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1968》读后感精选

《1968》读后感精选

《1968》是一本由痛楚著作,50出版的2008图书,本书定价:148,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68》读后感(一):点滴在心头

认识痛老师的时侯、刚进大学。印象是个很胖、头发很长的话唠北京男。某棵夏天的老树下,他讲他的书店、他的感情、他的理想。诗意而纯朴。很久以后,我收到了这本《1968》。

《1968》是一个我未曾发现的痛楚、一个浪漫的痛楚,一个经历过年少轻狂又无比坚定的痛楚。一瞬之光,点滴在心头。

《1968》读后感(二):1968,信仰自由与爱

2008年3月, 痛楚带着他的老物件, 与你重返1968

本土知名创意人痛楚,工业品收藏20余年。从上世纪20年代的欧洲高科技, 到60年代的国产老玩具……游走于胡同与街头的他,将对收藏物件产生的眩晕化为一段公共记忆。现在, 他把这些记忆与生命中的文化初恋一并汇编成册。书中的一个物件,一张脸孔,一段插曲,将离你远去的叛逆、脾气、自由之爱……与1968的气息一起映射在这本视觉记忆上。

146P特种纸绝版印刷,精装手工白布袋编号版1000册,限量发售进行中,详情可查阅www.1968s.com

《1968》读后感(三):上海1943,北京1968

上海1943,北京1968。

前者是周董的一首歌,后者是一本书抑或一个公司;

前者说的是上海的弄堂,后者是北京胡同里一家广告公司出的书;

前者唱的是关于1943爸和妈的回忆,后者是关于1968全世界事件的回忆;

前者对上海弄堂无限想象,后者对北京胡同无限热爱;

它们都营造了一个关于回忆与怀旧的漩涡,让我在其中不断沉入、沉入……

我总是喜欢用各种新鲜的关联,把北京和上海放在一起,

就好像他们是一男一女,一王子一公主。

这就是我的双城情结吧。

今天,上班途中,地下铁,听着《上海1943》,阅读《1968》。

地铁,宛如时空穿梭机。

进公司,开电脑,遂作此文。

《1968》读后感(四):一个大师的行为艺术

痛楚大师以全能而闻名于世,正职估计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媒体创作人。但是在我的非专业角度看来,大师一直就是一个破烂专家,说好听点就是一个对二手工业产品具有高度鉴赏知识的技术人员。

于是,听说他老人家在一个深不见底的胡同开了一个收藏空间,并还要把多年的收藏结集成书的时候,期望就不断翻涌了。最后,还是以偷呃拐骗的手法骗取了一本《1968》,一睹为快。

结果,当然是大失所望。白棉布的书套粗糙而简约,让人联想起大妈头上的白帽之余,那些散漫的线头让你怀疑这样的设计是否有些过于挑逗。限量编号放置在微妙的位置上,匠心但是过于先进,风味有点那么现代。之后我就开始疯狂地渴望看到大师一众金屋小妾的真貌,结果却发现都是成群结队的正室和大婆招摇过市,二奶和小密们只能隐隐其中,而且还是三点不露,实在叫人生气。

作为一个破烂同好,对大师的《1968》这本书总是有种一厢情愿的以为,奈何其艺术成就和人文关怀实在超然。无奈之下,问句,大师,下次能出本纯破烂的画册么?

《1968》读后感(五):才看1968

文字是大众的体验和想象,句子是个人的体验和想象。牛逼的写手是善于把大众的体验和想象化为个人的体验和想象。60年代是一个特别的年代,很多人对那个时代很怀念,痛楚老师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所以他就收留了那个年代很多的记忆,多到家里放不下,集体搬迁到东四八条的一个长满皱纹的屋子里,取名1968。

出生于1968或那个年代的东西很多,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记忆,就连我这80后(脸红状)对其中不少东西都有些零星的感触,更不用说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很多人。我曾经有缘参观过1968两次,那些五花八门的破东西真的很抓眼球,但感觉很乱,尽管它们被放在带格子的柜子里。于是对痛楚老师的佩服就有点缩水了,心里琢磨着这些东西谁都能收罗,只要有足够的金钱和时间。直到看到《1968》这本书才知道自己错了,人家痛楚老师不只会收罗,还能用独特的方式给串起来,这是很多人无法企及的。这就是人家一本书要卖六十块还有人吵着要买的原因。

书里的内容我就不说了,人者见人,鬼则见鬼,看见热闹的就是一堆破烂玩意儿,看见门道的会发现不少奥妙,本人愚钝加上不了解那个年代,就看出了不少很有想法的创意图片,60块钱也值了。

作者:阿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