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我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我的故事》是一本由琼瑶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故事》读后感(一):感人的故事

一直在网上找这本书,终于在2012年7月买到了。在新马度假途中,一气儿看完了,颇多感触。真没想到琼瑶的经历如此丰富,感情也很丰富,人还很单纯。正是这样的组合才能产生伟大的文艺家。在我看过的自传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的故事》读后感(二):千万别以为只有你能不可一世

我不是琼瑶奶奶的粉丝,我不是夸张路线的爱好者,我不是煽情的人,我也不是你侬我侬的崇拜者。

当初会买这本书,大概是因为简介里提到这样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写机戏剧化故事的人经历了抗战那个对个人命运无能为力的时代。我觉得这是个矛盾而冲突的画面,发展也很不合逻辑。

全书读下来,不得不说,虽然还是处处有让我个人感到厌恶的地方,但是我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别都自以为是地去批评别人,去否认别人能过你没过的,甚至没想过的日子,别吃不着葡萄就非得把那葡萄毁了的。

里面依然是大量煽情和描写,没有清晰严禁的逻辑关系或者能带给人更深、更广层次的东西。时间顺序倒是明了,而琼瑶奶奶最擅长的煽情和一些心理的戏份还是能让有过类似情绪的人再次感同身受的。

可是我还是越看越不喜欢(主要因为老给自己做广告似的),到最后也越来越是草草收场。既然选择了将自己的故事公之于众,就别净捡自己光荣或者无关痛痒的地方说了。不过,能把自己曾经非常痛的伤口再次揭开来,也实属不易,应当鼓掌以示尊重一下。

《我的故事》读后感(三):不经一番寒彻骨 哪来梅花扑鼻香

她小时候差点和父母一起死在河里 自杀两次 又活过来

一手抱着儿子 一手笔耕不停 还要忍受亲人的压力和初为人母的琐碎

这些 都是我所不知道的琼瑶

读了她的自传 我感受不到不美好 她始终用很美好的眼光看这世界 爱着写着 没有恨意和愤怒 更多的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压抑自已 不忍伤害别人的性格 爱着身边的人事物

与其说是坚持 不如说是命运的使然 那些困苦的流离的经历 也是促使她去写的原因

我以为 人结婚了 就没办法再坚持梦想了 可是她抱着孩子 仍然在写

她离婚了 我想 两个人都想写作不能在一起

后来她和鑫涛在一起 我想 一个能无限理解关怀你的人 爱着你的人 原来不是梦想的坟墓而是 辅助你把梦变成现实的神

所有的关于你不能做什么的 都是借口

遇到谁 都不是 放弃你想做的事情的理由

最开心的事 是自己喜欢做的事 可以赚钱了吧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挣来的五块钱 会带来 比做其他事情赚五百块更大的快乐

拥有的太多 迷乱了双眼 那种简单苦难中的执着 让人心生希望 我喜欢这本书 很真诚 很美好 我是说她看世界的眼光很美好

《我的故事》读后感(四):认识琼瑶

还是小学吧,破旧的黑白电视机里放上《情深深,雨蒙蒙》、《还珠格格》的时候,心情的激动难以名状。在农村单调的童年生活里,生活中除了田里无聊地嬉戏,算是多了一抹亮色。

然而琼瑶热几乎没有在我们这一代上体现。基本上随着韩流的兴盛,琼瑶在小学的接触以后就慢慢掉落。以至于当我们这一代谈论起琼瑶时,印象里只有童年的欣喜、琼瑶式人物的你侬我侬、各种对其情节的恶搞与篡改。于是,我们谈论起琼瑶往往是调侃与鸡皮疙瘩。总之,那里面的爱情已经不再是我们这一代的节奏。

在冯唐的散文里翻阅起了《窗外》:个性敏感、孤僻的女孩子与老师的备受阻碍且以悲剧收尾的忘年恋。江雁容在不受父母瞩目与理解的家庭里,倍感孤单,升学的压力让她更加哀伤,她也只有在日记里吐露这一切,文字打动了她的国文老师,这种日记书信式的交往开始了一段爱恋,但最终在外界的谣言、父母的千般阻挠下崩溃,老师落拓晚年,女主也在失败的婚姻里无处可去。在这个只有更奇葩的年代,情节无甚出彩。也许是作家自传式的性质,文笔与心理感受还是写遍了一个敏感多情的初恋少女的无助、悲哀,这一对老少在爱情面前飞蛾扑火的勇气也足以让人敬畏。只能说,不愧是影响一个年代的人的作家,虽是首部作品,无不是真切的感受。这么一比超过现今市面上低劣多产的言情作品,尤其是关于江雁容内心独白与伤怀行动的描写,很容易让人回忆起自己18.9岁那个多愁善感的年龄。

及至读到《我的故事》,才发现自己原来对琼瑶的看法都是“偏见”。的确,她的作品逃脱不了言情小说的桎梏,描写的无非也就是男女之情,里面的男女情感之澎湃激荡也确实有些过,但是她个人的成就实不因此被低看。亦或者,我原来的看法亦不过是别人的看法,别人对于她作品的指责。我并没有看过她的多少部作品,但是这两部作品已经足够感动我。江雁容的经历很多时候不只是江雁容一个人经历着。琼瑶的多部通俗文学作品在市面上的流行绝不是媚俗,虽然契合少女对于“高富帅”的想象,不若说也是她个人充满幻想式的性格与幻想式的小说影响一代人的审美观与爱情观。

在《我的故事》里,童年、少年以及第一次婚姻开始后的经历算是交代了她的一生。看,人的一生,的确是不确定性与不可能性的组合。像琼瑶这般,也算“半传奇”了,记录下的经历,一本书也够了,何况我们平凡人呢?我被这本书感动,看到的是一个普通女人在时代背景下的跌跌荡荡,一个人的生活。原来,台湾也曾那么落后过;原来,出国热在1980年代就已经出现在台湾;原来,一个也算扬名文坛的女人,成名之前的人生非但没有前途,反而黯淡无光,甚至自杀两次;原来,即使成功,生活也不过是茶米油盐;原来,一代一代人的人生轨迹,无论多么起伏,无论经历过升学、考试、出国等等,终躲不过成长、结婚、生子、变老,最终生命里刻下的是回忆。

一个人的作品述说的绝不只是他想述说的。琼瑶的作品里的人物,虽屡为人们诟病,躲不过她细腻、富于幻想的性格,以及她人生里冲动、热情似火的恋情与婚姻。

书籍着东西,看看也就忘了。教会我的,大约是不要轻易评判;还有,人生那么长,即使在这一秒也要努力,因为你永远也想不到,渺茫的今天也会迎来光明的第二天。

《我的故事》读后感(五):琼瑶的泰坦尼克

为琼瑶的小说流泪不是一件希奇的事情。我大学的女同学们常常捏着汗湿的手帕,看《失火的天堂》或者《心有千千节》而双目迷离。

作为燕赵之地的子孙,西北高天下的苍莽黄沙,边塞草原上的铁马冰河,是我心中所更加亲近的。因此,于琼瑶书中的恩恩怨怨,多少觉得是“小女子心态”,和我不大相关。

想当然地认为,能写出这样作品的琼瑶,无疑问是个感情世界坎坷无比又丰富无比的小资。当她在铺了天鹅绒的大床上为了爱情辗转反侧的时候,萨正在和兄弟们在风雪漫天的机场跑道上为波音737换轮子。我们的世界,没有交集。

直到看了她的《我的故事》。

这本书,我是在大学毕业几年后读的。早晨开始看,直到黄昏,因为我读完之后,又反复了一遍。那一天,琼瑶的世界在我的心中天翻地覆。

《我的故事》,是琼瑶的自传,我想,如果没有读过这本书,不可以算作真正明白琼瑶是怎样一个人的。

这部书中,记录了一段我们早已忘记的历史,也颠覆了我对琼瑶的看法。

琼瑶的确出生于教授之家,书香门第。然而,她记录下的童年,却和小资没有多少关系,她用了大量的篇幅纪录的,是 – 逃难。

1944年,六岁的琼瑶,随着全家 -- 祖父,父亲和母亲,哥哥,弟弟。。。开始了逃难的历程。

那一年,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琼瑶家的祖屋所在地衡阳,是两军决战之地。中国军队第十军在这座城市死守了四十七天,终因援军不济,力竭城破。

逃难之前,琼瑶把自己最珍爱的一面小锦旗交给了妈妈,藏在寄宿农家的阁楼上,因为大家都说农家一无所有,日本人是不会抢劫这个地方的。

日军果然没有抢劫,他们烧掉了整个村子。这只是琼瑶记忆中苦难的开始。

在琼瑶的字里行间,几十年后依然可以读到家国沦亡之际一个普通人家的惨痛。

逃亡中,琼瑶第一次目睹了死亡。“山沟外面,忽然传来一声清脆的枪响,接著, 有一个人影从我们掩护著的松柏外面闪过去。我们全吓怔了,忘了哭,也忘了叫,瞬时间,山沟中寂然无声,我从松树的隙缝里望出去,正好看到那奔跑著的人── 一个平凡的农人,腿上滴著血,一跛一跛的飞跑著逃走,然后,就是一阵日本人的呼喝声,又一排枪声,那农人倒了下去。我呆住了,第一次了解死亡是怎样突然就 能来临的,第一次看到鲜血从一个活生生的人体里流出来。”

接着,他们又被日军围住搜查,一切财产都被抢去,连琼瑶的母亲都险些被日军掳去。“一 向文质彬彬的父亲,立即爆发了,他陡然间冲过来,抱住母亲,对那日本兵大吼大叫:“放手!你这禽兽!放手!”一切发生得好快,我看到那日本兵举起木棒,对 父亲拦腰一棒,父亲站立不稳,那山沟又是一个往下倾斜的斜坡,父亲摔了下去,顺著斜坡,就一直往下滚。祖父忍无可忍,也冲上前去,日本兵再一棒,把祖父也 打落坡下,然后,他继续拉著母亲,往山沟外面拖去。母亲用手抓紧了山沟两壁的青草,哭著往地上赖。我眼看父亲和祖父挨打,母亲又将被掳走,恐惧、愤怒,和 无助的感觉一下子对我压了下来,我用双手扯住母亲的衣服,放声大哭。同时,麒麟和小弟都扑了过来,分别抱住母亲的腿,也放声大哭,我们三个孩子,这一哭哭 得惊天动地,我们边哭边喊著:“妈妈不要走!妈妈不要走!”“

只是因为琼瑶的弟弟恰好和带队日本军官的孩子同岁,拨动了他的恻隐之心,一家人才逃过此难。

写下这样文字的,是我们所认为自己熟悉的琼瑶么?

在这本书中,琼瑶这样的纪录,比比皆是,处处都是那双六岁的眼睛亲眼所见 – 为了避免大家被发现,表叔伸手去扼死自己的亲生儿子;悄然将与琼瑶每天抱着睡在一起的小妹丢弃在旅途中;父亲母亲赴水自尽又被琼瑶的哭声唤回;生死辗转中 祖父却固执地在口袋中留着自己抗日救国的诗歌;宁可被枪毙也不让汉奸侮辱,。。。

弱国子民的血泪,尽在于此。

琼瑶在书中写道 – “我的国家民族观念,就在这枪口下建立起来的。所以我常说,别的人童年的教育来自学校,我童年的教育,却来自战争。”

2004年台湾大选,琼瑶阿姨为反台独在网站上发表公开信:

“亲爱的朋友啊!从何时开始,长江、黄河、青海、长城、喜马拉雅山……都不再是我们的骄傲了?唐宋元明都不再是我们的历史了?我真的陷进无法自拔的痛楚里。”

读这部书的时候,我心中有一点淡淡的疑问 – 有着这样经历的琼瑶,成年后的作品中为何却只有温柔婉约,而没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刚强之气呢?

直到看到《泰坦尼克》中的一段,我忽然若有所悟。

《泰坦尼克》的结尾,罗丝是怎样对杰克喃喃自语的呢?

她没有说我是多么的怀念你,在心底爱你这些话。她说,我结了几次婚,爱过几个人,生了几个孩子,走了世界多少个地方。。。她的一生怎样的快乐和有价值。

杰克的死,是为了罗丝的生。

而他让罗丝活下去,假如她从此只是忧伤地怀念自己,我想并不是杰克所要的最好报答。那最好的报答就是罗丝自己所说的 – 她是那样珍爱杰克换来的生命,所以让自己的一生都快快乐乐,轰轰烈烈,一直到九十岁。

她的生命是属于两个人的,她快乐了,他才快乐。

左权,这个刚毅的红色将军,在留下的信中对自己的女儿用了如下的所有称呼 – “小鬼、小家伙、小宝贝、小天使、小东西……”

将军用了这样的称呼,我想他是从心中希望把一切苦难在自己的手中终结,只给女儿拥有美好的东西,包括美丽,温柔和幸福吧。

我们的先人在艰难时刻能够勇敢地面对苦难,却不是为了把我们变成冰冷的钢铁,而是为了让我们按照和平与善良的本性生活。

什么是我们心中的家国呢?那些不朽的诗词歌赋,江南烟雨,漠北秋风,弄堂中孩子们跳猴皮筋时候的欢笑,女生在课堂上为某个莫名的惆怅而走神的瞬间。

对于琼瑶来说,悱恻温婉是她的本性。历尽劫灰,痴心终而不改。这种南方小女子的情怀,在《我的故事》的苦难衬托下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离离原上草,用最柔弱的一面让人感到生命的顽强与灿烂。

一如阿基米德最后的时刻,他说:“让我画完这个圆。”

这部书读过之后,对琼瑶的感觉真的不再一样了。

当一家人经过一次次抢劫,杀戮,搜查之后,琼瑶在第八章“夜半穿越火线”的结尾一段写道:“中午时分,我们见到了第一队国军,看到了第一面国旗”。

那时,忽然发现自己身上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在读琼瑶的书时,我居然落泪了。

从此,也不可以笑话那些读琼瑶落泪的女生了吧。

[完]

后记:

琼瑶一家遇到的中国军队,是桂军第二十七团辎重连,他们的连长曾彪成了一家人的保护神。他们跟着他的军队走,吃他的军粮,喝他水壶里的水。琼瑶的家人,在 他的帮助下,平安到达广西,随后转往重庆。琼瑶写道:“一天清晨,我们全上了火车,倚着车窗,含泪望着站在月台上的曾连长。车子终于蠕动了,曾连长仍然站 在那儿,一身军装,威武挺拔。他不住对我们挥手,我们也不住对他挥手,车子越开越快,越开越远,曾连长的影子就越来越小,终于再也看不见了。别矣,曾连 长!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到曾连长。”

战后,琼瑶一家人曾反复寻找曾连长,虽然没有找到他,但总期待着和他的再次相逢。琼瑶在另一段文字中曾经对曾连长此后的行踪做过一点提示,她说:“曾连长奉命死守桂林”

桂林战役是抗战后期的一场血战。1944年11月,日军进攻桂林,和所有国民党军当时进行的很多战役一样,这次战役充满了牺牲,血腥,阴谋,内讧和叛卖, 然而,战斗的激烈在很多日军文献中依然清晰可辨。11日,桂林陷落,此战中国军队三名将军殉城,分别是第31军参谋长吕旃蒙,第131师师长阚维雍和桂林 城防副司令官陈济桓。第二十七团辎重连的下落无从查找,只是从战史知道,当时桂林守军将大量辎重囤积于七星岩岩洞中,以期与日军长期作战。因为汉奸告密, 日军猛攻七星岩。由于守军顽强英勇,日军无法攻入,遂对洞内施放毒气,守军全体殉难。

曾彪连长的忠骨,或许就在七星岩的某个洞穴之中吧。

一如琼瑶的父亲第一次见到曾连长时,无意中说出的一句话。他说 – “不甘异族迫害,要付出多少代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745f601008tes.html

萨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