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X的悲剧》的读后感大全

《X的悲剧》的读后感大全

《X的悲剧》是一本由[美] 埃勒里·奎因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23-1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X的悲剧》读后感(一):绝版归来,华丽再现,顶尖的本格智斗

哈利·朗斯特里特死了,死在了电车上。。。

周五,格兰特饭店,哈利和女友彻丽·布朗邀请了很多名人参加他们的订婚宴会,迈克尔·柯林斯、德威特夫妇、年轻的克里斯托弗·洛德等人似乎均与哈利有隙,包括彻丽,似乎也有着怒火。但哈利不为所动,在宴会后提出,前往他的家中,准备了一场惊喜晚宴。

哈利买了份晚报,随后众人搭上了人满为患的电车,挤上电车的各位交了钱,等待着它前往目的地。之后,哈利手升入口袋时被刺中了一下,左手开始流血,不多时,他毒发身亡。

恰好此时车上有一名警察,他安定了车内众人,并让售票员出去联络总局的萨姆警官。

萨姆警官到达后进行检查,发现死者左口袋多了一个软木塞,上面插着五十多根缝衣针,针上涂满剧毒。

经过警方问询,现场没有人员离开,没有人有异常举动,而软木塞肯定是在车上被人放进去的,但凶手似乎消失了。。。

哈利是什么原因身故的?凶手是谁?ta是如何办到的?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萌新我就点到为止了,更多的精彩,都在埃勒里·奎因的《X的悲剧》中为你一一解答。

该篇合计三个案件,刚刚讲述的只是最简单的第一场,而后还有两场需要大家破解,而且,案件所有的信息全都摆在了读者面前。

众所周知,“推理黄金三大家”分别为阿加莎·克里斯蒂、约翰·迪克森·卡尔以及埃勒里·奎因,而奎因最擅长的则是他的逻辑性、公平性以及对读者的挑战。

奎因的作品极为提倡公平,就比如这第一幕,所有的内容均为警官萨姆对侦探哲瑞·雷恩的叙述,也就是说,侦探与读者所知晓的内容一模一样。而读者能否通过这些内容解开这个谜题,就是作者对读者的挑战。

“悲剧系列”是埃勒里奎因创作的顶尖水平的本格推理系列,同时也创作了哲瑞·雷恩这位极具特点的戏剧皇帝。

本次读客再版了奎因的《X的悲剧》,那另外几部还远吗?

《X的悲剧》读后感(二):在线索中抽丝剥茧,翻开就停不下来的推理

很多推理迷一听奎因的大名都会竖起大拇指,不错!奎因可以称之为本格推理的代表人物了。他的小说是典型的古典式侦探小说:一桩谋sha案、一系列线索、一群嫌疑犯,一个能把一些不相关的事实串联成清晰、完整画面的天才侦探。

这本《X的悲剧》是奎因在1932年至1933年发表的“悲剧四部曲”之一,还有《Y的悲剧》《Z的悲剧》和《蕞后的悲剧》。

书的开篇便讲述了一起巴士上发生的谋杀案,死者被一个插满毒针的橡木塞扎到而丧命,正当警察还一头雾水的时候,小说中的侦探单凭这个奇特的凶器便锁定了凶手,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并不是侦探的臆想,而是依靠严丝合缝的逻辑推理。

这种类型的推理小说,没有多么华丽的犯罪诡计,也没有让人发寒的恐怖氛围,有的只是扎实严密的逻辑推演,作者将所有的线索与证据摆在读者面前,而后抽丝剥茧得出结论的过程,让人大呼过瘾。美国作家埃勒里·奎因兄弟,正是将这种小说的公平性和解答唯1性发挥到一定高度的大神级作家,由他们所奠定的这种风格被后人称为“逻辑流推理”,也就是本格推理。

本格推理,是推理小说的一种流派,又可称为正宗、正统、古典派或传统派。以逻辑至上的推理解谜为主,通过逻辑推理展开情节。读本格推理类型的小说,你和侦探是拥有同样多的线索,所有的一切都向你展示出来,如果你有着过人的智慧,也可以抽丝剥茧推理出结果来。这就是读本格推理的乐趣所在。

当你看到书中蕞后的推理部分时的激动,当雷恩指出凶手时,洋洋洒洒数十页的抽丝剥茧。这就是被后人誉为“逻辑之王”的埃勒里·奎因兄弟,带你见识究竟什么叫逻辑的魅力!

《X的悲剧》读后感(三):奉一切戏剧的守护圣徒之名,这样的矛盾如何可能

我就是想说说这个封面标语的破坏性有多强。

默认点开这篇书评的人都已经读完了《X的悲剧》,接下来我会完全泄底这本书。

我想说这个标语是真的不行,因为这个结论在解谜篇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以至于根本不可以被提前点破。

从这一两年来出版的推理小说来看,读客的封面和腰封面向对象并不是推理小说爱好者,他们希望通过标语,能让不读推理小说的读者也能对这些书产生兴趣。这是可以理解的,而这也意味着推理小说读者对这些书的封面和标语不买账是可能的。

最初的封面就是四个手指合成一个“X”,完全不知所云。新一版的封面试图还原原著,用两根手指比出一个“X”,不过无论怎么比食指中指都比不出这么漂亮的“X”,所以书中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众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奇怪的手势”,直到最后一页雷恩才点出这个手势代表着“X”。关于这个手势是见仁见智,摆个漂亮的“X”说得通,摆个扭曲的“X”也有道理,个人认为没什么好争吵的。

但是这个标语就很有问题了。

第一版的标语是:

第二版的标语是:

相同之处都在于指出这数场谋杀是“布局了很多年的完美犯罪”。所不同的是第一版还提示读者“凶手行凶三次”。

这可太要命了。负责的人似乎没有意识到这句话信息量有多么大。

“凶手行凶三次”一句话一举排除了存在共犯、第二案中伍德是意外身亡、三个案子凶手各不相同等诸多可能,而雷恩正是为了排除这些可能性才在解答篇长篇大论了那么久,可以说这一句话“帮助”读者免去对这些可能性的思考和推理。甚至可以在开头就直通终点,只要和雷恩一样在第一案锁定伍德就是凶手,后面一系列事件就像关了战争迷雾一样,无面尸、隐身人理所当然,还搁这推理呢,简直一眼洞穿,显然,这句话对初次阅读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被严重破坏了。

这是最糟糕的一句标语。

第二版呢,对,虽然把上面那句话删掉了,但是“布局多年”依然保留了下来,我们来看看这句话的破坏力。

当雷恩分析到伍德五年来全勤却在两年前做过阑尾炎手术时,他讲了一句全解密篇最振聋发聩、力道最大的话:

正因为这句话,才确定了伍德使用了无面尸诡计;才证明了他的第一案中的唯一凶手;才解释了伍德之所以让自己假死,是因为要在第三案中动手。正是证明了伍德布局多年,三个案子的推理才能完全联系到一起,难道这句话、这个结论不是全解密篇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吗?

如果还有朋友认为读者未必能在解谜篇前意识到这句话带来的泄底效果,未必能想到作中角色有谁能布局多年,行,那请看看下面两段原文:

这两段话都出现在解谜篇之前,请问,书中有多少提到类似“多年如何如何”的段落?很少。而能和五年前的威胁信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五年前开始上班,并保持全勤的伍德。

再联系到“布局半生”,还能说未必能意识到吗?

标题和封面想怎么做都是读客的自由,但是泄底就没得什么好说的了。

奉一切雷恩的守护圣徒之名,你把解题思路印在了问题下面,却寄希望于答卷人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矛盾如何可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