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驴皮记》读后感1000字

《驴皮记》读后感1000字

《驴皮记》是一本由巴尔扎克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5,页数:305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驴皮记》读后感(一):驴皮记

我看过的巴尔扎克小说中最晦涩的一部,大量的名词,对于推动故事情节并没有什么作用,除了说明作者知识面的渊博。

故事本身很简单,巴黎青年陷入赌博,破产后准备跳塞纳河自杀,偶然间在杂货店找到一张来自东方的驴皮,通过减少寿命实现愿望。第一部自杀,第二部自杀前追求贵族伯爵夫人简直是写的又臭又长,第三部按理说是高潮部分,又草草了事,只能是一声叹息,昨天开始读,时断时续,勉强今晚看完。

《驴皮记》读后感(二):浪漫与现实

人的欲望要是太过,就会减少寿命。但拉法埃尔不是没有付出代价,相反他付出了比一般人要惨烈得多的代价来实现欲望,按理说,他的欲望应该得以实现。然而驴皮本来就是超现实的东西,这种实现欲望的方式也不是主流,所以拉法埃尔注定要失败。虽然这张驴皮看起来是浪漫主义情调的,但是它也是现实的象征。它没有让拉法埃尔不劳而获,也没有让拉法埃尔轻易地实现欲望,这跟社会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掀开浪漫主义的轻纱,内里还是一个现实的故事。

《驴皮记》读后感(三):永恒的追求

拉斐尔,波利娜,福拉多。人类由于本能地完成两种行为而衰弱,这两种行为使他的生命源泉枯竭。有两个动词可以表达这两种死亡原因的各种形式:意愿和能力。在这两者之间,贤人采取了第三种行动,我的幸福和长寿就是由此而来。意愿焚烧我们,能力摧毁我们;只有知识可以使我们软弱的躯体永远出来平静的状态中。因此欲念或者愿望在我身上已经被思想扼杀;行动或者能力则被我的器官的自然作用消除了。总而言之,我将我的生命既不寄托在容易破碎的心里,也不寄托在容易衰退的器官上,而是寄托在脑子里,因为脑子不会坏,而且比一切器官都长寿。我唯一的野心就是观看

《驴皮记》读后感(四):驴皮与人性

驴皮是欲望,书中反复强调。

人性的欲望是功名利禄,吃喝嫖赌抽吗

我感受的是:欲望是生命,是活着。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老者的欲望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交际花也罢,富人也罢,文艺青年也罢,追逐着自由的东西,但美好转瞬而过。

生命的自由中有魔鬼的影子,是人性贪婪、索取、无能的表现。

驴皮不是伏在人身上的,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而是意识里迸发出的深层暗示。

驴皮这本书,太深奥了!

《驴皮记》读后感(五):一个圈套的怪论

这是一个身材略显肥胖的中年男人,他生不逢时,用书中的话说“生不逢时的人,不是选择天堂就是选择地狱”而他也似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耗干了体内最后一丝油,搜到巴尔扎克的图片,他躺在灵床上,眼睛深陷憔悴不堪,二十年后他的预言成真了,“你将会娶到一个有钱的女人,她将给你带来很多苦恼·····还将杀死你”。《驴皮记》中这是波利娜对瓦郎坦的一句话,这似乎是作者的自传体,只是稍微添加一些神秘的幻想成分,也增添了小说的戏剧性。

被小说中瓦郎坦对爱弥儿的大段自述,好像是巴尔扎克自己在叙述着自己的生平,对女人的渴望,对金钱的渴望,对赌博的嗜好,对男女之间的调情洞悉透彻······我诧异于惊奇这个作者彻彻底底的享乐主义观念,他跳跃的思维将社会的金钱观赤裸裸的解剖给人看,在瓦朗坦静静的躺在巴黎郊外的温泉俱乐部,却任不得安宁,发现种种自私的嘴脸。可怜的瓦朗坦不仅要与自己的欲望斗争还要与这个噪杂的外部世界斗争,在怀疑他患了偏执症时,谁会不反问一下自己是否已经被巴尔扎克写进了人间喜剧呢?

或许是对权威宣传权威的反感所至,老师一般所说的大文豪除了自己感兴趣的几个之外,其他的都不涉猎,总是想着都是些言过其实的作家。对于巴尔扎克也是这样的印象,或许是一直被冠以伟大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所以对于现实主义,我一直认为应该是缺乏一种浪漫的激情描述和心理解析,而过于极端化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人物性格可能会太过单一。但是巴尔扎克的《驴皮记》却完全颠覆我那点浅薄的认识,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现实主义作家,但不也是在我最喜欢的作家之列么?

而这位19世纪前期的作家相对于后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似乎更多了狂妄,在他的笔下,我看不到过于敏感的内心,也只是在追求一个贵族夫人馥多拉的时候,男主人公才显出卑卑颤颤的感觉。瓦朗坦在驴皮剩下叶子般大小的时候,不敢再产生一丝的欲念,所以在剧院他会戴上能让物象扭曲的眼镜,来丑化眼前所有的女人。他对社会的不满对人生的思考,在青年阶段诉诸于赌博,在天堂和地狱之间来回奔波,而乐此不疲。他身无分文的时候,阁楼上的波利娜,虽然对他充满着爱意,可是他始终无意中将地位金钱奉作爱情的催化剂。巴尔扎克笔下的瓦朗坦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梅诗金公爵更有野心,没有自卑,没有悲观。充满了野性的欲望,在欲望和理智之间挣扎的男人。

“人生的种种乐趣纷纷在我的死床周围嬉戏,好像美女在我面前翩翩起舞,要是我召唤她们,我就会死去。”

“这种背叛死刑的罪犯所受的折磨,这种垂死的病人才会体验的临终的痛苦,终于摧毁了他的健康,击溃了他的意志,把他变成了一具活尸。然而他毕竟不能抵挡爱情的诱惑,终于在最后一次欲念的挣扎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当瓦朗坦和波利娜相爱,饱尝爱情的甜蜜时,生命也急剧萎缩,他们甜蜜的时候可以喊出“就用我的生命换取这一分钟的爱情吧。”然而回到现实中来,那丢失到深井里的驴皮像梦魇一样无时不缠绕着他,就在他最幸福的时候也不例外,或许他本来就是不幸的。爱情中躲不过的一条残酷的真理,“要为长寿而扼杀情感,或甘愿做情欲的牺牲品而夭折,这就是我们注定的命运·····你有欲望,那么就以你的生命为代价去争取吧!”

小说最后的“尾声”,似乎交代清楚了巴尔扎克笔下两个女性的概念,波利娜是男性幻想出来一个理想的化身,她美丽如天使,躲避你,引诱你,用朱红的嘴唇吸引着你,全身心的匍匐在你的脚下,用灵魂爱着你。挑逗起你全身的欲望,“都是痛苦”。一如书中巴尔扎克多次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转换说出的理想女性的形象。而馥多拉则是“社会,”虚荣、滑稽、美丽、而对这种女人最大的惩罚,只有让时间去再她的脸上额头上划出一道道的痕迹。

瓦朗坦悲剧性的结局让人毛骨悚然,他在欲望中焚烧了自己,临死时躺在波利娜的怀里。他把灵魂交给了魔鬼,还是没有逃脱欲念催化后的悲剧。西方文学作品永恒的一个主题,为了欲望,把灵魂交给魔鬼,最后欲念化身魔鬼出卖灵魂,人类永恒地循环着自己悲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