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100字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100字

《太阳照常升起》是一本由(美)海明威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5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一):太阳照常

很多作家出道的第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的影子。海明威年轻时被政府忽悠去意大利参加一战身受重伤,动了十二次手术,取出两百多枚弹片。

一战之后,有大量美英青年聚集在巴黎,他们没有死在战场,但是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海明威就是其中一个,他们天天混迹在酒吧,咖啡厅,相互间谈着恋爱,生活一天天过去,转眼过了三十,前路依然迷惘。所以这一代人被称为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是这一代人的旗手。

相比起后来的战地钟声,永别了武器,太阳照常升起还比较稚嫩,基调也比较悲观。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二):写《太阳照常升起》时的海明威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第一本书里,就确立了自己的风格,这是海明威厉害的地方。

海明威的风格,是简洁,细腻,准确。

简洁与细腻,看似矛盾,他是如何做到二者合一的?

第一,对所写之物了解得至为详尽,多是亲身经历,从而能够选取最有用的细节,舍弃无用的其余。何为最有用的细节?有几个标准:最鲜明,与众不同;最突出其本质特点;最能反映作者对其印象或情感。简而言之,即令作者产生认知印象或感情变化的特质(quality)。

第二,锤炼语言,多用短句表达。偶尔才用长句,形成长短节奏变化。

细腻源自第一点,简洁得自第二点,二者兼得,语言便准确了。

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第十二章,巴恩斯与比尔钓鱼的章节,写得多好,又细腻又简洁,直如身临其境。再如,那些对话,看似琐碎,有重复,甚至冗余,实则极为真实,接近现实中的语言状态。还有那地图般的行程描述,从A街到B街,然后转上C街,再经过D街……

看一段巴恩斯与勃莱特车上共处的描写,我们就可以领略这种风格。“汽车登上小山,驶过明亮的广场,进入一片黑暗之中,继续上坡,然后开上平地,来到圣埃蒂内多蒙教堂后面的一条黑黝黝的街道上,顺着柏油路平稳地开下来,经过一片树林和康特雷斯卡普广场上停着的公共汽车,最后拐上鹅卵石路面的莫弗塔德大街。街道两旁,闪烁着酒吧间和夜市商店的灯光。我们分开坐着,车子在古老的路面上一路颠簸,使得我们紧靠在一起。勃莱特摘下帽子,头向后仰着。在夜市商店的灯光下,我看见她的脸,随后车子里又暗了,等我们开上戈贝林大街,我才看清楚她的整个脸庞。这条街路面给翻开了,人们在电石灯的亮光中在电车轨道上干活。勃莱特脸色苍白,通亮的灯火照出她脖子的修长线条。街道又暗下来了,我吻她。我们的嘴唇紧紧贴在一起,接着她转过身去,紧靠在车座的一角,离我尽量远些。她低着头。”

《太阳照常升起》虽然以第一人称叙述,直接的心理描写却极少。这符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显露八分之一,隐藏八分之七。如何隐藏?一个就是不作心理描写;另一个是省去旁白,只作描写性的展示,不作叙述性的介绍。这样,就可以让读者从场景(对话加动作)中自己去体会和判断人物的情绪,猜测和想象人物的经历与命运。

海明威的风格虽好,也会造成两个潜在的问题。

第一,只擅长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说,写选定的题材之前,必须去亲身经历。不然,对所写之物可能达不到所需的熟悉程度。

第二,写短篇比长篇更容易。这种风格更适合时空长度有限的短篇。即便写出长篇,也像一个拉长的短篇。原因在于,这种风格不便处理漫长的时空。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三):《雪国》与《太阳》

看的时候,总想到大河尽头和雪国,都是说战争的创伤与后遗症,都是在说虚无。太阳和雪国,杰克和岛村,他们,都是在战后对人个体影响的反映。 大河尽头克丝婷他们,那群战后滞留在印尼的荷兰鬼们,因为他们才更好理解为什么杰克不回去,为什么不回国去。克丝婷她们一是因为已经待了挺久了,从她的父辈开始,她很可能是在印尼成长的,在印尼待的太久了,回去也没有什么朋友和熟悉的亲人,她所熟悉的地方是这块曾是他们殖民地的土地。回去也没有联系吧,没有相联系的东西。克丝婷曾为殖民者,回去难以被理解吧,身为殖民者的在这边的熟悉生活和观点、看法?看的时候总给我一种他们是被战争与殖民遗留下来的鬼,进了一个被单独隔离起来的空间。 杰克他们也给我这种感觉,天真被政权煽动参与战争,用血肉之躯去作战,看到朋友伙伴的鲜血,发现这并不是什么正义之战,而是死人与屠杀,伙伴们为了不知道是什么目的(对于普通人而言,对于除了掌政者的普通人们)而挑起的战争而流血失去生命。会,怀疑的吧。首先会受冲击,然后会疑惑吧,会怀疑吧,怀疑战争的目的、牺牲者与受益者什么的。道德上、价值上也会受到冲击,和对方因为同样原因作为战争、政权牺牲者的对方残杀,去杀人,杀和自己同样是牺牲者的人,为了不知道什么目的,但知道了它并非正义。会混乱的,价值、道德混乱掉的感觉,没有这一块的确定之物,没有一个价值与道德的锚能牢牢地锚住。――道德与价值的混乱、茫然(不是迷茫更多像是茫然),缺少道德与价值的锚。 杰克他们他们倒是没有那么被隔离在比如说印尼那样一个狭小空间了,像那群尴尬、人数较少、个别案例的荷兰人那样。他们是一个群体,一个庞大的曾参与一战的群体。他们很多人滞留在了曾经的战场――欧洲,这群人里有很多作家、艺术家,他们描写他们自己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有一个很大的群体都是这样的,有群体性。所以又有普遍性,人群众多带来的普遍性和它的意义对人类的普遍性。波及到整个人类的世界大战给人们精神、道德与价值会带来什么影响,带来什么戕害。他们是被隔离的,被他们的家乡与原生土地隔离了(不管是回去被作为侵略者看待还是嘉奖者看待都有不对的地方,更关键的是他们或许得好好调试一下精神状态才能回到“日常”的生活。在这边,他们好歹在战争精神状态熟悉的地方,有很多同类聊以慰藉),但他们同时又具有很大的群体性与普遍性。 ――都被原乡隔离,但一个范围更狭窄,一个具有普遍性群体性。 好啦,说到正题啦 什么感觉呢,读完极大的满足感,叙事相当流畅,一串读下来感觉叙事相当流畅。很难得的流畅。比日本小说的叙事好多了! 雪国的虚无是什么呢,似乎也是在二战后的时间吧,但那种虚无,是什么呢?是什么呢?弥弥漫漫、弥弥散散,没有目标、没有将来、没有过去,驹子在为生存打拼挣扎而岛村在做什么呢,不知道他要做什么,对,不知道他的希求和目标吧。或许是想要求得一些确切之物吧,一些不虚无的坚实、有力、热烈的力量,给自己萎软的双手注入生活的力量吧。希求驹子挣扎生存的热烈力量、希求叶子纯净的精神世界。――雪国的虚无是,关乎个体的存在。什么是确切之物啊?个体存在的状态,应该是像驹子那样身体上的奋力挣扎生存,或是叶子那样纯净上升的精神世界。――茫然的是个体的存在;个体的存在状态。 解救虚无的方法不同,对于岛村,是两个女性,与两个女性的接触与关系给他带来了触动与改变。挣扎生存与纯净的精神世界,当然,是带有象征性质了。 而杰克他们是通过刺激,钓鱼狩猎的刺激、斗牛的刺激,还蛮感官的吧,而且是具体事件,虽说具体事件里含有力量与精神向的东西,但总归不是具有象征性质,而是事物本身,所以更容易幻灭吧。――象征与事物本身。 还有,雪国的方法是身体、肉体上与精神上两线并行,精神与肉体不交织。太阳的方法/刺激是精神与身体交织:观看斗牛感官上的兴奋与被斗牛士勇敢从容风度、公牛力量精神上的感染相交织;烈酒的感官冲击与消除他们几分漠然的西班牙人在饮酒中的热情奔放天性相交织……感官刺激很强。 但感官刺激带来的东西让人不适,而且这种刺激性的东西一场胡闹之后是更大的虚空与不满。 在斗牛节的七天里,这一群人被这些刺激(斗牛、烈酒、狂欢、没日没夜、无休无止)带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的感觉。看看迈克,简直没有理性的弦绷住,一种喝酒喝到理性没有,凭着自己的感性想做的事情就去做了,数落以及恶劣地对待科恩;阿施利夫人也是,冲动地极其迅速地爱上了斗牛士罗梅罗;科恩冲动地去找和罗梅罗在一起的阿施利质问、殴打罗梅罗;那伙被迈克尔欠债不还的人酒馆里对迈克尔说难听的话,两方冲突……一切迅猛、不可思议地转动,像转轮忽然快速地转了起来,随着斗牛节人们疯狂的兴奋越转越快,到一些不好挽回的地步。(科恩与阿施利夫人、阿施利夫人与迈克尔) 人们的疯狂、兴奋过了火,为了找乐子,被牛给抵死了,而且这样的惨状惨事可不少,那天早上牛冲撞的人群可不少,以及坐在第一排被牛一个一个抵过去的人们,二十多个人进了医院。问题在哪呢,在于人们的反应,似乎也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应与警醒,最起码的“醒”过来也没有,第二天也并没有采取措施改变人们被公牛追进场的过节仪式,人们完全陷入了“狂欢”当中。当杰克问起公牛将人抵死这件事时,比尔还很诧异,是吗,今天早上公牛抵死了人吗?诧异完也并无反应。 “一股闷气儿”,这是它给我感觉的虚无之感,和川端康成的雪国的弥散不同,是一种憋闷之感。 这群一战时上战场,战后滞留在法国的家伙们,这样的家伙们似乎很多,英国人美国人什么的,都聚集到巴黎来。啊现在似乎有些明白为什么当时很多文学家艺术家们聚集在巴黎,想来并不是什么浪漫的原因和浪漫之事,精神和价值上的迷茫倒是很多。想想午夜巴黎,当时还很诧异为什么海明威会跑到巴黎去,这样想来并不是浪漫的原因,并不是。 感觉其实有意识的吧,杰克他们有意识,意识到战争给自己带来的价值、信仰、道德观的混乱,大概明白原因――战争以及情感不可得。 雪国的岛村没有那么强的意识,更多是无意识,无意识地接受和驹子的恋爱,无意识地被叶子所吸引目光,很,被动。而太阳里是自己选择可能对自己精神产生刺激的刺激物,是,主动的。 有意识与无意识。一个有意识地知道自己的茫然、漠然的问题,有意识地、主动地寻求刺激从而寻求一些不同。尤其是杰克,感觉其实很清晰,清醒地继续这样吧的感觉。他们是清醒的,看豆瓣评论有将他们与垮掉的一代作比较,一个是清醒地沉沦(这里的表达需要再改一改),一个是无意识地放纵。嘛,倒也可以去找找看,看有没有对比的土壤。 雪国的岛村呢,更为被动,无意识地沉浸在虚无之中。 处境也不同。一个处境糟糕,一个处境很好。 关于道德。太阳里的各位,寻欢作乐,整日饮酒享受,感情的忠贞很淡薄,道德紊乱。较真、认真喜欢阿施利夫人并想同她结婚的大好青年科恩,为这一群人不喜,行事风格与道德观念与这伙人格格不入。对道德较漠然吧,更听从自己的意愿,哪怕它伤害别人或者不符合道德,看看阿施利夫人对科恩和罗梅罗做的,虽然后来放过了罗梅罗让他的生涯和大好未来能够继续。但是是有道德意识的:尤其是杰克,杰克很清醒,清醒地看到斗牛节的寻欢作乐追求刺激使一个人白白失去了性命。生命远远重于一时的刺激的意识,对斗牛节狂欢气氛逐渐意识到兴奋过度的不对劲,这种过度兴奋对人的损害,他看到了。是所有人中最早看到的。阿施利夫人也还能有些 而且,喜欢用虫子,对虫子过分细致关注来写虚无,很恰当合适,东西方用的同样手法。 以及每一天记录的很清楚,很琐碎,吃的具体是什么,喝的具体是什么酒,琐碎、细碎。每天最重要的事情,铭记的最清楚的是这些事。这也是虚无的一个呈现手法。 巴黎与西班牙的对比,但是,从结局来看,从主人公评价,似乎都不好。巴黎寻欢作乐、花天酒地,人们只认钱;西班牙保留了淳朴自然的东西,自然风景与人都是如此,没有很发展,人们热情奔放,酷爱喝酒,热情而刺激,人与人之间热情、简单、容易兴奋。杰克却说这让他摸不着头脑,还是巴黎好,巴黎只认钱,知道怎么做,很有规律,可靠,西班牙充斥着不确定因素。问题出在杰克身上吧?以及在这里西班牙是不是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刺激、兴奋、感官刺激什么的。 对于科恩的疑惑,有时看书中会有些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对科恩那么讨厌,感觉他挺认真,态度都是很认真的。讨厌他什么?有时候过于认真天真的不识好、不知分寸、不识相吗?原本以为他们讨厌他的原因。但仍有疑惑在,看豆瓣评价觉得是因为他未经历战争,未被它戕害,他对于这伙人而言是外界了,被隔绝在这伙人之外了,这伙人只在他们的圈子里,处事风格观念都是如此。 也可以从杰克作为一个角度,杰克是最清醒的,最有意识的,感觉他只是被因为战争阉割而被与阿施利夫人的关系所困。他清醒地看着他们这帮流落在外的“鬼”:迈克尔、比尔、阿施利夫人,这群人处在其中,没有意识,尤其是斗牛节期间,这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参照。科恩可以又作为一个参照,科恩认真的生活态度。科恩是未被战争所戕害的(具体再看一下开头确认对不对),用他来对照整个迷惘的一代的这伙流亡在外的人,又是一个参照,迷惘的一代与非迷惘的一代的参照。 对于钓鱼,以及在钓鱼的地方,是全书看的最舒服之处,包括抓蚯蚓,回到一种健康自然清静的生命状态。杰克最后也选择在这里待一会,暂且不要回到寻欢作乐的巴黎,最后却还是因为阿施利夫人回去了,回到寻欢作乐的茫然迷惘世界。 文笔打造的场景,起初是《午夜巴黎》,有夏夜清新的栀子花香;然后是壮丽淳朴的西班牙自然风景;接着是生命处于自然状态的《瓦尔登湖》畔钓鱼;继续上路,“公路式”冒险小说,西班牙与法国的不同人情;刺激眩晕的斗牛节,一切迅猛不正常的运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