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李尔王读后感摘抄

李尔王读后感摘抄

《李尔王》是一本由[英]莎士比亚著作,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尔王》读后感(一):一部符合现代社交生活的悲剧

因为喜欢朱生豪,所以就想一口气把他所有的作品还有翻译的作品都读完,没办法呀,喜欢上一个人和一件事就是这么的疯狂和痴念,耐于没有了中学和大学时代太多空闲的时间来静下心来读,只能用拼凑的时间和忙完一件手头重要的事来奖励自己读一些闲书。

《李尔王》读后感(二):我深信我的爱心比我的口才更富有

考狄利娅:陛下,我只是 因为缺少娓娓动人的口才,不会讲一些违心的言语,凡是我心里想到的事情,我总不愿在没有把它实行以前就放在嘴里宣扬;要是您因此而恼我,我必须请求您让世人知道,我所以失去您的欢心的原因,并不是什么丑恶的污点、邪淫的行动,或是不名誉的举止;只是因为我缺少像人家那样的一双贤妹求恩的眼睛,一条我所认为可耻的善于逢迎的舌头,虽然没有了这些使我不能再受您的宠爱,可是唯其如此,却使我格外尊重我自己的人格。

《李尔王》读后感(三):良言苦口,蜜口如剑

李尔王听信大女儿,二女儿的甜言蜜语,把甜言蜜语当作衷心,当作事实。

把所有的财产、权利、荣耀分给了两个女儿。

剥夺了说实话的小女儿的一切,把她放逐。

当权利地位不在的时候,在大女儿家住的他不再受到敬重,就是仆人也不再听他的话,她女儿还剥夺他带卫士的权利。到二女儿家也受到蔑视,不肯接受。

李尔王感受到世态炎凉。

受到放逐的小女儿。带着军队在解救父亲。依然像以前一样爱她。

李尔终于明白什么是真善良!

《李尔王》读后感(四):理性

再多的感触也被大段大段复杂晦涩的描写给冲淡了。。莎士比亚一定想不到,剧中的各类人物会在几百年后时常出现在社会新闻的版面。 在我看来国王的结局是自己活该,可怜他的小女儿,死的莫名其妙。 我们总是因为自己的情绪和性格忽略了很多东西,也会做出像李尔这样疯狂的决定,只是后果没有那么大,故事不够那么戏剧性。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我们有理性,理性的重要抑制了本能与性格上的冲动,所以,时常停下来考虑一下自己的决定,是不是迷了心神冲昏了头脑?人生不是打游戏,没有读档重来的机会。。。 好吧,也许看戏剧会比读剧本有意思的多。。。我是没法欣赏这么精细描述的语句。。。。

《李尔王》读后感(五):问题

为什么在各种故事中,小女儿总是代表善?

为什么善在很多时候代表蠢?

李尔王的人设有些奇怪,他之前很喜欢三女儿,仅仅因为一次冒犯就诅咒她,这是生病的症状吗?

李尔王的故事是以哪个真实事件改编的?一些很类似的童话是出现在它之前还是之后?(比如盐之公主)

黑泽明的《乱》把三个女儿换成了三个儿子,这体现了东西文化的哪些差异?

如果李尔王没有选择把土地全部分给两个女儿,一个退位国王有什么办法养老?

仅仅通过文字来阅读这部戏剧作品,会感觉后面的结尾冲击力不够强。且三女儿虽然是这部剧的中心人物,但是出场次数很少,她的死并没有给我非常强的玉碎之感。

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老公爵,一方面,他轻信私生子的挑拨离间,放逐大儿子,另一方面,他又为了内心的正义做出选择,最后被挖去双眼。一个人物身上有薄弱之处,有伟大之处,才更显得丰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