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夏倍上校》读后感摘抄

《夏倍上校》读后感摘抄

《夏倍上校》是一本由(法)巴尔扎克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0,页数:40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夏倍上校》读后感(一):文件存在

一个人如果被从文件证明上抹除了,那他还从社会意义上还是存在的吗(当初我被埋在死人底下,如今我被埋在活人底下,埋在各种文书各种事实底下,埋在整个社会底下,他们都要我重新钻下地去)——一个受尽磨难,刚强正直的老人被自己的正直“毁掉”,一位军人死而复活却又被这现实重新摁回了地下——巴黎使我恶心。

《夏倍上校》读后感(二):英雄主义色彩 ——读《夏倍上校》

一次死里逃生,一个毫无纪律的诉讼律师所。巴尔扎克的这个短篇小说,远远比我所想像的精彩得多。

作者在夏倍身上融入了很多感情,战死沙场的渴望,牺牲自己的伟大,对朋友家人的担当,面对悲痛时的冷静,以及生活方式与生活水平巨大落差后的有些穷困潦倒。一场战争,拿破仑赢了,夏倍输了。输了身份,输了相貌财产还有妻子。我在想,如果有一点点东西能够仍然让人记得,也只有夏倍这个人的舍予。

很多人在探讨这个短篇小说的冲突的时候,也许会讲战争的苦痛,人性的泯灭,不被认同的可悲等等。我会觉得,夏倍上校的身上,有英雄主义色彩。平凡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其身上总有一点不平凡的地方,比如理想抗争或者只是简单的爱情。夏倍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拿破仑时期的将军,有着自己的官爵和漂亮妻子,也有着巨大的财富。他的英雄主义在于他身上的善良和情怀。

法洛伯爵夫人,曾是夏倍上校的妻子。夏倍的身份不被认同,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家人,但是他的妻子对于这件事情选择了隐瞒。往往在利益面前,情感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千辛万苦回来后的夏倍试图求回自己的身份,在差点要成功的情况下,命运又给他一丝柔情,他以为是真的,但也不过是被人算计好了的罢了。小说的结果似乎在情理之中,像是夏倍这样的一个骄傲的人,又怎么会去跟他的妻子争夺这些世俗的东西,他是不屑地。但是意料之外的是什么呢?我再也不是夏倍上校了,我是谁已经不重要了。茶余饭后的谈资还是莫须有的罪名又或者是别的什么,财富地位都不重要了。

夏倍上校在小说里似乎对自己的名字是很执着的,他放弃了很多的东西,颠沛流离,只想找回自己的名字,这是荣誉,在夏倍的心里,他的名字是发光的。他前半生的功绩,在战场上的辉煌,都归功在夏倍上校的名字里了。

没有名字了,我只是街边的乞丐,养老院的不知名疯子了!

《夏倍上校》读后感(三):无题

继续追《人间喜剧》,目下是《夏倍上校》。

开了一丢丢头,大致说的是法俄战争中,被人误以为阵亡的上校夏倍,侥幸未死,颠沛流离回到故土法国,因为受伤容貌大变,无人承认他是原先的夏倍上校,受人白眼、妻子也早已改嫁。

“先生,法洛伯爵夫人不是我的妻子吗?她每年三万法郎的收入都是我的财产,可是她连两个子儿都不愿意给我。我把这些话讲给一般诉讼代理人或是明理的人听,像我这样一个叫花子说要控告一个伯爵和一个伯爵夫人,我这个公认为早已死了的人说要和死亡证、结婚证、出生证对抗的时候,他们就把我撵走,撵走的方式看各人性格而定:有的是冷冷的,有礼的,像你们用来拒绝一个可怜虫的那一套;有的用着粗暴蛮横的态度,以为遇到了坏蛋或是疯子。当初我被埋在死人底下,如今我被埋在活人底下,埋在各种文书各种事实底下,埋在整个社会底下,他们都要我重新钻下地去!”

证明“我”是“我”。

记得08年春晚,黄宏、董卿、巩汉林出演的小品,故事内核也是接近,究竟怎么证明“我”是“我”。

话说那会春晚小品的台词尺度,也是够大,又是裆又是腚的;“中年夫妻亲一口,噩梦能做好几宿”的段子,也是出自这小品。

故事的高潮是黄宏使锤子敲了锁头,拎出一摞证件来证明“我”是“我”。

啧啧~

啊哈,读完了!

我理解错啦,或许不是证明“我”是“我”的故事,而是一篇改编的短篇《奥德赛》。奥德修斯死在归乡之路的消息传回王国,王后珀涅罗珀继而改嫁,育有两子。谁成想多年后奥德修斯突然出现……

《夏倍上校》读后感(四):有复仇的欲望比较容易活着

如果是我,我在做和夏倍的绝大部分不相同的抉择。

让坚强的人更加坚强?所以夏倍选择活着?

虽然夏倍真的好惨,但是只要他想活着,教堂、救济院等还是会帮助他让他活下去。

这些特质和伯爵夫人等的无情相比觉得都是可爱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