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新伦理学(全三册)》读后感摘抄

《新伦理学(全三册)》是一本由王海明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1804 pages图书,本书定价:181.00元,页数:2008-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伦理学(全三册)》读后感(一):视频很不错,考虑买书

看了先生的视频,很多问题和看法很有洞见,让我对于幸福自由公正等有了很多更全面的理解,比起愤世嫉俗没有正见或者故作高深增加门槛的造作流,书籍的评分似乎被低估了,是目前为止我看过的最喜欢的伦理类作品(比起二流学者的痴人说梦,不理解这书为啥没火,以及羡慕先生有个好太太)是我在落后伦理海洋里的救命稻草,从涉及的广度(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内容的靠谱(没有把我当傻子所以很开心),和理解的容易(我看懂了),三个方面都非常卓越,解决了我纠结其他超多的狗p为什么是狗p还牛逼的史诗级大问题

《新伦理学(全三册)》读后感(二):先记号,简单说下感受

伦理学,是一切与人有关的学问的根本。不把道德正确与否搞清楚,人类终将在漫漫长夜曲折前进!

与其说本书是为“为己利他”这个魔鬼正名,不如说本书终结了一个争论不休的过去,也开始了一个清晰的有章可循的未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是一次总结,集古今中外道德哲学学说的大成;这是一次批判,条分缕析的辨析孰是孰非。

能做到这一点,只因为作者找到了,衡量他们的尺子——道德终极标准。而这把尺子是由“人性事实”为材料,“道德目的”为刻度的。

几千年前,那些喋喋不休的争论言犹在耳。如今终于有完整的的理论将之一扫无余。

感谢作者,用了数十年的心血浇灌的一部著作,它必将载入人类进程的史册,指引人们向着正确光明的大道前行!

每个人都应该读的书,虽然还有一些细节的观点和表述值得商榷,但已无关宏旨。

《新伦理学(全三册)》读后感(三):为“魔鬼”正名

为“魔鬼”正名

——王海明先生《新伦理学》(第一版)读后

◇ 黑盾

面对如此厚重的原创性著作,我不得不坦言,洋洋67万字的《新伦理学》,自从商务印书馆出版三年以来,笔者一直处于失语状态。尽管从王海明先生开始撰写《新伦理学》时起,笔者就已经与新伦理学遭遇。这种尴尬与痛苦,令人羞愧而沮丧万分,进而成为一种长期的、无形的心理愧疚。

对笔者而言,这种痛苦与尴尬在于,《新伦理学》对古往今来各家各派伦理学观点高度整合所吸纳与聚合的能量与辐射力,对笔者既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系统的颠覆和挑战。它“对几乎所有伦理学概念和全部伦理学难题都作出了新的答案:新的观点或新的确证。”而且它是完全按照其在元伦理学研究中发现的优良道德制定的逻辑建构的——“从而使一直各自独立、相互隔离、甚至相互否定的三门科学——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美德伦理学——结合为一门科学:新伦理学。”勿庸讳言,面对如此博大而富于包容性的体系,犹若置身茫茫宇宙星空之下,只能赞叹其精妙绝伦,徒发敬畏的浩叹,相信,任何品头论足的勇气与狂妄是难有的。而这种痛苦与尴尬最终说来,是缘于《新伦理学》深厚的内在品质和魅力——“也许是中国自宋明理学以来,建构学说体系并逻辑通透且具世界顶级水准的第一部原创性著作。”(摘自北京一家著名学术书店首次特别推荐的标语。)

徘徊于《新伦理学》的星空,细心体会和触摸王海明先生孜孜以求的精神旨归,原来潜心十六年,独享枯寂,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所为的终极使命就是为了“寻求科学的、优良的道德,破除不科学的、恶劣的道德。”为道德确立终极的评价标准——“增加和减少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便是评价一切行为善恶和一切道德优劣的道德终极标准:哪种道德对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最少、促进经济和科教发展速度最快、增进每个人利益最多、给予人的利与害的比值最大,哪种道德便最优良;反之,则最恶劣。” 在王先生看来:“道德都是人制定的。但是,只有恶劣的道德才可以随意制定;而优良的道德却只能通过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亦即道德终极标准,从行为事实中推导、制定出来:所制定的行为应该如何的道德规范之优劣,完全取决于对行为事实如何的客观规律与道德目的认识之真假。”从而为道德摆脱相对主义魔咒提供了科学的客观的标尺。据此,王海明先生从优良道德制定的逻辑出发,揭示了人类行为事实如何的十六种、六类型及其所遵循的四大规律,进而从中通过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推导出了人类行为应该如何的善恶总原则、善恶六原则和公正、平等、自由、异化等社会治理的道德原以及幸福、贵生等善待自己的道德原则。而优劣道德体系的基本特征在于:倡导还是否定“为己利他”和“自由”两大原则。这是因为“倡导为己利他同时又不否定无私利他的道德体系最为优良。”原因在于,这种道德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最为轻微,而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又最为迅速。对自由原则的尊重和倡导是因为自由既是每个人的创造潜能实现的根本条件,又是每个人发挥创造潜能的根本条件。以此观之,“不科学的、恶劣的道德”曾经给人类造成的伤害不知有多深。对此,北京大学哲学系张之锋博士针对《新伦理学》有如下的评述:“它使我们陷入了对历史的回忆和沉思。的的确确,道德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同步。然而,许多让人们顶礼膜拜、奉若神明的道德并没有带来所预想的幸福,反而使人们饱受了伤害、摧残、甚至吞噬:初衷和结果的背反是多么地频繁出现,所造成的误伤是多么地刻骨铭心啊!活生生的历史经验教训着我们,良好的初衷是必须的,却是不够的,制定道德更需要科学和审慎,这样才能避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悲叹。”

不可否认,任何学说的产生都有其强烈的现实动因,《新伦理学》的构建同样。王海明先生十六年磨一剑最本源的动因在于——为了把人们从各种“公字化”的金枷锁中解放出来的巨大热情。而要实现这一宏愿,关键在于如何为“为己利他”这个魔鬼正名。王先生在自序中深情地写到:“这就是为什么最动我心的,会使那‘为己利他’。我曾一直为找不到适当伦理术语来称谓‘成名成家’、‘个人奋斗’等等通过造福社会和他人而求得自我利益的行为而苦恼。1987年在张家界开会,望着突兀的山脊、幽幽的白云,我陷入新道德的沉思。突然,奇峰异景化为四个字:‘为己利他’!找到了!我终于为这个20年来一直在我心中呼嚎着的‘魔鬼’找到了名字!本书之初衷、它以一贯之的现实感,便是为这个忍辱负重、功勋无比的‘魔鬼’正名!”然而,基于现实动因而构建的新伦理学大厦并未因现实的需要而单向掘进,忘却整个体系的整体建构。具体说,并未因为为了给“为己利他”这个“魔鬼”正名而揪其一点,不及其余,否定“无私利他”的道德价值,忽视整个伦理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事实上,在王先生看来,真正科学的伦理价值观体系应该是这样的——“只有无私利他和为己利他以及单纯利己三者联合起来才是全面的道德原则,才应该且能够引导人的全部行为;从而使每个人在利益冲突时能够无私利他,在利益一致时能够为己利他、己他两利,在无关社会和他人时能够单纯利己,在任何时候都不做纯粹害己、损人利己、纯粹害人等一切不道德的行为。这就是道德完人之极限。这就是最优良的道德的全部作用之极限。谁要超越这个极限,谁要把无私利他奉为唯一道德原则用以引导人的一切行为,妄图造就恒久无私乃至完全无私的楷模,谁便注定只能造就伪君子而已。”

为“为己利他”这个“魔鬼”正名,其实就是让伦理学远离谬误,回归科学,回归家园,力尽本分,激活道德原初的潜能,臣服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使伦理学坚守大道。无疑,这一使命是伟大而艰巨的,非有极高天赋和智慧,以及博大的情怀与信仰者是无法抵达的,特别是在充满诱惑的年代,要完成这一使命,付出的将不仅仅是这些,还须搭上坚韧的意志,忍受现世的误解和拒绝,甚至庸常生命灿烂的代价。这一点王先生体会到了,也深深地感到焦虑和痛心:“遗憾的是,我国有望完成这一使命的中青年伦理学者,有哪一个将来可能与罗尔斯相比?有几个不是一直在照着葫芦画着瓢的?他们付不出创新所必须的数十年潜心研究的苦辛,避开人类世世代代一直求索而至今未决的难题,讥笑今寥若星辰的苦苦求索者为陈腐过时,而竟以‘不奢望科学、不探索规律、不创造体系、不确定原则、不承认真理、不追求创新’的时髦的否定精神自诩。可惜!可叹!可悲!”我想,这种疼痛感一定是锥心入骨的。道德背离科学的日子,其实就是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甚嚣尘上的日子,就是道德任人宰割和蹂躏的日子,就是道德危机灾难降临的日子,是人类道德整体滑坡堕落的日子。而一个社会最大的危机不是别的,正是道德的崩溃与危机。因为她可能从根本上摧毁一个社会多少年来苦心经营而建立的生活秩序,颠覆一个社会共同生活所需要的基础性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

宋儒张载有言,治学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此而言,《新伦理学》的价值就在于“为‘魔鬼’正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至真至诚的伦理精神呼唤,我相信自己感受到了,并且不遗余力地传播着这种至真至诚的伦理精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