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袭优雅独芳华:杨绛传读后感1000字

《一袭优雅独芳华:杨绛传》是一本由夏葳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锁线裸脊 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0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袭优雅独芳华:杨绛传》读后感(一):一袭优雅独芳华

读了夏葳老师这本《一袭优雅独芳华——杨绛传》,心有感慨。杨绛先生伟大而坚韧的一生,让我感到深深震撼。赫尔曼·黑塞言:“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为,其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

杨绛先生是个柔弱的女子,但又是一个坚韧的大先生。她爱世界,爱人生,爱生活,爱工作,爱丈夫,爱孩子。这些爱在她心上闪耀如光。她一笔一笔书写高贵和清冷,守得住寂寞亦耐得住清苦。秉持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照亮自己人生所有过往。

读着杨绛先生的故事,在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在唯美、耐人回味的文笔中,默默地靠近先生,靠近这一颗伟大的灵魂,这个活生生的,自由自在的灵魂。读她的一生,读她内心,读她留下的书籍,读她写下的字,读她和丈夫钱钟书相濡以沫的爱情,读他们面对命运交织的磨折和悲怆,曾经大声的呐喊和无边苦痛的呻吟,在阅读中经历一次全新的生命体验。

《一袭优雅独芳华:杨绛传》读后感(二):她用一生书写和诠释“什么才叫非比寻常”

大概就在去年这个时间,曾经读过一本《杨绛传》。书是资深传记作家罗银胜写的,写得很平实,却能娓娓道来,婉如以一种特别的视角在观看一个人的一生——那时分明觉得,传记写到了这个份上,难道还能写得更好吗?今天读到了夏葳版的《杨绛传》,觉得也非常好,好到了读起来不觉得是在读书,分明是在“看”,和罗银胜的《杨绛传》有得一拼。说不出哪本更胜一筹,就用“各有千秋”这个评价吧。

钱锺书当然有名,但杨绛的名气却不必来自于作为钱锺书的夫人这一点。她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等。虽然有“最才的女”的一面,但杨绛却甘愿隐身于钱锺书之后,为他做了大量的书稿笔记整理工作——她觉得这个更为重要,因为她是他“最贤的妻”。

家庭的富足,那是一种无法选择的幸运。但杨绛一生的路,却是她自己走出来的,而且走得从容、优雅,是一条很不寻常的路。大好的年轻时光,1943年至1950年间,她创作了剧作《称心如意》《弄真成假》《游戏人间》《风絮》,出版了译作《1939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以及由英译本转译的西班牙名著《小癞子》;改革开放启动之年,杨绛已是六旬老人,她翻译、创作的“第二春”却更显辉煌:1978年出版了《堂吉诃德》中译本,1981年出版了散文集《干校六记》,1987年出版了散文集《将饮茶》,1988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洗澡》,2003年出版了散文集《我们仨》,2007年出版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去世的两年前,也就是2014年,杨绛还出版了中篇小说《洗澡之后》。活到老、学到老,已属大不易;杨绛则“更上一层楼”,她是活到老、写到老,而且高产高质。

《杨绛传:一袭优雅独芳华》的“序”中,评价杨绛是一个“这样的女人”:“她聪明贤惠、伶俐过人,对生活总有十分的热情;她通达明快、不急不争,对人世又保持三分冷静。”这样的评价无疑是一个非常客观非常精准的评价。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杨绛“不是花团锦簇的那个,也是不是温婉多情的那个”,但却有“她的清高和平实”,也有她的“精致和巧妙”——这样的一个杨绛,其实已经非常紧密地和钱锺书联系得紧密而又紧密,这是她自己的幸运,又何尝不是这个时代的幸运之一呢?

每个人的一生到底会划出怎样的一道人生轨迹,有着各种各样的必然与偶然,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因素在其中都会发挥程度不等的作用。杨绛的一生,“年轻时好学上进。青年时热爱工作,中年时直面命运,老年时扼住悲痛”,确实是在用自己的一生在书写和诠释着什么才叫非比寻常。

《一袭优雅独芳华:杨绛传》读后感(三):由来生死皆不易,她是人间的傲岸灯塔

钱、杨两位先生的才华和性情,活出了一对夫妻在人世间最美好的姿态。他们的文章和故事真是屡看不厌。这本书名字像传记,其实偏散文化,不妨当做抒情文章来读。

读书就是查漏补缺,常看常新,一路读下来果然捡拾不少“遗失”的细节。比如翻译《堂吉诃德》这件事。

杨绛先生有扎实的英、法、德文基础,业务能力毋庸置疑。当她接手《堂吉诃德》的翻译工作时,先细心研读了五种英法译本,却觉得各有长短,还是得从原版着手。于是,47岁的她开始自学西班牙语,三年后才着手翻译,期间又因为历史原因屡屡被迫中断,二十年后方告完成。

据说杨氏译本至今仍是最佳。

更让人敬佩的是,杨绛先生做什么都全力以赴,务求尽善尽美。

早年受人之托当中学校长,毫无经验的她做得有声有色;生活所迫时,昔日大家闺秀可以劈柴捏煤做各种家务不以为苦;特殊时期被安排刷厕所,她坦坦荡荡带齐全套清洁用具,把肮脏不堪的厕所打扫得光洁如新。我看到这里时,心中一片肃然。

人人都喜欢先生文章,这其中有风骨的支撑。

世人都知钱、杨乃神仙眷侣,他们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又都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更可贵的是经历了漫长岁月和生死考验后,仍然能够深爱如昔。

女儿和丈夫先行离去后,杨绛先生孤独一人。悲痛是不能对抗的,只能逃避,怎么“逃避”呢?她决心翻译公认难懂的“天书”——柏拉图的《斐多》,用向死而生的苏格拉底的开导治愈自己,在工作中忘掉悲痛。

钱先生临终叮嘱她:“好好活!”她不但做到,还完成了一家人的心愿:

一是用她和钱锺书先生的所有文稿收入,在清华设立奖学金资助贫穷学生;

二是整理钱锺书先生留下的几大麻袋文稿信札,中、英、法、德、意、西、拉丁多语种浩浩荡荡出了71卷;

三是完成钱瑗已经起笔但没有完成的《我们仨》。

别人的晚年生活犹如风中残烛,杨绛先生却不浪费一点时间,她要“打扫现场”,把所有该做的事情都做完。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杜绝许多人对她的小说《洗澡》妄加篡改,杨绛先生98岁高龄还着手创作续集,103岁时正式出版。真可谓生命不息、书写不止。

她体体面面安排好了一切,完成家人和自己的所有心愿,在105岁那年平静地走出生命终点。

由来生死皆不易,杨绛先生的经历和文字犹如巍巍灯塔,给人间很多慰藉和力量,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认真地活,坦然地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