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家乡的传统风俗作文中秋

家乡的传统风俗作文中秋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家乡的传统风俗作文中秋,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乡的传统风俗作文中秋篇一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都有独特的传统风俗,我们四川资阳也有许多的传统风俗。

在中秋节这天,四川的风俗就是打粑、吃麻饼、蜜饼、放孔明灯、放河灯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应该只有着放孔明灯、放河灯这几个风俗得以流行。

中秋节到了,家家屋里都存着几箱月饼,我们家也不例外。我一边吃着月饼,一边问着妈妈问题,“妈妈,中秋节放河灯、孔明灯是纪念谁的啊?端牛节吃粽子是纪念屈原的,那中秋节呢?”我疑惑的说着。妈妈笑了笑,说道:“你听过嫦娥奔月吗?”我点了点头,“那嫦娥是吃了一颗仙丹才奔上了月,所以在中秋节这天放河灯、孔明灯是纪念嫦娥的。”“哦一一,原来是这样的啊!”我这才恍然大悟。

中秋节的月亮是一年里最圆的圆月,但只赏月,这不太孤独了吗?其实,中秋书晚上是会放河灯与孔明灯的。月亮高高悬挂在天边,月光洒在了人们身上,可沱江河并不是安静的。泡江河人山人海,一群人围着河岸边放河灯、孔明灯。

所说的河灯就是像一个盘子的荷叶上托着粉红色的荷花,荷花中央有着一块小蜡烛。我拿着打火机点燃了中间的蜡烛,把河灯放进了河里,沱江河面上全是河灯十分壮观,而这些河灯也寄托着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在河中荡漾。

孔明灯是红色的大纸用几根木棍支撑在一起,下面托着一块白色蜡烛。这孔明灯就是来纪念孔明先生的。也象征着祝福,纪念。我拿着笔在孔明灯上写下了我的祝福与心愿,让孔明灯带着我的祝福与心愿飘向天边。我把蜡烛点燃了,双手托着孔明灯下的木棍,将孔明灯往上抛了一下,孔明灯也歪歪斜斜飘了上去。孔明灯飘在了高空中,黑色的夜空中,一盏盏孔明灯像萤火虫一般,我怎么找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孔明灯。孔明灯飘得越来越高,就像一颗星星在天边。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这首诗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也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虽然不能在这一天和亲人相见,但孔明灯,河灯已经替我们送到了祝福。

家乡的传统风俗作文中秋篇二

农历八月十五就是中秋节了。中秋节前几天家家户户走亲访友,你送我一盒月饼,我也送你一盒月饼,大大小小的店铺里也都卖着月饼。有的是黑芝麻馅儿的,有的是五仁馅儿的,还有各种各样水果馅儿的。整个街上的人都在准备过中秋节。

到了中秋节那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饼,坐在能看见月亮的地方赏月。还有些人家看着中秋节晚会,把各种糖果和月饼摆在外边,等着嫦娥来挑选呢。

每逢中秋我们家是一定会赏月的。月光如水,洒在大地,似乎给人一种详和,又略给人一种凄凉、忧伤的感觉。怪不得古人们都把怀念故乡的思绪寄托在月亮上呢。好比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还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读了这些诗句,更觉得这月亮担负着许许多多离乡人儿的乡愁了。听妈妈说,仔细看,还能看见嫦娥呢。我不信,瞪大了眼睛盯了好一会儿,似乎真有一对古代女子的丫鬟,好像又看到了一只玉兔,似乎旁边还有一棵桂树。不知哪里来的一股轻烟笼罩着月亮,越来越朦胧,越望越神秘,真好似杜甫写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到后来那轮明月就消失在夜色中……

中秋节虽只有一天,但丝毫少不了团聚和喜庆的氛围。在我看来,中秋节的寓意就是家家团聚,阖家欢乐,圆满美好。我也等着第二个中秋节的到来……

家乡的传统风俗作文中秋篇三

同学们,你知道满族吗?满族的来源可往上追溯到商周时期的肃慎,两汉的挹娄,北朝的勿吉,隋唐的靺鞨和辽、宋江、元、明的女真人。这些都是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满族祖先。满族的服饰:男子自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穿马蹄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登高底花鞋。入关后在很长时期我国妇人流行旗袍。

满族的住房,一般际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伦杆”。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花。东次间开门,也称“口袋房”,目的在于保暖。屋内北、西、南三面有炕,称万字炕。满族以西为上,西炕不堆放杂物,不坐人。在饮食方面,满族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适年过节吃饺子,除夕必吃手扒肉。满族重视礼节。最主要和常见的礼仪有见面礼、请安礼、告别礼三大类。其中“抱见礼”是满族的大礼,满族打狗、杀狗,忌食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因为狗曾救过努尔哈赤所以满族不用狗。

满族曾信仰多神教的萨满教。直到解放前,在东北的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和爱辉等地,满族民间仍保持有萨满教,萨满祭祖、祭天是每年的大事。(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完)

家乡的传统风俗作文中秋篇四

百里不同天,千里不同俗,要问我家乡有什么民俗,东北二人转就是一绝。

二人转是东北传统风俗,以一男一女、以一丑一旦为表演演员,以板胡、锣鼓为伴奏工具,以简练的台词,粗犷的唱腔为特色,以唱、说、做、舞为表演手法,以手绢、扇子为道具。该表演形式简单,几十个观众和两名演员组成的一个露天小剧场,但却深为人民所喜爱,东北人们喜爱听二人转甚至到了“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程度。连周总理当初路过吉林看了一场二人转,都赞叹道:“二人转不愧为中华文艺瑰宝之一,应该好好发扬”。

二人转最初的形成原因有几种,其中广为流传的是:人们在田间地头干活时,又累又无聊,有两个人想了一个办法,将农田种菜的事件及村子里发生的喜剧性质的事改为唱词,给人们表演出来,慢慢就演变成了今日的二人转。

二人转以它那独特的唱腔、舞姿和逗人的唱词博得了人们的喜爱。而且二人转有着自己独特的演绎风格,在正戏表演之前多加一个“小帽”。俗话说“小帽、小帽,排排腔,溜溜调,唱戏的白搭,看戏的外落。”现在,小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二人转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有名的小帽有《小拜年》、《双回门》、《江北的送情郎》等。

“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无限欢乐。人们喜欢它,也在发展它。很多地方办起了二人转培训学校,使得这门民间艺术得以广泛流传。而因二人转一炮走红的转星也不少数,除了众所周知的赵本山,还有小沈阳,孙小宝等。他们在春晚的亮相,给亿万人民带来了很多的期待。

二人转就是我们的民俗,也同样是中国老百姓的喜爱,我衷心地希望它发展越来越好。

家乡的传统风俗作文中秋篇五

在我的家乡,过年是从腊月廿三开始的。

传说在这天,灶王爷要上天禀报一年的成果。人们要开始“除尘”——进行大扫除,以表示除旧迎新。人们还要开始置办年货等。家家户户都热闹起来,在外的游子也开始陆续返乡。

这时候,生意最红火的,大约就是卖炒货、干果的店铺了。在我的家乡,嗑瓜子成为了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若是谁不在桌子的盘子上加点瓜子,恐怕都不好意思拿出来招待客人!这时候,大多数人家还会买备好油,淀粉,回家将年猪送去屠宰场杀掉,然后取一些肥瘦相间的肉,加入鸡蛋,裹上淀粉,再入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一盘新鲜的,热气腾腾的炸酥肉就出锅了。一般旁边会围着眼馋的小孩子,大人会特意拿一些可以直接吃的酥肉给孩子们解馋。酥肉与瓜子相似,都深深地浸入了这一方土地的血脉之中。

大年三十,对我的家乡的人来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再忙的人也通常会在这天前赶回家乡。这天,人们要祭奠逝去的亲人,会带着纸钱、酒和香烛,还有鞭炮去上坟。先点好香烛,再烧纸钱给逝去的亲人,若是男性或者喜欢喝酒者,通常还会敬上一杯酒并洒下。晚辈们再跪着,拿着香,虔诚的磕头,以表示对死者的敬意。长辈们向逝去的亲人讲述一年来的丰收与欢乐,但通常不会吐露一点不如意。最后人们在一阵鞭炮声中,带着对逝去的亲人的哀悼与敬意离开。

这天晚上,大家摆出早已备好的丰盛的饭菜,举杯同庆,共贺春来。桌子通常都是丸子还有很多圆形的糕点,这些都是人们对团圆的向往。

初一到初七,我们走亲访友,来到亲朋家,嗑瓜子,一起谈天说地,好不快活!

初七以后,我的家乡的人们通常还会“喂树”。我听我的母亲说起过,每年初七初八,外婆总会领着母亲,拿着糯米饭喂树。外婆拿着一把小刀,给树皮开几道口子,再由母亲一点点地用糯米饭填充划开的口子。据说,这样能使树神感受到人们的敬意,从而结出更大的、更甜的,更不惧风吹雨打的果子。可惜的是,随着果树的减少,这项习俗快要失传了。

纯朴的人民,以习俗表达着对于自然鬼神的敬畏之心。

家乡的传统风俗作文中秋篇六

我们家乡的传统文化很多,例如春节的贴对联、挂大红灯笼,清明的扫墓,端午的吃粽子、赛龙舟……。现在我来介绍我们家乡的春节文化吧。

春节熟称过年,有‘过了蜡八便是年’的说法,所以说一般过年要从农历十二初八开始算齐。在外打工的,出去办事的,甚至出国的。无论路有多远,都要回家团聚,这种力量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电视上有专家说是我们的基因起的作用,也不知道对不对。一家人一起聊聊天,吃着团圆饭,憧憬着来年的丰收喜悦,很是热闹开心。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早上,准备‘谢年’。‘谢年’听爷爷说是远古就有,是为了感谢大地万物,在过去的一年里养育了我们,使每个人都安康,粮食丰收,六畜兴旺,人们拿出最‘高级’的食物祭拜上苍。也寓意我们的来年平安幸福。

贴对联,挂大红灯笼是必不可少的,奶奶还做了很多‘团圆果’意喻一家人团团圆圆,红红火火。门上贴对联,插上竹叶、梅花、柏树叶等,寓意身体青青健健,事业节节向上。

吃年夜饭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目,什么鸡鸭鱼肉,山珍海鲜都摆上,寓意年年有余,满盆满载。在吃之前还要拜祖宗,感谢我们的祖先对我们做出的贡献,保佑新的一年里再接再厉。

大年初一,开门见喜迎新春。定好时间放花炮,在轰隆隆的炮声和烟雾中,新的一年开始了,大家都穿上新衣服,见面互相问好。我们走亲访友------拜年。当然我们小朋友是有红包的,晚上我把红包放在枕头底下,据说这样会使我们变的更聪明。

我们家乡的传统很多很多,你们的家乡还有什么传统文化呢?也说说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