在之前生命里从未相逢过的人,我们会握着他的手,或许欢喜或许安然或许平淡,一起走上未知的旅途。

我们会牵起蓦然苍老的父母的手,陪着他们走过老家附近的林荫和池塘。

我们,也终将要老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